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211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docx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

水稻秧苗管理技术要点

一、揭膜期管理

当秧苗有80%立针“顶盖”时即可揭膜,揭膜前可用压磙在地膜上轻压一遍,将“顶盖”土压碎,然后揭膜补水,此次补水不易过多可选择性补水,只浇落干处,不缺水处不浇,苗完全出齐了,视苗床干湿情况,再均匀浇水。

二、温度管理

1、种子根发育期(播种至出苗):

也叫出苗期,棚温不超过32℃。

2、一叶一心期(出苗至第一叶展开):

棚温控制在25℃,不超过28℃。

3、二叶至三叶期(离乳期):

棚温控制在22℃,最高不超25℃,3叶期后棚温最高不超20℃,昼夜通风,最好使秧棚温度与外界温度持平,防止棚温与外界温差大造成移栽后大缓苗现象发生。

4、移栽前准备期(第三叶至移栽):

棚温20-22℃,移栽前5天尽可能控水,使秧苗处于干渴状态,在插秧前一天结合“三带”下地进行浇水,一带磷肥,每平方米秧苗带磷酸二铵2.5-3两;二带艾美乐防止潜叶蝇,每100平方米用70%艾美乐7克,兑水叶面喷雾;三带生物肥:

0.15%天然芸苔1克/棚,或生物肥。

三、水份管理

要做到“三看”浇水,尽量减少浇水次数,秧床始终处于旱田不旱状态,始终处于略渴水状态,有利于秧苗根系长、发根多、根毛多。

“三看”一看是:

早上看叶尖是否吐水珠,如无水珠可能是缺水。

二看是午间秧苗是否卷叶。

三看床面是否发白。

有以上症状可进行浇水。

四、秧苗健身防病

水稻秧苗期病害主要是立枯病,立枯病有真菌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两种。

真菌性立枯病应用杀菌剂防治,在秧苗一叶一心期进行一次防病,每平方米(6盘)用30%瑞苗清1.5ml兑水喷雾防治,也可在此期浇一次千分之一的硫酸水。

生理性立枯病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通风炼苗,健身防病,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就开始适时通风炼苗,控制好苗床温湿度,同时在秧苗二叶期、三叶期各追加肥一次,每次每盘秧苗追硫酸铵5克,施后及时浇水一次,或喷施一遍叶面肥。

五、灭草

在秧苗1.5至2.5叶期,苗床稗草每100平方米用10%千金6-9ml,阔叶草每100平方米用48%苯达松25ml,兑水喷雾防治。

六、防风防冻

进入四月下旬后,大风天气增多,气温变化幅度也较大,所以一定要常检查大棚,盖紧压严,防止大网刮坏大棚。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出苗后如有3℃以下低温就要注意防冻,采取盖地膜、棚内扣小棚、熏烟等增温办法防冻。

本网讯(董国忠)近期,我省普遍出现了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水稻秧苗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出苗不齐、绵腐病、青枯病等发生。

针对这一情况,当前水稻秧田应加强温度、水分及通风管理,原则是一要防止棚内温度过高造成弱苗,二要防止低温缺水造成冻害苗,三要防止温度剧烈变化引发青、立枯病造成死苗。

1、出苗到一叶一心期

此期管理关键是促下控上,控温散湿。

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28℃,株般控制在4.5-5.5cm;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炼苗,促下控上。

一般晴天9-10时开始通风,14-15时闭膜保温,通风时间和通风量应依据温度的高低而定,温度低时,应减少通风时间和通风量。

注意通风口先选在背风的一侧,每次通风时,要缓慢打开通风口,尽量上部通风,逐渐加大通风量。

如遇低温、寡照天气,要加强保温措施,可选择棚内生烟增温、煤气罐烧开水增温等方式,并可在棚内增加覆盖物保温或棚四周围盖草帘保温。

若发生冻害,早晨应提早通风,缓解冻叶失水萎蔫。

水分管理上,控制浇水,保持床土良好的透气状态。

如局部缺水,可少量喷浇。

秧苗一叶一心期是预防立枯病的最佳时期,每平方米可选用10%立枯灵、3.2%克枯星或移栽灵等喷雾预防。

2、一叶一心到两叶一心期

此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株高控制在7.5-8.5cm。

严防高温烧苗或秧苗徒长,可增加通风时间。

如发生连续多雨低温天气,待晴天后,要提早开棚通风。

水分管理上应严格控制浇水,保持床土旱田状态,促进根系发育,做到“三看”浇水,即看床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看早、晚叶尖水珠大小,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萎蔫或卷曲。

