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3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7章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专训1分类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名师点金:

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等腰三角形中,往往会遇到条件或

结论不唯一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分类讨论.通过正确地分类讨论,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

晰、完整、严密的解答.其解题策略为:

先分类,再画图,后计算.

当顶角或底角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A.40°B.100°

C.40°或70°D.40°或100°

1

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D⊥BC于D,且AD=

2BC,则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

的度数为()

A.45°B.75°

C.45°或75°D.65°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度数为64°,则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

当底和腰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4.【中考·荆门】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为()

A.8或10B.8

C.10D.6或12

5.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9,则其周长为________.

6.若实数x,y满足|x-5|+y-10=0,则以x,y的值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________.

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1

由腰的垂直平分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8.在三角形ABC中,AB=AC,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

锐角为40°,求∠B的度数.

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9.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BD把该等腰三角形分为周长

差为3cm的两部分.求腰长.

点的位置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

10.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B=2BC,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

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第10题)

A.7个

B.6个

C.5个

D.4个

2

11.如图,已知△ABC中,BC>AB>AC,∠ACB=40°,如果D,E是直线AB上的

两点,且AD=AC,BE=BC,求∠DCE的度数.

(第11题)

3

答案

1.D2.C3.32°

4.C5.23或256.25

7.解:

设AB=AC,BD⊥AC;

(1)当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时,高一定在△ABC的内部,如图①,

∵∠DBC=25°,∴∠C=90°-∠DBC=90°-25°=65°,∴∠ABC=∠C=65°,∠A=

180°-2×65°=50°.

(第7题)

(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5°时,

如图②,高在△ABC的内部,

当∠ABD=25°时,∠A=90°-∠ABD=65°,∴∠C=∠ABC=(180°-∠A)÷2=57.5°;

如图③,高在△ABC的外部,

∵∠ABD=25°,

∴∠BAD=90°-∠ABD=90°-25°=65°,∴∠BAC=180°-65°=115°,

∴∠ABC=∠C=(180°-115°)÷2=32.5°,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

65°,65°,50°或65°,57.5°,57.5°或115°,32.5°,32.5°.

点拨:

由于题目中的“另一边”没有指明是“腰”还是“底边”,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

论,另外,还要结合图形,判断高在三角形内还是在三角形外.

8.解:

此题分两种情况:

(1)如图①,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AC边交于点D,∠ADE=40°,则∠A=50°,

∵AB=AC,∴∠B=(180°-50°)÷2=65°.

(2)如图②,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D,∠ADE=40°,则∠DAE=

50°,∠BAC=130°.∵AB=AC,

∴∠B=(180°-130°)÷2=25°.

综上所述,∠B的度数为65°或25°.

4

(第8题)

9.解:

∵BD为AC边上的中线,

∴AD=CD.

(1)当(AB+AD+BD)-(BC+CD+BD)=3cm时,AB-BC=3cm,

∵BC=5cm,∴AB=BC+3=8cm.

(2)当(BC+CD+BD)-(AB+AD+BD)=3cm时,BC-AB=3cm,

∵BC=5cm,∴AB=BC-3=2cm.

但是当AB=2cm时,三边长为2cm,2cm,5cm,而2+2<5,不合题意,舍去.故

腰长为8cm.

点拨:

由于题目中没有指明是“(AB+AD+BD)-(BC+CD+BD)”为3cm,还是“(BC

+CD+BD)-(AB+AD+BD)”为3cm,因此必须分两种情况讨论.

10.B

11.解:

本题分四种情况:

(1)当点D,E在点A的同侧,且都在BA的延长线上时,

如图①,

∵BE=BC,

∴∠BEC=(180°-∠ABC)÷2.

∵AD=AC,

∴∠ADC=(180°-∠DAC)÷2=∠BAC÷2.

∵∠DCE=∠BEC-∠ADC,

∴∠DCE=(180°-∠ABC)÷2-∠BAC÷2=(180°-∠ABC-∠BAC)÷2=∠ACB÷2=

40°÷2=20°.

(第11题)

(2)当点D,E在点A的同侧,且点D在D′的位置,点E在E′的位置时,如图②,

(1)类似,也可以求得∠D′CE′=∠ACB÷2=20°.

(3)当点D,E在点A的两侧,且E点在E′的位置时,如图③,

∵BE′=BC,∴∠BE′C=(180°-∠CBE′)÷2=∠ABC÷2.

5

∵AD=AC,∴∠ADC=(180°-∠DAC)÷2=∠BAC÷2.

又∵∠DCE′=180°-(∠BE′C+∠ADC),

∴∠DCE′=180°-(∠ABC+∠BAC)÷2=180°-(180°-∠ACB)÷2=90°+∠ACB÷2=

90°+40°÷2=110°.

(4)当点D,E在点A的两侧,且点D在D′的位置时,如图④,

∵AD′=AC,

∴∠AD′C=(180°-∠BAC)÷2.

∵BE=BC,

∴∠BEC=(180°-∠ABC)÷2.

