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829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

  一、红釉瓷器鉴定    洪武红釉瓷器鉴定  洪武官窑瓷器的研究是近20年的事情,尤其是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的洪武官窑资料,初步揭开了洪武官窑的神秘面纱,在此之前1960年南京大明宫和1984年北京四中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的文物资料,只能是蛛丝马迹的线索。

考古文物资料与馆藏文物相比较,学术界现已能勾勒出洪武官窑的大致轮廓。

  

  洪武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釉红彩等品种。

其中青花和釉里红是主要产品,红釉则是十分稀少的品种,景德镇珠山东侧中华路附近洪武地层于1988年出土红釉碗残器一件,口径20厘米,高9厘米,碗内壁印双角五爪龙纹,底心阴刻祥云,外壁刻莲瓣纹一周,足壁较宽,足内无釉,其成型工艺与元代如出一辙。

该碗红釉呈色均匀,红色偏黄,与永宣时期呈色鲜艳纯正的红釉有明显的差别。

传世完整器物有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红釉印花龙纹盘,与出土的这种红釉碗的纹饰基本相同,红釉色调也基本相同,故多数学者认定其为明洪武红釉瓷器的代表之作;也有部分学者为慎重起见,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之物。

  据刘新园先生考证,盘、碗底心刻三多云或折带云的,在元代没有发现,只是洪武以后才流行的。

刻三朵云的,当今称“品字云”;刻一朵云有转折的,称“折带云”。

而古代分别称“?

云”和“庆云”,乃祥瑞之兆。

明初出现的这种纹饰,可能是宫廷画家投朱元璋所好而设计的。

  

  刘先生考证颇有道理,根据出土实物,传世完整器物及文献资料等,洪武红釉瓷器的鉴定当把握如下要点:

  ①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

  ②红釉呈色红中偏黄。

  ③品字云或折带云为洪武的时代特征。

  ④同一器物施有两种釉色,红或蓝,或红配以其他高温釉色。

  明洪武红釉瓷器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仅发现有盘、碗、高足杯等品种,应该都是官窑烧造的御用品,故其收藏价值当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永乐红釉瓷器鉴定

  现在传世品中,没有争议的是永乐红釉瓷器。

永乐红釉瓷器是永乐颜色釉中最名贵的品种,其胎质精细,施釉匀净,色泽鲜亮,后人称其为“鲜红”“宝石红”“霁红”“积红”“祭红”等。

这些名词,明清两代一直沿用。

明万历年间王世懋著《窥天外乘》曰:

“以鲜红为宝”。

清代蓝浦著《景德镇陶录》曰:

“永器鲜红最贵”。

可知明清两代对永乐红釉瓷器的高度评价。

永乐红釉瓷器鉴定时要把握5点要领:

  ①永乐红釉瓷器胎体釉薄、厚两种,红釉呈色深浅不一。

大多数釉面匀净,红如鸡血初凝,少数个别的釉面偶见黑色小点或血丝状。

  ②厚胎红釉,呈色略浅,如故宫博物院藏红釉高足碗,其胎细洁、坚硬,施釉较厚,器内白釉微泛青白色,口沿“灯草口”十分整齐,比宣德时略宽,高足碗底边,红釉垂流整齐,没有流淌过足的。

  ③薄胎红釉瓷器多为盘碗类造型,釉面多有开片,红色呈色较深,器底白釉多泛黄色,“灯草口”比厚胎红釉窄。

  ④印暗花的多为云龙纹,纹饰并不十分清晰。

器底带款的均为暗刻“永乐年制”四字篆款。

有官款的是永乐红釉瓷器中最珍贵的。

  ⑤多数器物里外施红釉,也有里施白釉,外施红釉的。

  

  宣德红釉瓷器鉴定

  宣德红釉瓷器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

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完整传世器十分稀少。

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

宣德红釉瓷器造型品种亦丰富多姿,除永乐已有的盘、碗、高足碗外,尚有梨形壶、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香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刻印暗花的则多为云龙纹或莲瓣纹。

