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388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docx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于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状态的教学调查与实践思考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致使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学生阅读正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

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课外阅读。

目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就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没有阅读兴趣,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本文就是在此现状下,以本校为媒介谈谈自己在优化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一些调查与实践思考。

希望通过这些,唤醒农村初中学校加强课外阅读状态的优化意识,引领农村初中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优化教学调查与实践思考

一、问题背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

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

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

“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可见,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而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开展课外阅读,优化学生课外阅读状态尤为刻不容缓。

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

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等。

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

可见,良好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众多的诱惑,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缺失,中学生的读书问题正日益成为大问题。

提起读书,多数教师和家长还是简单地把阅读看作课内语文学习的补充,认为学好课本是最重要的。

对于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之外,例如情感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背景的拓宽等方面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没有质的保证。

鉴于此,笔者在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本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状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调查与实践。

以下就是笔者对本次教学调查与实践产生的几点思考:

二、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笔者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本校600名学生(每个年级200名)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详见附录1),现就部分调查情况列表如下:

每天阅读时间

15分钟以下的约占68%

15分钟以上的约占32%

每周内阅读量

极少阅读的约占40%

读物阅读范围

课内的读物约占72%

课外的读物约占28%

课外读物种类

生活情趣类约占37.9%

科幻类图书约占25.7%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

《西游记》《三国演义》

看过的约占10%

《水浒传》

看过的约占5——8%

《红楼梦》

看过的几乎为0

一本诗集或剧本都未接触过的约占16%

课外阅读兴趣

无兴趣的学生约占43.5%

有原因进行阅读的约占61%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笔者觉得困扰我们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报告统计:

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

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

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2.家庭重视不够。

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少学生反映,有时很想多买几本课外书,但都遭家长制止。

理由只有一个: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村初中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会“教”坏孩子,与所谓的学习毫无关系,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

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因而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便会以电视、游戏作为自己在家休息的主要内容。

4.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

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

回到家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

5.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

据调查,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

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业尤为繁重,数理化老师的题海战术已把他们累的够呛,哪还会有时间理会课外阅读啊!

6.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

(二)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生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为37.9%,比选择科技、科幻类图书的高出12.2个百分点;男性学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性学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却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

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样本中仅有10%左右的人完整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5-8%的同学看过《水浒传》,极少同学读过《红楼梦》,80%以上的人没有阅读过一本诗歌集或一本剧本。

笔者认为造成课外读物选择错位大致有如下原因:

1.农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最大。

心理学显示,青少年中低段学生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增长抽象理性思维才会逐渐占据大脑思维的份额,所以绝大部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会产生重读图、轻读文的现象。

2.农村初中学生审美品位不高,导致不良信息读物的介入。

现在,除了图书,各种传播媒体如洪水猛兽,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比如:

网络、电视、手机等,其中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他们心态扭曲,产生早恋、烦躁、暴力、厌世、玩世不恭等心理,给将来的社会、家庭埋下了定时炸弹。

(三)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

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

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

“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

”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

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

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调查中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

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

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平常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学法的指导偏少,对于课外阅读的方法的指导更少得可怜。

有时,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的也只是为了应付某种竞赛而进行,如去年我班91.5%的学生自觉地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无非是为了参加富阳市举行的暑期读书征文竞赛。

三、优化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状态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

面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农村教育者,又该如何呢?

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呢?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

没有藏书的学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

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

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阅读。

班主任可以帮助开设班级阅览室、读书角,集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

任课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这样也是增加学生书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家长和社会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

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

 

培根说: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只有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却不喜欢读书。

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

“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

”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为了使学生爱上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我做了不少努力。

1.以“听”促读。

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

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以“看”促读。

利用班会时间观看相关影牒,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

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

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3.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

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描绘,教师便可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真,呼之欲出,从而推荐该书值得深读。

又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描写春的文章,也可以引导他们读一组关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

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4.以“诵”促读。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

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

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

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

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5.以“写”促读。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

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

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6.以“演”促读。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

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

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7.以“展”促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

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

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8.以“境”诱读。

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笔者在班级中开设了“阅读角”。

阅读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另外我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教学研究》(学生版)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解决了学生“没书读”的困境。

9.以“奖”激读。

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见多读书还有奖励,喜欢读书的学生兴趣更浓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且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

大到名著,小到杂志。

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

“奖励”成了学生读书的“催化剂”,学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现在已发展到古人所谓的“厕上、枕上、马上(排队走路时)”读书了。

班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有了这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讲的“同学可以互相感化”,好读书的同学能激起别的同学好读书。

(三)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健康阅读。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

学生在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一般来说,对小学生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对初中生,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然后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

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

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推荐课外读物要做到:

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

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师在围绕重点设计课内教法、学法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

如教《草房子》节选文,就指导学生阅读全文,让学生全面了解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体会《草房子》的写作风格。

接着可推荐曹文轩其它作品,让曹老师这种纯美风格影响学生的语言。

学了《杨修之死》后,就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写杨修的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修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三国演义》,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再如学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引导学生读读《城南旧事》。

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

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认识要宽泛。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重要的课外阅读内容,但不是唯一的。

因而,我不仅仅指导学生去读小说、背诗歌,而且还鼓励他们只要有阅读兴趣,凡是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拿来读,并告诉他们最最简单的判别好书的方法,即“读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冲动,想把书中的文字比如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抄到笔记本上来,这本书可以把它认为是本好的书”(曹文轩语)。

有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的眼光跳出教科书,去开发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源。

比如报刊杂志就是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宝库。

平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实用类文章,如时事新闻、商品广告、调查报告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开阔学生思维的视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补充:

笔者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书目(详见附录2)

(四)教会课外阅读方法,成为善读人。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

“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对于“怎样读”这个问题,笔者不强求一律,只是介绍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

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

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

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笔者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

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

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

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

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

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笔者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

如此双管齐下,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因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

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

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

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但这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而且是合理的、“无错误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特有的读书法,把这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五)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

1.欣赏阅读记录。

每个同学都有一本“我的阅读拾锦笔记”,学生以各种形式,如“摘录”、“写体会”等写下自己课外阅读的体会。

每周一笔者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阅读摘记,先谈谈自己所写的阅读心得,然后小组互评,组内朗读自己满意的阅读体会。

交流结束,就把“我的阅读拾锦笔记”收上来,根据情况为每个同学写下激励性的评语。

另外,每两周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

笔者把学生推荐上来的文章作一筛选、归类、整理,印发下来。

两班90个学生,除几篇不理想的,每次至少有70来篇,20来页,每天发两页,让学生自由阅读。

学生读着自己推荐上来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学生也爱上了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2.开展交流活动。

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