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714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docx

必修三《稳态及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

注意:

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

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

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

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

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

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

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

✧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占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特别提醒:

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

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

注意:

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

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KPa。

(2)酸碱度:

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

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功能:

它是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指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和的的状态。

Eg:

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有变化,但人体不管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体温都可以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g/ml。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稳态的实现需要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等各系统的协调一致,这是通过调节实现的。

①贝尔纳推测:

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的调节;

②坎农提出:

内环境稳态是在和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

③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调节网络。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它能提供细胞代谢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如和血氧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才能为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提供充足的反应物;和维持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系统的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

由(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组成

是神经中枢的集中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主要有神经纤维构成)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体:

是神经元的细胞核所在部位

组成

突起:

分为轴突和树突(如右图所示)

分类:

(传入)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注意:

①突起的作用:

大大增加了的表面积,使神经元在全身的分布范围增加。

②神经纤维:

以神经元的突起(轴突或长的树突)为中轴,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③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中,细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称为神经节,如图中[]。

④灰质和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较暗,称为灰质[];神经成束聚集处较白亮,称为白质[]。

⑤上图包含个神经元,区分传入和传出

神经元的方法有:

ⅰ.根据脊神经节判断:

ⅱ.根据脊髓灰质的前角和后角判断:

ⅲ.根据突触表示方法判断(突触的简易图):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

(1)反射是指在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可根据是否需要后天学习和大脑皮层参与,反射可分为反射和反射

Eg:

狗吃肉时分泌唾液、人吃第一次梅子时分泌唾液都属于反射。

如果每次喂狗时都摇铃提醒,一段时间后,只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属于反射;望梅止渴属于反射

(2)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结构,结合上面图示,指出反射弧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五部分构成。

注意:

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

思考:

电刺激传出神经,会引起相应的效应器产生反应,属于反射活动?

()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

指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从的过程。

(2)神经冲动:

兴奋以的形式在上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产生:

①静息状态下,主要表现为外流,产生的膜电位,称这时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②受刺激时,刺激部位处膜上Na+通道而瞬时开启,该部位表现为内流,产生膜电位,称该膜电位为动作电位,该部位产生兴奋,所以叫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

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临近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而使未兴奋部位产生兴奋,而原来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这样兴奋就以的形式向前传导了一次。

注意:

①请在右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兴奋传导方向。

②请比较右图中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否相同:

③K+外流、Na+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是运输,而建立这种浓度梯度依赖于主动运输。

(5)兴奋传导主要特点是。

注意:

在机体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只能是。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1)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

ⅰ.指出图中序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ⅱ.图中①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膜;

②处充满;

③是后一个神经元的膜。

ⅲ.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的方式

(2)兴奋传递的过程(参考上图):

兴奋(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信号)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信号)。

(3)兴奋传递的主要特点是。

原因是。

注意:

①兴奋传递的方向为:

一个神经元的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或。

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Na+内流或Cl-内流,从而产生或效应。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各级神经中枢

主要调节功能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

下丘脑

小脑

大脑皮层

注意:

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具有作用.

Eg:

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成人的大脑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

6.人脑(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功能分区如下:

言语区

记忆要点

受损后影响

W区(书写中枢)

Write

不能写字,称为失写症

S区(说话中枢)

Speak

不能讲话,称为

H区(听话中枢)

Hear

不能看懂文字,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V区(阅读中枢)

View

不能听懂话,称为失读症

思考:

英语听力考试时,考生的哪些言语区参与调节?

注意:

①人体内各种感觉都只能在大脑皮层上产生,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痛觉、热觉、冷觉等等。

②人和动物经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思考:

针刺手引起缩手反射过程中,直接调节缩手的低级中枢是,引起疼痛感觉的中枢是。

(2)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

Ⅰ.学习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Ⅱ.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尤其是与有关。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建立有关。

Ⅲ.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叫,由分泌,经血流运输到达胰腺,引起作用。

注意:

胰液的作用在内促进。

(属于细胞外液吗?

