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675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州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四)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

读经和反对读经,成为当时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

反对者显然占上风,连鲁迅也站出来发声,批评提倡读经者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文革十年,儒家思想成为众矢之的,必欲清除扫尽而快之。

改革开放后,把历史还给历史成为思想学术界的共同呼声,孔子由被幼童也参与唾骂的斯文扫地变而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由于所经历的“毁圣弃知”的时间实在太长,难免积非成是,改变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的成见尚需时日。

儒学产生之初,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比之墨家或犹有未及。

所以孟子颇为焦虑地说: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他因此想起而矫正此种“仁义充塞”的时代风气,欲以承继禹舜、周公、孔子的圣道为己任。

汉代中期汉武帝听从大儒董仲舒的建言,实施“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使儒学的地位骤然提升,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儒学以外的学说仍有存在空间。

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即为明证。

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玄之风大炽,其思想所宗更非只有儒学一家。

隋唐佛教发展的势头,亦不在儒学之下。

但如果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主潮是佛而非儒,轻忽儒家地位,又有误读古人之嫌。

直承郑康成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即是当时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明清以还,儒学的地位日趋稳固,但佛、道两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开始定式成型。

儒家思想在宋代呈现变易之势。

二程和朱子等宋代大儒,诚然是承继了先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朱子的理学实为思想大汇流的产物,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一起参与进来成为理学的助发资源。

“三教合一”在学理上得到论证,肇始于唐,而宋代实为集大成,此即陈寅恪先生所谓“新儒家之旧途径”是也。

学者有“制度化儒学”之称,这在唐宋以前并不明显,主要是明清两朝,伴之以科举命题以“四书”取义,儒学不仅制度化,而且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影响尤为深钜,因此其存在形态难免因固化而僵化。

儒学在晚清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大变局”中出现危机,实与儒学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直接相关。

所谓危机,恰好是“制度化儒学”的危机,而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的危机。

这里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的问题。

所不变者,是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是几千年以还一直传下来的,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评价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百年以来,任何一门学说都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经历百年之久的多次起伏、冷峻质疑和大力抨击。

B.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界提倡读经,舆论界反对读经,双方争吵不休,成为一桩公案。

在这场论争中,反对者明显居上风。

C.在那场读经与反对读经的论争中,鲁迅曾经发表意见,批评提倡读经者,认为他们即使是真正的老实人也不过是“笨牛”而已。

D.文革时,孔子被人甚至幼童诟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学术界恢复历史的真相的共同呼吁,孔子才变为正常的文化古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学之初,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影响可能连墨家都不如,孟子欲矫正时俗,以承继儒家圣道为己任。

B.汉代中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他学说仍有存在空间。

隋唐时郑康成和孔颖达是继往开来的儒学健将。

C.宋代,儒学思想呈变化之态。

其与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汇合成促使朱子理学兴起的源头和基础。

D.明清两代,伴随着科举以“四书”取义的命题方式,儒学呈现制度化、固化而僵化的样态,导致危机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被诋毁、抛弃过久,世人乃至学界部分人士对儒学的错误认知已经习惯,难免认为本该如此,故改变成见还需一定时间。

B.儒学在晚清出现的危机,与其在明清的固化与僵化有直接关系。

这种制度化了的儒学出现危机,并非先秦孔子和孟子原初思想学说出现危机。

C.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虽有所更易,但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却仍然不变,适用于当今,适用于全世界。

D.评价儒学的历史地位,既要关注到其地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思想内涵上的变易,又要看到其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

父端友,工于诗。

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

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神宗阅其文曰:

"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

"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

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

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

徽宗立,复以著作召。

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

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

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

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

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

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

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

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

于世

B.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

于世

C.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

于世

D.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

显于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

而字。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6.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

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

己可以搁笔了。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

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

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晁补之仕途坎坷。

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

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

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

进行祭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5分)

答: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9.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暖墓穴

