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087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docx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汇总

名词解释

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再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者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感染期:

寄生虫具有感染力的发育时期称为感染期。

3.土源性蠕虫:

生活史为直接型,在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4.幼虫移行症: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5.多分裂(裂体增殖):

胞核先多次分裂,然后胞质也分裂分别包绕每个核形成多个子体,如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和孢子增殖。

6.配子增殖:

原虫在发育过程中,雌雄配子体无分别形成为雌雄配子,然后两者结合形成合子,即完成配子生殖过程,本身无个体增加,生成孢子。

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

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寄生虫生活史: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

(2)间接型:

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导致寄生虫病

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接触、医学节肢动物以及直接传播等。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

经口、经皮肤、经胎盘、经呼吸、经输血等

寄生虫感染人体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⑴经口感染,如通过食物吃入蛔虫卵;

  ⑵经皮肤感染,如血吸虫尾蚴钻进皮肤而侵入人体;

  ⑶经媒介昆虫感染,如丝虫的感染性幼虫和疟原虫的子孢子等,通过昆虫媒介叮咬侵入人体;

  ⑷经接触感染,如阴道滴虫是通过与受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寄生虫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

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

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

自然疫源性: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等

  2)生物因素—某些寄生虫必需的中间宿主和节肢动物的存在

  3)社会因素—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居住及医疗卫生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

六大热带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

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又叫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于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病。

重要性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

1、形态:

1、滋养体:

10-40微米,以伪足做定向运动。

泡状核(4~7μm),核膜内缘有排列整齐的单层染色质粒。

内质中有无吞噬的红细胞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与其他肠道阿米巴的重要鉴别点。

2、包囊:

球形,直径10~20μm,双层囊壁,核的数量与发育程度有关,最多4个核,未成熟包囊内可见1个棕色糖原泡和1~2个拟染色体。

二、生活史:

1、感染途径:

经口;2、感染期:

4核成熟包囊;3、致病期:

滋养体;4、寄生部位:

结肠;5、保虫宿主:

人,猫狗鼠也可

生活史基本形式: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三、致病:

1.致病机理

(1)虫株毒力

(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3)细菌协同作用(4)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致病阶段为滋养体

1.无症状带虫者:

90%以上

2.有症状侵袭性感染

(1)肠阿米巴病:

发热、腹部绞痛、里急后重,脓血便

阿米巴痢疾:

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

(2)肠外阿米巴病:

继发于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肺脓肿

阿米巴脑脓肿

皮肤阿米巴病

四、实验诊断: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痢疾、肠炎患者

标本要求:

a.必须新鲜,b.注意保温(特别在冬季),c.盛具要清洁:

检查阶段:

活动的滋养体

2碘液染色法─慢性病人、带虫者

检查阶段:

包囊;

3活组织检查

五、防治:

1.注意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

2.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

3.灭蝇、灭蟑螂切断传播途径。

4.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治疗阿米巴病的常用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

 

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虫

一、形态:

1、无鞭毛体:

卵圆形,5μm×3μm,经吉氏染色,核呈紫红色,动基体呈红色,位于核旁,其结构与线粒体相似,并可以分裂增殖,实际是一个大的线粒体。

2、前鞭毛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梭形,(14~20)μm×(1.5~1.8)μm,核1个,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虫本前部,基体在动基体之前,发出1根鞭毛,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二、生活史:

1.需要人或哺乳动物和白蛉两个宿主。

2.利杜体寄生于人体肝、脾、骨髓、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

3.感染期:

鞭毛体(前鞭毛体)。

4.感染方式:

经节肢动物。

三、致病:

1.脾、肝、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大量破坏

和增生)。

2.蛋白尿和血尿(肝、肾受损)。

3.贫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

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

4.鼻衄、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

5.并发各种感染,死亡率较高(白细胞减

少)。

6.发热。

四、实验诊断:

(1)穿刺检查:

骨髓(髂骨)、淋巴结穿刺(涂片法、人工培养法、动物接种法)。

(2)皮肤活组织检查:

皮肤型黑热病人。

五、防治:

1.治疗病人:

葡萄糖酸锑钠

2.杀灭病犬。

3.清除传播媒介:

灭蛉、驱蛉、防蛉。

 

阴道毛滴虫鞭毛虫

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1、形态:

滋养体呈椭圆形或梨形,有一炮状核、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体外侧前1/2处有一波动膜,虫体借助鞭毛的摆动和波动膜的波动作旋转式前进运动。

