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01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docx

精品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限时规范训练810精品

专题练八 小说阅读(情节与手法)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错了

刘以鬯

电话铃响的时候,陈熙躺在床上看天花板。

电话是吴丽嫦打来的。

吴丽嫦约他到“利舞台”去看五点半那一场的电影。

他的情绪顿时振奋起来,以敏捷的动作剃须、梳头、更换衣服。

更换衣服时,嘘嘘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国人”。

换好衣服,站在衣柜前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有必要买一件名厂的运动衫了。

他爱丽嫦,丽嫦也爱他。

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注册处去登记。

他刚从美国回来,虽已拿到学位,找工作,仍须依靠运气。

运气好,很快就可以找到;运气不好,可能还要等一个时期。

他已寄出七八封应征信,这几天应有回音。

正因为这样,这几天他老是待在家里等那些机构的职员打电话来,非必要,不出街。

不过,丽嫦打电话来约他去看电影,他是一定要去的。

现在已是四点五十分,必须尽快赶去“利舞台”。

迟到,丽嫦会生气。

于是,大踏步走去拉开大门,拉开铁闸,走到外边,转过身来,关上大门,关上铁闸,搭电梯,下楼,走出大厦,怀着轻松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

刚走到巴士站,一辆巴士疾驰而来。

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冲向巴士站,撞倒陈熙和一个老妇人、一个女童后,将他们碾成肉酱。

电话铃响的时候,陈熙躺在床上看天花板。

电话是吴丽嫦打来的。

吴丽嫦约他到“利舞台”去看五点半那一场的电影。

他的情绪顿时振奋起来,以敏捷的动作剃须、梳头、更换衣服。

更换衣服时,嘘嘘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国人”。

换好衣服,站在衣柜前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有必要买一件名厂的运动衫了。

他爱丽嫦,丽嫦也爱他。

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注册处去登记。

他刚从美国回来,虽已拿到学位,找工作,仍须依靠运气。

运气好,很快就可以找到;运气不好,可能还要等一个时期。

他已寄出七八封应征信,这几天应有回音。

正因为这样,这几天他老是待在家里等那些机构的职员打电话来,非必要,不出街。

不过,丽嫦打电话来约他去看电影,他是一定要去的。

现在已是四点五十分,必须尽快赶去“利舞台”。

迟到,丽嫦会生气。

于是,大踏步走去拉开大门……

电话铃又响。

以为是什么机构的职员打来的,掉转身,疾步走去接听。

听筒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请大伯听电话。

“谁?

“大伯。

“没有这个人。

“大伯母在不在?

“你要打的电话号码是……”

“一……九七五……”

“你想打去九龙?

“是的。

“打错了!

这里是港岛!

愤然将听筒掷在电话机上,大踏步走去拉开铁闸,走到外边,转过身来,关上大门,关上铁闸,搭电梯,下楼,走出大厦,怀着轻松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

走到距离巴士站不足五十码的地方,意外地见到一辆疾驰而来的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冲向巴士站,撞倒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女童后,将她们碾成肉酱。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作

是日报载太古城巴士站发生死亡车祸

1.下列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陈熙接到女友的电话后,顿时振奋起来,以敏捷的动作准备开门,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女友。

B.小说对陈熙的精神世界展开细致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处于失业状态下的陈熙萎靡不振、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

C.小说的不同结局,意在表现生命的无常和无奈,意在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D.小说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使读者在两个不同的结局中更深刻地体味杂乱无章的人生表象无序中的有序、偶然中的必然。

解析:

B项,“小说对陈熙的精神世界展开细致描写”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陈熙的精神世界进行细致描绘。

答案:

B

★2.(分析情节作用)小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熙出门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这一情节的安排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

①展示小说背景。

陈熙接到女友的电话要看一场电影,这本是一件轻松休闲的事情,但从陈熙接到电话到走到巴士车站,他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像打仗,这充分展示了香港社会生活的忙碌与紧张,这种忙碌与紧张也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

在如此急速的紧张忙碌生活中,那个打错了的电话以及出车祸也就自然而必然,这在情节安排上属于伏笔。

★3.(赏析情节手法)刘以鬯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这篇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一头两尾”。

请从“一头两尾”的角度谈谈本文的结构艺术。

答:

 

答案: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意识地开启两段相同的叙述,而在后者叙述的中途,添加上一个微小的细节,从而改变叙述的方向以至整个结局。

这种叙事方法不仅通过两段相同的叙述强化故事的起因和背景,而且使读者在两个不同的结局中更深地体味杂乱无章的人生表象无序中的有序、偶然中的必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袁有江

