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8.68KB ,
资源ID:74382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382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颜色釉瓷器的鉴定.docx

1、颜色釉瓷器的鉴定颜色釉瓷器的鉴定 一、红釉瓷器鉴定 洪武红釉瓷器鉴定 洪武官窑瓷器的研究是近20年的事情,尤其是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的洪武官窑资料,初步揭开了洪武官窑的神秘面纱,在此之前1960年南京大明宫和1984年北京四中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的文物资料,只能是蛛丝马迹的线索。考古文物资料与馆藏文物相比较,学术界现已能勾勒出洪武官窑的大致轮廓。 洪武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釉红彩等品种。其中青花和釉里红是主要产品,红釉则是十分稀少的品种,景德镇珠山东侧中华路附近洪武地层于1988年出土红釉碗残器一件,口径20厘米,高9厘米,碗内壁印双角五爪龙纹,底心阴刻祥云,外壁刻莲瓣纹一周,

2、足壁较宽,足内无釉,其成型工艺与元代如出一辙。该碗红釉呈色均匀,红色偏黄,与永宣时期呈色鲜艳纯正的红釉有明显的差别。传世完整器物有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红釉印花龙纹盘,与出土的这种红釉碗的纹饰基本相同,红釉色调也基本相同,故多数学者认定其为明洪武红釉瓷器的代表之作;也有部分学者为慎重起见,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之物。 据刘新园先生考证,盘、碗底心刻三多云或折带云的,在元代没有发现,只是洪武以后才流行的。刻三朵云的,当今称“品字云”;刻一朵云有转折的,称“折带云”。而古代分别称“?云”和“庆云”,乃祥瑞之兆。明初出现的这种纹饰,可能是宫廷画家投朱元璋所好而设计的。

3、 刘先生考证颇有道理,根据出土实物,传世完整器物及文献资料等,洪武红釉瓷器的鉴定当把握如下要点: 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 红釉呈色红中偏黄。 品字云或折带云为洪武的时代特征。 同一器物施有两种釉色,红或蓝,或红配以其他高温釉色。 明洪武红釉瓷器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仅发现有盘、碗、高足杯等品种,应该都是官窑烧造的御用品,故其收藏价值当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永乐红釉瓷器鉴定 现在传世品中,没有争议的是永乐红釉瓷器。永乐红釉瓷器是永乐颜色釉中最名贵的品种,其胎质精细,施釉匀净,色泽鲜亮,后人称其为“鲜红”“宝石红”“霁红”“积红”“祭红”等。这些名词,明清两代一直沿用。明万历年间王世懋著窥天外

4、乘曰:“以鲜红为宝”。清代蓝浦著景德镇陶录曰:“永器鲜红最贵”。可知明清两代对永乐红釉瓷器的高度评价。永乐红釉瓷器鉴定时要把握5点要领: 永乐红釉瓷器胎体釉薄、厚两种,红釉呈色深浅不一。大多数釉面匀净,红如鸡血初凝,少数个别的釉面偶见黑色小点或血丝状。 厚胎红釉,呈色略浅,如故宫博物院藏红釉高足碗,其胎细洁、坚硬,施釉较厚,器内白釉微泛青白色,口沿“灯草口”十分整齐,比宣德时略宽,高足碗底边,红釉垂流整齐,没有流淌过足的。 薄胎红釉瓷器多为盘碗类造型,釉面多有开片,红色呈色较深,器底白釉多泛黄色,“灯草口”比厚胎红釉窄。 印暗花的多为云龙纹,纹饰并不十分清晰。器底带款的均为暗刻“永乐年制”四字

5、篆款。有官款的是永乐红釉瓷器中最珍贵的。 多数器物里外施红釉,也有里施白釉,外施红釉的。 宣德红釉瓷器鉴定 宣德红釉瓷器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完整传世器十分稀少。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宣德红釉瓷器造型品种亦丰富多姿,除永乐已有的盘、碗、高足碗外,尚有梨形壶、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香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刻印暗花的则多为云龙纹或莲瓣纹。其鉴定要点如下: 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红釉和里白釉外红釉的两种,后者多为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故宫博物

6、院所藏十棱洗和台湾故宫所藏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别具情趣。 辅助装饰方法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后者金彩多已剥落,未见一件金彩完整无损的。 红釉瓷器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且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的仿品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呈色与康熙时的炒米黄底相同。官款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六字双圈款。未见篆书款。 明中晚期红釉瓷器鉴定 宣德以后,红釉瓷器减

