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023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docx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修改版

第一篇:

湖南涟源天堂李氏祠堂

天堂李氏

始迁祖应祥公,号法雷,行千郎,元授指挥使,宋末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安福县南门迁湘乡托山铁矢荡,不数传而家天堂,衍为莹、芳、鉴、琼、茂、高六支。

宗祠在天堂,建于清嘉庆间。

族谱始修于咸丰11年(1861),光绪5年(1879)二修,光绪25年(1899)三修。

族人分布于湘乡、宁乡、安化、武冈及湖北、四川等地。

至1949年,已传20余代。

派词:

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元良国朝时,逢时照盛名,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

图为:

涟源新禾际公祠堂

西平忠武王晟,字良器生旗明皇开元十五年丁卯年,初徒京兆后徒金陵,封西平郡王,配五妃生十五子,十子宪字章武,吴地陇西李氏,遂为名门望族,子孙繁衍。

支分派别。

历世相承。

代不乏人,至宋季迁楚者亦众,我天堂李氏始祖宋末辟完颜乱由吴徒湘是也。

始祖应祥公。

元授指挥使。

号法雷行千郎,配梁氏三娘,派语,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

元良国朝时,逢天照盛名,代纪传扬久。

忠厚启家庭。

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

第二篇:

湖南涟源安定梁氏源流考

湖南涟源安定梁氏源流考(第三稿)

笔者按:

最近,笔者在三亚重新认真研究了《江西白沙梁氏族谱》,又有了一些新发现,故对此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现重新发表,供各位宗亲参考。

今年10月30日,吉水梁氏文化研究会和同宗的广西玉林梁氏文化研究会来涟源寻亲,并带来了他们精心收藏的江西白沙梁氏祖先留下的珍贵老谱,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曾任北宋大理寺评事、汝州防御推官的涟源梁氏先祖——江西泰和叔山公梁崈于宋治平四年(1068年)丁未中秋亲笔所写,保存了950年的《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原稿。

文中对我们安定族南下迁蜀,自蜀迁楚、迁赣做了详细叙述。

这是至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对涟源梁氏祖先入湘之前迁徙活动最久远、最全面、最清晰、最可信的记载。

在唐末、五代十国及宋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各家族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到宋代时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

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这篇宋代祖先写的原文,实属不易,万分珍贵。

我们通过认真仔细拜读、研究叔山公留下的珍贵墨宝,以及从他开始主持,历经几十代先人精心编撰,前后进行了十三次重修完善的江西白沙梁氏老谱,对照分析涟源梁氏家谱,查清了涟源十甲、六甲、四甲、三甲(以下简称三衙冲梁氏)和观山、洞上梁氏六族千百年来许多一直模糊不清的支脉源流关系,为我们将来七修家谱,认祖归宗,继承家族优秀文化,弘扬光大优良的美德家风,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一、涟源梁氏祖地——江西白沙梁氏的脉系源流

根据叔山公梁崈的记载,江西白沙梁氏的远祖源于四川。

(一)安定族南下迁蜀始祖是梁睿(531-595年),西北安定人氏,北周武帝建德年间(572~577年)官拜行军元帅,奉隋文帝杨坚命讨王谦于蜀大胜,被任命为益州都统,总管镇蜀,雄踞西南。

于是,他的子孙后代便定居于邛州依政县(今四川邛崃市)。

(二)自蜀迁楚始祖是梁震,被江西白沙梁氏奉为开基一世祖。

据考证震公生于公元863年,邛州依政人,是梁睿的14世孙,唐昭宗朝(889--904期间)进士。

后梁代唐后,震公不愿为后梁效力,回归四川家乡,途经江陵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爱其才华,强行把他留下。

但震公不愿接受高季兴的官职,始终仅做其白衣谋士,自称“前进士”。

高季兴死后,震公隐退,自号“荆台隐士”,留居于湖北监利西角二十里土洲。

至南唐元宗保大年间((943--957年),高季兴的孙子,南平王高保融派使者去四川将梁震之子梁谊接到监利土洲,命他在家侍养梁震。

宋太祖乾德年初(963年),谊之子迥(927-?

