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223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血管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血管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血管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血管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血管疾病.docx

《心血管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疾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血管疾病.docx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心血管系统”彩图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

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大寒,用膏老庄石膏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目录

基本症状

心悸

呼吸困难

紫绀

眩晕

晕厥

疲劳

心脏

常见病种

冠心病和高血压

运动猝死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血脂

高血脂

预防四大危险因素

合理膳食

科学生活

定期体检

保健

前言

玉米

西红柿

苹果

海带

茶叶

大蒜

洋葱

茄子

三七

用蜂蜜代替糖

表现类型

治疗

护理

鱼油治疗

遵医嘱服药

中医保健

基本症状

心悸

呼吸困难

紫绀

眩晕

晕厥

疲劳

心脏

常见病种

冠心病和高血压

运动猝死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

血脂

高血脂

预防四大危险因素

合理膳食

科学生活

定期体检

保健

前言

玉米

西红柿

苹果

海带

茶叶

大蒜

洋葱

茄子

三七

用蜂蜜代替糖

表现类型

治疗

护理

鱼油治疗

遵医嘱服药

中医保健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症状

心悸

  心悸(Palpitation)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

  

心血管疾病

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

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

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

  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

心脏病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1.运动性呼吸困难(exertionaldyspnea):

中国科学院肾病检测研究所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

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

  2.端坐呼吸(orthopnea):

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

不能平卧的机制是

  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

  

心血管疾病

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

  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

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

  3.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paroxysmalnocturnaldyspnea):

又称为“心源性哮喘”,以区别于肺脏疾病引起的哮喘。

发生机制除上述的两点外,入睡后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肺脏淤血到一定程度造成明显的缺氧,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已感到呼吸极度困难。

病人立即从卧位改变为坐位,甚至站立位,症状才能逐渐缓解。

  4.急性肺水肿(acutepulmonaryedema):

是最严重的一类型呼吸困难,可以影响患者生命,需要急症急症处理。

病人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明显的缺氧,不断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紫绀

  紫绀(cyanosis)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

体内还原血红

  

心血管疾病

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

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

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1.中心型:

指发生于心脏及肺脏器官水平的紫绀。

动脉血因氧饱和不足或混有过多的未经氧合的血液。

见于有右到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氏综合症等,及因肺动脉压升高致间隔缺损晚发右至左分流。

肺脏病变致血液氧合障碍也是中心型紫绀的重要原因。

在重度心力衰竭时,肺脏淤血影响氧合产生中心型紫绀。

  中心型紫在运动时加重。

长期血氧不饱和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增多及杵状指趾。

  2.周边型紫绀:

见于周围血流速度过于缓慢,单位时间内组织摄取过多的血氧。

周边型紫绀在活动时并无明显加重。

  心力衰竭时血流缓慢,周边组织摄氧多。

因此其紫绀综合了两种形式。

眩晕

  眩晕(vertigo)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晕厥

  晕厥(syncope)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

  

心血管疾病

质一过性功能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

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最常见的引起晕厥的原因有:

  1.反射性晕厥:

最常见,约占各型晕厥总数的90%,大多数是通过血管迷走反射,导致心脏抑制和全身血管扩张,引起回心血流量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引起晕厥。

它们多数系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传入通路上的功能障碍所致。

临床上常见有单纯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等。

  2.心源性晕厥:

因心脏输出量突然减少而发生的晕厥。

常见原因有:

①心律失常:

常见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等。

②心脏搏出障碍:

急性心包压塞、急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左房粘液瘤、主动脉或颈动脉高度狭窄等。

  3.脑源性晕厥:

因脑部血循环障碍或脑神经组织病变所致的晕厥,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颈椎病、颅脑损伤后等。

  4.代谢性晕厥:

由于血液成份异常导致晕厥,常见于低血糖、

  

心血管疾病

一氧化碳中毒、呼衰时二氧化碳储留等。

  5.精神性晕厥:

癔病。

疲劳

  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

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

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

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编辑本段心脏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的中部,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

  

心血管疾病

  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位于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两部分。

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射血出心。

心室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给躯体供氧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

简言之,心脏是通过从躯体收集乏氧血液,并将其泵入肺,在经过充分气体交换后,心脏将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组织器官来完成其功能。

编辑本段常见病种

冠心病和高血压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

  

心血管疾病

关。

其实不然。

就高血压而言,仅在中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

当然,这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

那么,什么是冠心病呢?

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

这种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

当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

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

可是目前,很多年轻人出现了冠心病心肌梗死,有的还因此而死亡。

这些都提醒我们,年轻虽然是最大的财富,但不是保险箱,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个财富,还取决于您自己!