二、生活史:

1.本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以二分裂法繁殖。

滋养体既是本虫的繁殖阶段,又是感染阶段。

2.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

女性阴道和尿道,男性尿道及前列腺。

3.感染和致病阶段:

滋养体

4.感染方式——接触感染:

A.直接接触:

通过性生活;B.间接接触:

通过坐便器、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游泳衣裤浴巾等方式。

三、致病:

阴道自净作用

所致疾病:

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

四、实验诊断:

(1)阴道分泌物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涂片染色法、培养法。

(2)尿液检查:

(3)前列腺分泌物检查:

五、防治:

1.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2.改善公共设施,提倡淋浴。

3.不使用公用浴具及游泳衣裤,慎用公共马桶。

4.开展普查普治,治疗患者和带虫者,对于夫妇双方要同时进行治疗方可根治。

5.常用口服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

 

疟原虫孢子虫

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和肝细胞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

1.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

2.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

3.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P.m

4.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P.o

一、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

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见书325

2、生活史:

1.需要人和雌性按蚊两个宿主。

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蚊是疟原虫的终宿主。

2.感染阶段为子孢子。

3.人体内包括:

a:

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红外期)的裂体增殖

b: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的裂体增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

4.蚊体内包括:

a:

胃腔内完成有性生殖(配子体--合子--卵囊)

b:

胃壁弹性纤维膜下的孢子增殖(子孢子)。

5.肝细胞内有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之分。

前者进入肝细胞,经7~8天完成裂体增殖,一部分侵入红细胞

后者发育缓慢,休眠期发育为裂殖体,再释放出裂殖子进入血液

6.疟原虫完成一代红内期裂体增殖的时间,P.v和P.o需要48h,P.f36~48h,P.m72h。

三、致病:

疟疾发病过程:

潜伏期和发作期。

1.潜伏期:

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

Pv11~25天或6~12个月

Pf7~27天

2.发作:

疟原虫的致病阶段是红内期裂体增殖。

发作由红内期虫体经数代裂体增殖,血中虫体密度达到发热阈值。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

间日疟和卵形疟48h;恶性疟36~48h;三日疟72h

3.再燃与复发

再燃:

疟疾发作停止后,体内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再次引起疟疾发作。

复发:

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及疟疾发作。

复发与肝细胞迟发型子孢子有关(休眠子学说)。

四种皆有再燃,P.v和Po有复发。

4.贫血:

以恶性疟原虫多见,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5.脾肿大:

脾大主要原因是脾充血和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6.凶险形疟疾:

脑型疟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

7.疟性肾病:

多见于三日疟病人长期未愈者,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管所致。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等。

四、实验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法

5、防治:

1.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

(1)杀灭红内期原虫用氯喹、青蒿素等。

(2)杀灭红细胞外期和休眠子药物用乙胺嘧啶和伯喹(伯氨喹啉)等。

(3)作用配子体阻断传播的药抗间日疟复发的药物有伯喹加乙胺嘧啶。

(4)较理想的是几种抗疟药联合使用,但每种药物疗法都不宜超过半年。

2.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

3.预防服药、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药物有氯喹或乙胺嘧啶等

4.疫苗研制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吸虫

一、形态:

1、成虫: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呈葵花子状。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位于前端睾丸分枝状,前后排列,卵巢,子宫。

2、虫卵:

平均为29×17µm,最小蠕虫卵;形状:

低倍镜似芝麻,高倍镜下瓜子形;黄褐色;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内含毛蚴。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

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

1st淡水螺、2nd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

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肉而感染;

成虫寿命:

一般20~30年;

保虫宿主:

猫、狗。

三、致病:

1.无症状型:

最多见,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普查时发现虫卵。

2.肝炎型:

较常见,肝肿大,谷丙转氨酶升高。

3.消化不良型: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无特异性。

如:

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厌油,乏力,肝区隐痛等。

4.胆管、胆囊炎型:

胆管炎和胆囊炎反复发作。

5.类神经衰弱型:

头痛、记忆力减退。

6.肝硬化型:

肝脾肿大、腹水等。

7.类侏儒型:

身高体重低平正常水平,但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四、实验诊断:

涂片法,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

5、防治:

1.不要生吃鱼、虾;也不能用生鱼喂猫、狗等动物。

生、熟菜板要分开。

2.人粪不能用作养鱼。

3.首选药物:

吡喹酮

 

裂体吸虫(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六大热带病之一

血吸虫的主要特点:

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尾蚴为感染期,经皮肤感染;仅有一个中间宿主:

钉螺;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

一、形态:

1.成虫:

似线虫,雌雄异体。

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

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

雄虫:

雄虫乳白色,长1~2cm,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

前细后粗,形似线虫,长2~2.5cm。

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雌虫发育成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可能是来自雄虫的一种性信息素。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

3.毛蚴:

呈梨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99×35µ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器官。

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两个侧腺,均开口于顶突。

4.尾蚴:

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血流→肠壁组织(入肝)→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肠系膜静脉→门静脉→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寄生部位(成虫):

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

中间宿主:

钉螺

感染阶段:

尾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

经皮肤感染

成虫寿命:

30~40年

保虫宿主: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日本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四个阶段,都会对宿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问答题)。

(尾蚴:

尾蚴性皮炎;童虫:

肺部炎症;成虫:

1机械性损伤:

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2免疫复合物的变态反应;虫卵:

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

1.尾蚴性皮炎 :

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

是一种速发型(Ⅰ型)和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机械性损伤+化学毒性作用。

2.童虫所致的危害:

血肺移行,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

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Ⅰ型)。

3.成虫:

几乎无致病作用。

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

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如肾小球肾炎。

4.虫卵:

(致病最严重),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虫卵肉芽肿(Ⅳ)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四、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占90%)、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

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称为异位寄生。

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为异位血吸虫病或异位损害。

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伴随免疫:

宿主初次感染血吸虫后,通过体液—细胞免疫产生对再感染的抵抗力,能杀伤再感染的童虫,对原发感染的成虫没有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伴随免疫。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直接涂片法适于急性期。

首选:

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

定量透明法是常用方法。

2.直肠粘膜活检 

晚期病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

3.免疫诊断环卵沉淀试验(COPT)

五、防治

治疗药物:

吡喹酮。

 

链状带绦虫

又名;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1、形态:

1、成虫:

长2~4m,前细后宽

头节——固着器官。

头节:

近球形,直径0.6~1mm,4个吸盘和1个顶突,两圈小钩,

颈部——生发器官。

具有再生能力

链体——包括幼节、成节和孕节。

2、虫卵:

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1~43μm,

卵壳薄,无色,内含一个六钩蚴。

胚膜黄色,具有放射状条纹

六钩蚴圆形,有3对小钩

3、囊尾蚴:

又称囊虫卵圆形白色半透明囊状物,9mm×5mm充满透明囊液,头节结构与成虫头节相似

二、生活史:

终末宿主:

人;中间宿主:

人、猪

感染期:

囊尾蚴及孕节(虫卵)

感染途径:

经口

感染阶段:

囊尾蚴和虫卵。

寄生部位:

小肠及皮下、肌肉、眼、脑等

成虫寿命:

25年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

1、自体内感染:

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2、自体外感染:

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异体感染:

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而引起

三、致病:

1.成虫致病——猪带绦虫病:

消化道症状,排出节片。

(危害不大)

2.幼虫致病——囊虫病:

寄生部位不同,症状不同。

(危害大)

a.皮下、肌肉囊虫病。

b.脑囊虫病。

c.眼囊虫病。

1.急性囊虫病:

一次或多次感染大量虫卵,多发生于自体内重复感染情况。

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多数病人有皮下或肌肉囊虫结节。

2.慢性囊虫病:

由急性囊虫病演变而来

(1)皮下组织及肌肉囊虫病:

皮下、肌肉结节,结节数目可达数千个

(2)脑囊虫病:

发生率高,当囊虫病80%以上。

囊虫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

病人癫癎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

(3)眼囊虫病

四、实验诊断:

1.猪带绦虫病:

a.孕节压片检查。

b.虫卵用浓集法检查。

2.囊虫病:

a.结节活检。

b.免疫学方法。

c.影像学检查:

X线、CT、MR等。

五、防治:

1、治疗病人:

A、肠绦虫病——可用吡喹酮,槟榔、南瓜子合剂等。

B、囊尾蚴病:

a.手术摘除;b.吡喹酮,c丙硫咪唑

2.管理厕所粪便。

3.注意个人卫生。

4、加强肉品检验

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区别:

体长与节片

2~4m,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

4~8m,1000~2000节,较厚、不透明

头节

球形,有顶突和2圈小钩

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

成节

卵巢分为3叶

卵巢只分2叶

孕节

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为7~13支

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

囊尾蚴

头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虫病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