7、少,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一件红釉瓷器。成化红釉瓷器则十分稀少,但尚有宣德遗风。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款红釉盘一件,是难得的一件珍品。如果没有款识,单看釉色,实难与宣德红釉区分。正德红釉瓷器也不多,仅传世有碗、盘数件,均有四字官款,红釉呈色略带灰色,与同期的釉里红一样,釉内气泡为疏略、大小不同的气泡群。底足白釉发青,与其他品种的白釉一样,釉内有小而密集的气泡。嘉靖红釉带官款的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品。故宫博物院藏红釉笔架一件,仅是据造型及胎釉特征定为嘉靖产品。嘉靖时宫廷用红釉瓷器多是以低温铁红釉代替以前的高温铜红釉,说明此时官窑已不能批量生产铜红釉瓷器。万历官窑至今未见一件铜红釉瓷器传世。 清代红釉瓷器

8、鉴定 清康熙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主持窑务,期间的景德镇官窑称为“郎窑”,这时的红釉仿古创新,成绩斐然,主要盛行三种红釉: 郎窑红以郎廷极而得名的郎窑红,是非常名贵的釉色品种。其釉质肥厚,釉色浓艳,色泽奔放,多大件产品。宫中旧藏郎窑红瓷器,以瓶类最多,器形高大、釉色红艳,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郎窑红瓷器主要特征是小件器物少,釉面光亮、有开片、口有“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多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少数也有红釉底的,但绝无白底。所有的郎窑红釉瓷器均无款识。 郎窑红釉瓷器深受世人喜爱,物

9、罕价昂,清晚期及民国时期仿品颇多,但仿品的破绽也很明显,只是造型和釉色接近真物而已。其主要破绽有书款的,凡书康熙款的郎窑红釉瓷器,均是仿品。红釉呈色则缺少真物的浓艳奔放之感。“米汤底”“苹果绿底”有仿得很成功的,愈是底部像者,表面红釉呈色愈缺乏真物的浓艳奔放感。里外釉开片是康熙真物的重要特征,后仿者均未能仿到里外开片。仿品中更有底部流釉过足的,显露出施釉技术的粗糙。 传世品中所谓的“郎窑绿”品种,凡是绿色纯正的大件器物,均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仿品。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小件铜红釉器物可能因还原气氛不充分,出现绿色,仅是窑变而已,并非专门的一个品种。即使变绿的红釉,也会出现许多红斑。景德镇高温窑自古

10、至今均烧还原焰,若改烧氧化焰,在燃料和窑炉上均须改造,得投入相当大的一笔资金。宫中旧藏郎窑红釉瓷器,未发现一件“郎窑绿”。 豇豆红因其釉色红如豇豆,故而得名;又因其娇艳之色如幼儿红脸或如三月桃花,或如美女微醉之红?,故分别又有“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之美称。 豇豆红釉是高温铜红釉最难烧成的一种,基本上没有大件产品,传世品中主要造型为瓶、印盒、水盂、洗等文房用具。由于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大,到雍正时烧造的红色已不纯正,釉色灰暗,俗称“乳鼠皮”,至雍正以后,此种釉则不再产生。 豇豆红釉瓷器一般是器内挂白釉,外壁施铜红釉,清佚名著南窑笔记称其为“吹红”,说明其施釉工艺为吹釉法。吹釉时工匠以竹管蒙上

11、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及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常会呈现水渍般的特殊现象和绿色斑点,有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妙趣横生。豇豆红釉瓷器多为文具,有些尚以蟠螭纹雕于瓶颈或刻暗花团螭纹装饰,凡有螭纹的,均与文具相关。此种习俗源于“龙生九子”之说,螭为龙生九子之一,好文,故与文相关的器物,多饰此物。豇豆红釉瓷器底款均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青花款。 豇豆红和郎窑红是红釉瓷器中最名贵的两个品种,清末民国时期出现许多仿品,但仿豇豆红釉的釉色均未达到真正柔润娇艳的风格,呈色多灰暗。因系仿制,故水渍斑状明显呆板做作,瓶类口部少见绿色斑点,即使少有者,也显得很

