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3995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docx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班主任:

金霞

会议时间:

2008年11月9日

会议地点:

四<5>班教室

会议议程:

1、家长签到

2、张校长讲话

3、教务主任讲话

4、各班班主任与家长交流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四(5)班的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你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家长会,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你们对自己子女的关心和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

有你们做我们的坚强后盾,老师们的工作会更有激情,孩子们的学习会更加努力,四(5)班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我们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增进对你的子女的了解,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以实现家长、孩子、老师共同的心愿。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班内的情况分析及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四(5)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7人。

居住在县城的有19位同学,其余的同学都是进城上学。

2.本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低,自觉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凡事只有老师指导才会学习,这种情况对将来的初高中的学习极为不利。

3.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单一,主动学习能力差,还在用学习低年级知识的死记硬背方法来学习高年级的知识,这就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4.部分学生懒惰成性,从开学到现在没有按时按质量完成过一次作业,每次都要老师催了才做,造成作业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二)针对以上情况,我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怀着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评价某班主任很厉害,学生都怕他。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评价。

我觉得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和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

开学后,我注意抓住每个适当的时机,如考试前后,学生违反纪律时,学生遇到问题、困惑时等,和学生进行深入的、平等的交谈,走近学生的心理,及时地把握班级和学生的情况。

2、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在班级工作中,如果班主任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不仅会人为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而且会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我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让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我们班级的所有日常管理工作,大到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小到班级的卫生,甚至早操,课间,还有关锁教室的门窗,都有班干部专人负责。

每周的班会和队会均有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能及时将孩子们遇到的困惑加以解决。

3.认真备课上课,抓好教学工作

①教学中我做到课前要求学生自觉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抽出时间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以增加自己对知识的积累,提高学习能力;②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完成作业以后,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游戏和活动,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让他们玩是不可能的;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劳动(教育要全面发展,劳动也是一门课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所发展;④坚持每周开一次班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周的学习和生活,针对本班情况,对做得好的同学极时进行表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在温暖的班集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⑤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给予单独辅导。

二、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这方面我讲点自己的看法,供各位家长参考:

(一)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分析

曾有这么一幅漫画,孩子坐在地上哭,父母在旁边捶首顿足,父母说:

“我们把心肝都给你了,你还要我们怎么样呢?

”孩子说:

“你们生我的时候怎么不要张使用说明书呢?

”是啊。

家用电器什么的都有使用说明书,不按说明书操作会出问题的。

而我们的孩子没有使用说明书,就要我们去仔细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了,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否则也会出问题.单纯地打骂绝对不是好办法,伤了孩子自己也更伤心。

我们中国的家长,这个手指头(食指)最发达,动不动就指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怎么这么笨啊!

滚到一边去!

再这样你去讨饭算了!

……”孩子在惊吓中长大,哪来的自信心呢?

没自信能做好什么事呢?

有的家长跟我说:

“我那孩子我说一句他顶十句,一点都不听话。

”其实动物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处于格斗状态的,人是高级动物也不例外,你骂孩子,孩子处于紧张状态,他会有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心理,顶撞很正常,而且这时候他很难接受人家的说教。

我们应该换一种方法,把食指变成拇指,常夸孩子。

在官场上流传着这么一句笑话: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在官场上是一句笑话,但对我们教育孩子来说这是一句确确实实的真理,你常夸孩子这个好那个不错,你会发现他真的变好了,你要是天天责骂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你的孩子会越来越差的。

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又拿什么来骄傲呢?

他不但不会骄傲,而且只会不断进步。

记住: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

1.孩子进入中年级的变化:

(1)学习方面:

知识学习广泛了,我就拿语文课为例来讲,低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肯记一般不成问题。

但是,现在可能就有点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这些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本上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活”的题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习生字、拼音,怎么读就是怎么读,这个字怎么写就是怎么写。

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该读还要读,该背的还要背,该抄写的还得抄写,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难度加大了,作业量相对多了,学习方法改变了,这主要表现在低年级时是被动的接收性学习方法为主,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那么现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就不能提倡这种做法了,学生应该是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因此,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学,为了逃避写作业在家长面前说:

“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

”那么在这里我也可以明确的告诉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今天没有作业”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一题就是一题,两题就是两题,就算老师偶尔没布置作业,学生自己也有好多好多的作业等着去完成,如可以预习老师没讲过的内容,也可以复习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