他现在还不想回家。

迎着刺眼的夕阳,他突然间冒起了去大岭山的念头。

朋友曾提过,大岭山之巅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来这座城市二十多年了,他还从没认真看过这座城市的全景。

此刻,他很想一个人去站站,看看。

暮霭苍苍。

站在观景台边缘,远眺一池斑斓的灯火,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第一次,他发现这座城市是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

一种从喧嚣中滋生的空空荡荡之感,油然而生。

脚下是万丈深渊。

凉飕飕的山风,钻进裤管,沿尾椎流到后脑,激起一股往下坠落的恐惧。

他下意识地抓紧栏杆,想到尼采的那句话: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下山时,他鬼使神差地将车又开回了单位,并关闭了手机。

今夜,他想徒步回家。

银白的河床里,静水深流,寂然无声。

夹道的树丛间,散布着稀奇古怪的虫鸣,天籁般好听。

他贪婪地深吸着夏夜的凉气,稳健地走在塑胶绿道上。

恍惚间,他觉得身后,留有一串清晰的脚印。

这些脚印,将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坚定地嵌入了这座城市。

“强人是你,能顶天立地”,想起了郭天王的歌词,他微微一笑。

在绿道尽头翻上路面,向南,转入一条商业街。

路上车水马龙,街两边店铺林立,流光溢彩的招牌和灯箱,让他有片刻目眩。

一家超市的音响,正不遗余力地播放着流行歌曲。

这条他每天经过的街道,原来如此繁华。

从前的熟视无睹真不应该。

从商业街拐进工业区,热闹渐行渐远。

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的货柜车,几乎没有行人。

站在梧桐树间的路灯,洒下斑斑点点的光。

突然,他发现一家工厂的后门口,好像躺着一个人。

他清除脑子里的那团乱麻,一步步走近。

是一位全身脏污,壮实,约五十岁的女人。

她穿着一套破旧的粗布工装,左脚挑着一只女式布拖鞋,右脚底压着一只男士塑料拖鞋。

她身体横截门口,就着斜坡躺着。

头枕交叉的双臂,胸腹坦然地面对夜空,居然还跷着二郎腿。

青紫的脸上,仿佛浮着一层油润润的,纯真的笑意。

均匀的鼾声,透出香甜的气息。

女人,很像法国印象派油画里,那些丰腴的睡美人。

她不像是捡垃圾、收破烂的。

讨薪的?

似乎也不像。

更像是一位精神失常者,一位什么都不需要考虑的弃妇。

她有家人吗?

为什么会沦落街头?

也许,她好好洗个澡,换身衣,睡在一张柔软的床上,会是一位美丽的母亲。

猜测了一会儿,他觉得自己很可笑。

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根本没资格同情她。

他掏出手机,已经是凌晨一点。

他从来没有这么晚不回家。

偶尔晚归,总有电话先打回去。

手机恢复信号后,一股脑蹦出十几个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

母亲、老婆和儿子都问他啥时候回来,干嘛还不回家。

儿子和儿媳妇在闹离婚。

母亲的股骨头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再拖……

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

徜徉在明月大道,他和月光下的影子无休止地辩论着。

他告诫自己,什么都不必想,不必担心。

影子却告诉他,你得想清楚一切,凡事都值得担心。

到了他夜夜栖息的小区。

输密码,开门;进电梯,出电梯;开锁,进家门,换鞋,过客厅。

一切照旧。

他伸头看看母亲的卧室,夜灯阑珊。

蜷缩在沙发上的妻子鼾声正顺。

负痛而眠的母亲,也一脸安详。

走进浴室,他才再一次回想下午张医生的电话。

“你……虽然是晚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一瞬间,不可遏制的泪水,决堤般涌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中见深意,通过“他”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去思考苦难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

B.“他”对流浪妇人身世来历作一番猜测前后的心理变化,既写出了“他”为人冷淡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苦恼无助的处境。

C.小说善于营造冲突来表现人物,“他”在月光下与影子的辩论,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巧妙外显,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他”的焦躁难安。

D.小说的语言既具表现力又有感染力。

如“该想的想一遍就烦,不该想的想一千遍还想”,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引起读者共鸣。

解析:

B项“写出了‘他’为人冷淡的性格”有误。

这一心理变化的描写,目的是突出“他”的苦恼无助。

流浪妇人虽外表糟糕但怡然无忧,与“他”诸多困扰形成对比,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很可笑,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与义务猜测她的身世来历,更没有资格同情她。

答案:

B

5.小说“归”这一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路程上的回归,指“他”下班后归家。

生活上的回归,指“他”在归家途中发现并享受以前所忽视的身边生活的美好。

心灵上的回归,指“他”卸掉坚强的外表,在苦难面前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

★6.(分析情节手法)小说结尾才交代“他”身处癌症晚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使情节发展显得合情合理。

交代“他”身处癌症晚期,既揭示了前文“他”行为异常、心理纠结的原因,也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

②丰满人物形象,写出外表坚强的“他”,也有着内心柔软的一面,显得真实可信。

③凸显小说主题,让读者领会到:

生命是美好的,在厄运面前,人不应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

④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答满三点即可)

专题练九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

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

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

简单。

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

“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

“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

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

街坊说:

“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

街坊说:

“干这么快做什么?