12、不自然。有些造型不规范,与真物相比,差距较大。款识书写不规整,具体鉴定方法,参考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一印证便知分晓。解放后景德镇瓷厂亦仿豇豆红,釉色很接近康熙水平,但感觉过分均匀,且造型多系现代工艺方法成型,青花料也与康熙不同,尚好鉴定。台湾小窑和景德镇小窑近年都有仿豇豆红釉的,系精工高仿,须仔细辨认。 宣德御厂曾出土豇豆红釉瓷器残片,说明宣德时当有此产品,可能是窑变所致,特意烧成肯定绝非易事。文献中曾提到豇豆红是仿宣德产品,亦有蛛丝马迹可寻。故宫旧藏宣德红釉器中也有近似豇豆红者。望对此感兴趣的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霁红霁红釉是康熙仿宣德的产品,釉色不像郎窑红浓艳也不如豇豆红柔润,而是

13、一种沉稳失透的红色,釉如橘皮,均为白底,带款的有“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青花楷书款。造型以瓶、碗、盘、罐为主。 雍正、乾隆直至光绪时,霁红釉瓷器沿烧不断,官窑产品多书本朝款识,造型多为祭器,如高足碗、高足盘常见。玉壶春、天球瓶、胆式瓶等陈设瓷也常有。乾隆也烧少量的宝石红釉,造型以瓶、盂等文房用器居多。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恢复了红釉的生产,如果以柴做燃料,可烧出霁红色,用其他燃料,只能烧出类似霁红釉的铜红釉。霁红釉的橘皮纹比较难仿,仔细观察真品的橘皮纹特征,是辨别仿品的要领。当代景德镇个体小窑有高仿带官款的霁红釉瓷器,字体和釉色均可貌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釉色红色发飘,有作

14、旧痕迹,须仔细辨认。 二 、黄釉瓷器鉴定 明代黄釉瓷器鉴定 低温铁黄釉瓷器始于明初,永乐时即有黄釉绿彩品种。黄釉烧得最好的是弘治一朝,黄色如鸡油一般娇艳,习称为“娇黄”。其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娇黄釉成化时已烧制成功,并有少量传世完整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出土过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常见烧成后加刻的“甜”字。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弘治黄釉为楷模,清以后历代均有仿品。鉴定要点是把握弘治瓷器的重要特征: 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15、。 款识中“治”字中的“氵”,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黄釉从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亦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清代黄釉瓷器鉴定 清代黄釉都为皇家控制。康熙时开始大量生产,以

16、仿宣德和弘治的为多,且书“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款。这类仿品造型接近明代原物,但造型曲线变化及足部处理有别,如盘类底足部,弘治弧度较大,康熙则较小且稍直。只要把握明代真物造型、胎釉、款识的重要特征,区分二者并不困难。康熙黄釉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有青花款,也有黑酱色釉上款。康熙黄釉追求弘治娇黄效果,但呈色较弘治偏深。 雍正、乾隆以下各朝,黄釉碗、盘一直不断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故宫仍有未开箱的贡瓷,其中有不少是皇家用的黄釉日用器皿,黄色均是低温铁黄釉,变化不大。 清代另有米黄釉一种,也是低温铁黄釉。其米黄色十分淡雅,偏银白色。有些品种尚在米黄釉上上以金彩、白彩或五彩装饰,

17、别有情趣。此品种传世不多,多有官款。 清道光时盛行仿竹雕的黄釉器,多为笔筒。造型和釉色均仿竹雕,釉面无光,仿竹雕效果十分逼真。底款均为阳文刻款,有官款,也有工匠款。现代新仿有两种:一是尺寸比例均为新创,只是仿其效果;二是比照真物仿制,尺寸、比例、款识都一样。后者须仔细辨认作旧痕迹。 康熙晚期珐琅彩创烧后,国外以锑为着色剂的低温黄釉也传入中国。锑黄釉呈色似柠檬黄色,黄色淡雅柔和。此品种十分稀少,均为官窑生产。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淡黄釉瓶一件,为柳叶形造型,高仅14.6厘米,里外满饰黄釉,底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款。该瓶系宫中旧藏,幽雅的釉色与轻巧的造型融为一体,是传世不多的锑黄釉器中的杰出代表作。现

18、代陶瓷工艺发展后,烧造锑黄釉并不困难,所以,要注意当代新仿作伪的可能性。 酱釉瓷器鉴定 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酱釉宋代已开始流行,北方各窑多有生产,所谓“紫定”者,实际就是白瓷胎上烧酱釉。明初至清,历代都有此品种。明宣德传世品仅见盘、碗两种造型。其器内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酱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两种。嘉靖时有深酱色描金彩壶一种。万历时流行酱釉描凸白色花纹的,炉、瓶多见。清康熙、雍正时多以宣德为本,有的直书宣德款识。康熙以后有酱釉开光再饰以青花的品种,比较新颖。 三、钴蓝釉瓷器鉴定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钴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

