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谱入门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022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简谱入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简谱入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简谱入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简谱入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简谱入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简谱入门1.docx

《最新简谱入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简谱入门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简谱入门1.docx

最新简谱入门1

简谱

一、简谱怎样表示音的高低

在记谱法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变化的音乐符号称这音符。

通过一定的节奏、节拍组织起一些相同或不同高低、长短的音符,即构成了一首具有一定音乐形象的曲调的基本部分。

因此,要掌握简谱的规律,首先必须认识各种音符,理解其意义。

在简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及相互关系的基本符号为七个阿拉伯数字,即1、2、3、4、5、6、7,唱作do、re、mi、fa、sol、la、si,称为唱名。

音符:

 1 2 3 4 5 6 7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汉字:

 多 来 米 发 梭 拉 西

对照:

显然,单用以上七个音是无法表现众多的音乐形象的。

在实际作品中,还有一些更高或更低的音,如在基本音符上方加记一个"·",表示该音升高一个八度,称为高音;加记两个":

",则表示该音升高两个八度,称为倍高音。

在基本音符下方加记一个"·",表示该音降低一个八度,称为低音;加记两个":

",则表示该音降低两个八度,称为倍低音。

在一般歌曲中,无论是在基本音符上方或下方加记两个以上的"·"的音符都是很少见的。

现将高音、中音、低音分组如下:

在简谱中,不论基本音符是高音还是低音,七个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唱名是始终不变的。

在简谱体系中,如果将1→i或i→1之间的音像阶梯一样按高低次序进行排列,称为音阶。

顺方向1→i,一个音比一个音高;逆方向i→1,一个音比一个音低。

(参见图右图)

音阶的种类很多,以上为最基本的自然大调音阶。

在音阶中,相邻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不是均等的,其中3与4、7与i之间为半音关系,其余各相邻两音之间为全音关系。

一个全音等于两个半音。

在键盘体系中,白键与黑键按固定规律排列,每个键均有固定的名称,用七个英文字母C、D、E、F、G、A、B表示音的名称,称为音名。

音名不等同于唱名,唱名没有固定的音高位置,其音随调的改变而移动(参见"怎样认识简谱中的调与调号"),音名是固定不变的。

音名在键盘上的位置如下图:

二、简谱怎样表示音的长短

在简谱中,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不仅表示音的高低,而且还是表示时值长短的基本单位,称为四分音符,其他音符均是在四分音符的基础上,用加记短横线"-"和附点"·"表示。

1.单纯音符

在简谱中,如果音符时值的长短用短横线"-"表示,就称为单纯音符。

单纯音符除四分音符外,有以下两种形式:

⑴在基本音符右侧加记一条短横线,表示增长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

这类加记在音符右侧、使音符时值增长的短横线,称为增时线。

增时线越多,音符的时值越长。

⑵在基本音符下方加记一条短横线,表示缩短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这类加记在音符下方、使音符时值缩短的短横线,称为减时线。

减时线越多,音符的时值越短。

单纯音符的名称以全音符为标准而定。

如:

全音符的二分之一称为二分音符,全音符的四分之一称为四分音符,其余类推。

常见的单纯音符的名称、写法及时值长短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相邻两种音符之间的时值比例为2∶1。

现将单纯音符之间的时值比例列表(如右图)

2.附点音符

在简谱中,加记在单纯音符的右侧的、使音符时值增长的小圆点"·",称为附点。

加记附点的音符称为附点音符。

附点本身并无一定的长短,其长短由前面的单纯音符来决定。

附点的意义在于增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常用于四分音符和小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之后。

例如:

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

附点十六分音符:

在简谱中,大于四分音符的单纯音符通常不加记附点,而用增时线来表示。

例如;

附点二分音符:

不用

表示。

带有两个附点的单纯音符称为复附点音符,第二个附点表示增长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即音符时值的四分之-。

例如:

复附点常用于器乐曲中,在歌曲中很少使用。

三、简谱怎样表示休止

在乐谱中表示音乐的休止(停顿)的符号称为休止符。

简谱的休止符用O表示。

休止符是一种不发声的符号,又称"无声的音符"。

在音乐中,休止符一般起句逗作用,并能加强歌(乐)曲的表现力,变化歌(乐)曲的情绪,使曲调的进行表现出对比的效果。

休止符停顿时间的长短与音符的时值基本相同,只是不用增时线,而用更多的O来代替,每增加一个O,表示增加一个相当于一个四分休止符的停顿时间,O越多,停顿的时间越长。

在休止符下方加记不同数目的减时线,停顿的时间按比例缩短。

常用休止符的写法、休止时值如下:

在休止符右侧加记附点,称为附点休止符。

附点休止符的停顿时值与附点音符的时值相同,即增长原休止符停顿时值的一半。

音符是有声的,有的音可以拖长,而休止符是无声的符号,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常用相当于附点时值的休止符来代替附点。

例如:

常写成

在休止符右侧加记两个附点,称为复附点休止符,第二个附点表示增长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即休止符停顿时值的四分之一。

例如:

在简谱中,复附点休止符是很少使用的。

四、怎样认识简谱中的拍子和拍号

将旋律的强拍与弱拍用固定音值进行强弱循环,有规律地组合,称为拍子。

拍子分为单拍子与复拍子两种。

每小节的每一拍由一个完整音符即单纯音符组成的拍子,称为单拍子;每小节的每一拍由一个附点音符或与其等值的音符组成的拍子,称为复拍子。

用以表示不同拍子的符号称为拍号。

拍号一般标记在调号的后边。

例如:

1=C2/4 1=G3/4

拍号是以分数形式标记的,分数线上方的数字(分子)表示每小节的拍数,分数线下方的数字(分母)表示每拍音符的时值。

如2/4拍子中的"2"表示每小节两拍,"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2/4即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

旋律的强弱是有规律的,拍子决定旋律的强弱次序。

强拍用●表示,弱拍用○表示,次强拍用◎表示。

2/4拍子的强弱次序为:

●○,这种强弱强弱不断交替的拍子的旋律,给人一种步伐整齐、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感觉;4/4拍子的强弱次序为:

●○◎○,具有一种庄严、崇高的感觉;3/4拍子的强弱次序为:

●○○,给人以翩翩起舞的感觉。

当然,这三种基本节拍的感觉并非绝对的。

在歌曲、乐曲中,音符的强弱关系由小节线来划分。

无论哪种拍子,小节线后边的一拍总是强拍,小节线前边的一拍总是弱拍。

五、怎样认识简谱中的调与调号

在音乐作品中,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与情感,适合演唱、演奏的音域和表现,常使用各种不同的调。

调由两部分组成,即主音(主音是一个音乐术语。

调式中的核心音。

当调式中的几个音排列成音阶时,第一个音即为主音。

它是指在音乐作品中最稳定的那个音。

音乐作品往往都会结束在主音上,只有极少数音乐作品不是结束在主音音高上。

主音在音乐作品中的确立往往通过以下手段:

1.主音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或者主音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如:

主音常常出现在重拍上或者主音时值在小节中被可以演唱。

2.通过属音或者下属音的反复出现,从而巩固主音的地位。

因为这两个音对主音有强烈的支持作用。

以上两种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经常结合使用,从而使音乐作品得以完美呈现。

)的高度与调式类别。

如自然大调音(自然大调(经常简称为大调),即中古调式中的爱奥尼亚调式(Ionian),是调式的一种。

自然大调包含七个音符,在唱名中分别是Do、Re、Mi、Fa、Sol、La、Si(或Ti)。

C大调是大调中最“简单”的一个调性,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升号(#)和降号(b)的大调,在钢琴中只需弹奏白键。

比某个大调低小三度的小调,称为该大调的关系小调。

自然大调中的音符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依次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和下主音,也可以称作主音、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等等。

除了中音和下属音,下主音和主音之间是小二度,其他相邻两音之间都是大二度。

有三对大调是同音异名的,它们是B大调与降C大调、升F大调和降G大调,以及升C大调与降D大调。

同音异名的调虽然给人不同的调性感觉,但在平均律中音高是完全相同的。

)阶1、2、3、4、5、6、7、i,1(do)的音高等同于键盘中的C音,则此音阶称为C自然大调音阶;自然小调(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主要调式之一。

例如以自然C大调音阶C的音级下方小三度的音级a(la)为主音,并以此排列成的一个八度音阶,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大小,依序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即“1、2、降3、4、5、降6、降7”、1(第2个八度),这就是小调的组成规则。

用自然小调写出的歌听上去忧郁、唯美。

a小调abcdefga

  d小调defga降bcd

  c小调cd降efg降a降bc

  e小调e#fgabcde

  f小调fg降a降bc降d降ef

  g小调ga降bcd降efg

  b小调b#cde#fgab)音阶6、7、1、2、3、4、5、6中,6(la)的音高等同于键盘中的A音,则此音阶称为a自然小调音阶。

在简谱中,歌曲、乐曲调的高低均按大调的高低确定,即按憗(do)音的音高确定调的高低。

因此C大调与A小调在简谱中的调号均为1=C,它不代表歌曲的调式。

调号是用以确定歌曲、乐曲(或调子)高度的定音记号。

在简谱中,调号是用以确定1(do)音的音高位置的符号,其形式为1=……。

例如当一首简谱歌曲为D调时,其调号就为1=D.

