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269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docx

辽宁中考面对面语文答案

题库:

议论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题。

(15分)

理直何必气壮

张勇

理直气壮看上去似乎好像没什么不好,大多数人认为:

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

可是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

理直气壮也是需要分人、分场合的,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如果是对待身边的人,对待自己亲近的人,那何不以温言细语浸润人心呢?

现实中,如此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

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这样一件堪称典范的事例,他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

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男生大愕。

陶先生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却达到了最佳的效果,技术含量是相当的高。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

“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弹簧压的太狠就会反弹,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甚至会适得其反。

理直不必气壮,我们可以以理服人,让对方乐于接受;想要做到理直气壮,就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生活中,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就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

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杂文选刊》2019年12期,有删改)

1.认真阅读文章,说说本文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2分)

 

2.仔细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论点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3分)

 

3.简述文章第①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分)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5.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想要做到理直气壮,就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生活中,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就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请你为这一观点找一个事实论据。

(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题。

(15分)

荣誉感是不忘初心的动力

①荣誉如金,历久弥新,不同时期,初心不让我们忘记来时的路,荣誉激励我们更加努力。

②荣誉的背后是精忠报国的忠诚,是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可谓英雄,可歌可泣,在平凡岗位做出贡献的也可称英雄,英雄是一种精

神,是一个符号,融合了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我觉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豪情,“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的伟大情怀,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深藏功名60余载的张富清老人,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③荣誉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执着,是坚定不移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对事业无怨无悔的坚守,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始终不改的赤子之心。

历经了22年的风雨,“天眼”终于向世界睁开,然而就在运行将满一年、首批成果即将出炉时,72岁的南仁东却悄然离去,这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天眼”、被尊为“中国天眼之父”的老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切。

南仁东24年专注做一件事,将FAST变为现实,他当初选择为后人建造超级望远镜是为了荣誉?

70岁高龄的他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是为了荣誉?

他的荣誉不仅仅是“时代楷模”的称号,而是“一眼万年”的发现。

④荣誉的背后是无私奉献的朴实,是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无我境界。

王有德,科学治沙的探路人,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兴场富民,从一寸、一米、一亩,形成今天万亩绿洲,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王有德带领职工群众以难以想象的吃苦精神,在荒漠上留下了一个个踏实坚定的绿色足印,创造了人间奇迹。

他们的荣誉不在于奖励,而在于生存,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上,正是敢为人先的精神,才生动书写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⑤要正确对待荣誉,长期沉浸在过去荣誉中,就可能被荣誉冲昏头脑,忘记初心。

(选自《人民网》2019年9月30日,有删改)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3分)

 

2.品味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3.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关于荣誉的背后是什么,作者谈到了哪些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5.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而忽略其背后付出的艰辛。

对于荣誉,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你的启示。

(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

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

李林阳土克敬

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凡事业有成者,都会经历困难挫折考验,要冲破种种阻碍实现成长进步,关键要看敢不敢说“不”,能不能说“不”,有没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刚毅和“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定力。

那么,我们如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呢?

②困难临头敢说“不”。

从古至今有大志大才者,大都经历过一番淬筋炼骨的磨难。

挫折面前不泄气、压力面前不松劲、困难面前不退缩,是做事成事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倘若怕这怕那,把问题挂在嘴边,却不去想办法研究解决,那就和懒汉冬天唠叨冷一样,越说越冷,徒说无益。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主动沉下身子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应对困难挑战作为磨练意志的途径手段。

③心态平和能说“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事事苛求完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遗余力地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不切实际的事情上,可往往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徒添烦恼。

特别是对待个人名利问题,有些人处处去争,为了达到目的甚至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结果让自己为名利所束缚,情绪低沉,心理也变得阴暗起来。

作为党员干部,应以阳光心态构建积极健康心理,对待名利得失做到心怀坦荡。

名利问题不可不思,亦不可过思,苛求和妄想只会让人在名缰利锁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只有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得失,以积极心态对待手中工作,才能从容踏实地成长进步。

④面对恭维要说“不”。

恭维他人的人,有真心实意的,也有心地不诚的,甚至有心怀不轨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尤其对于年轻党员干部来说,刚走上工作岗位,成长过程中切忌浮躁,要保持冷静头脑,能够坐得“冷板凳”。

特别是对于那些恭维之言,应冷静对待,不要糊涂地把恭维当作口碑、把别人的吹捧视作自己的资本,否则就会自我陶醉、自视甚高,于成长有害无益。

所以,要放低姿态做人,乐于接受批评提醒,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不足,振奋精神、弥补差距,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使自己不断成长成熟。

(节选自《解放军报》2019.12.5)

1.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3分)

 

2.作者认为我们如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呢?