如床面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叶尖水珠变小或午间发生心叶萎蔫或卷曲,应及时浇水,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

浇水时间应选在早晚,最好不要白天浇水。

3、两叶一心到三叶一心期

此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株高控制在12.5-13.5cm。

水分管理应缺水补水,特别是2.5叶以后的水分管理,尤其采用钵体盘育苗形式,由于钵体盘内土坨小,保水能力差,应注意浇水,防止高温晒死秧苗,浇水要往复缓慢喷浇,不能大水漫灌。

适当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锻炼秧苗适应外界环境,增强抗寒能力。

同时应注意防治青、立枯病,对青枯病严重的地块应采取灌水上床的方法,使苗床水层达苗高的2/3,并可串灌。

4、三叶一心到插秧

棚内温度以不超过20℃为宜,棚膜昼揭夜盖,最低气温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自然炼苗,插秧前3天,全揭膜锻炼秧苗。

水分管理上,缺水补水,插秧前3天,在不致秧苗萎蔫的情况下,控制浇水,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干渴状态,有利于插秧后发根好、返青快、早分蘖。

秧苗3叶期以后,若出现秧苗叶片普遍退绿发黄缺肥时,每100m2苗床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铵2-3Kg,对水100倍液叶面喷洒,喷肥后要浇清水防止烧苗。

插秧前2天,每平方米撒施磷酸二铵150克,施肥后喷清水洗苗,同时,为防潜叶蝇,用10%大功臣1000倍液喷雾。

水稻育苗技术

1:

怎样确定育秧期?

水稻保温旱育苗,在气温稳定通过5℃-6℃后开始育苗播种(盖地膜、棚膜后增温到12℃以上),黑龙江省一般在4月中、下旬,不播5月种,最佳播种期为4月15日-25日间。

也可以播秧期倒算日数确定播种期,中药在播秧前30-35天播种,大苗在播秧前35-40天播种。

2:

水稻育秧布量怎样确定?

秧田播种量总的来说是宜稀不宜密,只有在稀播条件下,保证相应的光照,才能培育壮秧。

具体播量的多少,应以育苗叶龄的多少和移栽的方式(人工手播或机械播)来确定,以移栽前是否影响个体生长为标准。

一般手播旱育中苗,每平方米(6盘)播芽种(发芽率90%以上)250-300克。

手播旱育大苗每平方米(6盘)播芽称200-250克;盘育机播中播,每盘播芽种95-120克,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苗密苗弱,返青慢,分菜晚,过少漏播率增加,补苗费工。

抛秧或摆插钵盘育苗,其播种量按每平方米300克。

3:

常用的育苗方式有几种?

提倡哪种方式?

水稻的育秧方式有塑料薄膜保温旱育秧,如旱田地、轩田地、草田地、大地台及本田地旱育秧、塑料薄膜隔离物保温旱育秧,塑料薄膜保温旱育秧可分有孔和无孔育秧,按塑料薄膜覆盖情况可分大棚、中棚、小棚育秧,按苗床水分多少可分旱育秧和湿育秧。

目前,提倡的主要是大中棚旱育秧。

4:

什么样的秧苗才算壮秧?

培育壮秧的关键是什么?

1、形态上表现生长健壮。

2、生理上表现代谢协调,生活机能旺盛。

3、叶龄适宜。

壮秧播后的表现是:

1、发根力强。

2、抗逆性强。

3、返青成活快。

4、生产力高。

要培育壮秧,稀播是关键。

当前一些地区对稀播认识不足,播种量高,秧苗细弱拥挤,成苗率不高,播种后大缓苗。

所以育秧一定要强调适当稀播。

5:

开闭式旱育秧有什么优点?

1、苗床内空间大,受光面积大,吸收热量多,热效高,增温快,出苗早,秧苗齐,成秧率高。

2、秧苗整齐,生长势强,秧苗素质好。

3、操作简便,管理方便。

4、成本低、效益高。

6:

开闭式旱育秧有哪些主要技术环节?

1、育秧地选择应选用园田地、旱田地、菜田地、大地高台或本田的高燥处,不能有积水,地势不低洼,盐碱要轻。

2、旱整,旱作床。

3、铺好营养土。

4、播种前苗床处理好。

5、适量稀播种。

6、喷浇除草药剂。

7、覆盖地膜。

8、搭架,盖农膜。

9、苗田管理。

7:

什么叫软盘育秧?

有哪些优点?

