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18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docx

吉林省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

 

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

养护技术政策

(征求意见稿)

 

吉林省公路管理局

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2015年4月

编写说明

为规范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工作,按照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的总体部署,由吉林省公路管理局牵头,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共同编写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经过对养护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省内外调研、国家相关政策、规范的研习,经过几轮征集意见、专家咨询,修改完成了《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

本技术政策在总结吉林省普通公路多年养护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析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面临的形势与要求,确定“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工程发展指导思想和阶段性目标。

提出了适宜的养护对策,明确养护工程的分类及对应的处置措施;同时进一步做好路面、桥隧养护管理系统完善和推广,规范公路信息化、安全应急和技术装备;以指导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工程科学、规范进行,适应新形势和行业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公路养护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总则……………………………………………………………1

2检测、评价要求及对策………………………………………3

3大、中修………………………………………………………9

4预防性养护……………………………………………………13

5小修保养………………………………………………………14

6公路信息化……………………………………………………17

7安全应急………………………………………………………19

8技术装备………………………………………………………21

 

1总则

1.0.1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更安全、更畅通、更绿色、更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1.0.2到“十三五”期末,公路路况水平明显提升,公路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公路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应急救援高效化的目标,公路养护工作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

1.0.3本技术政策的制定以贯彻“安全、经济、耐久、舒适、和谐、美观”理念为基础,做到科学指导公路养护管理、设计及施工,达到公路畅通、保障行车安全、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节约养护资金周期性投入,提高行车舒适度,提高公路养护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1.0.4吉林省“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技术政策适用于我省国、省道路及农村公路。

1.0.5按照国家行业养护规范、标准,结合吉林省的地域环境特点及养护资金,制定合理的养护检测、评定标准及养护对策。

加强科学养护,加大预防性养护,强化桥隧养护,基本实现我省普通公路周期性和预防性养护的良性循环。

1.0.6国、省干线公路应做好路面养护管理系统、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及隧道养护管理系统完善和推广,针对历年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未来的应对方案。

农村公路可参照执行。

1.0.7加强公路工程安保实施,特别是应完善农村公路的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0.8积极推广应用成熟可靠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视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和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实现国省道路废旧路面材料利用率要达到70%以上。

逐步推进地方性标准的执行,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我省普通公路养护的科技含量。

1.0.9本技术政策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沿线设施的检测、评价要求及对策;大修、中修、预防性养护、小修保养、公路信息化、安全应急和技术装备等内容。

 

2检测、评价要求及对策

2.1检测评价

2.1.1公路技术状况的检测包括路面、路基、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四部分内容,应委托有乙级以上资质的检测机构对省内路网进行整体检测,检测宜提前一年进行,由检测机构将检测结果提供给公路管理部门,以便决策养护具体路段及采取的总体养护措施。

设计单位应针对养护项目委托乙级以上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详细专项检测,针对项目的检测与评价结果进行养护设计。

所有检测数据均应交由公路管理部门存档,以备查阅及决策。

公路具体检测指标及检测频率见表1,农村公路中的县级公路检测频率可适当放宽,乡村公路参照执行。

其中,路面结构强度为抽样检测指标。

路面损坏状况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宜采用自动化的快速检测方法。

表1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指标及频率表

检测频率

检测内容

路面

损坏

(PCI)

路面

平整度

(RQI)

路面

车辙

(RDI)

 

路面PQI

沥青

一级

1年2次

1年1次

1年1次

二级

1年2次

1年1次

2年1次

三、四级

2年1次

2年1次

水泥混凝土

一级

1年2次

1年1次

二级

1年2次

1年1次

三、四级

2年1次

2年1次

砂石

1年1次

路基SCI

1年1次

桥隧构造物BCI

采用最新桥梁、隧道、涵洞技术状况评定结果

沿线设施TCI

根据需要或3年1次

注:

未提及指标按部颁标准执行。

2.1.2公路技术状况的评价采用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包含路面(PQI)、路基(SCI)、桥隧构造物(BCI)和沿线设施(TCI)四部分内容,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具体标准见表2。