2.激素与激素调节

(1)(人和动物)激素:

由分泌的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具有作用的微量。

(2)激素的化学本质差异很大,重点注意蛋白质类激素和固醇类激素

①凡是、、三个器官分泌的激素都可看作蛋白质类的激素,这些激素医用时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理由是是。

②固醇类激素主要是,主要由等内分泌腺分泌,与细胞内(细胞器)有关。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与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内分泌腺

合成的激素

激素的作用器官和主要作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

促进

抗利尿激素

作用于。

促进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

促进

生长激素

作用遍布全身。

促进生长发育。

B细胞

胰岛素

主要作用于

促进,以降低血糖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主要作用于

促进,以升高血糖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

促进;

促进的发育;提高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等

作用于平滑肌、血管、心肌。

主要参与应激反应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睾丸

雄性激素等

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

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发育;

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4.血糖平衡的调节

完善下图中维持血糖平衡的三条来源和三条去路:

注意:

(1)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

(2)正常人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填序号)

(3)正常人饥饿初期血糖维持稳定的主要来源是;长期饥饿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4)维持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激素是。

(5)进食2h内,(激素)分泌增多;饥饿时,(激素)分泌增多。

(6)维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有(直接)和(间接)。

5.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概念:

把“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调控激素分泌的途径叫做激素分泌的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寒冷刺激下,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分泌激素①,运输到垂体,分泌激素②,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其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以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御寒。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和分泌激素①②,导致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这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会持续升高。

若在血液中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则激素①和激素②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若在血液中注射一定量的激素②,则激素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变化分别是;

若某人营养中缺碘,则激素①②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变化分别是

总结:

寒冷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方式是;含量能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

注意:

为了激素含量保持稳态,大部分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

6.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

激素主要靠运输到全身不同组织器官去发挥作用。

(是定向的吗?

(2)微量高效:

激素在体内越多越好吗?

举例说明。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依靠靶器官、靶细胞上的(物质)识别并传递信息,一旦激素发挥作用后,还会继续传递信息吗?

注意:

激素向靶细胞传递的是调节代谢的信息,其本身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更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3.体温调节(请结合课本P32中体温调节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机体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机制

②机体产热主要依靠(尤其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

③散热主要通过、,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④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⑤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

⑥参与体温调节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

⑦参与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主要有

4.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请结合课本P32中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盐平衡调节也叫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调节,其感受器在,叫

②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有。

渴觉在形成。

③由垂体释放的激素由分泌,作用的靶细胞是;若人体饮水过多,该激素分泌,尿量变。

反之亦然。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时。

如:

体温调节中,肾上腺就是效应器。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

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补充总结:

下丘脑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的特殊作用

(1)下丘脑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合成并分泌激素。

见下图解:

(2)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①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分级调控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如:

②下丘脑可通过发出相关神经支配一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

如:

(3)下丘脑作为感受器等如:

(4)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

第4节免疫调节

1.免疫:

人体内的一种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防御性、保护性生理功能。

其中“非己”指的是外来异物或者病原体,也包括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或者一些突变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和组成。

(1)免疫器官作用和种类:

(2)免疫细胞有:

、、

T细胞和B细胞的成熟场所分别是:

(3)免疫活性物质有:

、、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等构成的物理性屏障;

(2)第二道防线:

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

说明:

①杀菌物质如等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等。

②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和异物等没有特异性,所以称作免疫。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组成,由于具有特异性,所以称作免疫,可以分为免疫和免疫。

4.抗原和抗体

(1)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的特定物质。

(2)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受到特定抗原刺激后,由细胞分泌产生且能与刺激机体的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注意:

抗原一般是外来是大分子异物,如毒素;也有少数自身物质演变而来。

抗体是机体受到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分泌形式是;化学本质是;主要分布于;具有性。

如抗毒素

5.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结合课本P37中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大多数病原体被吞噬、处理后,暴露特定抗原,再传递给细胞,导致T细胞被活化并分泌;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②在抗原和淋巴因子作用下,B细胞形成大量的细胞和小部分细胞。

③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与相互作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后被吞噬清除。

④记忆细胞能长久保持对的记忆,在机体再次接受刺激后能成浆细胞分泌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反应。

注意:

体液免疫过程中具有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有;其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不具有识别抗原的是;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是。

(2)细胞免疫(结合课本P37中细胞免疫示意图,分析回答:

①病原体被细胞吞噬、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导致T细胞被活化并分泌。

②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

③效应T细胞识别细胞(即嵌有的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

注意:

①靶细胞不仅可以是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也可以是体内衰老、损伤或病变的细胞。

②细胞免疫过程中有没有无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

总结并比较:

二者密切合作,共同消灭机体内的“非己”成分。

例如:

侵入体内的病毒,首先通过免疫尽可能消灭中的病毒,阻止其入侵细胞;对已侵入细胞的病毒,只能通过免疫使靶细胞裂解,而失去藏身之所;最后再由免疫中抗体将病毒消灭。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主要淋巴细胞

效应结构

作用对象

共同参与细胞

6.免疫系统的功能

(1)对来自机体外部的异物和病原体有功能;

(2)对来自机体内部的衰老、损伤或者癌变等细胞具有和功能。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

如艾滋病属于;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属于。

阅读课本P36资料分析,注意以下问题:

①HIV主要侵染人体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影响。

②HIV主要通过和传播。

③艾滋病患者体内产生过HIV的相应抗体和效应T细胞吗?

