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2.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杜甫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诗圣”,他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板书课题)经过预习本诗有不懂得词句吗?
如果有,请举手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一、 解疑:
学生提出质疑,同学之间相互解答,不懂的老师指导解答。
三男邺城戍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如闻泣幽咽
还有哪个不太理解?
没有了,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诗跟我们以往所学有什么不同?
预设1:
生:
字数多。
追问:
那这么多字写了什么?
你能简要说一说吗?
生:
官吏来捉人,老翁逃跑,老妇被捉走。
师:
对,这首诗向我们讲了一个老妇人被捉走的故事,所以这是一首叙事诗。
预设2:
通俗易懂。
师:
对,诗人给我们讲了什么通俗易懂。
生:
故事。
师;诗人给我们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所以这是一首叙事诗。
预设3
生:
这是首5言诗,句子比以往的多。
师:
你真细心。
这是一首古体诗,不那么讲究格律和形势。
那么在内容上呢?
生:
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师:
所以这是一首叙事诗。
师:
你能给我们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生:
诗人投宿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捉走了老妇人。
二、 初读感知
同学们读这首诗歌有了大致的理解,那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这首叙事诗?
1、一生读一生评价
古人吟诗都是摇头晃脑,拖起音来读,我们要放慢语速。
悲凉、凄凉。
教师范读后再让刚刚那位同学来试试。
然后评价。
三、 悟诗情:
(一)听妇之苦
1、学生说读完这首大家内心感觉的怎样?
凄凉、悲伤。
师:
谁的遭遇让你感到凄凉、悲伤?
生:
老妇人。
2、下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段,做批注,找出最触动你的句子,说一说老妇一家怎样的遭遇,读出情感。
(格式:
我从某句或某个字/词中,读出了 )
师:
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
我从“出入无完裙”中读到了老妇人的贫穷/贫苦。
师:
“无完裙”是什么意思。
生:
没有完整的衣服。
师:
现代的“裙”指裙子,即下衣。
古代的“裙”指上下衣合体的衣服。
没有完整的衣服那就是衣不蔽体,没法出门。
像杜甫这样世代为官比较好的家庭,在公元755年,因为战乱,一家人食不果腹,他的小儿子未满周岁就饿死了。
可见不仅仅是这一家生活困难。
战争使得人们生活无所依。
师: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是什么意思?
生:
屋里没有别的男人,只有吃奶的孙子。
师:
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没有壮年男子会怎样?
生:
没有劳动力,家里更贫困。
师:
对啊,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老妇一家没有壮年男子,所以他们一家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你来读读这一句。
生:
读。
师:
老妇人的儿子哪去了?
生: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师:
你读出了什么?
生:
老妇人的丧子之痛。
师:
这句话中哪个字更能体现老妇人的痛苦?
预设1:
生:
死。
师:
对啊,两个儿子死了,能不痛吗?
死前面加上哪个字会更痛?
预设2:
生:
新。
师:
新是什么意思?
生:
最近。
师:
新战死:
最近刚刚战死,就是已经死了,那么如果我把新改为巳,同学们看看好不好?
出示PPT
生:
不好。
新,刚刚最近。
而已是已经的意思。
用已的话老妇人的痛苦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减轻了,而新是刚刚,老妇人还在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没有走出来。
师:
对啊,老妇人的心还在滴血,迫不得已还要再次向官吏诉说,痛苦又加深了一层,假如你就是这位苦命老妇人,你会用怎样的语调去诉说呢?
生:
悲伤。
师:
一般的悲伤吗?
人生有三大悲哀,一是少年丧夫,二为中年丧偶,三是老来丧子,而三为最悲,白发人送黑发人,
所以用什么样的语调?
生:
苦腔。
师:
好,你放慢语速,带着哭腔来读。
师:
老妇人痛苦的浑身颤抖,你就放慢语速,颤抖着读。
生:
颤抖着读。
师:
老妇人这么痛苦,为何还要请从吏夜归呢?
生:
她如果不去,官吏就可能就会捉走儿媳或是老翁。
看PPT对比:
如果捉走儿媳,
如果捉走老翁,
生:
如果捉走儿媳,那么孙子就没有奶吃。
师:
没有奶孩子就会饿死,孩子可是这个家庭的希望啊?
生:
如果捉走了老翁,那这一家就没有了男劳动力。
师:
没有劳动力会怎样?
生:
这个家庭就没有人干活,没有收入。
师:
没有收入,这个家庭就会生存不下去,所以老妇人请从吏夜归的心情怎样?
你从文中哪个字词能看出来?
生:
急。
迫切,急切。
师:
担心捉走儿媳老翁,家庭无法生存下去,即便年老体衰,也要着急应役,所以老妇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你来读一读老妇的用心良苦。
师:
老妇致词的语气,是不是从头到尾不变?
