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228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docx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

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新课改后的初中社会学科包括了《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相关联的科目,它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得到了师生以及家长的共同认可。

但是,各种问题也客观存在。

传统教学方法占主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低下、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体系建构不到位,导致中考复习时学生出现知识线索凌乱状况;教师使用线性笔记为主的备课方式在安排教学流程时线索不清晰、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等等。

本课题从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人手,寻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分别进行教师和学生层面的“思维导图”培训,让师生初步掌握这一学习利器;接下来开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小结、整理知识体系、学习模式和答题思路等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策略,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总结提升,并探寻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及成果的评价方法。

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本教研组整体教科研水平,形成一定的教学教研特色。

【关键词】思维导图社会教学实践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理论背景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革命性的图形思维工具,由英国学者东尼·巴赞(Tony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

现如今的思维导图已经风靡世界,并在各大领域被广泛的研究和运用。

以学习领域为例,它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某个主题作为“中心”,充分动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机制”进行层次分明的扩展,并通过刺激强烈的颜色、符号、图案等刺激大脑机能,从而提高阅读、记忆、思考的效率(如下图)。

 

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出现,符合脑科学的相关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思考过程是从一个“节点”联想到另一个“节点”的过程,并且能够无限的向外扩展,这和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

同时,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被称为思维脑;右半球主管想象、创造和形象思维,又被称为创造脑。

科学研究发现,“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然而,绝大部分人的右脑开发远远落后于左脑,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色彩、图案、符号等直观因素,尽可能的刺激和发挥右脑功能,提升工作和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也符合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由一个个概念以及体现相互之间复杂关系的“概念结构”组成的。

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内涵能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内在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组成部分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本校实际

作为全县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拥有一大批思想进步、业务纯熟、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加上领导班子追求质量和效率的意识强、方法多,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有肥沃的“土壤”。

同时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相对较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便于开展课题研究。

作为课题研究中主力军的社会教研组,具有师资队伍结构良好,精细化教学成效明显等优势。

但几年的教学下来,本教研组的教师们普遍发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方法改进的想法也很迫切,这就成为进行本课题的最大动力。

加上在过去的2011学年九年级三位老师进行了把思维导图带进课堂的初步尝试,效果明显,坚定了继续研究实践的信心。

(三)研究的意义

1、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主体亲自参与制作思维导图,图形、色彩、数字等形象要素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兴趣。

资料表明,思维导图最初曾用来辅导一些被认为是“学习残疾人”、“不良少年”、“落后生”的孩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这也是学习兴趣在起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个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的工具。

制作时首先画上鲜明醒目的中央图,使学生的思考始终围绕主题;思维导图的各级分支则按一定的顺序或角度进行排列,能大大学生提高描述分析评估和合成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中大量的使用关键词,迫使学生不得不归纳句子的要点。

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都在训练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中考复习知识块,形成知识体系。

社会学科的知识虽然不像理科那样环环相扣,但也有内在联系,有小范围的“知识块”和大范围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小结每节课内容、画出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画一个专题模块的思维导图等做法,坚持下去,完整的知识块、知识体系水到渠成。

3、思维导图有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本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比写出来更快、更有弹性、更能全盘考虑。

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图式”板书、用思维导图作课堂小结等,都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内教师共同思考、研究、运用思维导图,也必然提高教科研水平。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2、探索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图式”板书的方法和技巧。

3、教研组教师掌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4、探索“思维导图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5、通过思维导图引导毕业班学生整理知识、研究答题思路,提升教学质量。

6、综合课题研究各方面成果,使之成为我校的一项教研特色。

(二)主要内容

1、研究教师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学设计。

2、初中社会“思维导图学习模式”的探索。

3、研究如何在初中社会常态课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4、研究如何让九年级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在初中社会总复习中整理知识、形成“知识块”甚至“知识体系”。

5、研究用思维导图梳理社会学科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九年级)。

6、对学生在社会学科学习过程中绘制的“思维导图”作品以及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课题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去提升理论的方法开展研究。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学习相关理论成果和他人经验,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开展并指导实验研究,提升组内成员的研究水平。

2、实践反思法。

本课题的主要实施途径就是实践,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提升。

3、案例分析法。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实验教师对典型的案例(人或事)进行反思和分析,得出一定结论。

4、经验总结法。

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获得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指导课堂教学。