(3分)

 

3.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4.第④段谈“面对恭维要说‘不’”时,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2分)

 

5.选文第④段说“面对恭维要说‘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面对别人的恭维时是怎么做的?

(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

好心态是一味药

①心态平和,则活得逍遥自在;心态不平,则心间波澜横生。

人活的就是心态,心态好像磁场,能吸来幸福,也能引来悲伤。

②生活中,我们常逗泪眼汪汪的孩子:

“笑一笑。

”孩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渐渐孩子就真的开心起来了。

心理学家艾克曼说:

“一个人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

”这个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也就是“心临美境”。

③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④作家史铁生在《我的丁一之旅》中有一段话:

“一个病者、残者,其苦闷并不全在残病,主要的是随之而来的价值失落。

”昨天还健康潇洒的一个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处理品、劣质品了,一颗伤感的心如片片秋叶散落。

一个人的情绪好坏,直接影响著身心健康。

人类的病与心态有很大关系,心态的比例为60%,而医生的作用为40%。

明代朱权《活人心法》说得好:

“盖心如水之不扰,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

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

”心主宰人的精神、理智与一切行动,心之道在于平静,静则能长寿。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一颗平常心,胜过万灵药。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自己关爱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自己伤害自己。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一颗平常心,胜过万灵药。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好的心态,人体能把全身各系统的免疫力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极为强大的抵抗病菌阵势。

⑤怎样保持一个好心态呢?

哲学家说: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你正确对待自己,使人生的定位到位不越位,也不错位;正确对待他人,坦诚关爱;正确对待社会,永怀感恩之心,那么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提高你的人生格局,让心境似“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明澈。

其实人和人之间,基因有99.0%是相同的,体质体能的相差也有限,正是“性相近”。

但人生的道路和结局却有天壤之别,正是“习相远”,原因就在心态不同。

心态是健康、生命和人生的真正主人,做自己心态的主人,你就是永远健康的人。

⑥物质意义上的幸福,仅仅是个指标,关键是人的心境,内心安定才是真正的幸福。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快乐由心决定。

诗人拜伦说: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命运,命运就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回馈给你。

⑦很喜欢一段话:

“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

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

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

”好的心态往往预示着好的命运。

好的心态是一味药,心胸开阔了,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才能体验真正的人生幸福与快乐。

(选自2019年《做人与处世》第14期,有删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好心态是一味药”这一内容的?

(3分)

 

2.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文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一个好心态?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分)

 

4.文章的“好心态是一味药”与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的“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一项()(3分) 

A.“心临美境”就是一个想想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来摆脱坏心情。

B.《活人心法》中的话从反面告诉我们好的心态能形成极为强大的抵抗病菌阵势。

C.真正的幸福是内心安定,快乐由心决定,物质意义上的幸福体现的仅仅是指标。

D.好的心态是一味药,会帮你引来幸福,只有心态好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人生快乐。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

精益求精

张瑾闽

①现代汉语中,“精益求精”的意思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朱熹说: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就道出了“精益求精”一词的丰富内涵。

②从古至今,大凡功勋卓著者,多是勤奋务实、追求完美之人。

历经时代淘洗与先贤实践,精益求精的精神已融入国人血液,并日见厚重。

近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工匠精神”,亦可视为新时代对精益求精的另一种注解与诠释。

在纷繁社会中,我们只有沉下身、静下心,术业专攻,才能抵达新境界,精益求精,收获精彩。

③精益求精,收获事业的精彩。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指引下,《红楼梦》震撼世人。

齐白石画的虾精妙绝伦,他对画艺的求索不曾终止。

70岁时,在不损害真实性的情况下,他作画有意精减虾腿数;78岁时,虾的后腿只剩5只;80岁以后,他笔下的虾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精确的体态,富于弹力的透明体,在水中浮游的动势……艺术造形中讲求的“形、质、动”三要素都臻于完美境界。

④朱永全教授先后主持十几项科技攻关与开发研究课题,解决了隧道施工技术的多项难题;首席主讲的《隧道工程》课程填补了河北省工科国家级精品课的空白。

他说:

“我一生就做好育人与科研两件事,久久为功,终有所获。

”凭借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朱永全摘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在《中国大能手》“数控刀客”比赛中,赵晶展示出顶尖刀工技术。

该比赛项目要求加工出一个薄壁不大于0.3毫米的酒杯。

赵晶操作娴熟,凭借出众的刀工技术、优秀的产品质量获得了比赛冠军。

试想,如果缺乏追求极致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如何能练就如此高超的技艺?