其鉴定要点如下:

  ①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红釉和里白釉外红釉的两种,后者多为薄胎。

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②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十棱洗和台湾故宫所藏莲瓣卤壶均如此。

红白分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别具情趣。

  ③辅助装饰方法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后者金彩多已剥落,未见一件金彩完整无损的。

  ④红釉瓷器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且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的仿品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

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

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⑤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

后者呈色与康熙时的炒米黄底相同。

官款有两种。

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六字双圈款。

未见篆书款。

  

  明中晚期红釉瓷器鉴定

  宣德以后,红釉瓷器减少,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一件红釉瓷器。

成化红釉瓷器则十分稀少,但尚有宣德遗风。

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款红釉盘一件,是难得的一件珍品。

如果没有款识,单看釉色,实难与宣德红釉区分。

正德红釉瓷器也不多,仅传世有碗、盘数件,均有四字官款,红釉呈色略带灰色,与同期的釉里红一样,釉内气泡为疏略、大小不同的气泡群。

底足白釉发青,与其他品种的白釉一样,釉内有小而密集的气泡。

嘉靖红釉带官款的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品。

故宫博物院藏红釉笔架一件,仅是据造型及胎釉特征定为嘉靖产品。

嘉靖时宫廷用红釉瓷器多是以低温铁红釉代替以前的高温铜红釉,说明此时官窑已不能批量生产铜红釉瓷器。

万历官窑至今未见一件铜红釉瓷器传世。

  

  清代红釉瓷器鉴定

  清康熙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主持窑务,期间的景德镇官窑称为“郎窑”,这时的红釉仿古创新,成绩斐然,主要盛行三种红釉:

  郎窑红以郎廷极而得名的郎窑红,是非常名贵的釉色品种。

其釉质肥厚,釉色浓艳,色泽奔放,多大件产品。

宫中旧藏郎窑红瓷器,以瓶类最多,器形高大、釉色红艳,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郎窑红瓷器主要特征是小件器物少,釉面光亮、有开片、口有“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底多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少数也有红釉底的,但绝无白底。

所有的郎窑红釉瓷器均无款识。

  郎窑红釉瓷器深受世人喜爱,物罕价昂,清晚期及民国时期仿品颇多,但仿品的破绽也很明显,只是造型和釉色接近真物而已。

其主要破绽有书款的,凡书康熙款的郎窑红釉瓷器,均是仿品。

红釉呈色则缺少真物的浓艳奔放之感。

“米汤底”“苹果绿底”有仿得很成功的,愈是底部像者,表面红釉呈色愈缺乏真物的浓艳奔放感。

里外釉开片是康熙真物的重要特征,后仿者均未能仿到里外开片。

仿品中更有底部流釉过足的,显露出施釉技术的粗糙。

  

  传世品中所谓的“郎窑绿”品种,凡是绿色纯正的大件器物,均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仿品。

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小件铜红釉器物可能因还原气氛不充分,出现绿色,仅是窑变而已,并非专门的一个品种。

即使变绿的红釉,也会出现许多红斑。

景德镇高温窑自古至今均烧还原焰,若改烧氧化焰,在燃料和窑炉上均须改造,得投入相当大的一笔资金。

宫中旧藏郎窑红釉瓷器,未发现一件“郎窑绿”。

  豇豆红因其釉色红如豇豆,故而得名;又因其娇艳之色如幼儿红脸或如三月桃花,或如美女微醉之红?