四、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从2012年9月准备申报开始,历经8个月,现已经基本结束。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经过基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中的预先安排进行,但也根据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一)准备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

课题研究是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良好契机。

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并安排了一批推荐书目让大家在工作之余充电(书目见附件第17页)。

通过学习,大家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思维导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开始前,抽样了三个年级各1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见附件第18、19页),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题号

问题

选项及百分比(抽样人数360人)

3

你的历社和思品老师上课的板书是哪种形式()

A.纯文字67.8%

B.文字为主,有一定的图案、符号21.9%

C.图案、符号为主10.3%

4

你用什么方式记课堂笔记()

A.一段段的文字76.7%

B.文字加上自己看得懂的符号16.7%

C.不记课堂笔记6.6%

5

你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的方式是()

A.看书41.1%

B.看书后列文字提纲5.8%

C.做练习53.1%

D.画思维导图0%

6

你是否有学过的东西在大脑里一片混乱的感()

A.经常有36.7%

B.偶尔有47.2%

C.没有16.1%

7

你最希望用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或情感()

A.写下文34.7%

B.画图画或符35.6%

C.声音29.7%

8

你是那种被认为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的同学吗()

A.是25.9%

B.不是42.2%

C.不知道31.9%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发现:

(1)以文字为主的板书及教学理念仍然教学中的主流。

因此,运用图形特征明显,而且生动形象、受学生欢迎的思维导图来改进教学大有可为。

(2)传统的线性文字笔记“市场份额”很大,能有“全局性”复习方法的同学极少,学习中感到知识凌乱的学生大有人在。

将思维导图引入学习中应该能够大大改变这种情况。

(3)从第7题的统计结果来看,用图画或符号表达思维情感的比例虽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通过和一些同学的座谈,课题组还是发现学生普遍对这种形象的方式兴趣比较大,这也是思维导图能吸引人的地方。

(4)自认为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者大有人在(尤其是九年级,见附件第19页统计)。

这主要是和学习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

3、培训学生。

对学生的培训主要采取组长示范培训和组员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先由课题组长在904班开设了一节思维导图培训课(教学设计及材料等见附件第20—24页),然后让大家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在各自班级进行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思维导图的思想和绘制方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们也根据情况,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他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方面的技巧。

此外,课题组也准备了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小文章《“思维导图”让学习快乐高效》(附件第25—27页)印发给学生(原本要放在学校网站)。

(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探索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过去被称为“备课”、“写教案”等。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文字叙述为主,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则是文字和图案、符号、色彩等的有机整合。

课题组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的过程中,比较了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并基本掌握了大致流程,也形成了一定的策略。

1、两种教学设计对比

本校传统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外在形式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课前

预习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教学

后记

优点

教师使用相对熟练

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全景呈现;符合人脑思考特点,更能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思路清晰,对教学更有利。

缺点

格式单一,抑制思维;文字过多、不易记忆

熟练掌握有个过程

2、“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进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一般可采用手绘、电脑软件绘制两种方式。

下图是采用电脑软件Buzan'siMindMap(软件收录在课题的配套光盘中)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帝国新政》一课进行的教学设计。

 

以《帝国新政》一课为例,具体流程如下:

(1)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重难点。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分析学情、确定目标和重点是先行的工作。

学情可以不反映在纸上,但要做到“因班而异、心中有数”,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必须体现在纸上。

所以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就在纸的右上角打上了深思熟虑后的学习目标(包含重难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引领方向。

(2)明确主题,绘制中心图像。

主题即标题,就是“帝国新政”。

用什么中心图像?

看课本内容是围绕唐太宗的活动展开的,于是上网下载他的画像来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像应该不错。

(3)思考课堂教学的思路,确定课堂流程。

确定中心后,精读课文,分析教材,梳理教学思路,确定课堂教学流程。

就本节课来看,可以从标题入手,按照“帝国指什么——新政新在哪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这样的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于是把教学环节通过思维导图设计成“引入、破题、探究、归纳、拓展”五步。

大框架确定后,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下一层次的展开,写上每一步的具体做法。

(4)整理、完善、美化,完成“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

对每个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完善,确定时间分配,各自主角是教师还是学生,加上合适的符号、图案,一幅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就完成了。

3、“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运用的几点策略

(1)进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初期要给教师提供范例。

由于很多教师都是刚刚接触思维导图,因此要从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转变到“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有思想和习惯上的障碍,很难马上熟练掌握、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提供一定的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范例显得很重要。