)字公远,被太祖任命为福州防御使,后镇潭州(现长沙);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从曹彬伐南唐;太宗太平兴国初(约976年)任尚书郎,管理泉州军府事,后提点淮西路刑狱。

迥公晚年被子梁鼎迎奉吉州就养,定居西昌(今泰和县)龙州江华亭。

迥公娶梁震得意门生,南平王首辅大臣孙光宪的女儿,陵州贵平县(今四川省仁寿县东北)孙氏为妻,生男二:

长名鼎,字元铉;次名顾,字元瞻。

梁顾为通州江华主簿,太宗朝升任大理评事,知安福县事,后受父命,仍归长沙故地,续迁居举山。

(三)迁赣始祖是梁鼎(955-?

),字元铉,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为殿中丞,后任江西吉州刺史。

仁宗庆历间(1041—1048),朋党之祸竞起,殿丞公遂挈其子若孙悉南徙趋吉郡以避害,居于西昌龙州江华亭。

鼎公娶江陵东郭氏,生男三:

长穆,字德昭,仕至韶州郡守,居庐陵良潭白沙(现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白沙村);次稽,字知古,仕至秘书省校书郎、中书堂后录事,迁泰和高行乡冶坑西塘,其子叔山公即为“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作者,曾任大理寺评事、汝州防御推官;幼程,字可式,仕台州司理,徙龙泉(现江西遂川)上七,其幼男申甫赘庐陵良潭白沙。

二、湖南涟源安定梁氏与江西白沙梁氏的关系

湖南涟源安定梁氏与江西白沙梁氏同宗,均源于江西西昌(现泰和县),主要证据有以下三点:

(一)先祖世系源流相同。

“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一文和“江西白沙梁氏老谱”世系的记载,与我们涟源十甲、六甲、四甲、三甲、观山、洞上六族族谱中迁湘前的世系完全一致,都是白沙梁氏一世祖震公至四世祖鼎公的后裔。

(二)江西先祖名讳相同。

涟源观山、洞上两族梁氏家谱记载,“先祖穆公,字德昭,生子叔山,叔山生禄(字学张),禄(学张)生辉义(字行之),辉义(行之)生宇顶(字仕宽),宇顶(仕宽)生顺龙……”此记载虽然与叔山公所撰“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中叙述的父子关系有误,但叔山、学张、行之、仕宽等江西白沙梁氏先祖名讳和世系却完全相同,丝毫不差。

(三)家谱传代辈字相同。

“江西白沙梁氏老谱”记载,稽公六世孙梁子祥(名梁榉)儿子梁天锡为天字辈,孙子梁宗伯是宗字辈,曾孙梁国材、国瑞、国远等是国字辈。

根据涟源三衙冲梁氏家谱记载,由赣迁湘始祖隆公,字天徵,是天字辈;家谱虽未记载三衙冲梁氏始祖太义公有含国字的名字,但太义公的哥哥叫梁国瑞、弟弟叫梁国灵,可以推断,太义公应该有一个含国字的名字,可能是因为遗漏或疏忽,没有记录下来。

现在只有经公辈字没有对上,隆公(天徵)的儿子按班辈,应该是宗字辈。

据分析,可能由于太义公后来的孙子也属宗字辈(宗显、宗仁、宗美、宗礼),涟源梁氏在清乾隆年间初修家谱时,有可能是为了避讳,便将宗经公改为经公了。

由此可见,隆公(天徵)、经公、太义公(国字辈)正好对应江西白沙梁氏老谱上的天锡、宗伯和国材等,世系年代也相符,分别是康公的六十

九、七

十、七十一世孙,由于古代信息闭塞,缺乏交流,互不通气,未载入江西白沙梁氏家谱而失考,致使宗亲失散了八百多年。

三、现涟源梁氏世系源流中需要重新考证的几个问题

对照江西白沙梁氏老谱,现在涟源十甲、六甲、四甲、三甲、观山、洞上梁氏六族的家谱仍存在以下几个疑点,需要重新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加以考证、澄清。

