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185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光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光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光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光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学基础知识.docx

《光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基础知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学基础知识.docx

光学基础知识

精心整理

 

光学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一个部门。

光学的任务是研究光的天性,光的辐射、

 

流传和接收的规律;光和其余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对光的汲取、散射、光的

 

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生理效应等)以及光学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17世纪末,牛顿倡立“光的微粒说”。

当时,他用微粒说解说察看到的很多光

学现象,如光的直线性流传,反射与折射等,后经证明微粒说其实不正确。

1678

 

年惠更斯创立了“光的颠簸说”。

颠簸说历时一世纪以上,都不被人们所重视,完整部是人们受了牛顿在学术上声威的影响所致。

当时的颠簸说,只知道光芒会在

碰到棱角之处发生曲折,衍射作用的发现尚在此后。

1801年杨格就光的另一现象(干预)作实验(详见词条:

杨氏干预实验)。

他让光源S的光照亮一个狭长的空隙S,这个狭缝就能够当作是一条修长的光源,从这个光源射出的光芒再通1

 

过一双狭缝此后,就在双缝后边的屏幕上形成一连串明暗交替的光带,他解说说光芒经过双缝此后,在每个缝上形成一新的光源。

由这两个新光源发出的光波在到达屏幕时,若二光波颠簸的位相相同时,则相互叠加而出现增强的明线光带,若位相相反,则相互抵消表现为暗带。

杨格的实验说了然惠更斯的颠簸说,也确立了惠更斯的颠簸说。

相同地,19世纪相关光芒绕射现象之发现,又支持了颠簸说的真切性。

绕射现象只好借颠簸说来作满意的说明,而不行能用微粒说解说。

 

20世纪初,又发现光芒在投到某些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表面开释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并发现光电子的发射率,与照耀到金属表面的光芒强度成正比。

可是假如用不一样波长的光照耀金属表面时,照耀光的波长增添到必定限度时,既使照耀光的强度再强也没法从金属表面开释出电子。

这是没法用颠簸说

 

解说的,因为依据颠簸说,在光波的照耀下,金属中的电子跟着光波而振荡,电

 

子振荡的振幅也跟着光波振幅的增强而加大,或许说振荡电子的能量与光波的振

 

幅成正比。

光越强振幅也越大,只需有足够强的光,就能够使电子的振幅加大到

 

足以挣脱金属原子的约束而开释出来,所以光电子的开释不该与光的波长相关。

 

但实验结果却违犯这种颠簸说的解说。

爱因斯坦经过光电效应成立了他的光子学

精心整理

 

说,他以为光波的能量应当是“量子化”的。

辐射能量是由许很多多分立能量元

 

构成,这种能量元称之为“光子”。

光子的能量决定于方程

 

E=hν

 

式中E=光子的能量,单位焦耳

 

-34h=普朗光常数,等于6.624?

10焦耳?

 

ν=频次。

即每秒振动数。

ν=c/λ,c为光芒的速度,λ为光的波长。

现代的看法,则以为

 

光拥有微粒与颠簸的双重性格,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在研究和应用光的知识时,常把它分为“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

 

应不一样的研究对象和本质需要,还成立了不一样的分支。

如光谱学,发光学、光度

 

学,分子光学、晶体光学,大气光学、生理光学和主要研究光学仪器设计和光学

 

技术的应用光学等等。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察看到的一种辐射。

由实考证明光就

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

 

之间。

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在0.39

 

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不可以惹起视觉,但

 

能够用光学仪器或拍照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

所以在光学中光

 

的看法也能够延长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以为是光,而可见光

 

的光谱不过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物理学上指能发出必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含可见光与紫外线、

红外线和X光芒等不行见光)的物体。

往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

凡物体自己能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焚烧着的物质等都是。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令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可以称为光源。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离不开可见光的光源,可见光以及不行见光的光源还被宽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等方面。

光源主要可分为:

热辐射光源,比如太阳、白炽灯、炭精灯等;气体放电光源,比如,水银灯、荧光灯等。

激光器是一种新式光源,拥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相关性优胜和单色性好的特色。

精心整理

 

光学中以光的直线流传性质及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为基础的学科。

它研究一般光学仪器(如透镜、棱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的成像

 

与除去像差的问题,以及专用光学仪器(如摄谱仪、测距仪等)的设计原理。

严格说来,光的流传是一种颠簸现象,因此只有在仪器的尺度远大于所用的光的波长时,光的直线流传的看法才足够精准。

因为几何光学在办理成像问题上比较简单而在大多半状况下足够精准,所以它是设计光学仪器的基础。

 