19、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呈色十分稳定,但呈色鲜艳的钴蓝釉,除釉色纯净外,蓝釉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 元代蓝釉瓷器鉴定 元代蓝釉瓷器有现代景德镇新仿的,均是比照图录照片而作,鉴定时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可识别真伪。如?F底、盘底,元代真品虽看上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的原有神韵。现代高仿作品有以老胎底足配新胎身的作品,更须仔细辨别接痕和作旧痕迹。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都偏蓝色,过于轻浮。 霁蓝釉瓷器鉴定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它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

20、一朝,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与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绘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款。 宣德霁蓝鉴定要点如下: 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见圈足露胎。 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乍看时,似无立体感。 造型上碗、盘常见,瓶、壶、盘在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21、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传世完整器。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二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蓝色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呈黑色。回青釉则呈淡蓝色,没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回青釉的施釉方法不同于霁蓝釉。它是把钴料均匀地吹到器物外壁上,然后再罩一层透明

22、釉。从工艺学角度讲,似应该是洒蓝釉的一种。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其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 洒蓝釉瓷器鉴定 洒蓝釉也是一种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制作工艺较复杂,要分两次施工才能完成,与青花有共同之处。只是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

23、形状,如均匀密布地吹于坯上,则形成嘉靖回青釉的装饰效果;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洒蓝釉成熟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品,说明宣德时开始新创这种釉色。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极类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釉”、“鱼子蓝”。明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国内仅见一种钵形碗,高12.5厘米左右,口径26厘米左右。现知传世有四件,国内存一件,其余三件流散国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当是宫中流出的文物。 清康熙时的南窑笔记称洒蓝釉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实际上当为仿宣德的产品。康熙洒蓝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多辅以金

24、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康熙以后历代都有洒蓝生产,仿康熙洒蓝的也不少,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的特征。有些金彩脱落后描金彩复烧的,要用放大镜观察后描痕迹。 雍正时新创一种“青金蓝”釉,是唐英仿钧窑成功后新创品种,仅是釉面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中,杂有黄褐色金星点,极类青金石,故得名“青金蓝釉”。其底足有黑釉、酱釉及不太纯净的青白釉多种,官窑均刻四字篆书款。此品种传世完整器不多,故宫博物院藏品以瓶类居多。 天蓝釉瓷器鉴定 天蓝釉实际上是景德镇官窑在仿汝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釉色,宣德产品在窑址中有出土,且多有官款。釉色偏灰蓝色,康、雍、乾产品烧成稳定,色泽幽雅,但传世完整

25、器不多,主要藏于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中。康熙天蓝釉呈色浅淡,雍正略深,乾隆时积釉处微泛淡黄绿色。清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产品中,有仿汝窑的,极易与天蓝釉混淆。前者底足露胎处多涂有酱色,后者则为洁白的白瓷胎。后仿天蓝釉的胎、釉均与真物有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时代特征,辨别真伪比较容易。现代景德镇有高仿作品问世,主要都是仿清三代官窑产品,釉色十分逼真,官款也写得很像,要仔细辨认作旧痕迹,仍可看出败笔之处。 四、厂官釉瓷器鉴定 厂官釉颜色偏青的俗称“鳝鱼青”,实际应是唐英所说的“蛇皮黄”;颜色偏黄的应是唐英所记“鳝鱼黄”,而黄色中多斑点的应是“黄斑点”。如何区分三种釉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统称

26、为厂官釉或俗称为茶叶末釉,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从工艺学角度看,这三种釉色均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都是无光釉,当属同一种釉,只是烧成时产生一些窑变,故呈色略有差异。唐代耀州窑曾大规模烧造茶叶末釉,以后辽瓷及宋、金、元磁州窑系中也有此品种,但胎体多为厚重的缸胎。雍正时唐英所创厂官釉,则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还真有些像茶叶末颜色,其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常见造型以瓶、尊、壶类的陈设瓷居多,做工十分精细,底款均有阴文篆刻官款。乾隆时底足均有小锯齿纹,道光时有斋堂款,咸丰时有仿雍正款或署成化款的。但咸丰釉色中只有黄丝纹而无星点纹,须仔细识别。厂官釉总体风格是雍正、乾隆时做工精细;