表2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等级及分项指标表

评价等级

MQI及各级

分项指标

≥90

≥80,<90

≥70,<80

≥60,<70

<60

2.1.3路面工程检测及评价

(1)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检测评价。

(2)沥青路面检测内容包含路面损坏状况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路面车辙检测、路面抗滑性能检测、路面结构强度检测五项内容。

(3)水泥砼路面检测内容包含路面损坏状况检测、平整度检测、抗滑性能检测三项技术内容。

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

旧混凝土路面的强度评定包括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调查评定、旧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的标准值、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标准值。

(4)砂石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只包含路面损坏一项技术内容。

2.1.4桥梁检测及评价

(1)桥梁检测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要求的内容和频率进行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

(2)桥梁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应委托具备交通行业甲级资质的检测单位完成。

(3)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包括技术状况评定和适应性评定。

依据定期检查资料对桥梁进行技术状况等级评定,按照《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评定为三、四、五类的桥梁,再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复评,按照复评结果确定桥梁进行技术状况等级,分为一至五类桥。

技术状况等级为四、五类的桥梁,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及能力的单位做特殊检查,通过必要的荷载试验或结构承载力复合检算,进行结构适应性评定。

(4)新建特大桥及特殊桥型桥梁应进行施工监测,重要桥梁还应进行结构长期使用性能监测,避免结构长期存在削弱承载能力和妨碍正常使用的缺陷存在。

2.1.5隧道检查与评价

依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隧道规定,土建结构的养护包括日常巡查、清洁、结构检查与技术状况评定、保养维护和病害处治。

(1)日常巡查

宜不少于1次/d,雨季、冰冻季节和极端天气,应增加日常巡查的频率。

隧道可与路段日常巡查一起进行。

(2)清洁

应综合考虑隧道养护等级、交通组成、结构无脏污程度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清洁方案和频率。

清洁维护频率不低于《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表4.3.1-1的要求。

(3)结构检查

包括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专项检查。

1)按照隧道养护等级,经常检查频率不低于《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表4.4.2的规定。

在雨季、冰冻季节和极端天气,或发现异常严重情况时,应提高经常检查频率。

2)定期检查的周期应根据隧道技术状况确定,宜每年1次,最长不得超过3年1次。

定期检查宜安排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新建隧道应在交付使用1年后进行首次定期检查。

3)当经常检查中发现重要结构分项技术状况评定值为3或4时,应立即开展定期检查。

当经常检查中出现状况评定值为3或4的项目,且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应作专项检查。

2.1.6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检测及评价

(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检测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机电工程)要求的相关项目内容进行检测。

(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技术状况用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和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分(JDCI)评价,

(3)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

特殊情况下进行特殊检查和专项检查。

(4)经常性检查的频率不少于1次/月;定期检查的频率不少于1次/年;

(5)遭遇自然灾害、发生交通事故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特殊检查;设施更新改造后,应进行专项检查。

(6)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检测与调查频率为不少于1次/年,宜在9月份检查;机电设施技术状况(JDCI)检测与调查频率为不少于2次/年,宜在4月、10月份检查。

2.1.7日常巡检

应加强日常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威胁公路安全、行车安全的事故发生。

2.2决策分析

2.2.1路面工程养护对策

(1)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养护质量的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评定,并应按以下情况分别采取各种养护对策:

1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当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

(PC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

当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中修沥青罩面措施。

2在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高其承载

能力。

3当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优、良,或者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当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罩面等措施改善路面的平整度。

④一级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40)的路段,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抗滑能力不足(SFC<35.5)的路段,应采取加铺罩面层等措施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2)水泥路面

①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和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上时,可采取日常养护和局部或个别板块修补措施。

②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就采取全路段修复或改善措施。

③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分别采取措施,改善路面平整度,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④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满足现有交通的要求时,应采取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加铺层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3)针对具体项目,应遵循以下原则

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避免段落划分过于零散。

建设标准要符合现实情况,综合考虑“结构、材料、荷载、环境、经济”等因素,在工程规模、施工能力、资金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比选优化。

