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574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7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docx

文学理论教程详细笔记

考研笔记童版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之一。

二、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四要素:

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艾布拉姆斯)

四、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第二节形态

一、形态多样化划分依据: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文学活动从意向上有两个过程:

(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二、文学的基本形态(7种):

(从第一个过程: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从第二个过程: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山师考研真题:

(08年)简答:

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文学理论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二、文学反映论: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三、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五、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A。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B。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应具有中国特色:

A。

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B。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相结合。

三、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A。

概括新经验,回答新问题B。

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C。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面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A。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B。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C。

生活活动是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艾布拉姆斯: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一、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模仿论)

二、作者:

文学活动要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是其基本要素之一。

(表现论)

三、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现象显现出来。

所以是又一要素。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性;英美新批评:

文学本体论;结构主义思潮:

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四、读者: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又一要素,。

(姚斯的接受研究、伊瑟尔的效应研究)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丱、发生:

A:

巫术发生说:

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其特点是总要采用一定仪式,使巫师由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

巫术说并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

最早由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B:

宗教发生说:

由意大利的维柯提出。

在历史上,宗教和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有些学者得出文学源于宗教这一理论。

C:

游戏发生说:

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D:

劳动说:

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二、发展: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典型体现: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真题

09年简答:

何谓巫术发生说?

07年简答: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资料39页)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化含义:

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二、审美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三、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标准:

A:

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B: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C: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D:

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线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丱、文学的的一般意识形态(普遍属性):

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特殊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变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其中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在中国,把文学看成审美意识形态,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一):

无功利和功利:

文学史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

确切的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

形象与理性:

文学史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着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其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三):

情感和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丱、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一种话语。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和话语实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五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三、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

含蓄:

(“小”中蓄“大”)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

(“一”中生“多”)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真题

04年:

谈谈你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解。

(25分)

02年:

为什么文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性?

09年:

谈谈你对文学的特殊属性的认识。

(20分)资料:

5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具有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价值取向

%丱、主要价值取向。

二、雅与俗:

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更多的艺术珍品,表现伟大变革时代的精神风貌。

四、作家、艺术家和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发展

%丱、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

二、借鉴与创造,沟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真题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内涵和关系(两者的不同步)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与科学:

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是一种审美化的认识。

与宗教: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1.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

2.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它不止一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通过创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

(课本104页)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丱、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文学创造客体的两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古希腊的“模仿论”

2.客体即“情感说”。

即人的心灵。

中国古代文论。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例:

红楼梦)

(2).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的社会生活(例:

阿Q正传)

(3).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例:

故乡)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题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是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主体和客体关系

%丱、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2.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真题

05年:

简答: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0分)资料93页

07年:

简答: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0分)资料:

97页

08年:

联系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言语特征的认识。

(25分)课本204页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一、发生阶段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