袁省梅

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

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

老二在地头蹲一会站一会,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

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

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

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

老大没把事情办成。

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偷人抢店,进了派出所。

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

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

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

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

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

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

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

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

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

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里巷头等着,给爸送终。

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的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

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

老二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

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

他不想跟老大碰面。

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

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

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

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棺材的。

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

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

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

母亲就在那缝隙里。

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

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

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

看老大一点一点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

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

大哥割草喂猪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

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

冬季农闲,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

大哥没上过学。

爸供不起两个学生。

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

真快啊。

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

三十四年。

老二心里说。

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

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

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

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

转脸,都走了。

老大说。

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的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

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

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

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

那过往的日子呀。

生死就这四米深啊。

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

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

几年的光景,都老了。

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

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

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

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

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

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通过兄弟两人之间心理的描写和无声的对话,诠释出亲不亲一家人的主题,在

任何时候,亲情和血脉是扯不断的,割不断的。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用“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

你有半点人味吗?

”之语表明老二是一个胸无城府、喜欢骂人的人。

C.“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

”这句话中的动作和语言的细节

描写透出哥哥对弟弟心存保护和疼爱之心。

D.小说注重细微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老二听到哥哥唤他“二”时,感到别别扭扭,

眼前一片晦暗,认为是哥哥在嘲讽自己,令自己难堪。

E.“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

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把老二刻画成了一个孝子形象。

(2)小说从“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写起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答:

(3)文中画线段落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以“暖墓穴”为题?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叶嘉莹:

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

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

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

我就流下泪来了。

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

“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深厚的民族,虽然经过这么多的变乱,但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

”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

”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

“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

”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

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

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

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

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

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

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

而叶嘉莹自己说:

“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

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

“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

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

“文革”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她还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

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无不欢喜赞赏。

1989年,叶嘉莹退休。

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她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

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

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

“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

很多人问我90岁怎么还这么健康?

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满街的花树”,表现出叶嘉莹即将回国的愉快心情;“一地的樱花”,使她感到人

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

B.叶嘉莹出身显赫,却屡遭磨难,是中国古典诗词给予她生命的支撑,并最终让她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C.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独具魅力,所以在国内讲课

时,课堂总是人头攒动。

D.建立“驼庵奖学金”是为了纪念叶嘉莹的恩师顾随先生;建立“永言学术基金”是

为了纪念意外离世的女儿和女婿。

E.“我说,是学诗的缘故”,表明是中国古典诗词让叶嘉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并最

终让她获得了身心健康。

(2)叶嘉莹为什么选择回国教学?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3)叶嘉莹积极传播中国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说说其表现。

(6分)

答案:

(4)叶嘉莹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有哪些?

请分析概述,并说说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看法。

(8分)

答案: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早年教学育人的风采我未能亲见,甚是遗憾;但我又是幸运的,承蒙先生不弃,耳提面命、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②如今,视觉文化,图像和文本之间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图文关系正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③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社会风气舆论有重要影响,作为公众人物,更加应该,以身作则,奉公守法。

A.现身说法来日方长洁身自好B.言传身教来日方长独善其身

C.现身说法方兴未艾独善其身D.言传身教方兴未艾洁身自好

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房地产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

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进行

展望。

B.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诗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性的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

化。

为了诗意地栖居,人类需要警惕被物化、异化的可能,需要自觉地寻找精神家

园。

C.我省今年以来降雨量异常偏多,赣江、抚河发生罕见冬汛;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

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

D.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正式批准了我国嫦娥三号着陆区四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

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可以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提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

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

因此,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

无论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的确无人能敌。

A.因为他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判他。

B.自成一体的逻辑是严密而完整的,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全面批评他。

C.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许能理解他,但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你依然

无法有效批判他。

D.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那么,你无法批评他,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导致很

难理解。

13.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述明确,每处不超

过20字。

(6分)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

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拆旧,是因为②;仿古,则是③。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阅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5分)

(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

①;②;③。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

六、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生物学界沸腾了。

来自条件不好、经费缺乏、人员很少的河北科技大学的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韩春雨发明了基因修饰技术,这项技术优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

而且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