④艾滋病患者最后死亡时所有的免疫功能都丧失了吗?

(2)免疫功能过强可能会导致和等。

Ⅰ.过敏反应是指的机体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病理反应。

说明:

①初次接触过敏原(会/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②具有的特点:

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具有明显的和。

③过敏反应机理:

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会刺激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些抗体会在一些特殊细胞的表面上;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与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过敏性的病理反应。

Ⅱ.自身免疫病是指对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后,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物质当做加以攻击,导致正常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或者代谢异常。

①如、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②一些甲亢、糖尿病等也是自身免疫引发的。

举例说明:

8.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通常的疫苗为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相当于)。

①预防接种的原理:

利用人在未感染某病原体之前,用基本无毒的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提前产生对某种病原体有记忆的和。

②对疾病的检测原理:

利用与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用人工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如血型的检测、HIV感染的检测等,称之为“抗原—抗体杂交法”。

(2)器官移植:

如骨髓移植、肾移植、眼角膜移植等。

移植后容易出现免疫排斥的原因:

移植器官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视作加以攻击,使移植器官不易成活,所以常常使用可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成活时间。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探索——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1)达尔文根据四组向光性实验提出:

胚芽鞘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传递某种“影响”,造成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证明:

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向下部传递。

(3)拜尔的实验证明: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

(4)温特的实验:

请用图示在下面画出对照组实验及结果。

 

温特的实验证明:

确认了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这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命名为。

(5)1931年,科学家提纯并鉴定生长素为(一种有机酸,简写为)。

注意:

①生长素的组成元素()、化学本质(),它与生长激素的区别。

②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量。

③“动物激素”与其区别有三点:

产生;

运输;本质

总结:

请结合下列图示过程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生长素合成原料是;主要合成部位有。

思考:

它受基因的直接控制吗?

;控制合成的方式是。

(2)生长素的运输:

ⅰ.纵向上,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一般为;

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

注意:

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向进行运输;

②极性运输中生长素作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③极性运输不受光照和重力等外界因素影响。

ⅱ.生长素横向运输一定要受到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

如:

在光照下,生长素由沿运输;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有向运输

(3)生长素在各器官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如胚芽鞘、芽和根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部位的生长素较为集中。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性

(1)含义是:

在较低浓度下,在较高浓度下。

(图示如下)

结合图示分析:

较低浓度范围指,

较高浓度范围指。

图中A浓度表示

B浓度表示

C、D浓度下表示

(2)具体表现在: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和细胞的敏感程度不同(用“>”或“<”表示敏感度的大小)

(1)

分析右图中代表根、芽、茎的三条曲线:

它们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

根芽茎

A点下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的作用是

(2)同一器官的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成熟细胞。

3.生长素(或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农业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杂草,保留单子叶农作物。

说明双子叶杂草的敏感度单子叶农作物。

(2)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农业上对棉花“打顶”、油菜“摘心”就是为了解除植株的,促进侧枝发育,提高产量。

(3)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农业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施在雌蕊柱头上,培育无子果实,如无子番茄、无子辣椒等。

注意:

①顶端优势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这体现了生长素的

②在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生长等现象中,还能体现生长素有两重性的是。

4.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预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的实验。

它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和,以免于实验设计不周,盲目开展而带来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2)确认变量:

①因变量:

②自变量:

(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③无关变量:

(3)处理枝条的方法:

①法:

适用于低浓度长时间处理

②法:

适用于高浓度短时间处理

注意:

①实验时,需要配制一系列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②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插条的基端,即形态学的端。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种类

主要合成部位

主要分布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多存在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植株增高;

促进和;

细胞分裂素

主要存在于植物地上部分

促进。

乙烯

各器官均可,成熟的果实和衰老的叶子中较多

广泛存在于植物各器官组织

促进。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休眠或即将脱落的器官组织

抑制;

促进;

促进植物休眠。

注意:

水稻“恶苗病”病因是。

2.多种激素激素相互作用

①大多数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激素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