光学中研究光的天性以及光在媒质中流传时各样性质的学科。

物理光学过去也称“颠簸光学”,从光是一种颠簸出发,能说明光的干预、衍射

 

和偏振等现象。

而在赫兹用实考证明了麦克斯韦对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此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说光在流传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汲取,散射和色散等,并且获取必定成功。

但光的电磁理论不可以解说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样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色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

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光源发出之光,经过均匀的介质时,恒依直线进行,叫做光的直

 

进。

此依直线行进之光,代表其行进方向的直线,称之为“光芒”。

光芒在几何光学作图中起侧重要作用。

在光的直线流传,反射与折射以及研究透镜成像中,都是必不行少且要频频用到的基本手段。

应注意的是,光芒不是本质存在的实物,而是在研究光的行进过程中细窄光束的抽象。

正像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时,用质点作为物体的抽像近似。

 

指地球进入月球的本影中,太阳被遮盖的情况。

当太阳、月球和

 

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便会发生。

月球每个月都会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可是日食

其实不可以每个月看到,这是因为白道(月球的轨道)平面对地球轨道有5?

的倾角。

月球可能时而在黄道之上或时而在黄道之下,故其暗影不可以落在地球上。

只有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向来线内,才能产诞辰食。

假如地球的某一部分在月影以内,即发诞辰食;日食有全蚀、偏蚀、环蚀三种。

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正位于月球的影锥以内(即在基本影以内)这些地方就能观看到日全蚀。

锥外虚影所射到的地方(即半影内的地方)则看到偏蚀。

月球离地球较远的时候,影锥尖端达不到地面,

精心整理

 

这时从圆锥的延长线中央部分看太阳的边沿,还有狭小的光环,这就是发生的环蚀现象。

环蚀在亚洲,一百年中只好遇到十几次,在一个小地域欲见环蚀者,数百年也难得有一次时机。

月影投到地面上,急速向西走,所以某一地址能够看见

的全蚀时间特别的短,最长可是七分半钟,均匀约3分。

日全蚀带的宽度,均匀约160公

 

里。

在某一地址能够看见日全蚀的时机,特别的少;均匀360年只有一

 

次。

日全蚀的时机虽少,而需要观察和研究的问题甚多。

比如日月相切时辰的测定。

爱因斯坦引力说的证明等等。

 

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岁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也最重的行星,它的

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11倍,它的质量也比地球重317倍。

它的自转周期为9.842

 

小时,是所有行星中最快的一个。

木星上的大气散布很广阔,其构成含氢(H)2氮(N)、沼气(甲烷CH)及氨气(NH),所以,其表面完整为惨淡所笼盖着。

243木星离地球的距离为628220000公里,它的赤道直径为142804公里,比地球

要大11倍。

固然它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但它却有最短的自转周期,比起地球的一天短了14小时6分钟;故知它是以极其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自转着,就

是在其赤道上的某一质点最少也以时速45000公里的速度卷旋行进着。

离心力在赤道地带也大得惊人,结果便造成赤道的凸出,使此行星变为如一个压扁的橙

子相同。

木星有四颗大卫星,被命名为木卫一、木卫二,,都能用小望远镜看到,甚至有人能用肉眼察看到。

明显它们的体积必然相当可观,它们的直径木卫一约

是3719公里,木卫二约是3139公里,木卫三约是5007公里,木卫四约是5184公里。

在这四颗卫星中,最凑近木星表面的一颗就是木卫一。

因为巨大的卫星引

力。

木卫一只好以42小时半的时间围绕木星一周。

在这些木卫围绕木星的过程中,它们有时在木星以后所谓被掩,有时在木星的灰暗面,称为蚀,有时在木星前叫作凌犯。

 

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并且是满月时,进入地影的月球,就

 

会发生月蚀。

月球所有走到地影中的时候,叫做全蚀;只有一部分进入本影的时候,叫做偏蚀。

月全蚀的时候可分做五象,当月球和本影第一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初亏;第一次内切的时候叫做蚀既;月心和本影中心距离近来的时候,叫做蚀甚;当月球和本影第二次内切的时候,叫做生光;第二次外切的时候叫做复圆。

精心整理

 

偏蚀时,只有初亏、蚀甚、复圆三种现象。

月蚀现象必定发生于望(农历十五)

 

的时候;可是望的时候,未必发生月蚀。

这是因为白道(月球运行轨道)和黄道

 

(地球运行的轨道)不相一致的缘由。

但望时的月球假如距离交点太远,将不可以

 

发生月蚀;一定在某必定距离以内,才能够发生月食,这必定的界线,叫做月蚀

 

限;这限界是随日、月、地球的距离和白道交角的变化而略有改动,最大值为

 

12.2?