],故分别又有“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之美称。

  豇豆红釉是高温铜红釉最难烧成的一种,基本上没有大件产品,传世品中主要造型为瓶、印盒、水盂、洗等文房用具。

由于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大,到雍正时烧造的红色已不纯正,釉色灰暗,俗称“乳鼠皮”,至雍正以后,此种釉则不再产生。

  豇豆红釉瓷器一般是器内挂白釉,外壁施铜红釉,清佚名著《南窑笔记》称其为“吹红”,说明其施釉工艺为吹釉法。

吹釉时工匠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及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常会呈现水渍般的特殊现象和绿色斑点,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妙趣横生。

豇豆红釉瓷器多为文具,有些尚以蟠螭纹雕于瓶颈或刻暗花团螭纹装饰,凡有螭纹的,均与文具相关。

此种习俗源于“龙生九子”之说,螭为龙生九子之一,好文,故与文相关的器物,多饰此物。

豇豆红釉瓷器底款均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青花款。

  

  豇豆红和郎窑红是红釉瓷器中最名贵的两个品种,清末民国时期出现许多仿品,但仿豇豆红釉的釉色均未达到真正柔润娇艳的风格,呈色多灰暗。

因系仿制,故水渍斑状明显呆板做作,瓶类口部少见绿色斑点,即使少有者,也显得很不自然。

有些造型不规范,与真物相比,差距较大。

款识书写不规整,具体鉴定方法,参考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一印证便知分晓。

解放后景德镇瓷厂亦仿豇豆红,釉色很接近康熙水平,但感觉过分均匀,且造型多系现代工艺方法成型,青花料也与康熙不同,尚好鉴定。

台湾小窑和景德镇小窑近年都有仿豇豆红釉的,系精工高仿,须仔细辨认。

  宣德御厂曾出土豇豆红釉瓷器残片,说明宣德时当有此产品,可能是窑变所致,特意烧成肯定绝非易事。

文献中曾提到豇豆红是仿宣德产品,亦有蛛丝马迹可寻。

故宫旧藏宣德红釉器中也有近似豇豆红者。

望对此感兴趣的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霁红霁红釉是康熙仿宣德的产品,釉色不像郎窑红浓艳也不如豇豆红柔润,而是一种沉稳失透的红色,釉如橘皮,均为白底,带款的有“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青花楷书款。

造型以瓶、碗、盘、罐为主。

  雍正、乾隆直至光绪时,霁红釉瓷器沿烧不断,官窑产品多书本朝款识,造型多为祭器,如高足碗、高足盘常见。

玉壶春、天球瓶、胆式瓶等陈设瓷也常有。

乾隆也烧少量的宝石红釉,造型以瓶、盂等文房用器居多。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恢复了红釉的生产,如果以柴做燃料,可烧出霁红色,用其他燃料,只能烧出类似霁红釉的铜红釉。

霁红釉的橘皮纹比较难仿,仔细观察真品的橘皮纹特征,是辨别仿品的要领。

当代景德镇个体小窑有高仿带官款的霁红釉瓷器,字体和釉色均可貌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釉色红色发飘,有作旧痕迹,须仔细辨认。

  

  二、黄釉瓷器鉴定

  

  明代黄釉瓷器鉴定

  低温铁黄釉瓷器始于明初,永乐时即有黄釉绿彩品种。

黄釉烧得最好的是弘治一朝,黄色如鸡油一般娇艳,习称为“娇黄”。

其釉面匀净,呈色稳定。

娇黄釉成化时已烧制成功,并有少量传世完整器。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出土过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常见烧成后加刻的“甜”字。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弘治黄釉为楷模,清以后历代均有仿品。

鉴定要点是把握弘治瓷器的重要特征:

  ①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②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③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④款识中“治”字中的“氵”,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⑤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

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

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

正德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

嘉靖黄釉从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

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

个别黄釉器底足亦施黄釉,均为刻官款。

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清代黄釉瓷器鉴定

  清代黄釉都为皇家控制。

康熙时开始大量生产,以仿宣德和弘治的为多,且书“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款。

这类仿品造型接近明代原物,但造型曲线变化及足部处理有别,如盘类底足部,弘治弧度较大,康熙则较小且稍直。

只要把握明代真物造型、胎釉、款识的重要特征,区分二者并不困难。

康熙黄釉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有青花款,也有黑酱色釉上款。

康熙黄釉追求弘治娇黄效果,但呈色较弘治偏深。

  

