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35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没有变异就不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B.所有的变异对生物都是有害的

C.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D.利用生物的变异可培育出新品种

2.同卵双生兄弟俩,哥哥在非洲工作,皮肤黝黑,弟弟在中国工作,皮肤白净,造成两人差异的因素是()

A.光照条件B.遗传物质C.土壤D.水分

3.在进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时,下列四种取样方法,正确的是()

A.在大花生中选择最大的30粒,在小花生中选择最小的30粒

B.在大花生中随机选择一粒,在小花生中随机选择一粒

C.在大花生中随机抓一把,在小花生中随机抓一把

D.在两种花生中分别随机取出30粒

4.下列哪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A.在美容院割的双眼皮

B.被刀子割伤后留下的疤痕

C.—对双眼皮夫妇生下的单眼皮孩子

D.夏季被晒黑的皮肤

5.农业育种工作者经常用放射性元素照射处理一些农作物的种子,再从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作物新品种。

这样做的依据是经放射性元素处理能改变种子的()

A.生理功能B.生命活力C.遗传物质D.生活环境

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成关系的图解,正确的(  )

A.

B.

C.

D.

7.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A.森林古猿是人类的原始祖先

B.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短时间内自发产生的

C.化石是探索生物进化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D.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8.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

A.比较法B.计算法C.解剖法D.评价法

9.我们平常说“作茧自缚”,从作茧开始,家蚕的发育进入(  )

A.卵期B.蛹期C.幼虫期D.成虫期

10.下列哪个选项能正确表示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藻类②蕨类③被子植物④裸子植物⑤苔藓植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③④

C.①⑤②④③D.③①④②⑤

11.不同环境中变色龙的体色不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有利于躲避敌害

B.这是一种保护色

C.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2.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13.关于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长颈鹿需要经常伸长脖子吃东西,所以被拉长了

B.上帝对长颈鹿的恩赐,使其天生拥有长脖子

C.由于环境的改变,使长颈鹿种群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所以都变成了长脖子

D.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拥有长脖子的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脖子短的被淘汰掉

14.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A.乙肝病毒携带者B.艾滋病病毒

C.患手足口病的儿童D.流感患者

15.在流感易爆发的季节,要尽早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做好消毒、清淡饮食等工作,这是属于()

A.切断传播途径B.控制传染源

C.清除病原体D.保护易感者

16.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遗传性的特点

B.只要是传染病就一定能流行

C.艾滋病是遗传病,而不是传染病

D.传染病在发病初期表现出病症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17.下列结构或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A.呼吸道上的黏膜B.泪液中的溶菌酶

C.吞噬细胞D.乳汁中的抗体

18.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

A.抗体B.抗原C.病原体D.病菌

19.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B.它能破坏和清除进入人体内的所有病原体

C.它是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

D.它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长有短

20.下列关于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遗传病,免疫功能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B.免疫对传染病有防御作用

C.免疫功能可清除人体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D.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癌细胞

21.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贵药、进口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C.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D.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了疑似药物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服用该药,并及时到医院诊治

22.下列人工呼吸时的处理不恰当的是()

A.要清除病人口鼻中的异物使呼吸顺畅

B.吹气时要用一只手将病人的鼻子捏住

C.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D.人工呼吸一次后可用力摇晃一下病人使其苏醒

23.某人受伤后,出血呈喷射状,血流量大,血液呈鲜红色,则该伤者出血血管类型和应压迫止血的部位分别是

A.静脉出血、伤口近心端B.动脉出血、伤口远心端

C.静脉出血、伤口远心端D.动脉出血、伤口近心端

24.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下列调节情绪的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到操场打球B.在合适的场所大哭一场

C.到酒吧大醉一场D.向好朋友倾诉

25.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B.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C.艾滋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

D.艾滋病可通过器官移植进行治疗

26.关于非处方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自行到药店购买B.多吃无妨

C.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D.也有不良反应

27.下列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小麦的高秆与易倒伏

B.豌豆的红花与皱粒

C.人的双眼皮与有耳垂

D.月季的红花与白花

28.关于有性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

B.后代有更强的适应性

C.后代变异性更强

D.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发育成的新个体

29.人体成熟的体细胞、红细胞、卵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

A.46、23、23B.46、46、23

C.46、0、23D.23、23、23

30.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显性基因一定会遗传下去,隐性基因不会遗传下去

C.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一定是不遗传的

D.生物的变异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二、填空题

31.家蚕的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从_____开始的,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蛾产卵,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由此可见,家蚕的生殖方式是_____,而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家蚕的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_____。

32.相对性状是指_____生物_____性状的_____表现形式,例如,黄皮肤和白皮肤_____(是/否)相对性状,月季的红花和玉兰的白花_____(是/否)相对性状。

33.细胞核中容易被喊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主要由_____和_____组成,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个DNA分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DNA—般都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每对染色体各有_____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所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来细胞的_____。

34.要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直接证据是_____.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_____到_____,由_____到_____,由_____到_____.