软盘育秧是近几年来宽床开闭式旱育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旱育秧技术,其突出特点是使用软盘育秧,培育出的秧苗整齐,叶片宽窄一致,薄厚均匀,规格化、标准化,既适合机械化插秧,更适宜人工插秧。

由于这种方式育秧床土是经酸化处理或加入床土地调制剂而配制成的标准化的营养土,为秧苗生长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所以秧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育好,即使育苗期间遇到不同程度的低温寡照或是高温干旱,大风等不利条件的影响,秧苗生长仍很正常,很少发生立枯病,青枯病,颇受欢迎。

软盘育秧的好处:

1、秧苗素质好,不易发病。

2、能大幅度提高秧本田比例。

3、能促进育秧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管理方便。

5、降低育秧成本。

8:

抛秧育秧的主要技术环节有哪些?

1、抛秧育秧盘:

是一种特制的塑料盘,这种育秧盘可以育出土块的秧苗,育秧床土块不易散碎,运输方便。

2、抛秧育秧:

每个育秧小槽所育的秧苗是一个空秧,所以在播种时不要下秧太多,否则播种量大,难育成壮秧,一般每个槽4-5粒即可。

3、没有使用抛秧盘育秧时,最好在起秧前用力在苗床上将秧苗切成豆腐块似的,以便抛出。

9:

旱育秧出苗前应注意哪些田间管理事项?

1、温度管理:

为保证早发芽、早出苗,出齐苗,旱育秧出苗前要做好出苗后的保温工作。

措施是盖好农膜,农膜有损坏处及时补好。

经常打掉农膜上的灰尘和积雪,增加农膜透光率,提高温度。

有寒潮时,应用薄膜上覆盖草苫等保温。

2、水分管理:

床土水分不足、不均,会影响出苗和齐苗,因此应经常检查苗床的床土水分状况,发现表土干燥发白,就应及时补水。

3、预防鼠害、虫害:

防鼠办法是床面施磷化锌,即0·5公斤磷化锌加饵料(玉米、高梁等)25公斤,拌好后撒在床面上,预防蝼蛄用5%锌硫磷0·5公斤加煮熟的高磷50公斤,混拌后撒在床面上,每床撒少量即可收到防治效果。

当秧苗立针、青头后,及时揭去覆盖在苗床上的地膜,揭膜高温灼伤苗尖。

10:

旱育秧齐苗后应怎样进行通风炼苗?

出苗后到揭膜炼苗这个阶段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是旱育苗成败的关键时期。

管理的中心是保证秧苗稳健生长,既要预防低温危害,又要防止高温“捂大苗“而造成徒长。

喷灭草药剂,出苗后根据杂草多少喷施敌稗乳油灭草。

在稗草二叶期前每标准床(22·5平方米)用20%的敌稗乳油50克,对5公斤水喷雾。

喷药的后24-36小时内不能浇水,以免降低药效。

防治立枯病,喷敌克粉药液是防治立枯病、青枯病的重要措施。

分别在秧苗一叶一心和二叶一心期喷药。

第一次一叶一心期喷洒1500倍液,每平方米喷3公斤药液;第二次秧苗在二叶一心期喷1000倍药液,每平方米公斤。

喷药时选择天气晴朗、无风天气进行。

上午10时前有露珠,不要喷药。

当苗床土层干时应先浇水后打药。

11:

旱育秧怎样进行温度和水温管理?

1、一叶一心期温度控制在25度-30度之间,若超过30度,打开农膜通风口降温炼苗。

炼苗时还要看天气,按温度变化进行;二叶一心时,床内温度保持在20-25度之间;三叶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

2、秧苗出齐后,就应该注意适时适量供水。

尤其秧苗出齐后,一般应补一次水,但要考虑当时土壤墒情,确定是否补水的原则是:

看床面土壤是否发白,如果发白表示缺水,就要补水。

补水的时间以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以后,最好用晒水池

的水,把水温提高到14-15度。

12:

旱育秧受低温危害如何挽救?

育秧期受低温危害后,不仅降低发芽率,还抑制秧苗生长。

水育秧多发生腐病和烂秧,旱育秧多发生立枯病和青枯病,严重时大量死苗,尤其是根系发育不良和徒长的秧苗受害更重,常造成弱苗、苗小和缺苗等问题,耽误适时插秧。

秧苗受低温危害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及时对症下药,发生什么病及时用什么办法来治疗,搞好薄膜保温工作,降低地下水,减少苗床温度,还可在苗床上撒草木灰以及调节水层。

13:

旱育秧秧苗到了插秧期不能及时插秧怎么办?