运动猝死

  现代很多人工作紧张,长期超负荷运转,没时间锻炼。

偶尔有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于是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

他们以为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更大。

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

这些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

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说明运动过量了。

心绞痛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

其实不然。

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急性心肌梗死

  有些冠心病患者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

  

心血管疾病

险,在紧急时刻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错失救治良机甚至失去了生命。

其实,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以外的又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好。

可是有资料表明,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冠心病

  很多经常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

因此,有些人错误地以为,放完支架后就没事了。

其实,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

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

但是,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冠心病没有治愈。

况且,有些患者血管病变较多,支架只放在了几个重要的部位,还有的狭窄血管没有放支架。

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了,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且应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血脂

  有些患者血脂在正常范围,可是大夫却给他开了降脂药,他们认为这是胡乱用药。

其实不然。

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

例如,LDL-C为135mg/dL,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而言,确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把LDL-C降至100mg/dL以下,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他汀类降脂药如舒降之、普拉固等,可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这时候用降脂,其实是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不是为了降血脂。

高血脂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

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

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

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

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

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

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雅祥心血管疾病指导方针》前言本书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科专家和药学专家共同编写,系统阐述了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及用药进展。

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风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症等50余种常见病,按疾病概要、药物及评价、用药方案及处方等编排。

本书的特点是以病统药,简明实用,针对品种繁多的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明确提出各种疾病的首选药物、备选药物和最佳用药方案。

对心血管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医学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亦可供心血管疾病患者求医问药时参考。

编辑本段预防四大危险因素

  身体超重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超重与高血压。

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收缩压相差约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张压相差约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压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般而言,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蛋白质缺乏

  曾经有调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国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脑卒中的比率高3倍,两组人群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夏威夷人群动物蛋白摄入显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发现动物蛋白与脑卒中呈负相关,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

但过多蛋白质摄入也导致过量脂肪摄入,并加重肾脏负担。

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1.2-1.5克为宜,其中至少有1/3为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

  缺乏膳食纤维

  美国学者曾经对30681名美国健康男性调查4年,综合所有营养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膳食纤维与高血压呈负相关,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

有报道,增加每天水果、蔬菜摄入量可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提倡多食用谷类食物,少食用甜食、糖果,多吃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

  盐的危害

  高血压为心血管病第一危险因素,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全国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的是西藏、北京、内蒙古、河北、天津;最低的是海南。

高血压和食盐摄入量关系密切,摄入量越高,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就越高。

与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天吃盐大于等于12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大于等于18克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

中国居民每天食盐摄入量普遍较大,平均在15-16克,尤其是北方居民口味“重”,对高血压的预防非常不利。

诺贝尔奖得主,伊格纳罗教授自称“有一颗年轻的心脏”,他除了强调运动的作用外,还曾特别提及在他的厨房中没有食盐,这一点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克食盐也就是一个牙膏盖的量,6克食盐加起来并没有多少。

从心血管病预防角度来说,人们的饮食还是要尽量清淡一些,逐渐减少食盐用量,直到不特别在食物中加盐。

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

蔬菜、水果。

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

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并可应用以下食疗中药:

 

  1.山楂 每天吃1~2个山楂,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适用于高血压病或兼患高脂血症、冠心病者。

 

  2.大蒜 大蒜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降血脂、抗血凝,宜经常食用。

 

  3.海藻、海带 实验表明,二者均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冠心病患者宜常服食。

 

  4.莲子 有安心养神、补益脾肾的作用。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者,常服该品有益。

 

  5.龙眼肉 有补心脾、益气血的作用。

 

  6.玉米须 玉米须煎水饮服,有将压、利尿的作用。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

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饮食也应当有所不同。

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以下饮食习惯。

  1.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

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

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

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国际营养组织建议:

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

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

  3.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

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

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毫克—300毫克以下为宜。

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

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

在肺部,吸入的氧气同红血球相结合,然后通过血管输送到各个器官。

所以,作为供氧媒介的重要组织部分,一旦供应量达不到需求,就会直接导致血液运氧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编辑本段保健

前言

  心血管疾病饮食原则:

控制胆固醇:

不吃或尽量少吃蛋黄、动物脑髓和内脏以及甲壳类动物,入蚌、螺、蟹等;控制脂肪:

不吃或少吃动物油,吃菜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油食品);控制糖类:

不吃或少吃糖果,南瓜、蔗糖等含糖较多的东西。

玉米

  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

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西红柿

  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苹果

  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叶

  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大蒜

  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洋葱

  含有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茄子

  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三七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

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并可预防高血脂症高血压、中风、心血管等疾病,是心血管类疾病最佳保健食品。

  芹菜

  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它经肠内消化作用产生一种木质素或肠内脂的物质,这类物质是一种抗氧化剂,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并有辅助治疗作用。

  香蕉

  用香蕉可治高血压,因它含钾量丰富,可平衡钠的不良作用,并促进细胞及组织生长。

用香蕉可治疗便秘,因它能促进肠胃蠕动。

  猕猴桃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V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

  草莓

  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木瓜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编辑本段用蜂蜜代替糖

  蔗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过多摄入蔗糖,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蛀牙、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日常生活中可采取以蜜代糖的方法减少蔗糖的摄入,既保健养生,又能达到调味的效果。

  蜂蜜的主要成分为糖类,其中60~80%是单糖类的葡萄糖和果糖,不需要酶的分解,比蔗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研究表明,蜂蜜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铁、钙、铜、锰、钾、磷等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蜂蜜能够改善血液的成分,促进心脑和血管功能;能促使肝细胞再生,对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消除疲劳,增强身体抵抗力。

此外,蜂蜜还有杀菌消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护肤美容等功效,经常食用,不仅对牙齿无妨碍,还能在口腔内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编辑本段表现类型

  不同的表现类型大致反映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1.运动性呼吸困难(exertionaldyspnea):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

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

  2.端坐呼吸(orthopnea):

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

不能平卧的机制是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

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

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