  雍正、乾隆以下各朝,黄釉碗、盘一直不断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仍有未开箱的贡瓷,其中有不少是皇家用的黄釉日用器皿,黄色均是低温铁黄釉,变化不大。

  清代另有米黄釉一种,也是低温铁黄釉。

其米黄色十分淡雅,偏银白色。

有些品种尚在米黄釉上上以金彩、白彩或五彩装饰,别有情趣。

此品种传世不多,多有官款。

  清道光时盛行仿竹雕的黄釉器,多为笔筒。

造型和釉色均仿竹雕,釉面无光,仿竹雕效果十分逼真。

底款均为阳文刻款,有官款,也有工匠款。

现代新仿有两种:

一是尺寸比例均为新创,只是仿其效果;二是比照真物仿制,尺寸、比例、款识都一样。

后者须仔细辨认作旧痕迹。

  康熙晚期珐琅彩创烧后,国外以锑为着色剂的低温黄釉也传入中国。

锑黄釉呈色似柠檬黄色,黄色淡雅柔和。

此品种十分稀少,均为官窑生产。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淡黄釉瓶一件,为柳叶形造型,高仅14.6厘米,里外满饰黄釉,底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款。

该瓶系宫中旧藏,幽雅的釉色与轻巧的造型融为一体,是传世不多的锑黄釉器中的杰出代表作。

现代陶瓷工艺发展后,烧造锑黄釉并不困难,所以,要注意当代新仿作伪的可能性。

  

  酱釉瓷器鉴定

  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

酱釉宋代已开始流行,北方各窑多有生产,所谓“紫定”者,实际就是白瓷胎上烧酱釉。

明初至清,历代都有此品种。

明宣德传世品仅见盘、碗两种造型。

其器内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酱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两种。

嘉靖时有深酱色描金彩壶一种。

万历时流行酱釉描凸白色花纹的,炉、瓶多见。

清康熙、雍正时多以宣德为本,有的直书宣德款识。

康熙以后有酱釉开光再饰以青花的品种,比较新颖。

  

  三、钴蓝釉瓷器鉴定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钴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三彩陶器。

高温钴蓝釉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

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呈色十分稳定,但呈色鲜艳的钴蓝釉,除釉色纯净外,蓝釉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

  

  元代蓝釉瓷器鉴定

  元代蓝釉瓷器有现代景德镇新仿的,均是比照图录照片而作,鉴定时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可识别真伪。

如?

F底、盘底,元代真品虽看上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的原有神韵。

现代高仿作品有以老胎底足配新胎身的作品,更须仔细辨别接痕和作旧痕迹。

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都偏蓝色,过于轻浮。

  

  霁蓝釉瓷器鉴定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它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与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绘折枝花及鱼藻纹。

官窑款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款。

  宣德霁蓝鉴定要点如下:

  ①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②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③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见圈足露胎。

  ④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⑤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乍看时,似无立体感。

  ⑥造型上碗、盘常见,瓶、壶、盘在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传世完整器。

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二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

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

嘉靖霁蓝釉蓝色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呈黑色。

回青釉则呈淡蓝色,没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

回青釉的施釉方法不同于霁蓝釉。

它是把钴料均匀地吹到器物外壁上,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

从工艺学角度讲,似应该是洒蓝釉的一种。

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

有些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

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

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

其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

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

  

  洒蓝釉瓷器鉴定

  洒蓝釉也是一种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制作工艺较复杂,要分两次施工才能完成,与青花有共同之处。

只是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

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均匀密布地吹于坯上,则形成嘉靖回青釉的装饰效果;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