27、嘉庆、道光时胎体厚重,略显笨拙;咸丰时回光返照;咸丰以后渐入尾声,黄丝纹多呈姜黄色。清末民国时有仿前朝官窑产品的,除景德镇仿品外,山东淄博亦产此种釉料,但山东产品胎质疏松,呈黄白色,非细瓷白胎,敲击时声音不如瓷胎清脆。现代景德镇仿厂官釉产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都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 蟹甲青釉,官款为青花撰写,呈黑色,没有刻款的,要仔细辨认。 五、窑变花釉瓷器鉴定 窑变花釉釉质凝厚,故偶有釉汁过足边的现象,当时出窑后,即加工磨平。因釉质凝厚

28、,烧成时为克服流釉陈设的黏连,故根据不同的造型,采用了一些不同的烧法。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垫烧,如瓶、尊等造型,足部垂釉过足者均后期磨平;二是扣烧,如?F等造型;三是支钉烧,如洗等造型,支钉大小不一,支钉处垂釉聚集,过度垂流的,也须打磨。 常见造型除仿古的?F、洗之外,以瓶、尊陈设用瓷居多。官窑均在底款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本朝款。民窑则以砂底为主,少有酱色釉底的,且均无款识。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窑变花釉继续生产。乾隆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中期以后釉面花纹多呈条纹和块斑,变化自然感不如雍正,晚期则窑变变化减少,成为红色釉中略有窑变变化的品种。官窑仍刻篆书本朝款,底部涂酱褐色呈灰白色的亮青釉。民

29、窑则胎体厚重,釉面不大均匀,底则涂黄褐釉,足部磨平加工的较多。造型除瓶、尊外,尚有炉及小文具。鉴定时,应把握乾、嘉、道、咸各期的造型和工艺特征。 同治以后,窑变花釉逐渐演变为黄、黑二色的颜色釉,尤以大件瓶、尊居多,一直到民国时仍是如此。1949年以后,在此基础上,发明出“三羊开泰”的新品种。晚清民国时,小件文具尚有窑变花釉,釉面花纹变化丰富,极易与乾隆瓷混淆,但其釉面光泽性强于乾隆,且底部酱釉呈黑紫色,且均匀浑然一体。而乾隆时底酱釉为黄褐色,深浅变化,并不均匀,但显得自然舒畅,须仔细观察,再辨具体时代。 当代新仿均是比照图录照片仿制,主型是仿雍正产品,釉面十分近似,但胎体过于精细底足全为白釉,

30、须进一步改进,方能仿到九成。 最近几年有仿雍正、乾隆带官款的高仿作品面世,出自景德镇,应该是按照真物作样品仿制的,釉色十分相似,造型也很逼真,唯刻款过于精细,缺少真物那种自然古朴的感觉。这种仿品,如果不刻款,反倒可以迷惑不少行家,误认为是当年的民窑产品。 六、炉钧釉瓷器鉴定 雍正以后历代均有生产,各时期特征不同,鉴定要点如下: 常见造型分两类:一是瓶、缸类;二是文玩类。瓶、缸类大件者底均涂釉,官窑器均阴刻四字篆书本朝款。小件文玩底多无釉,露白瓷胎,少有款识。 除造型须把握时代特征外,炉钧釉釉色各代亦不相同。雍正和乾隆早期釉面一样,釉色中色斑点呈高粱红色,此种高粱红色斑点是雍正和乾隆早期特有的。

31、乾隆中期以后高粱红色斑点不见,釉色中只有蓝、绿、月白等色垂流的线纹和斑点,底部多为漆黑色。乾隆时还有紫砂胎一种,釉色与瓷胎相同,有带四字篆款和无款的两种,常见造型为壶。道光时釉色中月白色少见,多为浅绿和蓝色中融杂着紫色的斑点。同治、光绪以后,炉钧釉釉色明显退化,釉层稀薄,釉色中变化平淡,仅有白、紫色小斑点,且淡绿色地也显晦涩,缺少前朝那种变化万千、自然流淌的明快之感。 现代景德镇新仿炉钧釉较为成功,鉴定时务必把握各时期造型特征,有篆款的须参照真款对照,注意真物的款识写法,真物款多不是太清晰,后仿者反倒十分清晰。无款的小文玩,请注意胎釉特征。 七、白釉瓷器鉴定 枢府釉 这种釉是一种卵白釉色,由青白瓷发展而来,因为这种器物上发现有“枢府”字样,故得名“枢府釉”或“枢府器”。枢府为元代掌管军事机构的枢密院的简称,带有“枢府”字样的瓷器当为枢密院的定烧器。烧造枢府釉瓷器的不是一个专门的窑,景德镇湖田窑同一窑址,早期烧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