∴∠D′CE=180°-(∠D′EC+∠ED′C)=180°-(∠BEC+∠AD′C)=

180°-[(180-°∠ABC)÷2+(180°-∠BAC)÷2]=

(∠BAC+∠ABC)÷2=(180°-∠ACB)÷2=

(180°-40°)÷2=70°.

综上所述,∠DCE的度数为20°或110°或70°.

专训2活用“三线合一”巧解题

名师点金: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只要知道其中“一

线”,就可以说明是其他“两线”.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角相等、线段

相等或垂直关系,可减少证全等的次数,简化解题过程.

利用“三线合一”求角的度数

1.如图,房屋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檐AB与AC相等.求

顶架上的∠B,∠C,∠BAD,∠CAD的度数.

(第1题)

利用“三线合一”求线段的长

6

2.如图,在△ABC中,AB=AC,AD=DB,DE⊥AB于点E,若BC=10,且△BDC

的周长为24,求AE的长.

(第2题)

利用“三线合一”证线段(角)相等

3.在△ABC中,∠BAC=90°,AB=AC,D为BC的中点.

(1)如图①,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BE=AF,试判断△DEF的形状,并说明

理由.

(2)如图②,若E,F分别为AB,CA的延长线上的点,仍有BE=AF.请判断△DEF是

否仍有

(1)中的形状,不用说明理由.

(第3题)

7

利用“三线合一”证垂直

4.如图,在△ABC中,AC=2AB,AD平分∠BAC,E是AD上一点,且EA=EC.

求证:

EB⊥AB.

(第4题)

利用“三线合一”证线段的倍数关系(构造三线法)

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BAC=90°,BF平分∠ABC,CD⊥BD

交BF的延长线于点D.试说明:

BF=2CD.

(第5题)

利用“三线合一”证线段的和差关系(构造三线法)

6.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且∠ABC=2∠C.试说明:

CD=AB+BD.

(第6题)

8

答案

1.解:

因为AB=AC,∠BAC=100°,AD⊥BC,所以∠B=∠C=40°,∠BAD=∠CAD

=50°.

2.解:

∵△BDC的周长=BD+BC+CD=24,BC=10,∴BD+CD=14.

又∵AD=BD,

∴AD+DC=14.

∴AB=AC=AD+DC=14.

1

∵AD=DB,DE⊥AB,∴AE=EB=AB=7.

2

3.解:

(1)△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

连接AD,易证△BDE≌△ADF,

∴DE=DF,∠BDE=∠ADF,

又∵∠BAC=90°,AB=AC,

D为BC的中点,

∴AD⊥BC.∴∠ADB=90°.

∴∠EDF=∠EDA+∠ADF=∠EDA+∠BDE=∠ADB=90°.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DEF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拨:

本题两种情况都是要证明△BDE≌△ADF,进而得到DE=DF,∠BDE=∠ADF.

再运用角的转化得到∠EDF=90°,故可判断△E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4.证明:

如图,过点E作EF⊥AC于F.

9

1∵EA=EC,∴AF=2AC.

又∵AB=

1

2

AC,∴AF=AB.

∵AD平分∠BAC,

∴∠FAE=∠BAE.又∵AE=AE,

∴△AEF≌△AEB(SAS).∴∠ABE=∠AFE=90°,即EB⊥AB.

(第4题)

5.解:

如图,延长BA,CD交于点E.

(第5题)

∵BF平分∠ABC,∴∠CBD=∠EBD,

∵CD⊥BD,∴∠BDC=∠BDE=90°.

又∵BD=BD,

∴△BDC≌△BDE.

∴BC=BE.

又∵BD⊥CE,∴CE=2CD.

∵∠BAC=90°,∠BDC=90°,∠AFB=∠DFC,∴∠ABF=∠DCF.

又∵AB=AC,∠BAF=∠CAE=90°,

∴△ABF≌△ACE(ASA).∴BF=CE.

故BF=2CD.

6.解:

如图,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CD于点E,连接AE,则AE=AB,

所以∠AEB=∠ABC.

(第6题)

因为AD⊥BC,所以AD是△ABE的BE边上的中线,即DE=DB.

又因为∠ABC=2∠C,所以∠AEB=2∠C.

而∠AEB=180°-∠AEC=∠CAE+∠C,所以∠CAE=∠C.所以CE=AE=AB,所以

CD=CE+DE=AB+BD.

10

专训3等腰三角形中四种常用作辅助线的方法

名师点金:

几何图形中添加辅助线,往往能把分散的条件集中,使隐蔽的条件显露,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

作“三线”中的“一线”,作平行线构造等腰(边)三角形,利用

截长(补短)法证线段和、差关系或求角的度数,利用加倍(折半)法证线段的倍分关系.

作“三线”中的“一线”

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过点A作EF∥BC,且AE=AF,

求证:

DE=DF.

(第1题)

作平行线法

2.在△ABC中,AB=AC,点P从点B出发沿线段BA移动,同时,点Q从点C出

发沿线段AC的延长线移动,点P,Q移动的速度相同,PQ与直线BC相交于点D.

(1)如图①,求证:

PD=QD;

(2)如图②,过点P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E,当P,Q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BE,

DE,CD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

请说明理由.【导学号:

42282067】

(第2题)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