⑤精益求精,收获生活的精彩。

罗曼·罗兰说,世人总是精益求精。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心向往之”的生活,很多人也在规划并践行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然而,也有一些人消极应付,把自己原本理想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例如,有人在追求所好的路上越走越远,因失掉底线而变得贪婪疯狂。

最终,原本的“雅好”变为低级趣味,自己也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

为避免凡此种种的问题,我们应学习以真善美的标准要求自己,有意培养精益求精的生活习惯,处理问题时尽量思虑周全。

只有在才、情、趣方面不倦怠、不走形,持续寻找生活的真谛,方能将生活打造得绚烂精致。

⑥精益求精,收获人生的精彩。

许振超爱岗敬业,视拥有精湛技艺为人生要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超越。

试想,如果他拿出“差不多”的人生态度,放弃自我较真的狠劲,不把精益求精视为人生追求,如何能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如何能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工作品牌呢?

⑦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需要不畏艰苦,日复一日,在风雨中接受洗礼,接受精益求精的千磨万击,持续激发深藏内心的勇气和信心。

要坚决与“差不多”先生划清界限,敢于探索,勇于奋斗,步履不停,追求极致,让精益求精接地气、冒热气,方能创造辉煌业绩,收获人生精彩。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2月24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选文第②段加点字好在哪里?

(2分)

历经时代淘洗与先贤实践,精益求精的精神已融入国人血液,并日见厚重。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5.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精益求精”有了怎样的认识?

请简要谈谈。

(3分)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

常掏灵魂旮旯

王晓河

①旮旯,通常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犄角旮旯,就是指边边角角,不起眼的地方。

因为其偏僻、逼仄、隐蔽,容易藏污纳垢,也容易被人忽视。

②人的心灵也有旮旯,一些病毒,常在旮旯里滋生;一些危险,常因旮旯中的隐患爆发。

大家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形象、有人格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

③“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旮旯里的小事小节不可轻视。

莫存侥幸,不要以为旮旯里的污垢看不到、没感觉就不想掏,岂不知“小河沟里也翻船”,“点墨”染“白袍”,悔之晚矣。

莫图安逸,不要怕劳心费力不愿掏,以“顾不上”为借口不动手,须知问题积少成多、小恙成大病,治则难矣。

莫抱幻想,心底处存有“小九九”,有缝隙就想钻一钻,有油水就想捞一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思想旮旯里的“溃疡”若继续溃烂就会啃噬灵魂、侵蚀精神家园。

“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我们要常思“明者慎微、智者识几”的道理,决不能做“不慎”“不识”的蠢人懒汉。

④常掏灵魂旮旯,“掏”字用得传神,更见功夫。

要下够检视功夫,经常给灵魂做个“体检”,全面扫描,反复多照量几次,找到病灶。

对事业的兴奋点,要查出是公心使然还是功利心作祟;对思想的迟钝点,要查出是相持不下的胶着还是满不在乎的懒惰;对情绪的低落点,要查出是暂时受挫待奋起还是消极负面占上风……旮旯不好掏,犹如“蜡烛挑芯、鸡蛋拔膜、香烟夹丝”,须下苦功夫、细功夫、实功夫才能达到“稳、准、狠”的效果。

犹如外科大夫做手术,对于粘连灵魂的要彻底切割,附着灵魂的要完全剥离。

简而言之,掏灵魂旮旯要掏出清洁、清爽、清新。

⑤常掏灵魂旮旯,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的慎独慎微,是在思想上、灵魂上的自警自省,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与时俱进。

要“先下手为强”,“恶不可积,过不可长”,对旮旯之垢,应在其萌芽之初就将其根除。

要“防患于未然”,心中有戒,常拂灰尘,常涤心灵。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远离污染,抵制诱惑,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百毒难侵。

⑥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原则、有人格。

旮旯虽小,常掏见精神;虽偏僻,常掏见忠诚;虽麻烦,常掏见坚韧。

(节选自《解放军报》2019.12.9)

1.通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中“掏灵魂旮旯”的含义。

(3分)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

 

3.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分)

 

5.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5分)

成长中应远离抱怨

  廖超国

①说到抱怨,人们并不陌生,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

但对其危害,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

  ②抱怨是腐蚀心灵的毒药。

抱怨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其通过破坏情绪,刺激大脑,从而腐蚀心灵,损害心态,影响行为。