(一)叔山公不是穆公之子

观山、洞上两族梁氏家谱记载,“穆公,字德昭,生子叔山,叔山生禄(学张),禄(学张)生辉义(行之),辉义(行之)生宇顶(仕宽),宇顶(仕宽)……至迁湘始祖世机公。

”但是,叔山公在《江西梁氏族谱源流总叙》一文中明确写道:

“白沙吾父七秘校(稽公)迁同邑高行乡冶坑西塘是也。

因念西塘一派,自吾父徙此,至吾之子孙又三世矣。

”白沙梁氏在1804年九修族谱时所写的谱序也记载:

“知古公生大理评事叔山公;叔山公评事生天长令学张公;天长令生蒲州佥判行之公;佥判生仕齐、仕宽等六公。

”很明显,叔山公不是穆公的儿子,而是稽公的儿子。

因此,观山、洞上梁氏很可能不是叔山公的后代。

由于观山、洞上两族当年派去江西泰和寻访族亲的先人马虎大意,错记了先祖,历代后人照抄照搬,一直将此错误延续了三百多年,直至今天。

江西宗亲这次送来的白沙梁氏老谱清楚地记载了,穆公的十二世孙世机公迁湘前的世系情况。

该谱记载,穆公生哲,哲生广,广生铉七,铉七生远岗,远岗生吉因,吉因迁吉水,后代失考。

观山、洞上两族有可能就是吉因的后裔。

吉因在外辗转迁移,七传至世机公。

世机公的前辈最后定居于吉安府泰和县从晴乡六都白沙嘴,世机公又于明洪武十年举家由此地迁居湖南湘乡迪坑。

当然,上面所讲的世机公与江西前辈关系,目前还只是笔者根据江西老谱所做的推测。

也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观山、洞上两族最初修家谱时,仅是将叔山公的父亲搞错了。

该两族确是叔山公后裔,但江西先祖是梁鼎的次子梁稽,而不是长子梁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目前还未查到直接证据,需要到江西做进一步详细调查考证,查清族谱上记载的世机公迁湘前居住的“泰和县从晴乡六都白沙嘴”现在是什么地方,当地有没有族亲、老谱等问题。

(二)涟源三衙冲梁氏可能是江西白沙梁氏九世祖仕宽公的后代

据江西白沙梁氏老谱记载,六世祖叔山公(笔者注:

大约于公元1000年前后)随父亲知古公,由庐陵良潭白沙迁徙到泰和高行乡冶坑西塘定居下来。

八世祖行之公(笔者注:

大约生于公元1040年前后)曾任陕西蒲州佥判(相当于现在的地区行署办公室主任),生有六个儿子。

他的次子九世祖仕宽,号公量(笔者注:

大约生于公元1060年前后),大约在政和二年((1112年)左右,因带领乡勇帮助朝廷剿灭农民起义(家谱记载是剿灭李元砺,年代不符,待考证),立下大功,被朝廷封为安徽东部的濠州定远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于是迁居安徽定远县。

家谱上称他为“吾乡别迁之祖”,

在江西白沙梁氏老谱中,我们没有查到关于三衙冲梁氏迁湘世祖隆公(天徵)的名字和记载。

根据白沙谱序的描述,笔者推测隆公(天徵)很可能就是上面所叙述的白沙梁氏九世祖仕宽的孙子。

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是在观山、洞上两族梁氏家谱中错记的世机公迁湘前的江西老家世系情况,很可能就是三衙冲梁氏迁湘世祖隆公(天徵)的江西先人世系。

据涟源梁氏族谱记载,乾隆十九年(1756年),涟源梁氏十甲、六甲、四甲、三甲、观山、洞上六族筹备合修家谱时,曾派人到江西泰和专门寻访族亲,现在族谱上所刊载的历代源流,大多来之于当年在江西泰和搜集的资料。

由于古时的交通和信息传递都非常落后,搜集资料完全靠手抄、脑记、口传。

可能由于涟源六族派去江西泰和寻访族亲的先人马虎大意,张冠李戴,误将稽公后代隆公(天徵)的世系,错记到穆公后代世机公的身上。

二是观山、洞上两族梁氏家谱中记录的江西先人世系情况说:

“仕宽,配罗氏,子二,长顺龙、次顺凤。

”白沙梁氏家谱却记载仕宽公娶妻高氏,只有一子梁榉(字子祥),生卒情况都不详。

同时,家谱对仕宽公迁居定远后的情况记载更是十分模糊,仅说仕宽公死后,“其子榉以申甫不继,随母高氏复居白沙(庐陵良潭白沙),占籍为庐陵人,与冶坑(高行乡冶坑西塘)分派……”笔者分析推测,仕宽公因官迁濠州定远县时,年龄大约已五十岁开外,在冶坑西塘早已娶妻罗氏,生有顺龙、顺凤二子;可能定居濠州定远县后,又续弦娶妻高氏,生下儿子梁榉(字子祥)。

仕宽公去世时,儿子梁榉年纪还很小,后因六世祖申甫后继无人,便由母亲高氏携带迁往庐陵,去继承申甫遗产,从此定居白沙。

家谱还记载,当时“白沙与冶坑数十岁少相通”,兄弟之间没有来往,可能彼此都不知对方的存在。

于是,梁榉(字子祥)后代在修撰白沙梁氏家谱时,没有将冶坑的顺龙、顺凤二公收入家谱。

照此推测,迁湘世祖隆公(天徵)可能是顺龙公的儿子,与白沙家谱中记载的子祥公(梁榉)儿子梁天锡为同祖父堂兄弟。

(三)涟源三衙冲梁氏迁湘始祖隆公是太义公的祖父

涟源三衙冲梁氏十甲、六甲、四甲、三甲四族在乾隆十九年(1756年)初修家谱时,迁湘始祖隆公至涟源开基始祖太义公之间仅隔一代,是祖孙关系。

清道光元年(1821年),时任安福县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六甲举人梁治达(1793-1865年),号菉庄,被族人邀请参与二修四族家谱。

菉庄公根据先人留下的一些墨稿资料,认为隆公至太义公之间不是仅隔一代,而是六代。

他在未经严格考证的情况下,要求重修族谱时添加上。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中途耽搁,当在外做官的菉庄公将他的意见写信寄到家乡时,四族二修的家谱已经印完。

所以,在同治十一年三修家谱时,按照菉庄公遗稿,在隆公至太义公之间增加了五代先祖。

增加五代先祖后,隆公的生辰年月就产生了矛盾。

乾隆38年(1773年)和道光元年(1821年)所编撰的

一、二修祖谱中均记载,隆公系“南宋高宗朝进士,绍兴27年(1157年)迁湘。

”三修家谱时,为了适应增加这五代先祖的需要,便修改成“隆公系五代进士,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迁湘”前后差了近200年。

对此,后辈意见一直有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异议:

一是世系传代的时间。

按照史料记载,五十九世祖梁震公出生于公元863年,如果万隆公是宋太祖建龙元年(公元960年)举家迁湘,与梁震公出生时间只差97年。

按照三修以后的现谱(以下简称现谱)的记载,传了六代,每传一代平均历时才16年,就是代代都是长子(何况并非如此),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二是先辈之间的逻辑关系。

按照现谱,隆公是鼎公的重孙。

但据《宋史》记载,鼎公是公元955年所生,建龙元年(公元960年)时才5岁,当时不要说隆公,就是鼎公的儿子稽公应还远未出生,怎么可能举家迁湘。

三是太义公的出生时间。

太义公是涟源安定梁氏开基始祖。

家谱对太义公之后世系中的诸位前辈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是公认准确、没有任何争议的。

如果隆公是绍兴27年(1157年)举家由泰和迁湘,说明隆公是率子孙三代全家迁徙,符合族谱关于“举家”的描述。

现谱在隆公至太义公之间增加五代后,迁湘时间改成公元960年,到太义公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初十日,定居安化大木山三衙冲(今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先后历时217年,难以令人置信。

江西宗亲这次送来的白沙梁氏老谱对解决这个历史悬案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隆公至太义公之间增加五代先祖是很难站住脚的。

首先,从江西谱中可以清楚查到,隆公属于天字辈;太义公属于国字辈,证明他们确是祖孙关系。

其二,根据江西老谱记载,很可能是隆公(天徵)祖父的白沙九世祖仕宽,其有文字记录的社会活动都是北宋末年,其孙子不可能是北宋初年人氏。

其三,白沙家谱记载从一世祖梁震公到天字辈的十一世隆公(天徵),下传了十代(不是涟源梁氏新谱所记的六代),历时约294年,平均约30年一代,完全符合我国汉族历代世系正常传代年数。

