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951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docx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年后初8就要上传:

教材编写思想、特色安排、框架、体例、一级目录等研究成果。

还是7、8年级分别1册,起点是零起点,难度比新教材要低,但最后要让这些毕业生到高中后不必上衔接教材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V8.25征求意见)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打下基础。

1.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各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学生“领进门”,为其日后能够驰骋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2.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突显操作性和工具性特色,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具有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特色还体现在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3.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开放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

4.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决不是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

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活动带动意义建构,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结构图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基础部分作为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三个阶段(小学两阶段,初中一阶段),课时分别为34、34和68,初中阶段的基础部分承接小学第二阶段基础部分。

拓展部分为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根据课时情况安排的学习内容,小学阶段的拓展部分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机器人两部分内容,可以视情况安排0~68课时,初中阶段的拓展主要包括机器人内容,共34课时。

其中,初中拓展部分的机器人内容与小学拓展部分的机器人内容也基本上保持衔接。

这种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是为了使课程内容的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都能相对完整,从而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稳定。

纲要中基础部分按照“信息活动”主线划分为四个内容模块: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每个模块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以下内容:

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

各模块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每一个模块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

这样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起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部分的完整结构。

纲要中拓展部分的主题活动主要适用于小学,分为6种主题类别,共需大概34个课时,内容涉及信息采集、快速成像、数据转换以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的整合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

拓展部分的机器人学习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内容分为三个模块:

机器人概况、程序设计与运行及设计、制作与组装。

鉴于初中阶段的机器人内容学习起点不同(可能会有小学学习了机器人内容和小学没学习机器人内容两种情况),初中机器人部分的实施会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纲要“实施建议”部分给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

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生活或学习环境中有效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信息活动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责任感。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另外,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方面的特殊需要,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本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行为与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学阶段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功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见输入设备操作计算机。

2.能够综合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

3.能够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利用文字和图片等形式的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学会使用至少一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网络交流与合作。

5.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常识,能够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查毒和杀毒工作。

(二)过程与方法

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信息需求,综合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评价与筛选。

2.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必要时能够亲自采集并加工信息。

3.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展示成果,发表观点。

4.在作品的展示与评议中体验信息技术的表达效果,积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具有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人机关系。

2.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初步形成善于发现信息问题,并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3.感受网络世界的神奇与奥秘,初步形成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认识。

(四)行为与创新

1.从小养成爱护计算机、规范操作及健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习惯。

2.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不沉迷于网络聊天或游戏,养成健康的网络学习习惯。

3.养成定期整理个人文件的习惯,在共享信息和网络交流时,加强安全防护工作。

4.在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初中阶段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了解信息的度量与编码的基础知识。

2.知道计算机软硬件关系,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3.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下载工具,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4.能够加工文字、图像、数据表格、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能综合多种形式的信息制作网站或其它形式的多媒体作品。

5.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6.了解几种典型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与危害,并主动防毒杀毒。

7.了解关于著作权的基本常识,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甄别信息的质量。

2.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方面的优势。

3.能够对信息作品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介,反思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初步形成规划与管理信息作品创作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合理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与生活的影响。

2.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信息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或探索其它学科学习问题。

3.规范自己的网络学习行为,增强技术利用的责任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四)行为与创新

1.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科目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在实践活动或其它学科学习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3.具有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信息社会健康的良好公民。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养成正确引用他人观点和作品的习惯。

课程内容

基础部分

第一阶段

以兴趣为主导,学习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处理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能利用光盘和网络资源辅助学习,初步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产生感性体验。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联系生活实例,初步感知信息的存在,知道其作用。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例:

结合具体任务,通过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阅读多种形式的读物,形成对各种形式的电子读物的阅读能力,并初步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例:

结合阅读书本、画报等读物的经验,形成从光盘、多媒体作品、网页等形式的电子读物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认识常见的计算机外接硬件。

例1:

人们通过鼠标、键盘等常用输入设备向计算机发送指令,主机接到指令后高速处理信息,并通过显示器等输出设备将处理结果呈现出来。

例2:

耳机、打印机等也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软盘、光盘等是常用的移动存储设备。

2.熟悉使用键盘和鼠标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的方法;

3.能够根据需要创建多个文件夹保存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命上有意义的名字,以便查找。

三、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按照规范的指法要求熟练掌握键盘输入,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2.能够在简单的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