键盘上任何一个音都可以作1(do),1(do)音在键盘上的位置确定后,按照音阶各音之间的全音、半音关系,即可找出各调的音阶位置。

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则是以“移动着的Do”为基础,这就是说,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和高度可以是移动和变化着的,但各个调式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

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Do,第二级都唱作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

首调唱名法使每个音级位置在其调性中相对固定,进而形成一种典型而又稳定的感觉,使人能够长时间地记忆下来,变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音乐思维的形成。

其唱名与一定的调式结构相联系,调式感明显,相对音高的感觉容易被掌握,易于音乐学习者的接受。

唱法

  这种唱法是基于调式的唱法,它把大调式的主音(Ⅰ级音)唱做do,其它依次唱做re、mi、fa、sol、la、si,它把小调式的主音(Ⅰ级音)唱做la,其它依次唱做si、do、re、mi、fa、sol。

这样,只有C大调和a小调,唱名和音名的对应关系是一样的,别的调性就都不一样了。

比如,G大调,就把G唱做do,A唱做re,B唱做mi……。

g小调,又把G唱做la,A唱做si,降B唱做do……因为这种唱法,唱名和音名的对应关系是不固定的,唱名和琴上各音的对应关系也是不固定的,每一个音名,在不同的调里其唱名也随之不同了,当你在谱上看到一个音(比如G),你必须明确是什么调,如果是F大调,它就得唱做re,如果是c小调,它就得唱做mi……每见到一个音,都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它的唱名来,然后再考虑它在琴上的位置,所以,学乐器一般不用这种唱法,而对视唱练耳训练、唱一些简单的歌曲等还是很便利的,因为这种唱法对于感受曲子旋律的调式特点很直接。

调式

调式(mode),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调式。

调式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组织结构形式。

通常在阐述调式这一概念时,常常把调式的中心音——主音作为起点和终点,其他各音按音高的顺序依次排列成音阶的形式,称调式音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

各种调式因其音阶结构、调式音级间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与表现力。

调式和其他表现手法配合在一起,可赋予音乐以一定的表情素质与不同的风格。

大、小调式体系

  调式的一种体系,包括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

其三级音为大三度者为大调式,其三级音为小三度者为小调式(一般情况下)。

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

自然大、小调式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亦称大音阶)。

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3与第4、第7与第8音之间,其特点为:

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

如果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顺序排列,则为自然小调式(亦称小音阶)。

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第5与第6音之间。

其特点为:

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小三度、小六度、小七度音程。

  调式中自主音向上依次编号的各音称调式音级,在大小调体系中,第Ⅰ级称主音,第Ⅴ级称属音,第Ⅳ级称下属音,三者均为调式骨干音。

第Ⅲ级称中音,第Ⅵ级称下中音,第Ⅱ级称上主音,第Ⅶ级称导音,自然小调第Ⅶ级音称下主音。

和声大、小调式一种变化的大、小调式。

和声大调式的特点为:

把自然大调式的第Ⅵ级音降低,与主音构成小六度,同时在第Ⅵ级与第Ⅶ级两音之间构成增二度音程。

和声小调式的特点为:

把自然小调式的第Ⅶ级音升高,与主音构成大七度(转位后成小二度)音程,增二度也在第Ⅵ级与第Ⅶ级之间。

旋律大、小调式一种变化的大、小调式。

如果将和声大调的Ⅶ级音也降低,与主音构成小七度,即成旋律大调式。

同样,如将和声小调第Ⅵ级音也升高,与主音构成大六度,即成旋律小调式。

两种旋律调式都不存在增音程。

旋律大调式通常采用下行的形式,上行时与自然大调式同。

旋律小调通常采用上行的形式,下行时与自然小调式同。

大、小调式的一般色彩调式各音级与主音之间音程距离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调式色彩。

在大、小调体系中,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大音程,一般较明亮。

反之,自然小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小音程,一般较暗淡。

和声的与旋律的大、小调式是自然大、小调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相互渗透的结果,与自然大、小调式比较起来,和声的与旋律的大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和声的及旋律的小调式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大调色彩,但由于变音的引用,使半音的数目和音程的性质受到改变,所以和声大、小调比自然大、小调增加了不稳定音的倾向及调式的内在紧张度。

五声音阶的各种调式

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

  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按照纯五度关系产生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其调式音列的任何相邻两音均无半音,例如c、d、e、g、a、c或c、d、f、g、a、c等。

这种调式音阶不仅在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在欧洲国家如匈牙利、挪威和苏格兰以及北极的因纽特人中也都存在。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各音级分别称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和羽音。

各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五声音阶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并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音为主音者称宫调式,而以其他各音为主音者,则分别称为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凡宫音相同的各调式,统称为“同宫系统”。

