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492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docx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杜甫伟人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杜甫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伟人事迹1

情系苍生无愧于诗坛圣哲,心在魏阙岂是杜陵布衣。

——题记

你出身名门,却潦倒终生;你是孤独的旅人,灵魂的歌者;你以诗为史,兼济苍生。

你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独坐窗前,听窗外风声呼啸,我不由得走进了你的茅屋,领悟到你诗中的真谛。

那是安史之乱期间,战火弥漫了整个中原大地,“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你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辗转奔游,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定居成都,盖起了一座茅屋。

读着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伫立在茅屋前孤独的少陵野老。

农历八月,已是深秋,怒号的秋风刮过竹林,刮过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怜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着你,看你拄着拐杖,伫立门前。

连年的战乱使你未老先衰。

四十九岁已“老无力”的你面对群童抱走茅草,听着他们的阵阵嘲讽,无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独自叹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刚止,雨又至。

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彻夜难眠。

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秋风又吹破茅屋,生活对你如此不公平。

此时,“哀民生之多艰”的你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

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访旧半为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

我不禁为你推己及人的胸怀而钦佩不已!

几百年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而杜甫仅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却能心忧黎民,情系苍生。

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着头的,因此他总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着头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

”千年后,再次品读杜甫那首沉郁顿挫的诗作,我真正领悟了那忧国忧民的悲凉,走进了杜少陵的茅屋。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响后世,也激励着我前进!

杜甫伟人事迹2

这是一位有着惊天动地气质的大文学家,他是中国现实主义代表性诗人。

他是爱国的,更是悲天悯地的,他忧国忧民,可以放声大哭;他是自由的,但有颗心系着国家社稷的心。

他不像李白,抛下家人,一人独走天下,而写下浪漫、潇洒的诗句。

他又和李白有些相似,都有过富足无忧的童年,都有着壮志凌云的青年。

他的志向,一如《望岳》中的那句经典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要攀登,他要登上那最高的一座山,看周围的那些小小山。

无限风光在顶峰,那里便是他的志向。

他和李太白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虽追求自由,但心系国家;一个崇尚自由,但心胸开阔,云游天下。

但有时造化弄人,却不一定遂如人愿。

杜甫生于晚唐,那时朝廷腐败,那时他怀才不遇。

又多次因小人谗言,因而他的绝世才华和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皇上的重用,于是他转向文学创作,留下了了不少的名篇佳作。

他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大唐盛世带来的浩劫,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劫难。

幸好他那时并不出名,幸好他那时只是一任小官,被安史叛军抓住,不愿意屈服的他得以侥幸逃脱,万幸!

万幸!

不然,中国历史上岂不是少了一位大诗人?

!

他一路逃命,沿途所见所闻,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直到他跑回了家,只听见了阵阵哭泣声,原来是小儿子饿死了,然后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然后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篇《春望》,我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感伤于晚唐,抒发于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借物咏情。

句句诗中透出他的五味杂陈,因国破家落,春光已经不再的暏物伤感。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美好之物因人而伤情破感,他又以乐景来表现哀情,加重他忧伤国事深沉之情!

这场战争已经打了一个春天,仍未结束。

一封送达亲人手中的信,在这个时候已经价值万金。

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

他的哀怨,正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我敬佩他的风骨,他的诗韵,更敬佩他的思想和节操。

忧国忧民忧天下,有胆有义有豪情,一种多么高尚的品德啊!

敢于挥笔揭露现实,佳作传世万古流芳。

纯洁与先进,愤怒与从容,这就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杜甫。

杜甫伟人事迹3

登临五岳之首,衣袂飘飘,随风飞翻的更是你那稀世旷古的心胸远志。

你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诗篇,涤荡了万代人的胸怀。

有时,我也想成为你。

拥有你的远志,你毓秀山川般的心胸,乘风追随你那永远萦绕在长安城上空的爱国情思。

草堂何处寻?

是掩映在青翠欲滴的簇竹中,还是隐匿在那泛黄的,苍老疲惫的三重茅草下?

你是不同的。

既为李白写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放诗篇,你又何尝不想彻底放开你的心胸,去过那山水放歌的生活呢?

可是你身不由己,牵扯住你的,是如所有赤子一般深深的,在寂寞的明月下闪闪发光却又隐隐作痛的爱国情思啊!

这情思如三月细雨,首上青丝,细腻而忧伤,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勒进你忧思成疾,单薄羸弱的身体中,使你越陷越深,日渐憔悴,终落得朝如青丝暮成雪,悲戚的浑欲不胜簪。

你使我想起了想起了远方,想起了未来,懂得了少年应识愁滋味。

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稀疏的人群,面对书中对镜流泪的你,忽然明白人不能毫无意义的活着。

感觉到背上背负的不是书包而是希望,希望,希望,历史的复兴!

这时,我是多么想成为你,因为你那广阔无垠的胸怀,一直让我记住,记住,记住,记住昨天和今天,记住我应该创造的明天,记住那份亘古长存的,犹如剪不断的风筝线般的爱国情思。

我知道,你是诗圣,不是诗仙。

仙人可以看破凡尘,游山历水,尽情地摆脱命运的羁绊;可你是圣人,圣人注定要忧碌终生,为国为民,心系天下。

终于,你等到了尽情喷薄的那一天。

狼烟四起,烽火弥漫的长安,面对祖国的沦陷,你不能脱身,忧愤成疾。

霎时间,那一声“国破山河在”的仰天长叹,啼血呼喊,如石破天惊,地动山摇,穿过了皇宫的断壁残垣,穿透了那霓裳羽衣的亡国之音……

杜甫,你生于忧患,死在对祖国无比炽痛的热爱之中。

祖国啊祖国,你让所有的人对自己的使命记忆深刻,是你,是我,也是万代诗人一生的眷恋和无比的期许啊……

草堂何处寻?

是掩映在青翠欲滴的簇竹中,还是隐匿在那泛黄的,苍老疲惫的三重茅草下?

亦或是随着历史的车辙隆隆远去了……

那么现在,我会成为你,代替你去继续向前追寻……

杜甫伟人事迹4

一首首感伤的诗,抒发着对世事苍茫的感慨与无奈。

他壮志凌云,但那残酷的现实却让他无语了。

他想改变这一切,想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平等幸福,但望着那破败的城墙,只得默默的擦拭眼角的泪水。

杜甫也曾像李白那样,年少轻狂。

游山玩水,过神仙般的梦境生活。

满心欢喜,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他相信他会攀上事业的顶峰。

然而,世事易变,“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败。

他想投奔唐肃宗,为社会出一点力。

然而在他投奔的途中,竟被叛军所囚禁。

他满是悲伤,写下了著名的《春望》。

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然而当他终于逃出来,又继续踏上投奔之路时,眼前的一切又让他痛心不矣。

叛军的猖狂使得原本胜利在望的唐军大败,唐军将领到处抽丁补充兵力。

那一幅幅悲惨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

面对这一切,没有人能了解他心中的矛盾与痛苦。

最终,他无语了,只得又借诗抒怀,写下了《三吏》,《三别》。

官吏的如狼似虎,民不聊生的情景被他详细的记录在了诗中。

杜甫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没有完成他的事业,但他那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足以证明他的价值。

杜甫——我心中的最伟大的诗圣。

他虽没有李白的那种逍遥与快活,但他那沉稳多情的心,足以打动每一个人!

杜甫伟人事迹5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

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

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

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

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

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

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

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

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

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

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

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

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

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

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

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

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

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