秧苗到了插秧期,因某种原因不能及时插秧,这种情况下管理秧苗的办法有:

一是继续“蹲秧“这种办法适于旱壮秧,旱生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强的秧苗,少浇水或不浇水,促进根系下扎;其它类型秧苗看当时苗情,要酌情给水,但也应减少给水量和给水次数,不旱到一定程度(不蔫)不给水。

二是采取秧办法。

14:

旱育秧发生秧苗徒长怎么办?

秧田期秧苗徒长是经常遇到的尤其在没通风炼苗前,秧苗遇高温天气易徒长。

此时,一些稻农更不敢揭膜通风,怕揭膜打蔫,发生青枯病。

不揭膜秧苗更徒长。

对徒长苗的处理要先灌水,水深到第一完全叶的叶枕之上,同时揭膜炼苗,待2-3天将水撤浅,还要继续炼苗,约3-4天左右,秧苗直立不打蔫,没有青枯病症状就正常通风炼苗。

还要酌情追肥,使其很快恢复正常生长。

防病灭草要及时。

15:

旱育秧秧苗发药害怎么办?

农药对水稻的药害,常因药剂变质、不了解农药性质误用,用量过多,浓度过高,施药不均匀等而引起,常用药害症状有:

焦斑、黄化、畸形、青等。

因此使用农药前应认真检查,切不可草率用药,不要使用质量不好或变质失效农药。

发现受药害的秧苗,要灌水冲洗,降低农药浓度,减轻药害程度,加强水、肥管理。

16:

塑料钵盘旱育秧的主要技术环节?

1、选择秧田地:

要选择中性或偏酸性的旱田地,园田地做育秧田,土质肥沃,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要长期固定,逐年培肥。

2、提倡秋翻地,秋施农肥,每平方米施腐熟速筋农肥10公斤。

秋做床,要整平耙细。

春翻地要做到早耕翻,耕深10厘米左右。

做床时,要打碎坷垃,整平床面,达到播种状态。

3、秧本田比例,常用的钵体秧盘规格是长61厘米,宽32厘米,434个小钵体的秧盘,约5个盘的面积为一平方米,每亩本田需用35-45个钵盘,秧田7-9平方米,秧本田比例1:

72-148。

4、搭棚育秧,大棚要在结冻前挖好排水沟和埋桩孔眼。

棚高2·2米左右,宽7米,长40-60米。

棚内设两排置床,置床宽度3·2米,置床间留一条30厘米宽的作业道,靠棚模两边各留15厘米宽的空带。

棚内有效面积256-384平方米,可摆盘1280-1920个。

中棚高1·5米左右,宽6米,长20米。

棚内设两排置床,床宽2·7米,中间留一条30厘米宽的作业道,靠棚模两边各留15厘米空带。

棚内有效面积108平方米,可摆盘540个。

5、钵盘土配制,育秧盘

土,其中肥沃旱田土占50%,腐殖土30%,腐熟酸性农肥20%。

如果没有腐殖土,可用肥沃旱田土70%,加腐熟酸性农肥30%,不能用砂土。

把盘土混合后,晒干,捣碎,用3-4目筛子过筛,每盘用土量2公斤左右。

盘土配肥:

每200公斤过筛盘土,混拌吐秧剂2·5公斤,做到调酸、配肥、消毒三项作业一次完成。

17:

秧苗“滞长“或形成“小老苗“是什么原因?

一是早春气温低,炼苗不当造成通风口处秧苗产生长“滞长“,由于秧盘直接受冷风侵袭造成,这种现象常发生在窖床封闭式育秧。

二是苗术土太硬,不疏松,秧苗根系发育不好,根扎不下去,根系少、短,因而影响地上部生长,苗矮。

叶片短小,秧苗生长慢。

三是秧苗受低温冷害造成秧苗滞长。

18:

秧苗期幼苗生长不整齐怎样调整?

秧苗矮侧覆盖农膜,高侧暂不覆盖农膜,待整齐后再统一管理,这样管理3-5天就可以了

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播期标准:

摆好盘后,当气温达到育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

最佳播期为4月6日—15日,利用三模覆盖可提前3-4天。

播种前浇水时推荐使用微喷进行喷灌,使用喷头进行浇苗床时,要在育秧盘上铺一层透气透水育秧膜,严防浇水后盘内床土厚度不一致,水分渗干后等待播种,要一次浇透底水,标准是置床土层内无干土。

2、播种方式:

机械播种,以推广应用电动苗床精密播种器播种为主。

3、播量标准:

六行插秧机机插中苗播芽种4200粒/盘;钵形毯状盘机插中苗播芽种3700粒/盘;八行插秧机机插中苗播芽种3100粒/盘,八行插秧机要比常规育苗增加20%育秧面积;钵育苗播种3-5粒/穴。

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

4、覆土标准:

播种后用木板或磙子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三面着土,然后覆土0.5-0.7cm,厚薄一致。

钵育苗时,钵体装土3/4深度浇水后播种覆土。

苗床播种注意事项:

1、播种量不能过大。

一是避免种子浪费,二是密度太大,秧苗的土壤营养条件和空间营养条件受限制,个体秧苗所占面积小,根群发育不好,吸收养分不足,受光条件差,光合作用降低,不利于育出壮秧。

2、苗床覆土不能过厚,否则会影响种子破土,播种后覆土时,不能用含有壮秧剂的土覆盖,以免发生药害。

4、预防立枯病:

当秧田1.5-2.5叶期,选用30%恶霉灵·甲霉灵水剂1-1.5ml/㎡,兑水15L,茎叶喷雾。

也可选用3%育苗青或30%瑞苗青,按说明书准确使用。

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烧苗。

5、苗床追肥:

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每百平方米可用硫酸铵1.5公斤,稀释100倍液叶面喷肥,或用爱丰等腐植酸叶面肥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烧苗。

应用三模覆盖技术

水稻三膜覆盖技术:

是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应用的一种大棚增温技术,主要是在3月中旬扣好大棚棚膜的基础上,秧苗播种后在置床上先盖地膜,然后,在地膜上扣40-50cm高的小棚,上、中、下共计三层保温膜,故称为三膜覆盖技术。

采用三膜覆盖技术一般可使置床温度比外界温度增加10℃以上

三膜覆盖操作方式:

完成苗床播种,地膜覆盖后进行操作,骨架科选用竹坯子或直径8mm钢筋,完成拱形,两头插于土中固定(秧盘紧靠步道砖的,可暂时起走一块砖,用于三膜固定),每个骨架保持1.5-2.5米间距,同时用绳子逐个连接,以保持稳定性。

使用时间自播种后到1叶展开,棚内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可撤掉三模。

注意:

出苗后,要时刻观察棚内温度,上午及午间,气温较高,要及时打开三膜通风散墒,夜间气温若低于10℃,要盖好三膜,保持苗床温度。

三膜覆盖的优点:

使用三膜覆盖的大棚,地下膜平均温度比常规育秧棚温度高3-7℃。

利用三膜覆盖,一是减少昼夜温差,提高棚内温度,增加有效积温;二是防御早霜危害增加大棚内的温度,进行早期水稻育苗,争得农时,三膜育苗可比常规育苗提前5-10天播种(4月10日前可播种结束);三是三膜覆盖育出的秧苗苗齐苗壮,利用率高,解决了以往育秧棚边苗差的问题,而且采用此方式育出的秧苗盘根好、带蘖率高,使秧苗移栽后不缓苗。

在减少植伤的同时,保证了秧苗下地返青快,分蘖早,且分蘖节位低,适用于人工、机械各种插秧方式,从而使种植户获得更大的产量和效益。

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管理工具:

秤、量杯各一。

标准温度计两支,秧田管理指标牌一张,技术负责人、种植户及大棚管理记录本一套。

2、温度计摆放标准:

温度计分别摆放在距棚头20m距步道30cm处,用8#铁线做成Y型支架,播种后放于床面上,秧苗出土后温度计使用放置于秧苗下1cm处。

3、秧田管理四个关键时期技术标准

第一个时期:

种子根发育期

从播种到第一叶露尖,约需7~9天时间,此期以培育种子根为主。

管理重点是控温,要求棚内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开始通风。

此期一般不浇水,如湿度过大或局部过湿时撤膜散墒,晚上再复上地膜,露种处要适当复土。

当秧田出苗80%时,在早晨8时前或晚上5时后揭去地面,严防中午高温时揭膜,阳光灼伤秧苗。

此期间最适温度25-28℃,低于10℃停止生长,若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注意防御冻害,保持棚内温度。

第二个时期:

第一完全叶伸长期

从出苗到第一完全叶展开共需5~7天时间,管理重点是调温控水,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度不超过3厘米,地下部促发与第一叶同伸的鞘叶节5条根系。

此期用Ph4的酸水普浇一次,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温度过高及时通风练苗,水分管理除苗床过干处补水外,一般少浇或不浇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状态。

第三个时期:

离乳期

水稻育苗及秧苗期管理方法》出自:

/news/31146.html请保留,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