洒蓝釉成熟于宣德时期。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品,说明宣德时开始新创这种釉色。

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极类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釉”、“鱼子蓝”。

明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国内仅见一种钵形碗,高12.5厘米左右,口径26厘米左右。

现知传世有四件,国内存一件,其余三件流散国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当是宫中流出的文物。

  清康熙时的《南窑笔记》称洒蓝釉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实际上当为仿宣德的产品。

康熙洒蓝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

康熙以后历代都有洒蓝生产,仿康熙洒蓝的也不少,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的特征。

有些金彩脱落后描金彩复烧的,要用放大镜观察后描痕迹。

  雍正时新创一种“青金蓝”釉,是唐英仿钧窑成功后新创品种,仅是釉面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中,杂有黄褐色金星点,极类青金石,故得名“青金蓝釉”。

其底足有黑釉、酱釉及不太纯净的青白釉多种,官窑均刻四字篆书款。

此品种传世完整器不多,故宫博物院藏品以瓶类居多。

  

  天蓝釉瓷器鉴定

  天蓝釉实际上是景德镇官窑在仿汝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釉色,宣德产品在窑址中有出土,且多有官款。

釉色偏灰蓝色,康、雍、乾产品烧成稳定,色泽幽雅,但传世完整器不多,主要藏于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中。

康熙天蓝釉呈色浅淡,雍正略深,乾隆时积釉处微泛淡黄绿色。

清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产品中,有仿汝窑的,极易与天蓝釉混淆。

前者底足露胎处多涂有酱色,后者则为洁白的白瓷胎。

后仿天蓝釉的胎、釉均与真物有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时代特征,辨别真伪比较容易。

现代景德镇有高仿作品问世,主要都是仿清三代官窑产品,釉色十分逼真,官款也写得很像,要仔细辨认作旧痕迹,仍可看出败笔之处。

  

  四、厂官釉瓷器鉴定

  

  厂官釉颜色偏青的俗称“鳝鱼青”,实际应是唐英所说的“蛇皮黄”;颜色偏黄的应是唐英所记“鳝鱼黄”,而黄色中多斑点的应是“黄斑点”。

如何区分三种釉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统称为厂官釉或俗称为茶叶末釉,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从工艺学角度看,这三种釉色均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都是无光釉,当属同一种釉,只是烧成时产生一些窑变,故呈色略有差异。

唐代耀州窑曾大规模烧造茶叶末釉,以后辽瓷及宋、金、元磁州窑系中也有此品种,但胎体多为厚重的缸胎。

雍正时唐英所创厂官釉,则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还真有些像茶叶末颜色,其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

常见造型以瓶、尊、壶类的陈设瓷居多,做工十分精细,底款均有阴文篆刻官款。

乾隆时底足均有小锯齿纹,道光时有斋堂款,咸丰时有仿雍正款或署成化款的。

但咸丰釉色中只有黄丝纹而无星点纹,须仔细识别。

厂官釉总体风格是雍正、乾隆时做工精细;嘉庆、道光时胎体厚重,略显笨拙;咸丰时回光返照;咸丰以后渐入尾声,黄丝纹多呈姜黄色。

清末民国时有仿前朝官窑产品的,除景德镇仿品外,山东淄博亦产此种釉料,但山东产品胎质疏松,呈黄白色,非细瓷白胎,敲击时声音不如瓷胎清脆。

现代景德镇仿厂官釉产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

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都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

  蟹甲青釉,官款为青花撰写,呈黑色,没有刻款的,要仔细辨认。

  

  

  五、窑变花釉瓷器鉴定

  窑变花釉釉质凝厚,故偶有釉汁过足边的现象,当时出窑后,即加工磨平。

因釉质凝厚,烧成时为克服流釉陈设的黏连,故根据不同的造型,采用了一些不同的烧法。

常见的有三种:

一是垫烧,如瓶、尊等造型,足部垂釉过足者均后期磨平;二是扣烧,如?