,最小值为9.5?

月蚀最长时共保持3小时40分,此中1时40分为全

 

蚀,其余两小时为偏蚀。

月蚀如在地平以上发生,则因地球自转,故可看法域超

 

过半个地球。

月全蚀时因地球大气反射红光进入地影,故可见古铜色微光之月面。

 

月蚀次数虽较少,但见蚀带极广,而日食带狭小,故同一地域之居民,看见月蚀

 

之次数较日食多。

 

一般指光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是物理学的常数之

一,它的特色是:

(1)全部电磁辐射在真空中流传的速率相同,且与辐射的频

 

率没关;

(2)不论在真空中仍是在其余物质媒质中,不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以使

 

一个信号以大于光速c的速率流传;(3)真空中光速与用以进行观察的参照系

 

10没关。

假如在一伽利略参照系中察看到某一光信号的速率为c=2.99793?

10厘米/秒,那

么,在相对此参照系以速度v平行于光信号运动的另一个伽利略参照

 

系中,所观察到的光信号必定也是c,而不是c+v(或c-v),这就是相对论的基础;(4)电磁学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和罗伦兹方程中都含有光速。

当用高

斯单位来写出这两个方程时,这一点特别明显。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在其余媒质中,光的速度均小于c,且随媒质的性质和光波的波长而不一样。

伽利略以前建议,使光行一段7.5千米的行程以测定其速度,但因所用的设施不完美而未成功。

今后,直到1675年,丹麦学者罗默在巴黎求得光速之可用数值。

罗默把他的察看扩展到宇宙之间,而其所用的研究对象

 

则为木星卫星的成蚀。

这些卫星之中最内层的

所以,每经过此一周期之间隔,M便再次进入木星J之暗影中,而使地球上的察看者临时没法

 

看到它。

罗默发现,当地球E围绕太阳S作公转

 

木星卫星的成蚀要迟14秒钟会才发生;又当地球在同一时间(即

 

至于木星卫星的本质绕转周期,则可依据地球公转到E或E时所作之观察58

精心整理

2求得。

罗默以为此一现象,的确是因为地球从

E运行到W之时,光之进行一定

1

跟在地球后边追追上去,而当地球由E运行到E时,则光之进行可对着地球迎

67

着追上所致。

由此可知,E与E或E与E之间的距离,与地球在木星的卫星绕木

1267

星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内运行的行程相切合。

因为地球公转速度为

30千米/秒,所以此二距离

都是等于42.5?

60?

60?

30(千米),约为,4600000千米。

这说明光需要多走14秒钟始能追上地

 

球由E至E的这一段距离;另一方面它在地12

 

球由E至E向光迎头追上的这段距离中,光以行进却能省下14秒钟。

由此获取67

 

光速约稍大于300000千米/秒(4600000/14?

328000千米/秒)。

当地球由E远离木星而继

 

续运行至E、E,等处时,那么当凑近E时,则每次成蚀延2345迟之时间接踵地积累起来,直到地

 

球渐近于E时成蚀延缓时间逐渐减少为零了5

 

(此乃因为木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之增添,因为凑近E而逐渐减少,终于到达E55而趋于零所

 

致)。

故成蚀延缓之时间,当地球在半年之中由E运行至E时,每85次成蚀延缓时间相加起约等

 

于1000秒。

这也就是光从木星到达E和光从木星到5达E8这两段行程所需的时间差(亦即光行

经地球公转轨道直径EE所需之时间)。

58由天文学上可知地球公转的轨道这直径为d=300000000

 

千米;利用此数值计算出的光速为

 

这一数值要比依据每连续两次木星卫星成蚀之时差所求得的光速更靠谱一

 

些。

罗默测出的光速c=315000千米/秒,和此刻科学家采纳更较精美的量度方法在真空中求得之光速的数值c=299696?

4千米/秒,实极凑近。

c=299796这个数值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测出的。

在激光得以宽泛应用此后,开始利用激光丈量光速。

其方法是测出激光的频次和波长,应用

c=λν

 

计算出光速c,目前这种方法测出的光速是最精准的。

依据

1975年第15届

国际计量大会决策,把真空中光速值定为

c=299792458米/秒。

 

8在往常应用多取c=3?

