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docx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
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这一分析方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两权分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
制度分析;制度经济思想;经济运行制度
20世纪80年代后,制度经济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但在已有的著作和论文中,绝大部分只是介绍性阐述西方制度经济理论,对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很少涉及,这说明我们对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对西方制度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以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来论证要阐明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可以说,马克思是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框架的主要经济学家之一,注重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就这一研究对象应采用的分析方法,马克思说: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这就把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统一起来。
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反映的是一定制度的特征,是制度具有的实际内容。
所以,要揭示这种关系的本质,必须运用制度分析方法。
马克思以其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建立了对制度研究的独特体系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指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长期制度变革的最有力的论述”。
制度分析方法在说明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上具有的深刻性,使人们在经济学研究的分析体系中,越来越注重采用制度分析方法。
从这一意义上说,通过运用制度分析方法,使经济问题的研究从现象层次进入到本质层次。
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的运用是以客观存在的一定经济关系为前提,通过分析不同经济关系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活动效率间的内在联系,及人们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并从理论上构建以制度分析为主线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制度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为什么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下进行,这种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起源是什么?
要说明这一问题,也必须以一定的假设前提为基础。
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这里的一定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
不同生产关系的存在,都是以生产力为条件,因而生产力就成为不同生产关系的共同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不同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分析以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基本假设之一:
生产是社会的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以社会生产形式出现。
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个人只有和其他人共同生产时,生产才能持续进行。
离开其他人,孤立的个人是无法持续进行生产的。
正因为生产是社会的生产,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发生经济关系,对这种经济关系做出的规范性安排就是制度。
从社会生产的基本假设出发,需要有一种制度来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进行安排,使社会生产活动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规范下运行。
基本假设之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人们在追求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时相互之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所做出的规范性安排就是制度。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当然也就不需要制度。
只要人们相互之间有利益矛盾和冲突,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来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
从人与人间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假设出发,需要有一种制度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做出安排,使社会生产能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进行。
以上述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马克思的制度分析实际上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二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问题。
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制度分析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制度的发展和变迁。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
马克思明确地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研究马克思制度经济理论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制度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不把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作为重点,而是着重研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经济关系及本质。
这一分析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对商品的分析。
马克思分析商品并不是对商品本身的分析,而是分析商品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就具体表现为价值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实质是分析商品的价值,对价值运动的分析,采用的就是制度分析方法。
以分析商品为切入点,揭示价值的本质和创立劳动价值理论,这只有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才能实现。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质的思想
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分析,首先揭示的是这一制度的实质。
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但财产私有制度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几种社会形态中,其经济制度也是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具有与其他私有制度不同的特殊内涵。
这就是:
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是与雇佣劳动制度联系在一起。
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征的是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质的分析,实际上是分析雇佣劳动制度。
马克思正是在对雇佣劳动制度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建立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分析框架。
或者说,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起点,不了解雇佣劳动制度,就不可能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就不能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正因为雇佣劳动制度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所以马克思把对雇佣劳动制度的分析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的前提。
雇佣劳动制度确立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为什么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商品?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用法律的形式创造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自由劳动的民族里,一切法典都规定了解除契约的条件,各种立法都规定了劳动契约的最长期限。
”具体说,资本主义创造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社会条件。
对这两个条件,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
“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
……他作为人,必须总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财产,从而当作自己的商品。
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
“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
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加速形成的。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资本主义就能把商品的范围扩展到劳动力。
与资本主义之前的私有制相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征是确立了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私有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权的扩展,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商品交换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物的交换,而且也成为劳动力交换所遵循的原则。
在确立了劳动者对劳动力具有私有权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来进行。
当劳动力成为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可自由买卖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确立就具有现实可能性。
雇佣劳动制度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能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制度条件是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具有所有权,必须从法律上承认劳动力的私有权。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确立的雇佣劳动制度,就其本质来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关系。
这一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分解为资本对劳动力的购买和资本对劳动力的使用两层关系,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这两层关系来体现的。
第一层关系:
资本对劳动力的购买。
这一层关系是在流通领域中发生的。
“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
”在流通领域中资本与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关系,体现了资本与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的双方具有的平等权利。
交换所遵循的是商品经济的普遍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
因为是等价交换,双方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在这里,商品经济的原则已不再局限于物的交换,而是扩展到以活的人体为存在形式的劳动力的交换。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在这层交换关系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这一层关系所体现的资本与劳动力之间平等交换的关系,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能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
因为它以形式上的平等交换来建立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最初联系,资本与劳动双方都能接受。
第二层关系:
资本对劳动力的使用。
这一层关系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
资本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劳动力后,当然就要消费它。
“劳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
”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而劳动力商品在生产领域中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生产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关系,已和流通领域中表现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了。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支配劳动力,资本所有者占有劳动力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产品和价值。
这时劳动力的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已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关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一层关系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就是由这两层关系来反映的。
资本主义经济被认为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原则渗透在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劳动力的买卖;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剥削经济,是因为它的剥削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
只有把这两层关系综合起来,才能把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12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