在实施常用结构的同时,应针对原路状况,积极采用道路循环材料及节能环保技术。

路面工程养护要树立高度的交通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尽量避免封闭交通。

2.2.2桥梁改造及养护对策

(1)桥梁改造方案的经济决策原则:

以总效益最高或费用最低为基本目标,以改建或加固可能投入的资金额度作为约束要求,择优决策改造方案。

(2)主要根据桥梁技术状况等级采取不同的养护或改造对策:

一类桥梁应进行日常养护,二类桥梁应进行小修保养;

三类桥梁需进行中修维护,应进行交通管制,限载、限速通行;

四、五类桥梁需安排大修、加固或改建,应及时封闭交通,搭设施工便桥、便道或安排绕行路线,保证通行。

2.2.3隧道养护对策

(1)技术状况评定划分及要求

1)按照《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公路隧道总体技术状况评定分为1类、2类、3类、4类、5类,评定类别见表3.2.2。

2)隧道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按照土建结构和机电设施两者中最差的技术状况类别作为总体技术状况的类别。

3)当洞口、洞门、衬砌、路面、和吊顶及预埋件项目的评定状况值达到3或4时,对应土建结构技术状况应直接评为4类或5类。

(2)养护措施的规定

1)1类隧道应进行正常养护。

2)2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1的分项时,应按需要保养维修。

3)3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2的分项时,应对局部实施病害处治。

4)4类隧道应进行交通管制,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5)5类隧道应及时关闭,然后实施病害处治。

6)重要分项以外的其他分项评定状况值为3或4时,应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2.2.4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对策

按照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机电工程)》(JTGF80/2)、《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要求的相关项目内容进行检测、评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用沿线设施技术状况指数(TCI)评价,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分(JDCI)分为4类评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按以下情况分别采取养护对策:

表3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对策表

评价

指标

评价

等级

养护

对策

养护内容

TCI

小修

保养

日常清理、修补毁损设施、紧固连接件;检查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对设施部件做防腐、防锈处理等。

中修

养护

设施毁损较严重、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功能、部分设施性能不能满足目前交通运行要求等,对其设施进行加固修补或更换。

大修

养护

设施毁损严重、无法发挥其功能;设施使用寿命期已过并且其性能不能满足目前交通运行需求;设施整体上性能指标不满足目前交通运行需求,设施需要全部更换。

JDCI

1类

正常养护

日常清理、修补毁损设施、紧固连接件;检查收费车道、室内设备运行状况;通过网络远程巡检收费和监控软件、服务器、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检查外场设备是否有人为破坏或被盗、自然损坏等;检查设备的外部连接件、连接线缆是否有松动或损坏等。

2类

3类

专项养护

3类宜实施专项工程:

设施毁损较严重、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功能、部分设施性能不能满足目前交通运行需求等,对其设施进行加固修补或更换。

4类

专项养护

4类应实施专项工程:

设施毁损严重、无法发挥其功能;设施使用寿命期已过并且其性能不能满足目前交通运行要求;设施整体上性能指标不满足目前交通运行需求,需要系统更新改造。

3大、中修

3.1现有公路标准基本满足通行能力的公路,存在病害可进行大、中修,维持原路技术标准、路面宽度。

3.2当旧路路基宽度较宽(宽度大于规范规定的数值)时,可在保证路基最小宽度的基础上,将纵断抬高,以维持旧路边坡坡度不动,原有的防护工程可维修利用。

综合治理高危边坡路段。

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落石等自然灾害的公路上边坡,综合运用坡面挂网、锚杆支护、锚索、注浆、挡墙、护坡、植物防护等技术措施进行整治,有条件的采取改线等方式进行彻底解决。

3.3旧路大修时,对于线形指标超限、与构造物存在不利组合或设计速度发生变化等重大交通隐患路段,可结合路面改造一并处理,处理难度大的,应结合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加以改善。

3.4路面大、中修

3.4.1路面大修

(1)路面大修均应进行交通量及代表车型的调查。

特种交通路段可根据实际调查的轴载谱采用分向、分车道方式进行路面结构补强设计,建议在重载交通路段,有超载现象的道路,交调站进行增加轴载调查内容,形成轴载谱,计算出与实际交通量相符的设计荷载。

