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522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 鄂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万里长城》学案鄂教版

万里长城学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执著:

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后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凝结:

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比喻聚集着。

开拓tu?

开辟,扩展。

足不出户:

足不出门一步。

形容闭门自守。

孩提:

儿童,幼儿。

宏愿:

伟大的志愿。

冲击波:

文中比喻使某种事物受到影响的强大力量。

徒步:

步行。

只身:

单独一个人。

漫天铺地:

弥漫天空,充满地面。

形容声势大,来势犯,到处都是。

慷k?

ng慨kƒi:

不吝啬。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雨田,生于1942年,我国著名职业探险家。

祖籍河南长葛县,原是新疆镉机关的一名宣传干部。

他曾只身三度闯荡被称为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登上喀喇昆仑雪山,曾横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至今已完成85项旅行探险项目,积累了三百多万字的日记,拍摄了近万张照片。

199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2、相关知识:

关于长城

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凝结着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总长度超过100000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来,生产发展起来,为了防止野兽和洪水的袭击,他们在部落的周围深挖成沟,叠土成墙来保护氏族成员的安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长城就是从史前文化的壕沟和土墙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了相互防御,保护本诸侯国的领土不受侵犯,他们在各自的领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长城,最早修筑的是楚国的方城和“齐国巨防”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后魏燕秦等国也纷纷修筑长城,但是,这些长城都是

一段一段的,没有连接起来,我们称它为“地长城”这三国的长城便成了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础。

“就地取材”是工匠们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为了避免长距离的运输,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质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建筑材料,比如在沙砾多的地方就用沙砾堆积而成,而在黄土高原上,就用黄土夯筑而成。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胁,搔拢,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同时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又扩充了许多部

分,修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自此,这一世界上古代最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国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四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华里,它们分别是秦汉金明,而唯数汉长城最长,它东起辽东,西抵盐泽,长约二万余里。

秦始皇在继位期间统一了度量衡,铁权就相当于现在的砝码。

地处甘肃玉门关的戈壁地带缺少黄土,这里的长城是用一层芦苇和一层沙砾阐隔铺筑而成,由于芦苇和沙砾中有的盐和碱,当盐和碱分解凝固,墙体就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虽经两千年风沙的袭击,至今还坚如磐石。

“一片石关”位于河北抚宁与辽宁绥中的交界地带,由于它有九个门,所以又称为“九门口”。

由于在修筑长城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水路为了排洪泄水保护长城而修建的。

素有“京东首关”之称。

大家看到我左边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您后方的是甘肃的嘉峪关,它是明代长城最西端,这面是山西代县的雁门关。

北魏、北齐、东魏、北周都曾修筑过长城,进一步说明了长城是各族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果,隋朝曾六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唐朝国力强盛,未曾有过修筑之举,宋朝修筑长城为了抵御辽和西夏的攻击,金长城是少数民族建立中央集权修筑长城最长的一条,长约5000里,金长城以壕沟著名,元朝未曾有过修筑长城之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徒步万里长城的原因、经历和感受,表达了渎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文章脉络

这篇散文按逻辑顺序行文:

先写思想基础,后写实际行动;先写经历,后写感受;先总述,后分叙。

全文25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节):

写从小就有两个梦,并曾为之努力过。

分两层。

第1层(第1—3节):

写小时候的两个梦。

第2层(第4-6节):

写对梦的执著追求,终于实现了第二个梦。

第二部分(第7—12节):

写徒步万里长城的由因。

第三部分(第13-25节):

写徒步万里长城的经历和感想。

可分四层

第1层(第13、14两节):

概述长城万里行的时间和所到达的地区。

第2层(第15-21节):

写徒步万里长城的遭遇和收获。

前6节写遭遇,第21节写收获。

第3层(第22、23两节):

写徒步万里长城的感受。

第22节是写对沿途各地政府和群众的感激,第23节是写对开拓大西北的企盼。

第4层(第24、25两节):