3.能够使用一种绘图软件进行创意绘图,并能对已有的图片素材进行修改、调整等处理。

例1:

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简单的绘图工具创意绘图,体验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表达信息的乐趣与便利。

例2:

在半成品图片的基础上,通过增补信息或调整图片,使其满足表达要求。

四、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1.尝试使用一种网络交流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参与网络交流活动,体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

例:

登录一个儿童网站,申请网络通行证,对网上小朋友的作品发表评论,还可以到BBS参与讨论交流。

2.在网络交流中注意礼仪,对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不恶意攻击,发表个人观点注意文明用语。

第二阶段

通过学习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简单技巧,提高网络交流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能对收集的信息做有用性和时效性上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2.了解关键词及其意义,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结合搜索引擎的使用查找网络信息。

3.能够使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图片另存为”、“目标另存为”等命令将网页及网页中的图片、小文件等保存到本机上。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及时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不盗用他人作品。

5.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认识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层级结构保存多种文件。

2.了解文件的重要属性信息,能够通过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管理文件,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例1:

通过查看文件属性认识文件,如:

文件名、文件类别、文件大小、存放位置等。

例2:

能够使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

例3:

通过设置文件夹共享或通过ftp文件服务器,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3.学会通过浏览和使用系统的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它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

4.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认识可能存在的病毒侵袭,加强安全措施。

三、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

例1:

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都传达特定的表达意图,学会使用文字格式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例2:

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如通知、留言、书信等。

2.掌握在文字处理软件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验利用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

例1:

学会增加或删除表格的行与列,合并或拆分单元格,根据需要制作常见结构与功能的表格。

例2:

能够通过设置表格的边框、底纹、文字格式等美化表格,提高表格的表现效果。

3.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集成文字、图片等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议,并思考作品所使用的各种信息表达形式及其搭配在表达主题上的效果。

四、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1.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例:

选择一个网站,申请一个免费的E-mail帐号并能正确书写,利用E-mail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使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包括带附件的邮件)、回复或转发邮件、管理邮件,还可以使用通讯录管理联系人。

2.在网络交流中产生对自己所发布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活动的辨识能力,不盲从、盲信,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密。

第三阶段

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例:

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根据搜索信息的需要,选择多个搜索项目,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下载工具的特点,并学会使用常见的几种以提高下载效率。

例1:

使用一种网络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体验多线程下载、断点续传等技术思想。

例2:

了解使用远程登录或ftp工具下载文件的方法。

3.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

例:

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是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的。

例:

观察主板、CPU、内存条、硬盘等主要构件,了解其主要功能与性能指标。

2.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例:

能通过操作系统进行磁盘清理、漏洞修补等日常维护,安装、卸载应用软件,并能对即插即用外接设备进行安装与调试。

3.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意义,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

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以方便传输或节约存储空间。

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

三、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

例1:

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字处理工具制作带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特定格式的文档,利用项目编号、分隔符、文本样式等工具提高文档的可读性。

例2:

字处理软件中提供了“查找与替换”、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工具,体验其功能及解决特定问题的效果。

2.了解图像基本常识,初步尝试使用一种图像处理工具修改、调整图像或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

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

4.能应用电子数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例1:

开展一项关于家庭用电的调查,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据,利用电子表格提供的函数运算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2:

利用电子表格提供的表格编辑功能,制作美观大方的数据表,必要时生成饼图或柱状图,提高研究性文档的说服力。

5.了解常见的音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使用一种音视频编辑软件,尝试音视频的采集与简单编辑。

6.综合多种素材制作简易网站或者其它多媒体作品,形成科学的过程管理意识。

例1:

能够按照表达的要求使用超链接组织信息,必要时使用表格或框架规范页面布局,并对表格或框架做多种处理,如边框的修饰或隐藏等,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美观大方的多媒体作品。

例2:

能够根据向导提示,制作包含几个主题网页的简易网站,并在本机测试其效果。

例3:

回顾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形成包括规划、收集与加工素材、集成、测试、展示与评议的科学的过程意识。

四、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

例1:

结合自己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集线器等。

例2:

了解IP地址与域名的基础知识,知道常用的网络术语,如url、http、www等的意义。

2.能够根据学习与研究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充分发挥网络通讯的优势辅助学习。

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质量进行分析并给出评量。

4.能够使用一种发布工具发布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

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

拓展I:

主题活动

适应学段:

小学

拓展II:

机器人

适用学段:

小学、初中

小学阶段:

一、机器人概况

1.简单了解什么叫机器人以及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例:

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智能程度更高的机器人,有的从外观上已经脱离了最初仿人形机器人的形状,但是更符合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

2.了解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破除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体会机器人是由人类控制并为人类服务的。

3.认识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主控系统和执行系统,了解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例1:

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传感器,知道其功能,如声音传感器、避障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知道传感器能感测外界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主控系统。

例2:

主控系统会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指挥执行系统做出相应的行动。

二、程序设计与运行

1.认识流程图的基本符号,能用流程图表示做一件事情的过程。

2.结合生活实例,了解编程中的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例:

如果用流程图表示过马路的过程,就要用到选择结构,当红灯时要等待,当绿灯亮后才能通行。

3.在机器人程序开发软件中,能够结合使用传感器模块和流程控制模块等用流程图编写程序,必要时能通过修改模块中的参数值达到预期的目的。

例:

如让机器人走正方形,调整“转向”模块中的参数使其转动的角度为90度。

4.能将编好的程序导出到机器人中,观察机器人的运行结果,能够根据运行结果调整流程图或模块的参数。

三、设计、制作或组装

1.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设计机器人的目标,根据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在程序开发软件中用流程图编写程序。

例:

要制作自动感应小风扇,目标是让小风扇在人走近时自动打开,人离开后自动关闭。

根据设计的目标可以选择避障传感器,小风扇通过避障传感器感测到前方有物体时自动打开。

2.根据设计要求和已有的模块化组装部件,尝试动手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

初中阶段:

一、机器人概况

1.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与国外在机器人领域存在的差距,树立民族责任感。

2.通过拆装机器人,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体会机器人技术是多个技术门类的综合运用。

例如:

机器人技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动力技术、机械结构设计等。

3.了解机器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讨论机器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例如:

早在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而且不能忽视机器人伤害人类。

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二、程序设计与运行

1.了解算法及其意义,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确定算法,学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2.结合机器人控制程序实例,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3.能够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根据程序运行的结果修改程序,理解运用机器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例1:

机器人解决特定的问题一般包括“问题分析——确定算法——程序设计——运行调试”等过程。

三、设计、制作或组装

1.学会搭建实物机器人,开展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

例1:

设计解决特定问题的机器人,能够熟练地进行机器人的模块化组装。

例2:

能够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设计机器人的结构,根据设计动手组装机器人。

2.在设计组装实物机器人过程中,养成积极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提高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

3.了解机器人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爱护机器人的良好习惯。

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与教材编写建议

本纲要要求小学阶段完成基础部分中规定的第一、第二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小学拓展内容,初中阶段完成基础部分规定的第三阶段课程内容和初中拓展内容。

全省各地区要上足基础课时,并根据具体条件以各种形式适量开设拓展内容。

一般而言,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将纲要中基础部分列出的第一阶段教学内容安排在三或四年级完成,第二阶段教学内容安排在五或六年级完成,第三阶段安排在初中任意两个年级完成,拓展部分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与基础部分的开设年级穿插进行。

周课时量可以采用每周一课时常年开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每周二课时隔学期开设的方法。

但每周二课时隔学期开设时,要注意协调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不准备开设拓展内容的学校,亦可以考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对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小学来说,比如在五年级开始开设,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可以采取适当增加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小学阶段的出口质量达到第二阶段完成的要求。

比如在其中某几个学期采用每周二课时的方式实施。

不排除条件较好的学校或地区将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适当提前,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开设。

建议准备在这个期间内开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在单独进行部分必要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结合来实施。

小学的主题活动部分可以根据主题类别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纲要中给出的活动建议。

主题的选择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可以针对当前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设计,并体现地方特色。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主题活动的目的,以防流于形式。

另外,因为主题活动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并提供及时的帮助。

建议小学阶段的教材编写为两种版本:

一种是为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编写;一种是为小学五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编写。

初中阶段教材只需一种版本。

由于初中的“机器人”部分采用了“基本非零但不是绝对非零”的设计策略,建议出版社以配套光盘或补充材料的形式为起点较低的学生提供帮助。

机器人部分的学习,建议尽量采用实物机器人。

在实物机器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引导学生领会机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