(2)路面大修时,路面结构应按照补强理论进行设计,补强前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的调查内容,做好详细的调查。

设计年限按照各等级公路相应年限重新设定。

(3)旧路大修在确定路面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再生技术,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减少提升原路标高,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降低工程造价。

(4)村镇段路面大修,应充分调查旧路抬高的可行性,有条件的宜按补强加高设计,如条件受限,采用下挖旧路新建路面结构。

为提高路面使用年限,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复合路面(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面板组合)。

(5)旧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大修,确定补强方案采用沥青加铺,应对原水泥路面病害处理后,宜加设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应力吸收层、土工布、玻纤隔栅、改性沥青油毛毡等夹层材料,以减轻减缓反射裂缝对沥青加铺层的影响。

一级公路加铺层最小厚度宜为10cm,其它等级公路加铺层最小厚度宜为7cm。

3.4.2路面中修

(1)当旧路强度满足要求,仅需对路面表面功能(损坏状况、平整度、抗滑能力)进行改善,所采取的养护对策:

罩面、封层等方式。

(2)罩面或封层前对原有病害进行彻底处理。

原旧路为沥青路面,需处理的病害类型有:

坑槽、深陷、车辙、波浪拥包、裂缝等。

原旧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需处理的病害类型有:

破碎板、裂缝、板角断裂、接缝料损坏、错台、板底脱空等。

(3)罩面可采用单层沥青砼,摊铺前应洒布粘层油。

根据公路等级及交通量情况,罩面层厚度宜为3.5-5cm。

3.5桥梁大、中修

(1)干线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采用低栏或护轮带的中、小桥宜更换为钢筋砼墙式护栏,须通过防撞安全性验算确定植筋深度、间距等。

(2)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桥梁沥青铺装层破损严重时,应铣刨后再行摊铺,不得增加桥面恒载。

沿线桥面铺装、伸缩缝存在质量隐患的要一并改善到位。

无铺装及防水失效的石砌拱桥,拱内应换填透水性材料,并增设钢筋混凝土铺装层和防水层,增设泄水孔。

(3)现有桥梁不满足要求的宜通过加宽、加固等手段充分利用。

原有桥梁使用状况良好(一类、二类桥),荷载标准为公路II级(或汽-20、挂-100)、公路I级(或汽超-20、挂-120)的特大桥、大桥,可以继续利用;

荷载标准达不到公路II级的特大桥、大桥应通过维修加固恢复至原设计荷载标准,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加宽加固应同时完成,桥梁加宽部分的荷载等级应满足设计标准要求;

无加固利用价值且为淘汰桥型(石拱桥等)的特大桥、大桥应限载通行,择机改建;

中小桥达不到荷载等级要求或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应结合路线大修(或改建)一并完成。

(4)鉴定为危桥的应立即限载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梁板类桥可采取体外预应力、有粘结预应力、变换体系结构、粘贴钢板、碳纤维等加固技术;拱桥可采取增大截面法等技术进行加固;下部结构可采取增大截面法、加桩法加固措施;加固提载原则上一次完成。

(5)应通过结构计算确定小桥及明涵改造采用顶升方案或直接加铺混凝土板方案。

3.6隧道大、中修

3.6.1.一般规定

(1)隧道大修(或改建)时,应保证不侵入隧道净空。

(2)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隧道沥青铺装层破损严重时,应铣刨后再行摊铺。

视隧道长度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温拌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

(3)对于维修的隧道,应首先判断隧道纵横向裂缝、渗漏水、衬砌变形及掉块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采取相应的加固手段。

(4)在隧道加固前,应先处理衬砌后空洞、封堵出水点、处理裂缝等。

(5)现有隧道采用套拱加固,应注意套拱与原有衬砌的结合,尤其注意改善拱脚等薄弱部位的受力状态。

(6)现有隧道宜通过加固等手段尽量充分利用。

原有隧道使用状况良好,满足净空限界要求的,可以继续利用;

对于隧道衬砌结构破坏严重的,本着先干线、后县级的原则进行加固;