写“我”将继续渎书、走路,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

三、写作方法

“梦”为线索,别具匠心。

文章从小时候的两个梦写起,为后文正面写万里长城行提供思想基础;接着引用著名专家罗哲文、法国作家朗兹曼、美国人史葛达三个梦想走长城的

材料,推动作者徒步万里长城的计划和行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表达“我”的人生追求,并照应开头

如此选材、组材,以“梦”为主线贯穿全文,可谓匠心独运。

先总后分,脉络清晰。

全文很多地方采用总分形式行文,如开头先总写小时候做了两个梦,然后分述是两个什么梦,再分述追求这两个梦的情况。

再如,先总写“我”用双脚沿着长城旅行“事出偶然”,然后分述罗哲文、朗兹曼、史葛达三个梦想走长城的例子对“我”的影响。

又如,先总写两年来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然后分述在腾格里、在贺兰山、在罗布泊、在山西平陆下高头、在河北蓟县的遭遇。

这样写,显得脉络分明,条理井然,结构严谨。

四、重难点导析

(1)怎样理解文中的“梦”?

课文多次提到“梦”。

首先是文章开头的两个“梦”,“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当“我”徒步走完万里长城后,“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显然,这些“梦”内涵不同,梦与梦之间有它们的内在联系。

人为什么会做“梦”,从生理角度来说,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

从心理角度来说,梦实质上是一种幻想。

课文中,作者的“梦”实质上就是“理想”的代名词。

全文以“梦”贯穿首尾,小时候“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这正如俗话所说,一个有出息有所作为的人应该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的梦就反映了这种志向。

确定了理想,作者就开始了“长城万里行”的行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作者“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什么在本文中大书特书“长城万里行”呢?

这样看来,“梦”中的万里长城就有着特殊意义了。

认识到这一特殊意义,再想一想以下三个人的“梦”,我们就能明白作者的思想根源。

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先生为不能实现梦想感慨,法国作家雅克·朗兹曼最大的梦想是走完长城,美国的罗勃特·史葛达到了70多岁,还在做走完长城的梦。

可以想象,作者徒步长城,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2)走完万里长城,作者认为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呢?

贫穷、荒凉的确是客观现实,说它同时“充满生机”,饱含了作者对西北部的深厚情感。

我们今天进军大西北,开发大西北,不是西北部充满生机的最有力的证明吗?

(3)“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这里“无尽的地平线”指的是什么?

是没有走完的祖国山川

?

是目前还没有实现的目的?

是作者还没有实现的新的理想目标?

是祖国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

也许没有这么多的含义,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时代的角度好好地思考一下。

【练习解答】

第一题:

开头写“我”的两个梦和后面沿着长城万里行的内容,具有理想与行动的内在联系。

如果没有开头的两个梦,就没有后来的长城万里行。

表面看“读很多很多的书”与

走万里长城关系不大,实质上从作者的感受来说,万里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这两个“梦”本身也有一定的联

系。

第一个“梦”是说,读万卷书是为了将来走人生之路;第二个“梦”是说走万里路也是在读一本活生生的书,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

第二题:

继续读书,继续走路,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

第三题:

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奇迹。

走完长城既是对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精神的锻炼,同时还能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人生要有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的真正财富。

第四题:

这是一道研究性学习题目。

可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确定专题,分头搜集材料,加以整理,在班上交流。

【类文品读】

万里长城断想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一个长成了的大人,回顾他幼年时节做的事、说的话等等,常常会觉得幼稚可笑。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也是这样。

譬如这一回我又来到长城——我这是第三次上长城

了,但这一回行迹广泛了一些,不只去了南口、青龙桥、居庸关,而且去了“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角山、老龙头、北戴河的鸽子窝、鹰角亭,看见了“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及望夫石村旁的孟姜女庙……

为什么有以上关于幼稚到成熟的联想呢?

原因是在这次沿着没有人迹的山坡登上角山的敌楼.放眼四望连绵无际的长城遗址时,我突然想起了北京城里旧式的四合院。

一户户的人家都把自己圈在一座座院墙里面,修筑自家的小窝;有小一些的,有大一些的,有更大一些的;白天关门闭户,夜来壁垒森严;为了安全,围墙修得最好高一些,再高一些……而我现在看见的古代长城,何尝不就是四合院的扩大?