所以,隆公是太义公祖父的记载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四、总结

经过以上的综合分析研究,笔者初步将涟源与白沙的世系排列如下,供宗亲参考:

—穆(良潭白沙,庐陵之始)-哲-广-铉七-远岗-吉因—七传至世机公

震—宜--迥—鼎—稽(冶坑西塘,泰和之始)--叔山—学张(福)—行之(海)--仕宽--

—程(龙泉上七,龙泉之始)--从甫—-七传至湖南忠泰公

行之—-—仕宽—-顺龙—------天徵(隆)—-经—---太义(涟源梁氏)

—子祥(榉)---天锡——----宗伯——国材(白沙梁氏)

江西白沙梁氏老谱虽然为我们涟源十甲、六甲、四甲、三甲、观山、洞上梁氏六族搞清千百年来模糊不清的支脉源流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我们在这个老谱中,毕竟没有查到涟源梁氏迁湘始祖隆公、世机公的名字,许多新想法、新论点主要还是来源于分析推测,缺乏直接的证据,需要实际到泰和、吉安祖地,做进一步仔细调查考证,查找第一手依据,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结果,真正达到经得起时间推敲、历史考验,对后代子孙认真负责之目标。

第三篇:

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四字〗生花梦笔刻炬成诗

上联典指典指梁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

下联典指梁江洪,与萧文瑛、丘令楷等并以文称,夜集赋诗,刻炬而韵成,皆可观览。

徙戎著论止水鉴忠

上联典指西晋陈留圉人江统,字应元,言语希少而起向远大,当时人称“嶷然(独立、超绝)希言江应元”。

初任山阴县令,后至太子洗马。

元康年间,氐帅齐万年反晋失败后,他作《徙戎论》。

建议将氐、羌等族迁离关中,又对并州的匈奴部落表示隐忧,但惠帝并未采纳,不出十年乱起,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

八王之乱中,先参与齐王司马冏的军事,谏齐王骄慢荒淫;又为成都王司马颖的记室,也有劝谏。

后官至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之乱时,病死于流亡途中。

下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字子远,由乡里举荐入太学,文章颇明名,度宗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宰相),因刚直曾得罪奸相贾似道。

他曾在芝山后花园开凿水池,池中亭上匾额写“止水”二字。

元军南侵,他投水而死。

望厓骁骑文坛骄龙

上联典指南齐骁骑将军江斅(452-495),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人。

南朝宋孝武帝婿。

齐时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为权幸降意,时人重其风格。

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东)人。

历仕宋、齐、梁三代。

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谓“江郎才尽”。

有《江文通集》。

〖江氏祠堂对联五字〗

释诗风雅颂为仕宋齐梁

上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江永。

有《十三经注疏》。

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千秋文藻富五色笔花新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

少年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相传曾在梦中见神人授以五色笔,于是文思大进;晚年又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五色笔,故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称“江郎才尽”。

曾先后在宋、齐、梁三代做官,历任宋徐州从事、齐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禄大夫。

诗作能得前人神貌;赋以《恨赋》、《别赋》有名。

文词精美,情调凄惋。

〖江氏祠堂对联七字〗寻春得句诗无草带醉裁笺檄有花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济世安民恩泽厚阳春白雪品位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荔枝情味人犹觉香雪玲珑梦最凉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

江石如,字介。

泉唐人。

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江氏祠堂对联八字〗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香

此联为江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母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

永平初年举孝廉。

建初初年又举贤良方正。

官至谏仪大夫。

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文藻特新,竟符梦笔之异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上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

江泌,字士清,考城人。

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

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

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

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兄宰相、弟尚书,双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

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万顷及其子江鉴。

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镐也遇难。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联。

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

“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

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县的黄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第四篇:

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

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

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来到甘肃,先到陇西,再到兰州庙滩子,两位兄弟战死疆场,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

