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57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docx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期报告

附件1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专项()青年()子课题()

课题立项号:

062720217

课题负责人:

王其珊

所在单位: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简介:

研究方案摘要、研究计划要点、预期成果等,限1500字。

一、课题概述

本课题是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

062720217课题负责人:

王其珊),课题研究时间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研究周期为三年半。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教育装备及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把信息技术资源运用或整合到课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任何技术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

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怎样“扬长避短”,怎样有效运用和整合是我们选题的基本出发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设想是借助信息技术资源的强大优势和有效运用,来促进课堂教与学的变革,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案例和资源,帮助完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为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切实转变师生的教与学方式,本课题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①从教师角度讲,把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后,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从学生角度讲,把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③探索并构建适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情境、结构、模式,等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

因此,课堂教与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另一方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类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包括好奇心、寻求知识和探索秘密的欲望,所以人可以进行自主一主动学习。

在学习目的上,应该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在学习内容上,应该是学习者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应该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充分自由;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结果。

通过这样一种自主一主动的学习,才能学会如何学习,而这对于人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可以发挥的潜在智能,分别是:

语文、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个人内在、以及观察自然智能。

这八种智能,将会影响人的发展与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使教师意识到要超越原有的教学方法(过份依赖语言与数学逻辑进行教学),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孩子的学习更活泼,更能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更能启发学生的多元智慧潜能。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校课题组统一管理,以子课题小组为研究单位,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解决课堂教与学的实际问题,采取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提高研究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结合各学科及个人实际,研究并探索何种信息技术资源适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②在确定某种信息技术资源后,研究并探索该种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及方式方法。

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及结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创建网页或网站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等等。

③对提出的各种整合的方式方法(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等)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总结。

其中,在确定某种信息技术资源后,如何研究并探索该种资源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采取总课题下设立子课题的研究模式,校总课题负责制和学科子课题负责制,形成一个跨学科、跨年级的课题研究系统。

2、综合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和科学归纳法等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3--2006.6)组织完成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和开题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06.7--2008.3)

(1)完成构建总课题目标体系、设计研究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工作。

(2)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开展契合学科领域特点的研究,并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

(3)总课题组指导子课题组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组织召开研讨会,推广研究成果。

(4)针对研究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培训工作和子课题间的经验交流、成果推广工作,以期更好地完成总课题研究目标。

3、论证总结阶段(2009.1--2009.9)

(1)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对校级子课题进行测评和验收。

(2)总课题组根据子课题组提交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验收。

(3)组织召开学校结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颁发校级课题结题证书。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出版、发表一批科研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总结一批成功案例;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管理平台;推广基于网络的管理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主题网站等科研成果。

课题负责人签名

2009年3月18日

课题中期报告要点: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3000字。

一、课题负责人变更为王其珊校长。

二、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各子课题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研究,分别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式研究;先进的教与学理念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等。

语文课题组: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教与学”。

主要研究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与学方式。

从教师角度看,整合备课资源,加强备课合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看,丰富学习资源,变革被动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学评估角度看,加强全程监控,进行动态管理。

如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

1、构建不同体裁的文学鉴赏课教学模式。

诗歌教学中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朗读教学;散文教学中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情境教学;小说、戏剧教学中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鉴赏语言的教学。

2、构建不同考点的高考指导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定向、质疑、探究、点拨、拓展;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目标、积累、例析、练习、总结;讲评课的教学模式——比较、解疑、纠错、反思、提高……

数学课题组: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着眼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与学环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利用信息技术建构数学实验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的推理或想象得到结论、定理、公式而后应用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探究数学结论、公式、定理的发现及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观察现象、探讨问题、发现结论创设出适宜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利用动态几何环境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得到解决,等。

英语课题组:

“利用多媒体辅助,提升‘写作’教与学的功效”。

如,利用信息技术做教具,辅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品,老师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错用的单词、短语、甚至句式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特殊的动画效果逼真地修改过来,使学生的记忆更为准确、长久;把学生的作品展现在屏幕上,学生本人进行自我评价,满意度是多少?