因为以上改变,所以会出现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追求,因此成绩越来越好,或者有明显进步。

而有一部分同学出现惰性,怕辛苦,也有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协调,当然这类学生想把成绩搞上去就相对会累一点。

(2)心理方面: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多事情都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

不知家长们有没有发现,这阶段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想试着自己一个人去做,但往往又达不到你所要求的标准,其实我们不要要求他们最后的结果怎样,首先就是要答应他们的要求,同意让孩子自己试试。

另外,家长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难为情”了,他怕“丢面子”了,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

(3)思想意识:

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

“我们孩子很强,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

”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

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就要求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给他明确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

不要爸爸妈妈这么说,爷爷奶奶却是那么说,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

(二)对家长的几点希望

1.真正关爱孩子

(1)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①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

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可能有家长会说,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回来吃完饭就又到学校去了,没时间和他们交谈,这就错了,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是挤出来的,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可以少看一下电视,和他们谈谈,问一问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等。

②和孩子一起外出。

节假日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下地干活,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

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③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

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相机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2)把你的爱抚送给孩子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

其实我们每位家长也有这样体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

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拥抱,鼓励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把你的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3)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劳动,他们会对你有所帮助。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

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

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

2.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

一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一定会说我是很关心的,我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

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

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

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督促不能忽略。

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录音机、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

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

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功课。

第五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过程的一些特点比分数更重要。

有的学生甚至也能考到95分,但是对学习的兴趣不够高,主动性不高,独立思考不够,与同学们交流的习惯还没养成,他的学习潜力将受到限制。

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平行班里是最差的,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

那什么是行为习惯?

大家都知道,包含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很细小的方面。

譬如像在家里,从早上起床叠被子,整理房间;上学之前跟家人打一声招呼;放学回来做回家作业、干一点家务活;还有吃晚饭的样子、按时睡觉等。

在学校里,走、立、坐、站的姿势,讲究卫生,爱护学校花草树林,见到老师问声好,与同学相处,读书写字的态度,放学后把教室门窗关好、把桌椅排好,按时回家等等。

一句话,孩子所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行为习惯。

有不少教育家说:

“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成才,先要成人”,“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可见,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何等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老师、我们每个家庭共同的责任,说得宽一点,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对于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现在正在一边读书,一边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这样说,在儿童时代,培养习惯比读书还要重要。

我们当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

“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日本的一位教育家针对家庭来说,他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有人还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终身都是有好处的。

说到教育,我们学校、我们老师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是我们学校老师的义务和任务。

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目前,在少数学生身上还表现出不少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老师、你们家长看了也可能不太满意,譬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直要动,玩了这个玩那个;课间走路横冲直撞,大喊大叫,不斯文;自己桌子的课本、作业本、文具等放得乱七八糟,不好好整理;经常喜欢吃零食,早上要买,放学要买;有的喜欢坐在地上,一天下来手上、脸上、衣服上很脏;有的不尊敬长辈,甚至讨厌长辈;有的遇到什么情况不肯谦让,很任性,一定要占一点便宜;有的在别人面前做慌事,说谎话;有的什么事都要大人来做,自己不肯做,不会做;有的随意浪费饭菜、挑食,不懂得饭菜来之不易;有的在很干净的教室、操场上乱扔废纸;有的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放学后去游戏机网吧打游戏;。

尤其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像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整天不在家的家庭、外来民工家庭等,这些家庭的孩子表现更为异常,习惯可能更差一些,等等、等等。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一方面或许说明是学校教师在教育上应该还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家庭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里,我想说得不公正点,孩子的好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许是家庭原因造成的。

有的老师说,一个星期里,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

在这里,我说几点家庭造成的原因:

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平时一直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干杂活,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二是对孩子过份宠爱、溺爱,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或者说包办代替,耽误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

三是对孩子的发展表现为顺其自然,推托工作忙,事务多,没有时间照顾,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帮助和教育,或者说家里有老人看管等。

当然,还有第四、第五方面的原因。

各位家长,孩子目前或许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说不少不良行为习惯,请大家要着急,但不要过急。

有一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不是一天两天能教育好的。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在培养教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确实想了不少的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但还是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在这里,我想在家庭教育上,跟在座家长提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要从“早”抓起。