日本的民谣调式及律调式

  日本的民谣调式及律调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

前者由两个相同的小三度加大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核心音除主音外为四度音。

后者由两个相同的大二度加小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其核心音除主音外为五度音:

带半音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某相邻两音为半音者。

这类调式音阶常见的是含有两个大三度音程、一个大二度音程及两个小二度音程,盛行于晚期古希腊和近代日本。

例如由两个相同的小二度加大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都节调式和由两个相同的大三度加小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琉球调式,都是这一类型。

前者的核心音除主音外还有五度音,所以也常遇到停在五度音上的乐曲。

后者的核心音除主音外还有四度音,所以也有停在四度音上的乐曲。

七声音阶的其他各种调式

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

  17世纪前在欧洲流行的调式,又称中古调式。

它源自民间音乐,为教堂音乐所采用,以后又为世俗音乐采用。

欧洲调式结构的音乐理论,源自古希腊的四音列。

这种四音列共有3类,即自然四音列(包含两个全音与一个半音)、半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小三度与两个半音)及四分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大三度与两个四分之一音)。

  其中只有自然四音列有完整的体系,其他两种是为了旋律获得更多的变化而与自然四音列掺和使用的。

在自然四音列中,由高而低构成全音-全音-半音的称为多里亚型四音列,构成全音-半音-全音的称为弗里吉亚型四音列,而构成半音-全音-全音的则称为吕底亚型四音列。

联合上述两个相同性质的四音列构成多里亚、弗里吉亚、吕底亚3种调式。

此外又有不同的音程排列构成的密克索吕底亚调式。

这些调式又可以移动而成下多里亚、下弗里吉亚、下吕底亚及上多里亚、上弗里吉亚、上吕底亚等调式。

如:

中世纪教会调式因格列高利一世统一圣咏而规范化,开始只有多里亚、下多里亚、弗里吉亚、下弗里吉亚、吕底亚、下吕底亚、密克索吕底亚、下密克索吕底亚8种。

到16世纪增加了爱奥利亚、下爱奥利亚、伊奥尼亚、下伊奥尼亚4种,一共12种调式。

这些调式的名称虽借用希腊调式的名称,但实际的调式结构已不相同,例如多里亚调式已不是自上而下按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的两个四音列构成,而是自下而上由全音-半音-全音的两个四音列构成等。

这时每个调式又根据音域的不同而分为正调式与副调式(或称下调式),并将结音(主音)的上五度音称为次主音,其中弗里吉亚调式的次主音则用六度音。

  此外,尚有洛克里亚与下洛克里亚两调式,极少用。

欧洲教会调式

  欧洲教会调式如同大小调来比较,则伊奥尼亚调式与自然大调式同,爱奥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式同。

此外,吕底亚调式与密克索吕底亚调式可视为大调型,前者与自然大调的主要差别为增四度(称吕底亚四度),后者的主要差别是小七度(称密克索吕底亚七度);多里亚调式与弗里吉亚调式可看作小调型,前者与自然小调的主要差别是大六度(称多里亚六度),后者的主要差别为小二度(称弗里吉亚二度)。

而洛克里亚调式,虽然主音上面也是小三度,并且有弗里吉亚二度,但主音上面的五度是减五度,不能构成协和音程或协和和弦,所以极少应用。

中国民间七声调式

  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中国民间七声调式的一种形式。

由在五声的小三度间加入不同的音而成,即在基本音级宫、羽之间加入“变宫”(宫的低半音)或“清羽”(羽的高半音);在基本音级角、徵之间加入“变徵”(徵的低半音)或“清角”(角的高半音)。

这种不同的半音关系曾形成3种不同的七声音阶:

①正声调音阶或古音阶;②下徵调音阶或新音阶;③俗乐调音阶或清商音阶。

  其中每一种音阶均可分为宫、商、角、徵、羽5种调式。

  中国除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外,也有7个自然音都是基本音级的七声调式。

这种调式和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虽然音列相同,但调式支柱音有它自己的规律。

此外还有带中立音的七声调式,例如秦腔苦音的徵调式,在两个小三度之间用3/4音(中立音),这样使调式色彩与其他徵调式截然不同。

吉卜赛调式

  吉卜赛音阶以含有两个增二度音程为特征,其调式则有下列3种,小吕底亚调式、大弗里吉亚调式和大洛克里亚调式。

特殊调式

  印度尼西亚音乐、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泰国音乐等,各有其律制和旋律型,因此在调式的概念和结构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调性

调性(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

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

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七个不同的音名。

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

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几个音(一般不超过七个,不少于三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性”。

  这里面说的“一定的关系”,我解释一下,就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排列的1234567。

及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关系

  举例:

C调CDEFGABC

  D调DE#FGAB#CD

  调性即调的全面含义。

包括主音高度与调式类别。

某种情况下,调又有主音高度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