它是最高最大的围墙,这一堵墙修起来可非同小可,秦始皇把秦、燕、赵历代修筑的长城联成一气,“起临洮,至辽东”,一千六七百年间,一直修到明代。

东起山海关,西达嘉峪关,修成了一座全长12700多里的长城。

随着时光的流逝,封建时代从人类社会里逐渐隐去,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明和大家庭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落篱缓缓地撤尽,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交通工具和战争用的武器,也早己从地平面发展到了整个的空间。

当年穷极人力物力,付出了多少血肉之躯和辛酸泪水的万里长城,今天只成为一长条的历史陈迹。

据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回望地球,用肉眼能看到的人造工程就有中国的万里长城;这将会使月球上的人(假如月球上也有人的话)也相信这个中国是一个老实厚道、热爱和平的国家。

她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

假如把这笔巨大的人力财力用在进攻性的武力上,我们的国家还将远不会是今日的范围吧?

万里长城确是人类创造的奇迹。

提到长城

就会让人想起那个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历史上真正的丰功伟绩在于他统一了中国;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更记得他焚书坑儒和修造万里长城。

同时更亲切地记得的还有那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尽管修造长城也具有保卫人们安居乐业的目的,但是人民对长城还是有满腔诉不完的怨恨,一块块大石头,一块块大城砖就是一条条青春的生命,多少人在这里受苦受难死去活来呵!

一个女人又怎能把长城哭倒?

但是孟姜女的眼泪却是万民仇恨的凝聚,纵不能哭倒长城,却足以推倒暴君,使这个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的秦始皇帝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

孟姜女庙里原有一副文天祥作的楹联,联语是: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宋朝疆域远远没有到达山海关。

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到北京,被囚禁在兵马司监狱,看来也不可能来到姜女庙中凭吊,似乎不大可能是他的作品。

但是这两句话却道出了历史的真实。

孟姜女的“贞”是忠于丈夫一心不二之贞,是中国老百姓历来信奉

的高度道德标准。

这个“名相烈士合为一传”的文天祥对孟姜女的赞颂,和后来清朝的那个喜欢舞文弄墨到处留题的乾隆皇帝在姜女庙里的题诗“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

请看,在寒风彻骨、滴水成冰的北国严冬,盂姜女,一个闺中少妇,离乡背井,远涉万里,来到燕山的海边,想在百万筑城的民工当中找到自己的丈夫,把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寒衣送到丈夫子里,穿到丈夫身上……这是我们中国善良、忠实、坚强妇女的典型形象呵!

就是这样一个孟姜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她来迟了,丈夫已经死去,但是她哭倒了长城,滴血认出了丈夫的尸骨。

在继续来临的灾难当中,机智地应付了那个残暴贪婪的无道皇帝,最后纵身跳进了茫茫大海,给人间留下了永恒的忠贞和正义。

人们说,那块大石头上印有姜女望夫的足迹,望夫石后面一块平台是她的梳妆台。

就在这一片青松翠柏交相辉映的小山顶上,人们砌了108蹬又高又陡的石台阶,建造了馨香万代的孟姜女庙。

庙里的前殿,供奉着孟姜女的塑像,她淡妆素服,双眉紧锁,面带愁容,怅望东海。

在她视线的前方,在一望无际的海涛之中,有两块礁石矗立海面。

古老相传,这是姜女的坟墓。

姜女坟四周皆水,入冬石上结冰,滑不能登,只有飞雁翔集其上,这就是有名的“姜坟雁阵”。

就是天上的飞鸟也关心着她,守护着她。

在长城脚下,渤海之滨凭吊孟姜女庙,不能不使我联想到晴光万里的今天,一部中国历史,记载多少人民的苦难?