F等造型;三是支钉烧,如洗等造型,支钉大小不一,支钉处垂釉聚集,过度垂流的,也须打磨。

  常见造型除仿古的?

F、洗之外,以瓶、尊陈设用瓷居多。

官窑均在底款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本朝款。

民窑则以砂底为主,少有酱色釉底的,且均无款识。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窑变花釉继续生产。

乾隆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中期以后釉面花纹多呈条纹和块斑,变化自然感不如雍正,晚期则窑变变化减少,成为红色釉中略有窑变变化的品种。

官窑仍刻篆书本朝款,底部涂酱褐色呈灰白色的亮青釉。

民窑则胎体厚重,釉面不大均匀,底则涂黄褐釉,足部磨平加工的较多。

造型除瓶、尊外,尚有炉及小文具。

鉴定时,应把握乾、嘉、道、咸各期的造型和工艺特征。

  同治以后,窑变花釉逐渐演变为黄、黑二色的颜色釉,尤以大件瓶、尊居多,一直到民国时仍是如此。

1949年以后,在此基础上,发明出“三羊开泰”的新品种。

晚清民国时,小件文具尚有窑变花釉,釉面花纹变化丰富,极易与乾隆瓷混淆,但其釉面光泽性强于乾隆,且底部酱釉呈黑紫色,且均匀浑然一体。

而乾隆时底酱釉为黄褐色,深浅变化,并不均匀,但显得自然舒畅,须仔细观察,再辨具体时代。

  当代新仿均是比照图录照片仿制,主型是仿雍正产品,釉面十分近似,但胎体过于精细底足全为白釉,须进一步改进,方能仿到九成。

  最近几年有仿雍正、乾隆带官款的高仿作品面世,出自景德镇,应该是按照真物作样品仿制的,釉色十分相似,造型也很逼真,唯刻款过于精细,缺少真物那种自然古朴的感觉。

这种仿品,如果不刻款,反倒可以迷惑不少行家,误认为是当年的民窑产品。

  

  六、炉钧釉瓷器鉴定

  雍正以后历代均有生产,各时期特征不同,鉴定要点如下:

  常见造型分两类:

一是瓶、缸类;二是文玩类。

瓶、缸类大件者底均涂釉,官窑器均阴刻四字篆书本朝款。

小件文玩底多无釉,露白瓷胎,少有款识。

  除造型须把握时代特征外,炉钧釉釉色各代亦不相同。

雍正和乾隆早期釉面一样,釉色中色斑点呈高粱红色,此种高粱红色斑点是雍正和乾隆早期特有的。

乾隆中期以后高粱红色斑点不见,釉色中只有蓝、绿、月白等色垂流的线纹和斑点,底部多为漆黑色。

乾隆时还有紫砂胎一种,釉色与瓷胎相同,有带四字篆款和无款的两种,常见造型为壶。

道光时釉色中月白色少见,多为浅绿和蓝色中融杂着紫色的斑点。

同治、光绪以后,炉钧釉釉色明显退化,釉层稀薄,釉色中变化平淡,仅有白、紫色小斑点,且淡绿色地也显晦涩,缺少前朝那种变化万千、自然流淌的明快之感。

  现代景德镇新仿炉钧釉较为成功,鉴定时务必把握各时期造型特征,有篆款的须参照真款对照,注意真物的款识写法,真物款多不是太清晰,后仿者反倒十分清晰。

无款的小文玩,请注意胎釉特征。

  

  七、白釉瓷器鉴定

  

  枢府釉

  这种釉是一种卵白釉色,由青白瓷发展而来,因为这种器物上发现有“枢府”字样,故得名“枢府釉”或“枢府器”。

枢府为元代掌管军事机构的枢密院的简称,带有“枢府”字样的瓷器当为枢密院的定烧器。

烧造枢府釉瓷器的不是一个专门的窑,景德镇湖田窑同一窑址,早期烧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