中间宿主

猪、人

感染期

猪囊尾蚴、虫卵

牛囊尾蚴

致病

猪绦虫病、猪囊虫病

牛绦虫病

孕节脱落

数节,被动排出

单节,主动排出

诊断

粪检孕节、虫卵

粪检孕节、透明胶纸法查虫卵

防治

猪绦虫病、猪囊虫病

牛绦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或犬绦虫。

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内,幼虫(称棘球蚴或包虫)可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动物(主要为家畜)的组织器官内,引起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

一、形态:

成虫

长2~7mm,为最小的绦虫。

头节有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和四个吸盘。

链体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孕节内子宫呈不规则囊状,含虫卵200-800个。

幼虫:

棘球蚴(包虫,寄生于人体)圆形囊状体,似水球,直径可由不足1cm至数十厘米,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组成。

囊壁分二层,外为角皮层,内为胚层,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和生发囊(育囊),生发囊仅有一层生发层,向内长出许多原头蚴,或进一步发育为与母囊结构一样的子囊,子囊内还可长出孙囊。

囊内充满液体,称棘球蚴液,有强抗原性。

原头蚴:

170μm×122μm

头节向内卷缩

顶突和吸盘内陷

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统称为棘球蚴砂(Hydatidsand)。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

在狗等犬科动物小肠内。

孕节和虫卵随狗等的粪便排出体外。

人、羊等误食虫卵而导致感染。

棘球蚴为致病阶段,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以上

3、致病:

局部包块:

触之坚韧,有弹性,扣诊有震颤感。

压迫和刺激症状 :

肝、肺和脑等部位寄生时分别可有肝区痛、胸痛、头痛癫痫等症状。

中毒和过敏症状:

病人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囊破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棘球蚴破裂可引起继发感染,大量囊液的溢出可发生过敏性体克,甚至死亡。

4、实验诊断:

病史:

是否来自牧区或到过牧区、有无与犬、羊及皮毛接触史。

影像学(十分重要):

X线、B超、CT、MR等。

定位作用

病原学确诊:

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等检出原头蚴或棘球蚴碎片。

免疫学诊断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Casoni皮内试验法

五、防治:

治疗:

首选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

术中应务必取尽虫囊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

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哒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咪唑等。

 

似蚓蛔线虫(蛔虫)★

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

一、形态:

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

大小65*45m90*41m

形状宽椭圆形长椭圆形

颜色棕黄色棕黄色

卵壳厚(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薄(无蛔甙层)

内含物一个卵细胞,有新月形空隙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充满

特征结构卵壳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易脱落,脱后虫卵呈无色透明,厚薄均匀同左,厚薄不均

二、生活史:

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2个月,寿命1年左右

四次蜕皮:

受精卵→感染性卵(蜕皮一次);幼虫移行于肺泡(蜕皮两次);第二次进入小肠(蜕皮一次)

1.寄生部位(成虫):

小肠

2.感染阶段:

感染性蛔虫卵(含蚴卵)

3.感染途径与方式:

通过污染食物、饮水经口感染

4.体内移行:

口→小肠→门静脉→肝脏→右心→肺脏→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5.成虫寿命:

1年

6.产卵量:

24万/♀.d

7.体内时间:

60--75d

8.食性:

半消化食物

致病阶段:

成虫和幼虫

三、致病:

1.幼虫致病:

蛔虫性哮喘、蛔虫性肺炎(自愈性)

2.成虫致病:

(1)掠夺营养及消化的症状

(2)毒素作用与变态反应:

荨麻疹、磨牙

(3)并发症

蛔虫的特性:

钻孔习性,扭曲成团。

常见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胰腺炎、肠穿孔、肠梗阻等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驱虫治疗性诊断:

粪检阴性但临床疑似患者可行诊断性驱虫,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3).X线检查:

肠梗阻(小肠充气胀大,显示蛔虫阴影)

五、防治:

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

药物驱虫:

主要药物阿苯哒唑(丙硫咪唑

或肠虫清)和甲苯咪唑等。

 

钩虫★

一、形态:

头腺一对-:

抗凝素;咽腺三个:

乙酰胆碱酯酶、及胶原酶;排泄腺一对:

蛋白酶

钩虫卵:

60×40µm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主要形态鉴别(体形和口囊)

十二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