课题组在借鉴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组长负责制作了“导学案课教学设计样式”、“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样式”(见附件第28、29页),提供了范例“经济全球化”(附件第30页)。

虽然比较简洁,但在引导教师入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少教师就是从模仿走向自主创造的。

(2)在进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时提倡大胆思考,鼓励教师的创造性。

思维导图并不能保证教师在课前一定能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它只是一种梳理思路的最佳工具。

所以在进行“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时,大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是关键。

只有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在思考中寻找到最佳处理方法的教师才能安排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贫乏的大脑产生不了好的思维,更谈不上优秀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少优秀的“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都是在对教学内容的深思熟虑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是思维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3)要提供集体交流的舞台。

集思广益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课题组经常选择某一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把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份“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上,达到提高教师思维掌控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组长会提前1周确定教学设计的主题,让每位教师针对主题绘制一份思维导图。

然后,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召集大家,交流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方案。

最后,大家对交流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份富有集体智慧结晶的“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

(三)“思维导图学习模式”的尝试

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与思维导图结合起来,进行“思维导图学习模式”的尝试。

1、教学模式图示如下:

 

2、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复杂多样的地形》一课为例说明:

(1)自主学习、思维简图:

提前3天布置学习任务,要求自主预习书本,每个学生绘制能体现该内容的思维简图作为预习的成果,交给组长检查。

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思维简图,我们发现,该同学是进行过预习的,但不到位,没能整理清学习内容的线索。

(本课是从“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地形)

 

(2)小组合作、思维导图:

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安排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维,最终形成一份改进版的、代表大家智慧的思维导图,作为预习作业上交给教师,并把每个组员的思维简图附在后面。

下图是小组合作后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本课框架中的三个方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西高东低”已经具备了,说明小组合作中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交流,成效很大,学习又进了一步。

 

(3)上交反馈:

教师仔细研究各组上交的预习成果(小组和个人的思维导图),了解学生预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估计不清楚,要在课堂中学习,该安排怎样的课后练习强化等等,也就是思考课堂教学的策略。

对本节课而言,“复杂多样”中的五种地形名称应该都没问题,但怎么区分可以考考学生,中国地形图上的一些典型地形单元也可以安排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山区面积广大”不需要再学习,最多让某小组介绍一下即可;至于“西高东低”及“北纬32度横切面”等问题,估计学生掌握不好,应该作为课堂重点。

(4)课堂学习、改进提高:

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在预习基础上进行本内容学习。

就本课来说,把40分钟分成三段,分别进行以下活动:

一是选一组派代表对照本组的思维导图进行介绍,主要明确我国地形的三大特点;二是教师根据课前反馈的情况和学生一起对“地形怎么区分”、“西高东低及影响”、“北纬32度横切面”等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拓展;三是各组根据讲解组的发言和大家的补充拓展改进思维导图。

这样一来,每组的思维导图能做到更好的反映学习内容。

(5)定型保存:

复印本组思维导图,人手一份保存,以备复习使用。

3、该模式的优势

(1)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个体的学习参与性,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和集体智慧。

(2)教师通过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掌握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

(3)通过个人绘制、小组合作绘制、课堂交流加工三个环节,在认知的建立、修正、冲突中有效掌握学习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最牢固。

(四)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小结的实践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对一节课进行知识整理、记忆强化、反馈调控等功能。

传统的课堂小结主要靠语言的表达进行,而采用用思维导图则是引入了图形、符号等元素,以书面形式表达为主。

1、课题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的实践情况如下:

(1)在七八年级的“导学案”设计中安排“思维导图”板块,有意识的引导师生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逐步养成习惯。

(典型导学案见附件第31—36页)

(2)在每节新课结束前预留5—8分钟用于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有限,一般提倡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线条体现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不仅纠正绘制上的问题,也纠正知识建构中的问题。

接下来教师挑选2—3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适当点评,要求学生改进。

(以下是某位同学花了2分钟左右对八下思想品德的《姓名和肖像的权利》一课的课堂小结,虽然简单,但概括全面,层次清晰,说明掌握情况良好)

 

(3)进行阶段性的评比。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中会有很多相对优秀的课堂小结作品出现,进行班级或全年级的评比展示既能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能在表彰先进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一般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张贴在班级门口和年级宣传栏中,效果明显。