主要受力结构无加固利用价值,且防排水失效的隧道应限制通行,进行改建。

3.6.2隧道维修

1)3类隧道以下或评定状况值为2以下的分项时,按隧道病害发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处治。

(1)对已稳定的裂缝,可采取压注环氧水泥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固。

(2)衬砌表面腐蚀、剥落及灰缝脱落但尚未影响其强度的,可先清除表面松动部分,分段或全面加喷一层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按30~60mm控制。

(3)明洞顶填土厚度和地表线,应保持原设计状态。

当遇边坡塌方形成局部堆积,或遇暴雨、洪水原填土大量流失时,应及时调整到原有状态;

明洞防水层已失效或损坏,应及时修复。

其顶部覆盖填土与边坡交接处上方,应加修截水沟,截水沟深度一般不小于0.6m,底宽一般在0.4~0.6m,边坡坡率采用1:

1~1:

1.5,截水沟应尽量远离隧道口。

2)隧道由于衬砌厚度不足,可在衬砌表面喷射水泥混凝土,其厚度一般为80~150mm,一般应设置钢筋网;衬砌腐蚀剥落比较严重,应先凿除后再喷射素混凝土,但不得侵入净空限界;裂缝较多严重影响衬砌强度时,应优先封堵裂缝,可在衬砌表面喷射水泥混凝土,一般应设置锚杆及钢筋网或钢板加固,如建筑限界满足要求,也可考虑在原衬砌下加设套拱加固。

3)隧道端墙、侧墙、翼墙位移、开裂,是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引起局部下沉,可将基础扩大,提高承载能力,在不侵入建筑限界的前提下,还可在扩大基础上浇筑水泥混凝土三角形撑托并用钢筋联结;也可在路面下加设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仰拱。

4)隧道端墙外倾时,可在墙背换填内摩擦角大的填料;可向墙背填土压注水泥砂浆;完善、整修端墙后的排水系统。

5)隧道衬砌侧墙外凸时,可向侧墙与围岩之间的填料压注水泥砂浆;用锚杆锚入围岩体内,并用水泥砂浆封固。

6)隧道内路面局部沉陷、错台、严重碎落时,挖除碎裂路面及损坏的基层直至围岩,清底后用素混凝土重铺基层,再铺面层;路面局部沉陷、错台、开裂处如伴有严重的渗漏水,应同时处治渗漏水,将水引入两侧边沟。

7)明洞地基强度不足,引起侧墙下沉时,可采取在两边墙间的路面下加建仰拱。

8)在半路堑地段,尤其是深埋的明洞外边墙可能向外位移时,可在路面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横向水平拉杆,地形条件允许时,可在外边墙外侧加建支撑垛墙。

9)明洞因边墙后回填不密实导致边墙侧向位移,应将回填不密实部分用片石混凝土、浆砌片石回填密实或注水泥砂浆。

10)高速公路隧道附近山体滑动可能引起隧道破坏或隧道处山体岩石节理发育、风化和有坑穴、溶洞、裂缝等现象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修建挡土墙进行保护性填土,使山体受力平衡;

(2)开挖洞顶部分山体,减轻下滑重力;

(3)滑动面以上的土体不厚的情况下,可在滑动面下端设置锚固桩抗滑;

(4)用浆砌片石、石灰土、黏土等填补洞穴、封闭裂缝、整修地表、稳固山坡;

(5)地表岩石松散破碎时,可喷水泥砂浆固结;

(6)洞口处的边、仰坡坡率与石(土)质不相适应导致坍塌时,可根据实际的边、仰坡石(土)质及高度,整修坡率;边坡无法整修的,可局部加设护面墙或挡土墙;疏通或增建边、仰坡排水系统;边、仰坡采用绿化植物防护。

11)隧道内渗漏水,应根据不同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处治。

(1)增设衬砌表面排水系统,即在边墙内加设竖向盲沟(渗沟)及泄水管,将渗漏水引入隧道的边沟内排出。

(2)对裂缝集中处的漏水,可采取封闭裂缝埋管排漏处治,可采取从各漏水缝向选定的排水集中点开凿八字形沟槽;可视漏水量的大小,用可透水软管嵌入八字形沟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