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153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电饭煲在煮饭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2、正常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

A、/秒      C、13米/秒    

3、用撬棒撬石头,如图所示,手握在撬棒的未端比握在撬棒的中部要更容易些;这一过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

A、人坐在软席沙发上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

C、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D、足球运动员用头把飞来的足球顶回去

5、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6、能引起我们听觉的声音频率在(  )

 A、20赫以下           B、20—20000赫之间      C、85--1100赫之间      D、20000赫以下

7、以下属于光源的是(  )

 A、白雪    B、月亮   C、平面镜   D、萤火虫

8、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9、“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站在岸边的人通过平静的水面能看到“姑苏人家”在水中的倒影,该“倒影”是(  )

 A、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B、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所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所成的实像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D、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11、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钟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12、“神舟五号”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   )

 A、用刻度尺测长度     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   D、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13、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

 A、枯黄的树叶落地    B、电铃声传入人耳

 C、太阳光照射大地    D、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14、下列感受器存在于皮肤上的是(   )

 A、味觉   B、冷觉  C、听觉   D、视觉

15、小明和小宇两同学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明说,我们跑相同的跑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宇说,我们都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跑程长,长者为胜。

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

 A、只有小明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宇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可行

16、我们在墙上挂图时,可自制一个重垂线来检查图是否挂正,这是利用(   )

 A、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B、重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

 C、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7、足球运动员把球踢向空中(如图)。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气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18、下列做法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A、减小物体间的压力               B、鞋底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在轴承的滚珠上加润滑油         D、在手提包的拉链上涂些蜡

1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0、小红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红都比小丽提前10米到达终点,若小红退后10米再同小丽按原来各自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赛,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      B、一起到达终点

 C、小红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

21.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柳枝在摇摆,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

22.刚上完科学课,同学们对水平桌面上放着的科学书是否受到平衡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上的四位同学还发生了争论,你认为他们观点中正确的是                   (     )

A、甲: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乙: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丙: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丁:

书不受到平衡力

23.在沿一段平直铁路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中,有位乘客突然跳起,他落地时,将会在(  )                                                                     A、原来座位                         B、原来座位的前面        

C、原来座位的侧面                  D、原来的座位上的后

24.气球下面吊着一个物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绳子突然断裂,如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情况有可能发生的是( )

A.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立即落下         B.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与气球一起继续上升

C、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上升一段再落下   D、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随风飘向高的地方

25.两架完全相同的直升机,甲以3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乙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不计空气阻力,则(  )

A、甲所受的举力较大            B、乙所受的举力较大

C、甲、乙所受的举力一样大      D、无法判断哪个受的举力大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7分)

26、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使他后退。

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27、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米/秒,光在水中的速度_________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8、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某学校的徐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

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右图所示的折光系统。

问:

①这位徐老师的视力已患上        

(填写:

“远视眼”或“近视眼”),你作出判断

的依据是:

                                   。

②若要使徐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

30、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

例如:

A、轮胎上刻有花纹  B、车胎做成圆形  C、脚踏板凹凸不平 D、刹车时用力捏闸  E、车轴处装有滚珠 F、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摩擦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1、重力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一块冰重49牛,它的质量是___________千克

33、一束光线以30度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度。

34.②当人在开门时,须抓住门的某一地方向着一个方向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和         有关。

③如果门上没有安装“猫眼”,当有熟人在门外叫开门时,就会“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还会辨别出是谁,这说明不同的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35、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靶子,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能,放在阳台栏杆上的花盆有砸伤人的危险,是因为它具有_____能.

39、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颗树,这是由于光线射到树上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在岸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______(填“低”或“高”),这是由于光的______造成的。

40、如图所示,某人用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弹簧秤,并使弹簧秤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若不计弹簧秤自重,则弹簧秤示数为    _  牛。

44、如图5所示,飞机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要比被加油的战斗机的位置高一些,如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则战斗机的运动状态是______(填“运动”或“静止”);当油从加油机顺着管道流入战斗机后,这部分油的势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三、作图和计算题(第45题4分,第46题5分,第47、48每题9分,共28分)

’(2分)

 

(2)如图所示,水平的传送带上有一个工件,它与传送带一起以/秒的速度在水平方向作匀速运动。

工件的质量为2千克,请在方框内作出工件所受各力的图示。

    (2分)

47、(9分)地处宁波慈溪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___建成通车,大桥建成后,使原来泸杭甬高速公路近300千米的路程缩短为约130千米,这将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有一辆油罐车的时速为100千米/时,行驶130千米路程需要多少时间?

(2)该油罐车装有10吨柴油,这些柴油的重力多大

(3)如果汽车以匀速直线运动,汽车所受的阻力为车重的0.02倍,则汽车的牵引力为多少?

48、(9分)某同学在乘长途汽车旅行时,注意观察公路旁的里程碑,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观察次数      1  2   3  4    5

里程碑数 10千米 20千米 30千米 40千米 50千米

观察时刻 7时35分 7时45分 8时10分 8时30分 8时45分

(1) 这辆汽车的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7时35分到8时45分的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

(3) 在表格中记录的哪一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最大?

其值是多少?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

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

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

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

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

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

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依据是什么?

怎么做来证实?

建议:

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

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

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

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

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

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

引导明了:

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

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

(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

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说明了什么?

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

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

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

是一种新物质么?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

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

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

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

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

在实验中,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

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

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

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

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

课外搜集。

5、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

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

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

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