35.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_____,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_____,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_____的个体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6.由_____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而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____、___、和___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37._____和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和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叫做_____,而在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其作用的免疫,叫做______。

三、综合题

38.下表是某家庭成员一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女儿

有无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舌头能否卷曲

能卷曲

能卷曲

能卷曲

(1)父母为有耳垂,而女儿为无耳垂,此现象称为______父母的舌头能卷曲,女儿的舌头也能卷曲,此现象称为_____。

(2)若决定有耳垂的基因为A,决定无耳垂的基因为a,则母亲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组成是_____。

(3)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孩子的耳垂性状表现可能是_____,表现为无耳垂的概率是____。

参考答案

1.B

【分析】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A正确。

B、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并不是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害的,如矮化玉米抗倒伏,是对玉米的生长有利的,属于有利变异,B错误。

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C正确。

D、人们可以利用有利的变异选育新品种,如太空椒的培育,D正确。

故选B

【点睛】

关键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和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2.A

【分析】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同卵双生的兄弟俩,在地质考察队工作,皮肤黝黑;弟弟在装配电视机流水线上工作,皮肤白净,在室外工作的哥哥肤色较黑是环境中的紫外线较多,使皮肤内产生了较多的黑色素。

因此由于光照条件的不同,造成两人差异,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故选A

【点睛】

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区别主要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能否遗传给后代。

3.D

【分析】

此题考查抽样检测法的概念和样本的大小与总体的关系。

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抽样检测样品数量越多,总体就越接近真实情况。

【详解】

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

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并随机取,建议不要少于30粒。

故选:

D

【点睛】

用1粒种子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应多选种子,并取平均值。

4.C

【分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详解】

ABD、在美容院割的双眼皮、被刀子割伤后留下的疤痕、夏季被晒黑的皮肤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属于不遗传的变异,ABD不符合题意。

C、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下的单眼皮孩子,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形成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要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5.C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高能量、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或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DNA分子中,氢键等最容易被γ光量子撞击离开原来的位置,虽然生物有自动修复的本领,但是,在大剂量高强度持续累积照射或药物刺激的情况下,修补速度慢于破坏速度,当停止照射或刺激后,生物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试图重新变回原本的样子,但是,由于先前的照射或刺激的时间太长,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打乱,要变回原来的样子的几率变得无限小起来,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了遗传变异,这样的变异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需要把种子种出来,研究它们的成长性状,记录,并通过两到三代的持续优化,从而筛选出优良的品种,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生物的变异.

6.C

【解析】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细胞核、染色体、DNA三者之间关系是: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片段——基因。

故C符合题意。

7.B

【分析】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其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

【详解】

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A不符合题意。

B、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许多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因此,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是自发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探索生命起源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故C不符合题意。

D、化学起源学说认为: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8.A

【分析】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详解】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需要对生物的化石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

故选A。

9.B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变态发育.解答时可以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方面来切入.

【详解】

家蚕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等,春蚕由卵孵化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停止取食吐丝,将身体围绕起来结茧化蛹。

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所以一般养蚕的人,要想让蚕多吐丝,会在桑叶上喷洒一种化学物质给蚕食用可适当的增加幼虫期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作茧自缚”是指春蚕化为不食不动的蛹期。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的发育特点.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①藻类植物→⑤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④裸子植物→③被子植物。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

点评:

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可结合生物进化树进行记忆。

11.C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变色龙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一种保护色,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C错误。

故选:

C

【点睛】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2.D

【分析】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认为,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等。

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某些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

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

总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正确;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正确;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D错误;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难度一般。

13.D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

故选:

D

【点睛】

达尔文认为:

环境对生物随机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能生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4.B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

乙肝病毒携带者、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流感患者,都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因此都属于传染源,A、C、D不符合题意;

艾滋病病毒能引起艾滋病,因此艾滋病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不是传染源,B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15.A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经水传播等。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流感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在流感易爆发的季节,要尽早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做好消毒、清淡饮食等工作,这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

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6.D

【解析】

人类的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A错误;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B错误;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C错误;

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发病初期,D正确。

17.A

【分析】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详解】

A、呼吸道上的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A正确。

BC、溶菌酶、吞噬细胞都属于第二道防线,BC错误。

D、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

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18.B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A、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A错误。

B、凡是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B正确。

C、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C错误。

D、病菌属于病原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体、抗原的概念和特点。

19.B

【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