生:
不是。
师:
为死去的亲人,为家庭的惨状哭泣,应是一句比一句令人心碎。
读最后几句应振作起来,保住家庭,自请应役。
请学生再次朗读体会。
三个学生读
师:
看来这三位同学真正读懂了老妇人的痛苦。
(-)品吏之苦
师:
老妇人句句血泪的哭诉是在自己诉说吗?
是谁在逼迫着她诉说?
生:
是官吏。
师:
官吏用什么语气来逼迫老妇人。
生:
怒,吏呼一何怒!
师:
为什么愤怒?
官吏在干什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
牛-有吏夜捉人。
院卜还要捉人。
师;白天捉,晚上还要捉,所以愤怒。
你还能读出吏的什么?
生:
吏很辛苦。
师:
对啊,吏也很辛苦。
为了平定叛乱,人们有义务去服兵役,吏为何还要捉人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128页课下注释4
Ppt展示背景知识:
唐朝时期,国泰民安,诗词等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可就在中唐时期,当时的节度使安禄山因贪慕皇权,勾结史思明发动叛乱,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o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在河南省的石壕村、新安村一带,不择手段抽丁,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师:
出示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前后对比
6300万
1700多万
人口锐减,仅仅靠20而征60而免的男壮力。
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战事吃
紧,急需兵力,官吏也没有办法,你读出了官吏
生:
无奈。
师:
你«会的很到位。
吏的怒中也有辛劳、无奈、痛苦啊!
(三)悟诗人之苦
1、 面对吏的怒,老妇人的诉苦,诗人内心怎样?
痛苦。
/纠结
学生找到文字:
如闻泣幽咽。
解释句子:
好像听到有哭泣声。
2、 是谁在哭?
老翁、孩子、儿媳。
如,好像,似有似无,也许是诗人的内心哭泣。
诗人为谁哭泣?
生:
他同情老妇人。
师:
同情老妇人,为何不去劝阻呢?
当时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相比小官吏,他还算是一个较大的官。
生:
阻止了官吏,国家的兵力就不足了,就无法平定叛乱。
师:
无法平定叛乱,战争就不会停止,人民就永无安宁,所以诗人希望战争早一天结束。
既反对战争,又支持这场战争,一头心系百姓疾苦,一头担忧国家安危,内心纠结的杜甫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妇人被带走。
诗人的内心纠结痛苦一夜未睡。
3、 小结:
刚才我们从课文中读出了痛苦的老妇、苦役的官吏、苦心得诗人,那么,你从他们身上
读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这是一个苦命的时代。
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官府不得专心吏治。
怎一
个苦字了得啊!
(板书苦)忧国忧民的杜甫,才写出了这读来潸然泪下的《石壕吏》。
让我们融入情感再读一遍《石壕吏》(配乐)。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四、Ppt展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在因忧国伤时而泪流满面时,他叹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在痛斥贫富不均时,他叹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在整年担心百姓疾苦时,他伤心写道: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看到应征服役的穷苦百姓时,他痛苦感叹: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在担忧天下寒士居无定所时,他大声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
这就是我们的诗圣,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石壕吏》距离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为何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读。
这就是诗歌,语言凝练,120个字展现一段历史!
让我们用心记下这段历史,这段精彩的文字吧!
试背全文。
四、 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的另外两篇文章,《新安吏》《潼关吏》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板书设计:
《石壕吏》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感悟课文。
《石壕吏》效果分析
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2.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这几点:
一、引导学生用想象丰富诗歌内容。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事件的内容,好处在于平易近人,亲切可感,有真实性,而且能使故事的主体部分集中突出,不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不足在于这种封闭视角的观察与表达,难免造成故事的单一感,尤其对于阅历不丰的初中生,仿佛除了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外,就别无人物的活动。
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内容,用想象扩大诗歌表现的视野,增加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显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境。
这其实也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方法:
在文学作品里找到文字的缝隙,并用自己的想象填充这些缝隙,使阅读更加深入。
比如在讲解时给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了解安史之乱前后人口的对比,杜甫小儿子未满周岁夭折,补充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等。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认知水平。
初二学生的文学积累并不深厚,因此,在启发运用想象时,穿插了一些活动,同时提供了一些细节,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力求给予学生想象的铺垫和参照,以利于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
比如:
1.假如你是老妇人你会怎样诉说你的痛苦?
2.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捉走儿媳,
如果捉走老翁,
三、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经典的学习,最终以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要。
本节课,在以多种朗读形式引导朗读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多数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这还是颇有成效的。
《石壕吏》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
《石壕吏》出自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0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
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2、 内容简析:
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