比如讲,孩子出于好奇进了一次游戏机房,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第三次。

因此,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不良行为的苗头,并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帮扶教育。

第二,要从“小”抓起。

就是从小事抓起。

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小虫与大船”,就是因为造船工人造船时用上了一块带有蛀孔的木板,几年后,蛀孔越来越多。

最后在风浪中,船淹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不小,小事能坏大事。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看上去是很小很小的不良习惯,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忽视它,不去教育他,这慢慢的肯定会习惯变得越来越不好。

第三,要从“严”抓起。

还是那句话,叫“严是爱、松是害”。

比如讲,不要在吃饭时,孩子要爬到凳子上、桌子上就让他爬吧;不要今天要了一块零用钱,第二天说要二块就给二块;不要他说还看一会儿电视就让他再看一会儿吧,看到时间老晚才睡觉;不要他说玩一个下午就让玩一个下午,等等。

对于孩子的不正当要求、不良习惯,千万不能放纵自流,或者说不去管他,一旦养成了习惯,就难以一下子改掉。

从古到今,我们在书上、电影电视上看到很多例子,凡是家庭教育严格的,长期的,孩子成长快,成才快。

有人说,家教不严,孩子难成大器。

第四,要进行正面教育。

平常对孩子也应该讲一点大道理,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的奉献等,这也是正面教育的内容。

比如讲,孩子跟同学吵架了,或许吃亏了。

回来后,不要唆使孩子去跟别人打,去狠狠地拳打脚踢,首先要跟孩子找原因,教育孩子吵架是不对的,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比如讲,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到马路两旁拾垃圾。

孩子回到家,告诉父母没有捡,偷赖了。

听到这话,爸爸妈妈说,你做得对,不要去捡。

这样就是反面教育,如果长期下去,会把孩子引导到歪路上去。

好习惯是从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第五,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方面我们老师在上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来教育学生,比如像教材中的周恩来、鲁迅、邱少云、雷锋等革命人物或先进人物等,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另一方面,我们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求孩子遵规守纪,家长首先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时时刻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4.学会和孩子沟通。

沟通的通常方式是谈话。

经调查发现,孩子是最厌恶的谈话方式有下列几种:

唠叨型、迁移型、提审型、揭丑型。

   

“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

许多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

他们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是偶尔才跟家人谈心。

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沟通。

现代家长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人愿。

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

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何好办法?

(1)用心灵去接近

现在的孩子已有点独立精神,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

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

我觉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

仔细想想,孩子很听话不见得好,有独立判断能力倒是好事情。

只有引导其个性发展,他们才能超越我们。

我让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很多事情上放“权”给他们,这倒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

比如像上课讲话等问题,我们都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

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

(2)多给孩子发言权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

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

从小培养沟通习惯,消除相互间的隔阂。

如果小时候缺乏和孩子沟通,等孩子长大了,特别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龄,想要做他的朋友,我觉得那是不大可能的。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①攀比心理。

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

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②补偿心理。

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③放纵心理。

一些家长在“娇惯要趁早,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

溺爱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一遇到什么问题“老黄伞”一撑,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④从严心理。

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

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

家长只有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那么如何使家长们克服心理的误区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

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你一定会发现“那只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

当然,仅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够的,那样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

尽管表扬和鼓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奏效的“灵丹妙药”,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

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②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年迈的渔王问年迈的渔夫:

“老弟啊,想想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鱼总要比你多出许多,怎么现在,我儿子的捕鱼技术会差你儿子一大截了?

”渔夫问:

“那你是怎样教儿子的呢?

”渔王说:

“为了让他少走弯路,我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

每次出海,我都会告诉他,到哪里去寻找鱼群,就是每次撒网前,我也总要向他指点一二……我可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一切呀!

”渔夫笑了:

“喏,问题就出在这里。

”什么都手把手的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将来,离开父母,离开老师,他什么都不会了。

在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拨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

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

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

大学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来到学校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舍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

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的行为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

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首先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第二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

第三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爱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对其他任何人也不爱。

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

守分保护目前已成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等儿童研究专题的焦点。

纠正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的不正确教育态度,实乃当务之急。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时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德国人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从不包办代替。

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

“不给别人添麻烦。

”并在日常生活中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