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

山门是歇山式结构,前过厅是卷棚式结构,后过厅是大屋脊式歇山结构,大殿是歇山式重檐结构。

山门系垂花门,山门上的木雕彩绘,既显示了精湛的艺术,又有其深刻的寓意。

荷花包裹五谷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年年丰收;暗八仙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神仙那种洒脱飘逸、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琴棋书画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读书那种最高境界的追求;龙凤呈祥的彩绘希望高氏子孙攀龙附凤,位尊权贵;渔樵耕读彩绘是古人向往的四种生活方式;锦上添花是祝福高氏子孙生活越过越好。

山门口的这一对石狮,守护着高氏祠堂,保佑高氏子孙平平安安。

前过厅东、西边墙上分别是《高柴求学》和《大舜耕田》的砖雕。

1

这两幅砖雕教育高氏后人要忠厚孝道,勤奋读书,秉承祖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前过厅立柱上的对联为:

“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

前过厅上方悬挂着康熙年间兰州翰林秦维月题写的“名门寿母”匾额。

与之配套的对联为:

“溢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

这块匾和对联是高氏第十世先祖高中才(武举、武备将军)的母亲张氏九十大寿时,她娘家侄子和高氏族侄为其赠送的寿匾和寿联。

高老太太被乾隆帝赐封为宜人。

后过厅前面正中悬挂着道光帝赐给高氏第十二世先祖高鸣桂的“才兼文武”匾。

高鸣桂,清道光已未贡生,曾任平凉府教谕。

后过厅正中悬挂着由咸丰帝御赐给高氏第十一世先祖高鸿儒的“进士”匾。

高鸿儒,清咸丰癸丑进士,曾任广西天河县知县。

前、后过厅之间有一株古柏。

据记载,原来旁边也有一株,但屡植不活,据说是因为高氏始祖克尊来青城后,晚年回山东老家探亲再未回来,只留下妻儿在青城。

高氏始祖克尊曾有三个儿子,后因一子过继给他人,只留下两子,所以此株古柏又自然分为两枝。

后过厅的立柱上也有一副对联:

“南极流辉八十载金闺集庆,西池启宴三千春玉树生香”。

这副对联是高氏第十二世先祖、书法家高士林给其嫂(高生芝先生之妻)八十大寿的寿联。

东、西两边的厢房原是高氏子孙祭祖时休息的场所,现开辟为高氏名人及书画展馆。

在大殿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清朝陕西长武县知县、高氏第十三世先祖高炳辰题写的“功助宗祠”匾额。

大殿里面供奉着高氏祖先的牌位。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后过厅与厢房相连,不仅建筑独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庙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砖铺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2名文举,6名武举,22名贡生。

200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篇:

杜氏祠堂志

《仙源杜氏宗谱》(卷末)载杜氏祠堂志

大宗祠

大宗祠(俗称八甲祠)在西山。

道光甲申族人天张、朝与等督建,越六年落成。

后建内寝,上为层楼,左右有房通,楼前为一字天井,天井两旁环以石栏杆,中跨圆桥,为中阶五级,东西阶同,阶下左右横廊,中为回廊,前立屏门。

再前大堂,左右房外阶三级,中为方天井,左右长廊皆石柱,前为下廊,廊左右隅各房二间,房旁各有小横天井,下廊前凡三门合甲向,中门旁列石狮二,高七尺左右,左右门旁列石鼓各二,高五尺。

上为门楼重檐起角,承以石柱二,盖以云头瓦,沿檐饰以缕花砖,门前为坦(以上今燬,原注)。

祠东为巷,巷门额曰“云门”。

内通祠屋。

巷东为官厅,厅东西隅小天井各一。

中立屏门,屏后小一字天井为楼屋中堂(今祀学士公,原注)。

左右房外有小套房,左廊有门,东折为厨房及余屋。

右廊门通巷。

楼屋后为方園,中凿方塘围以石栏,園后墙西隅置圆门,进为小園,厰厅三间,厅后通新厨房(光绪癸巳春重建,原注),再后老厨房基,再后为新厰屋(光绪甲午春重建,原注)。

祠西为巷,巷弄门额曰“月路”,内通祠屋,巷西为义塾(今改为报功祠,原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