2、课题研究中发现,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有以下优势:

(1)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总结一直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形式,而学生要做的只是认真的听和想。

新课改以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学生也开始参与到课堂小结中去,“请一位同学口头总结本节课”、“请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40分钟的收获”、“用纸写下你一节课的感悟”等成为很多教师组织课堂小结的常见话语。

但是,这种以语言为主的课堂小结形式相对单一,学生感觉乏味,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而思维导图没有固定模式,强调的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用精炼的文字、喜欢的色彩、有趣的符号在纸上构建出脉络清晰的系统,在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方面优势明显。

(2)它能让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自己的知识获得情况

要想在学习了新的内容后绘制成一幅较理想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对学习的内容和内在关系能够真正的把握。

因此,学生必须比过去更努力的关注从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的整个学习过程,勤思善学,这样才能在思维导图小结的环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3)它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能力

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并不是所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它涉及到抓关键词、分层次、整理相互联系等,因此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它能保存、修改、合并,在后续学习中发挥作用

每节课绘制的思维导图课堂小结,都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同时,它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展和理解加深情况进一步修改,甚至合并。

等到一个单元结束了,再来看看每节课的思维导图,一定有新发现。

在后续的学习和期末复习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前面学习中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作用。

(5)它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思维导图是内在思维的外在反映。

当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简单小结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是把学生学习中问题“外显”的过程。

因此,教师能根据情况,在下一次上课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突破,或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外的个别辅导。

(五)“四步法”建构中考复习体系

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复习中,用到的教材有10本,涉及地理、历史、政治、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内容,考点众多,内容分散。

如果把每个考点作为一颗“珍珠”的话,那么,寻找到一条条合适的“线”把“珍珠”串起来,形成众多彼此关联的“珍珠项链”就是复习中的整理建构过程。

这一步如果不到位,学生复习起来就比较吃力,会有凌乱、茫然的困惑;即便能掌握好所有考点的基本要求,但头脑中的知识也会像一盘散沙,需要调用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中考复习必须重视线索整理,也就是建构复习体系的问题。

在这方面,思维导图的作用很明显。

以下示意图是“四步法”建构中考复习体系的基本流程:

师生

小组

个人

 

1、第一步:

师生共同搭建宏观总框架(六大板块)

中考复习开始前,根据《中考考试说明》,组织同学熟悉考试内容,师生共同确定复习的六大板块内容,构建起宏观总框架。

在此基础上,教师绘制“六大板块”思维导图(下图),并印刷和发放给学生保存,提醒同学在今后的综合复习和训练中明确所遇到的每道题目、每个知识点的板块归属,便于查阅、思考、解题。

 

2、第二步:

小组合作绘制各板块思维导图

中考复习按照板块顺序进行,最先进行的是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最后结束于九年级的“国情教育”,这样比较符合“由远到进”的复习要求,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在每个板块开始前,教师都会提前1周通知,并要求以小组(我们是6人一组)为单位在阅读考纲目录的基础上合作绘制反映本板块内容的思维导图。

通常情况下,每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但不少小组的“成果图”是简单的堆砌,不能体现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化上半节课时间进行班级交流展示和教师指导就很有必要。

以下是在学生绘制基础上教师用电脑制作以供大家复习使用的“法律教育”板块思维导图。

 

3、第三步:

指导学生绘制“小专题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块”

中考复习中,一个考点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复习专题,如“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几个考点可以组成一个复习专题,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涉及了3个考点。

过去的复习课虽然也是由这样一个个小专题的复习组成,但在处理上往往是简单的知识回顾梳理加上习题训练,效果虽然也不差,但学生参与性不强、对考点的内在把握不到位。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对自己复习的内容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课题组挑选了一些小专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建构体系。

这样一来,学生必须在每个小专题复习前做到积极看书分析,思考内在联系,同时也会暴露认知上的一些问题。

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PRED问题”专题思维导图,她的“知识块”构建应该是比较完善的。

4、第四步:

交流改进

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都需要提供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改进。

这是因为学生独立完成的思维导图存在着很多反映认知掌握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应该通过课堂复习提升的地方。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将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一些同学谈自己的设计体会,或点评他人作品,在思维碰撞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时每个小组和个人利用在课内外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加工”,最终形成较成熟的思维导图,达到巩固相关知识、形成“知识块”的目的。

同时,自己的作品保留下来,可以作为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