自以为哪儿写得最好,哪儿写得不好,列出精彩之处,再让他人对其谈谈读后的感受,值得吸取借鉴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便于与学生们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等。

物理课题组:

针对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研究。

针对多媒体课堂上“重机器轻主体”现象,从多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如教师适时地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缩短师生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主动参与,使师生之间的言语和情感交流顺畅、动作寓意体会深刻,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与传统黑板有机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

化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着眼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化学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如,依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平台,多层次合作,发扬合作精神,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等。

生物课题组: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找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最佳作用点,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如,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动画效果或色彩反差强烈的文字等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延伸功能把极小的生物体结构放大,把极大对象缩小,把距现代时间久远的事实和现象拉近,把转瞬即逝的生命运动过程放慢,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化解教学难点;通过形象直观地展示难以直接感知的生命运动过程、动态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构知识等。

政治课题组:

“运用信息资源优化政治课堂教与学情境的研究”。

界定“有效的教与学情境”是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的教与学情境。

研究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为教与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情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运用信息资源优化知识情境,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通过思维联想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顺利达成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目标;通过信息资源优化参与探究的情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显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促进能力提升;利用信息资源创设生动感人的教与学情境,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信息技术课题组: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信息源——网络,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如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创设问题探索情景,在课题提出之后,根据课题利用网络搜索所需资料,将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去完成课题,借助网络平台将新产生的问题、感悟、数据等验证添加到校本课程资源中,等。

三、存在问题

1、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巨大的信息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漫游”、“迷向”、“认知超载”等问题。

2、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时间控制难,讨论交流平台较难有效管理,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3、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量大,部分教师有力不从心之感。

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或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滞后等影响了实验方案的实施。

4、高中课时紧与研究系统性的矛盾。

四、调整探究

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是源于教学实践和学校生活实际常变常新的课题,如何行之有效地渗透于教学中,仍有较大的空间与空白。

总结经验得失,直面困难,调整方案,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做以下探究:

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效的课堂教与学情景,促进知识的理解、感悟与自主建构?

2、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营造宽松、平等的对话环境,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怎样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

5、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实施建立师生交流与合作平台?

五、预期成果

论文、案例、报告、专题网站、课件、课例。

课题负责人签名

2009年3月18日

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报告:

研究工作主要活动形式,限3000字。

1、研究准备阶段(2006.2--2006.6)

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2006年3月获中央电教馆批准立项为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重点课题。

为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我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安装了卫星电视。

校领导带头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①硬件方面,学校配备了网络中心一个,电视台一个,闭路电视一套广播系统两套,语音室两口,教师机房一口,学生机房六口。

校园网设备先进,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达到“校校通”第三层次,学校所有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均有网络、电视、广播信息点。

现已有多媒体教室98口(装有62寸DLP背投),其中专用多媒体教室4口,每个班级的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

随着学校的发展及教科研的需要,学校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师都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备课上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②课题教师的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关系着课题研究是否能够顺利开展。

因此课题组非常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学校信息技术处组织开设信息技术方面的讲座,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多数教师由最初认识电脑、到懂电脑(懂软硬件、会上网),再到当网迷(学会筛选、整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课题组所有教师都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益和自身综合素质,并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应用,优化各项资源的管理。

③结合理论学习,提升研究能力。

聘请专家给课题组老师讲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学习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积极倡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起来,努力开展个案研究、叙事性研究等日常行动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2、研究实施阶段(2006.7--2008.3)

2006年9月,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调查教师现有的教育观,以教研组为单位研讨现有的教与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以及新课程下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要求,探求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怎样的媒体资源来转变教与学方式,初步确立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体系。

2006年10月,组织课题组教师座谈,与实验教师上研讨课,在充分交流切磋的基础上面向省、市、县兄弟学校开设了“走进新课程”的公开课。

学校组织了8门学科的老中青教师进行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期研究,数百人前来观摩了公开课。

开课教师借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环境,变换学习方式,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得到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为课题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2007年3月,“十一五”课题组成员仲玉梅老师赴苏州参加江苏省“十一五”课题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开题论证暨研讨会。

会议由省馆研究部主任徐晓梅主持,省电教馆长鞠宗其讲话,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芙作报告,潘克明作“十一五”课题的培训。

2007年4月向全校各教研组发起校级子课题组的申报工作,经教师申报,总课题组研讨,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8个子课题小组,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在不同的视角开展研究,其具体为:

(1)《信息技术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3)《信息技术资源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4)《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

(5)《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6)《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有效整合资源库构建的研究》

(7)《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政治课堂教与学情境的研究》

(8)《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应用研究》

2007年5月召开课题开题会,会议由教科室关保华主任主持,课题的主持人朱崇珍副校长介绍了课题的相关情况,信息技术处龙孝国主任宣读了子课题议定书,并向八个校级子课题的负责人颁发了子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组成员崔维云老师代表总课题组宣布了下阶段期望的目标与研究计划。

最后课题负责人王其珊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信息技术是新时代每一位老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素养,有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两者结合极具研究价值。

