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34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docx

黄冈市中考15篇重点古文复习要点

2013黄冈市中考

重点古文复习提纲

主编:

王枫中学戢习中

1、三峡郦道元

  一、内容概述: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再分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guǐjué)的美景,描写了大自然的无比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二、结构简析:

按景物分,作者是先写山,后写水;按季节分,作者是先写夏,再写春冬,再写秋。

总体来看,作者是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略无阙处(断缺。

现在写作“缺”)(3)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4)隐天蔽日(遮蔽)(5)自非亭午夜分(如果)(6)不见曦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7)至于夏水襄陵(襄,上。

陵,大的土山。

)(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11)不以疾也(以,如此,这么。

疾,快。

)(12)素湍绿潭(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

)(13)绝 多生怪柏(山峰)(14)飞漱其间(冲荡)(15)良多趣味(确实,实在)(16)林寒涧肃(寂静)(17)属引凄异(属,连缀,连续。

引,延长。

)(18)空谷传响(回声)(19)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

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木凄清,山间显得寂静。

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异常凄厉,连续不断。

(那叫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答:

从“或有王命急宣”可看出,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5、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索凄清的气氛。

6、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

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

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语句。

理由①水流急 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②落差大 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昔日郦道远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导游词: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除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逈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0、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答:

(例)山峻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

2、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课文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

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

买2、援疑质理 援:

提出 质:

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

仰慕4、俟其欣悦俟:

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

热水    覆:

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

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跑     逾约:

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9、《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成就。

3、核舟记魏学洢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奇巧人(奇妙精巧)2.罔不因势象形(无不)(顺着)(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曾经)(赠)(我)4.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高可二黍许(大约)(黄米)(上下)6.启窗而观(打开)

7.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8.雕栏相望焉(正对着)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起)10.石青糁之(用石青)(涂抹)

11.中峨冠而多髯者(高)(帽子)(胡须)12.如有所语(说话)

13.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靠近)14.佛印绝类弥勒(极像)

15.矫首昂视(举)16.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

17.珠可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18.居右者椎髻仰面(椎形发髻)

19.其人视端容寂(视线(神色)20.若听茶声然(好象……的样子)

21.其船背稍夷(平)22.钩画了了,其色墨(清楚明白)(黑)

23.长曾不盈寸(竟然)(满)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而窄)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4.左倚一衡木(通横)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

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是)

③奇:

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

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⑤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修饰)

为人五;为窗八(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

⑦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

四、按要求填空

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5.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6.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7.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悠闲。

8.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9.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10.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五、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应当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直视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10.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六、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能否与“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不能,这句与前句“苏黄共阅一手卷”相照应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

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8.对对子

(1)上联:

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

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上联:

美髯公怡情泛赤壁下联:

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4、醉翁亭记欧阳修

课文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

环绕。

环:

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茂盛的样子。

秀:

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

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

靠近。

5.名之者谁名:

给……命名。

6.饮少辄醉辄:

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

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

回家。

从:

跟从。

11.吾谁与归归:

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

香花。

秀:

繁荣滋长。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14.休于树于:

在。

15.山肴野蔌肴:

野味。

蔌:

菜蔬。

16.宴酣之乐酣:

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

18.弈者胜弈:

下棋。

19.觥筹交错觥:

酒杯。

筹:

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

乎:

于。

21.树林阴翳翳:

遮盖。

22.鸣声上下上:

树的上部。

下:

树的下部。

23.太守谓谁谓:

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

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

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

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爱莲说周敦颐

一、整体感知:

1、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

(2)对比;(3)衬托;(4)比喻

2、写作目的:

通过对莲花美好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高尚情操的追求,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附权贵、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

3、语言特色:

骈散相间,句式曲折婉转,摇曳多姿。

二、知道详解:

1、字词解释:

①甚蕃:

多。

②濯清莲而不妖: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③不蔓不枝:

蔓,生长枝蔓(名词作动词)枝,生枝节。

(名词作动词)

④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

挺立,树立。

⑤亵玩:

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⑥陶后鲜有闻:

鲜,很少

⑦宜手众矣:

宜,应当。

从,很多。

⑧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作动词,清,显得清芬,形作动。

2、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我唯独喜爱莲花,他从淤泥里生长出来,而不爱淤泥的沾染。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它)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理解简答: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又有作用?

答:

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菊之爱”;将“牡丹之爱”“菊之爱”与“莲之爱”进行对比,既突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2)“莲花”“菊花”“牡丹”分别象征什么?

答:

“莲花”象征君子美好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不随世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好的资质

“菊花”象征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的人。

“牡丹”象征追逐功名富贵的人。

(3)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其人生态度又是什么?

答:

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保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理解填空:

①言外之意,表达作者对世人追名逐利的鄙视的句子题: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陋室铭》中含蓄表达作者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延伸扩展:

①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一种你最喜爱的花,并说出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欢兰花

喜欢的原因是:

因为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无私奉献出自己的清香。

②分别写出古诗词中咏菊和莲的名句各一句。

咏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咏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作者称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活中人们又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答:

生活环境有时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但如果能有像“莲”一样的“君子”始终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既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6、满井游记袁宏道

《满井游记》的作者是袁宏道,明朝文学家。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一、重点词语解释

余寒犹厉余:

余下犹:

还冻风时作 冻风:

冷风。

  作:

起。

作则飞砂走砾飞:

使……飞走:

使……走偕数友出东直   偕:

偕同,一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

拘束之:

以(表限定)未百步辄返辄:

廿二日天稍和稍:

略微,稍微和:

暖和土膏微润 膏:

肥沃

若脱笼之鹄鹄:

天鹅于时冰皮始解 于时:

在这时

波色乍明  波色:

水波的颜色乍:

初,始鳞浪层层鳞:

像鱼鳞似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新开:

新打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

突然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被晴雪:

晴空之下的积雪柔梢披风    披:

开、分散

麦田浅鬣寸许:

意思是麦田高约一寸左右许:

左右娟然如拭 娟然:

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 倩女:

美女 靧:

洗脸髻鬟之始掠也掠,梳掠

泉而茗者   泉:

用泉水茗:

煮茶罍而歌者罍:

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

穿着艳妆蹇:

骑驴风力虽尚劲虽:

虽然尚:

还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

湿透凡曝沙之鸟凡:

所有曝:

呷浪之鳞     呷:

吸 鳞:

代鱼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

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  以:

因为堕:

耽误而此地适与余近适:

正好

恶能无纪      恶能:

怎能纪:

记录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冬天余下的寒冷还很厉害。

2.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3.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略微湿润,远远望去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4.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河的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