今天灾难终于过去,但是看到长城所想到的、想说的却是想不完也说不尽的;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今天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旅游胜地,不仅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而是这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

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能教你低徊不已。

……

本想写一篇游记,由于思绪烦乱,竟写成了这样一篇不成格局的零星断想。

然而总算是又一次登上了长城,自然就会想起这一名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我这个“好汉”却感到十分惭愧,确实是,奋力爬上长城付出了我很大的努力,流了不少的汗;可是当年有千千万万英雄的劳动者却在这样的深山大谷、悬崖绝壁上造成了12700里的长城呵!

一块大石头就有几百上千斤吧?

真正的英雄好汉永远属于劳动人民,就是喊千百声“万岁”也表达不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同情和崇敬。

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他们留下了永恒的长城,永远赢得举世的惊叹。

1.翻译文中引用的文天祥作的楹联。

2.作者第三次登临长城时为什么会产生关于幼稚到成熟的联想?

3.作者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作了怎样的评价?

4.对于修筑长城的人民,作者又是怎样评价的?

5.看到长城,作者最重要的感受是什么?

6.你看到过长城吗?

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学了刘雨田的《长城万里行》,读了这篇《万里长城断想》,你对长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以“我说长城”为题写一段文字。

(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哪里呢?

万里长城只是堆积起了劳动人民对秦始皇暴政的无比怨恨;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啊!

千百年来,孟姜女的忠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2.因为人类最初利用四合院、长城一类的围墙防御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当初认为固若金汤的城墙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毫无用处了,正如一个长成了的大人,回顾他幼年时做的事、说的话时常常会觉得幼稚可笑一样。

 3.尽管修造长城也具有保卫人们安居乐业的目的,但劳民伤财,激起人民极大的怨愤,使秦朝竟不及二世而亡。

 4.同情、崇敬、值得惊叹。

 5.长城不仅仅是一个今天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旅游胜地,不仅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而是一部记载无数人民苦难的中国历史。

 6.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进(  ) 乌鞘岭(  ) 执著(  ) 开tu?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两年来,我只身    大漠,    戈壁,    高山,    大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⑵文章用第    人称的手法,叙述了作者徒步走完长城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之情。

3、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下面加点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完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量完:

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尽快:

4、作者列举罗哲文、雅克·朗兹曼、罗勃特·史葛达三人想走长城却没能实现的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从全文看,“我”是个怎样的人?

6、通读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长城万里行”?

二、同步解读

大自然是无情的。

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爬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陆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

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宇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组岩画。

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7、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我”在旅行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

9、“我”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了哪些收获?

10、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美文赏读

             梦结束的地方

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也大约有500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这个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

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峰而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

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

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不惜失去生命。

无限风光,惟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

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的一座

山峰。

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心动魄吧?

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

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道:

“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能有什么吸引力?

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

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么令人失望吗?

答案如此肯定,那么,为什么还要登山呢?

不要命似的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

英雄气概?

挑战极限的能力?

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

朋友悠悠地说:

“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那个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

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

   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   在书本里,   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

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

11、“梦结束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12、文中括号里依次填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还是 都  B、即使 只要 就  C、如果 那么 就  D、无论 还是 都

13、文中“高处不胜寒”一句出自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流传最广的两句是“但愿人长久,”。

14、第三段中,朋友说“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这里的“浪漫”是指;他说“不浪漫”的原因是。

15、第四段中,朋友说“我终于可以释怀”,这里“释怀”的意思是,他“终于可以释怀”的原因是。

16、谈谈你对文章末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略 2.⑴闯、走、爬、涉⑵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⑴表明作者

用脚走完长城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热爱。

⑵表达了作者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急切心情和强烈愿望。

 4.说明长城的吸引力,同时三人未能实现梦想的遗憾启发了作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5.富有理想,不畏艰险,对民族文

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

 6.为了领略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过去、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发大西北。

 7.长城之行的苦难与收获。

 8、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身负100年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生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遭到了野狼的追踪;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9、记录了沿途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言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组岩画。

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10、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既有大自然的风光,更有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人物景观,有书本上学不到的丰富

的自然知识和历史知识。

 11.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达到成功的境地。

 12.D 13.千里共婵娟。

 14.如宝石般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当时面临的只是狂风暴雪和彻骨严寒。

 15.放心,放下牵挂。

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1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