他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都自觉的参加到课题研究中来,真抓实干,使我们的研究有计划、有行动、有成效。

开题会上明确指出我校的课题管理采用校总课题负责制和学科子课题负责制。

总课题组负责制订总课题研究方案,把握总课题研究方向,负责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对子课题实施过程性的指导、评估、检查。

对子课题进行中期、结题的检查验收工作。

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子课题组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负责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等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并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接受总课题组的指导、管理和检查验收。

总课题与子课题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的循环方法,并适时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予以学科内、跨学科的推广,这样有利于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得课题研究更加具有实效性。

2007年6月,建立了网上课题研究平台,通过校园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子课题的管理,为子课题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

2007年9月,召开学期课题会。

会上朱崇珍副校长总结了上学期的研究情况,公布了本学期的研究计划,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任务。

各校级子课题的负责人也交流了课题的研究进程、存在问题、下阶段研究重点、难点等情况。

2007年10月,总课题组举办了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就课题会上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讨。

帮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整合的实践研究,摸索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07年11月,举办“走进新课程”第二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诚邀市、县兄弟学校听课研讨、切磋交流,为课题研究拓展视野并积累实践经验。

2008年1月征集各子课题组的学期研究小结、教学案例、下学期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案。

2008年3月总课题组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环境,促使师生形成有效的课堂教与学方式。

”召开十一五课题研讨会。

会议就“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开放式教学情景,回顾经验,感悟新知,促进学生自我建构”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平等的对话环境,引导质疑,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了经验和成果。

就“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运用媒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运用媒体与认知规律的关系、教师讲解与媒体演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参与研讨的教师一致认为,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必须处理好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的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手段为目的服务,如果对实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

而且,信息资源有多种,有动画,有声音,可以运用影像,也可以运用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课程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以服务教学目的为标准。

各子课题小组还纷纷提出了自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如“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缺少同行经验的借鉴”等。

3、中期反思阶段(2008.4--2009.1)

2008年4月,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照实验检验课题的成效。

提出下一步计划,继续在教学实践中着力解决新的教与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巩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对新的课堂教与学方式所起的积极作用。

2008年7月,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指导子课题组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中期研究成果。

2008年8月-12月,各子课题组上传中期评估的相关资料,数据,案例、报告到学校十一五课题网站上。

2009年1月,总课题组根据子课题组提交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撰写阶段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反思研究得失,接受上级领导和专家对本课题实验的中期评审验收。

课题负责人签名

2009年3月18日

上传到网上的材料成果(文字)

阶段性课题报告(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具体研究成果名称

形式

承担人

发表(出版)情况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出版部门)

字数

《高考作文中的“三无”》

论文

仲玉梅

2006.9.25

《作文报•高考版》

《直面苦难——课文深度学习》

论文

仲玉梅

2006.10.23

《学习报》

《“生命的养分”作文升格指导与讲评》

论文

仲玉梅

2007.2.

《考试报•高考语文》

《“坚持与放弃”话题作文指导》

论文

仲玉梅

2007.5

《高校招生》

《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论文

仲玉梅

2008.4

《作文成功之路》

《超越梦想,一起飞》

论文

仲玉梅

2009.1

《作文成功之路》

《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案例

仲玉梅

2006.11

江苏省优秀教案评比三等奖

《斜影风前合,圆纹水上开》

论文

姜艳

2009年第3期

《新课程报》

《寻真意精敲细品赏佳文含英咀华》

论文

姜艳

2009年第1期

《新课程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论文

姜艳

2008年第12期

《新课程报》

《那一段梦中飞出蝴蝶的日子》

论文

姜艳

2008年第9期

《新课程报》

《成我者,夫子也》

论文

姜艳

2008第10期

《新课程报》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论文

姜艳

2008第4期

《新课程报》

《留下的是岁月的殷实》

论文

姜艳

2008第1期

《新课程报》

《妙笔博喻赋“闲愁”》

论文

姜艳

2007年第11期

《新课程报》

《淡笔勾勒春景,新奇设喻离情》

论文

姜艳

2007年第9期

《学知报》

《“始作俑者”是“开创者”?

论文

姜艳

2007年第3期

《学苑新报》

《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论文

姜艳

2007年3月

《作文周刊》

《标语牌中学语文》

论文

姜艳

2006年8月

《学习周报》

《忠贞不渝,荡气回肠》

论文

姜艳

2004年5月

《中国校园文学》

《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论文

姜艳

2006年6月

获县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案

案例

姜艳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