10米/秒。

 

Michelson(1852~1931年)美国物理学家。

他创立的迈克耳孙干预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学是

 

一巨大的贡献。

它不只可用来测定渺小长度、

 

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付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重要构成部

精心整理

 

分。

他与美国化学家莫雷(1838~1923年)在1887年利用这种干预仪,作了有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这一实验结果否认了以太的存在,进而确立了相对

论的实验基础。

1926年用多面旋镜法比较精美地测定了光的速度。

 

光在均匀媒质中是沿着直线流传的。

所以,在点光

 

源(即其线度和它到物体的距离对比很小的光源)的照明下,物体的轮廓和它的影子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用直线所做的几何投影。

光的直线流传定律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而直线这一看法自己,明显也是由光学的察看而产生的。

作为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这一几何看法,也就是光在均匀媒质中沿着它流传的那条线的看法。

所以自古以来,在实验上检查产品的平直程度,均以视线为准。

可是,光的直线流传定律其实不是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合用的。

假如我们使光经过很小的小孔,则

 

我们只好获取一个轮廓有些模糊的小孔的像。

孔越小,像越模糊。

当孔而惹起的。

 

光碰到物体或碰到不一样介质的交界面(如从空气射入水面)

 

时,光的一部分或所有被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因为反射面的平展程度,有单向反射及漫反射之分。

人能够看到物体正是因为物体能把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没有光照明物体,人也就没法看到它。

在光的反射过程中所恪守的规律:

(1)入射光芒、反射

 

光芒与法线(即经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同在一平面内,且入射光芒和反射光芒在法线的双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中反射角是法线与反射线的夹角。

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

在同一条件下,假如光沿本来的反射线的逆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线必定沿本来的入射线的反方向射出。

这一点谓之为“光的可逆性”。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芒射到粗拙的表面时,因面上凹凸不平,

 

所以入射线固然相互平行,因为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芒向不一样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这种反射的光称为漫射光。

好多物体,如植物、墙壁、衣服等,其表面粗看起来仿佛是光滑,但用放大镜认真察看,就会看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本来是平行的太阳光被这

精心整理

 

些表面反射后,洋溢地射向不一样方向。

 

镜的反射面是圆滑平展的面,叫做平面镜。

一般使用的镜是在

 

磨平后的玻璃反面涂有银,或涂锡和水银的合金。

物体放在镜前时,物体即映于镜中而能够看见。

这是因为物体反射出的光,于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所致。

平面镜成像,并不是光芒本质的会合点,所以叫做虚像。

平面镜所成之像的大小和原物体相同,其地点和原物体成对称,因为像和镜面的距离,恒与物体和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物在两平面镜间可惹起多次反射而形成复像,其在每镜中除由原物各成一像小,余皆互以他镜之像为物而形成。

 

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伺海面或地

 

面上活动的装置,其结构与一般的望远镜相同,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

潜望镜常用于潜水艇,坑道和坦克内用以察看敌情。

反射面为球面的镜,可用以成像。

球面镜有凹、凸两种,反射

 

面为凹面的称“凹面镜”,反射面为凸面的称“凸面镜”。

连结镜面极点与其球心的直线称为“主轴”。

与主轴邻近而与它平行的一束光芒,被镜面反射后,反射光芒(或其延长线)与主轴订交,其交点称为“焦点”。

镜面极点和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等于球半径的一半。

凹镜的球心和焦点(实焦点)都在镜前,凸镜的球心和焦点(虚焦点)都在镜后。

凹镜有使入射光芒汇聚的作用,所以也称“汇聚镜”,凸镜有使入射光芒发散的作用,所以也称“发散镜”。

在反射望远镜顶用到凹镜;在汽车前方供驾驶员看后边车辆状况的镜子,则是凸镜。

又称“反射本事”。

是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不一样

 

资料的表面拥有不一样的反射率,其数值多以百分数表示。

同一资料对不一样波长的光可有不一样的反射率,这个现象称为“选择反射”。

所以,凡列举一资料的反射

率均应注明其波长。

比如玻璃对可见光的反射率约为4%,锗对波长为4微米红外光的反射率为36%,铝从紫外光到红外光的反射率均可达90%左右,金的选择性很强,在绿光邻近的反射率

为50%,而在红外光的反射率可达96%以上。

其余,反射率还与反射资料四周的介质及光的入射角相关。

上边谈及的均是指光

 

在各资料与空气分界面上的反射率,并限于正入射的状况。

精心整理

 

对于凸面镜只好使特成正立、减小的虚像。

如图4-2(a)所示。

由物A点出发的平行于光轴

 

的光芒,达到镜面后将反射,其反射光的延长

线必交球面镜的焦点F上。

而从A射向F的光芒被球面反射后将平行于光轴。

 