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大脑的运作方式与肌肉有着某些相似,如果让它长久地接受负面信息的刺激,就很可能导致当事人会按照消极方式行事。

更可怕的是,长时间处在抱怨环境中成长的人,会变得麻木和愚蠢。

《灵枢百病始生》云:

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所以,抱怨就像一剂漫性的毒药,不知不觉腐蚀着我们的大脑、心灵和身体,使我们陷入消极,与快乐无缘,与痛苦长伴,活成一个行尸走肉。

  ③抱怨是令人丧志的杀手。

人若心中充满怨恨,看世界的眼光就会发生变化。

既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又难准确地评介别人。

总觉得世间不公平,天下人都亏欠自己。

因为认知的偏差,对生活的态度热情不够,对所做的事情投入不足,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所获不满,便忿忿不平,怀忧伤志,从此人生一蹶不振。

孔子也说“所谓修正其心者,身有忿懥,则不得其正”。

所以,抱怨就像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恶魔,不经意地吞噬我们的志气和意力,使我们在成长中掉入萎靡,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失去人生的进取,成为一个长嘴怨主。

④抱怨是人际关系的栅栏。

没有谁愿意与一个爱抱怨的人成为朋友,其散发的负能量,除了让他自身难受,还严重影响其周围的人。

爱抱怨的人也难有朋友,抱怨就像一道篱笆,或似一种栅栏,更如一种牢笼,把自己和他人分隔开来。

抱怨还是一把锋利的铁锹,会掘出阻隔自己与他人的鸿沟。

抱怨绝不可能获得欢喜,别人对抱怨者回报的只能是加倍的排斥。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那么,“怨人者,人恒怨之”则自然不过。

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指出:

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会传染。

确实如此,与积极的人在一起会变得积极,与消极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消极。

普通人如此,有进取心的人则更不可能与抱怨者为伍。

  ⑤抱怨是平庸无能的帮凶。

抱怨者通常都不是能干的人,能干的人因为心中有梦想,眼里有目标,脚下有行动,他们为实现梦想和目标忙碌着,哪有空闲抱怨。

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把时光都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抱怨的人大多平庸,正因为庸碌,所以干不出什么成绩,抱怨本身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庸者通常会以命运不济为借口,掩盖自己的不努力,而勇者则会积极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向前走。

人生的磨盘,总是以进取和乐观为原料,磨出香甜的美羹,把消极和怨气碾成碎渣,倒掉沉渣,用积极奋进酿造成功的佳醴。

抱怨者永远也体尝不到奋斗者的最后的甘甜。

⑥抱怨像泥潭,会拖陷我们的人生;抱怨似牢笼,会禁固我们的生活;抱怨如毒药,会损害我们的心灵。

因此,我们成长中,只有停止抱怨,我们的人生才会燃起新的希望,只有远离抱怨,我们的生活才会呈现新的生机。

(节选自《特别关注》2019年20期)

1.本文题为“成长中应远离抱怨”,文中从哪些方面作了阐述?

(4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分)

 

5.请结合选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

(3分)

 

读书学习

十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题。

(15分)

读书当学古人

张永乐

①“刷屏”时代,手捧书卷的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面对这种沉稳优雅的生活选择,我们的内心只有由衷的赞叹与景仰,倘若有人还要阐发个人读书方法之类的感悟,就显得太过于矫情了。

不过,细心查阅了古人对经典作品的评点、批注、手札、笔记等读书的相关文字,才发现真正的读书,还是要讲求方法的。

②读书要读经典。

经典之作经过了生命岁月的淘洗,沉淀着广博的普世情怀;经典之作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情意,寄存着人类的思想智慧。

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愈品愈香。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书,就只认定他心目中的经典,并称其为“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老先生所开出的书单,我们未必能够全部接受,但这些名著经典的特质与价值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信息繁杂、资源充裕、时间宝贵的当下,我们的读书就更应该有所取舍,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我们选择的标准。

③读书务求走心。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

经典之作的立意高远、思想厚重,构思布局往往“起承转合”“草蛇灰线”“伏笔万里”,文字用语则是“春秋笔法”“锦心绣口”“微言大义”,我们唯有用心揣摩,细心阅读,诚心体悟,才能领会作品意旨情趣的真正滋味。

古人认为,只有经历了作者多年的“布想”“储材”“而后得脱于稿”,才能终成经典之作。

然而那些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