两条反射线,没有实交点,只有虚交点A′,也就是说视觉以为这两条光芒是从

 

A′发出的。

物体上的B点发出的沿光轴的光芒,即平行于光轴,又过焦点,故

 

B′为B点的像。

在物体AB上的各点,接照前述方法作图,其各点的像点都在A′B′上,故

 

A′B′即为AB的像。

不论物AB在哪处,它所发出的光射到球面镜后

 

而反射的光,没有实交点,所以所成之像必为虚像。

由图中能够看出,物体在轴

的上方,所成的虚像也在轴的上方,故所成之像为正立。

不论AB在什么地点,从A点出发的

 

平行于轴的光芒必定在AF方向的光芒的上方。

此两线的交点A′必比A点更凑近轴,所以像是缩

 

小的。

依据上述方法作图可知凹面镜成像可有三

种状况:

(1)物在凹镜前二倍焦距以外时,是倒立减小的实像,见图4-2(b)。

(2)物在

 

两倍焦距以内,焦点以外时,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见图4-2(c)。

(3)当物位于焦点以内

 

时,则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见图4-2(c)。

 

凡光芒在经过疏密不一样介质交界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称为

光之折射。

如图4-3所示,光芒AB由空气内斜向射至水面,自入射点B起,就向这点的法

 

线EE′偏折而取BM的方向。

若在水底置一平面镜M,使反射线MC再由水中透入空气,则自入射点C起,走开法线FF′偏折,而取CD的方向。

偏折后的光芒BM和CD,称为折射线,折射线和法线所成的角,如?

E′BM和?

FCD,称为折射角。

由此可知光芒由稀的介质入射到密的介质时,折射线常向法线倾向,

 

故折射角常比入射角小;若由密的介质透入稀的介质时,折射线常离法线而倾向,折射角常比入射角大。

当光芒经过介质的密度在不断变化时,光芒行进的方向也随之而改变,所以我们隔着火盆上的热空气看对面的东西时,会感觉那东西不断地在闪烁着。

这是因为火盆上边的空气因受热很快地上涨,这部分空气的密度便和四周空气的密度不一样,并且热度还不断在变化,当由物体射来的光芒经过这样的空气,其折射光芒的路径不断发生变化,就会使物体变为了闪烁的形状。

在炎夏中正午分,倘若躺在地上来看树木、房子和人物,它们的轮廓仿佛是透过一层流动的水相同,并且摇动不定。

这是因为那时十分酷热,地面的辐射热好多,温

精心整理

 

度高,凑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密度变小,因此上涨,成为向上流动的气流,由物体射来的光芒经过这种改动着的气流折射光芒的路径就不断改变,所以所看到的物便都摇动不定。

我们在夜里看到天空中恒星的闪烁,也是这个道理。

大气里常常存在着密度不一样的气流和旋涡,当恒星的光芒经过这种气流时,就会使它本来折射的路径发生变化,一会儿到左,一会儿到右,恒星是不会闪烁的,都是这折射光造成的。

又如太阳位于地平线邻近时,光之折射作用尤大。

在地平线下的太阳,阳光从太空(真空)平射至逐渐变化的光密媒质空气中而发生的折射,光芒传到地面是一曲线,因为光之折射的关系,太阳看上去就仿佛刚才接触到地平线的下缘相同,其实它业已落至地平线以下了。

同理,当太阳刚才还在地平线下的时候,看上去它已升起来了。

所以我们能够说:

太阳本质上比我们肉眼所见的要落得早些而起的迟些;这等于说,光之折射将我们的白日稍略加长了一点。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立折射光芒方向的定律。

当光由第一

媒质(折射率n)射入第二媒质(折射率n)时,在光滑界面上,部分光由第一12

 

媒质进入第二媒质后即发生折射。

实验指出:

(1)折射光芒位于入射光芒和界

 

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双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必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

 

 

此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实验定律。

它合用于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媒质。

用来

 

控制光路和用来成象的各样光学仪器,其光路结构原理主假如依据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此定律也可依据光的颠簸看法导出,所以它也可应用于无线电波和声波等的折射现象。

 

表示在两种(各向同性)媒质中光速比值的物理量。

光从第一

 

媒质进入第二媒质时(除垂直入射外),任一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对于折射率必定的两种媒质是一个常数。

这常数称为“第二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并等于第一媒质中的对折射率”。

(n12

 

第一媒质)的折射率称为这媒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

因为

 

光在真空中流传的速度最大,故其余媒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

同一媒质对不一样波长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