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

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

“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

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了。

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

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

“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

街坊说:

“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

”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

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里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

比如街坊说:

“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

“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

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

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

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

“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

街坊说:

“走,上三轮!

回头,咱俩喝上一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

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

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一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怠弄。

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

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

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

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

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

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重视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里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是在写父亲干活前的认真准备状态。

B.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C.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

D.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解析:

C项“嘈杂躁动”不合理,目的是表现父亲的满足心理。

答案:

C

2.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为下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埋下伏笔。

②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内心的喜悦。

★3.(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父亲与街坊的对比:

用街坊的“凑合”干和父亲的卖力干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和敬业精神。

②父亲前后表现的对比:

父亲给别人干的勤快与回家后的不勤快形成对比,实际是以父亲的疲惫,来说明他干活时的卖力。

③辛劳生活和满足心态的对比: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毫无怨言,突出了父亲知足常乐的心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花骨朵儿

程宪涛

花骨朵儿推开木栏门时,艺人们多在院子里,木门吱呀的声响,仿佛是二胡的吟唱。

花骨朵儿这时登场,惊呆了所有的艺人。

抽烟的忘了吐纳,扯闲篇儿的忘了下文,背戏文的忘了词儿。

花骨朵儿直奔大辽河,道,俺想跟戏班学艺。

唱蹦蹦男艺人居多,女艺人凤毛麟角,稀奇得让人遐想。

大辽河尚未回应,咂摸出对方用意,花骨朵儿又忽然改口,仿佛担心大辽河的决定,道,俺不能去学艺!

两个极端的变化,愈勾起大辽河的兴致。

大辽河问,咋比六月天变得还快?

花骨朵儿说,俺是瞎婆婆捡来的,俺是她的拐杖,俺离开了她,老人该咋办?

柴火没有人打,水缸里没有水,米袋子也瘪了。

大辽河接茬儿道,俺们给打柴,留钱雇人挑水,给留下过冬口粮。

花骨朵儿无路可退,只能“勉强”答应。

跟班学艺讲究“三稳”:

嘴稳,手稳,心稳。

在一段时间内,要品评要考察。

大辽河省略了环节,他看中了花骨朵儿的长相。

蹦蹦①艺人行走江湖,有两种东西吸引观众:

一是技艺,说、唱、扮、舞,还有绝活儿;二是外貌,要打人儿,艺人中常说的“卖肉”。

第二种艺人技艺差,常常被艺人看低三分。

唱蹦蹦戏追求卖点,百姓的口味各异,戏班根据市场调整。

艺人们起着哄嚷嚷,让花骨朵儿唱段戏,意思是点拨验证。

众人早有预期,这是柜上摆设——中看不中用。

但是,花骨朵儿首先说道,俺唱得实在平平,俺想取长补短。

大辽河说,咋个意思?

花骨朵儿说,你教俺耍手绢吧,弥补唱戏的短处。

大辽河细细咂摸,这也是一套路数,道,俺就教你耍手绢。

舞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属于蹦蹦戏艺人的绝活儿。

花骨朵儿早年随父母逃荒,半路遇胡子②与父母失散,幸得瞎婆婆救助,俩人相依为命生活,是吃得苦的孩子,每天早晚跟师父练功。

花骨朵儿的舞与众不同,她一手拿绿色手绢,一手是粉色手绢,比一般手绢大一圈,一朵是绽放的莲花,一片是伸展的荷叶,加之粉面如花儿,又配上一双玉臂,简直是荷花绽放,吊足了一大批百姓的胃口。

大辽河的目的达到了,很多百姓都是为看花骨朵儿。

大辽河说,寻思个事。

花骨朵儿说,师父尽管开口。

师父说,美中不足呢,你小臂上有疤,用粉绫子扎上,台下看不到,不会那么扎眼。

花骨朵儿说,那是俺两岁时,手臂触到了火盆上,留下的一条疤痕。

当时母亲照看俺,父亲在户外劈柴,母亲转身的工夫,俺就碰到火盆。

父亲知道了,给了母亲一撇子。

用獾子油抹上,父母心疼俺,晚上睡不着觉,母亲常常自责,父亲常常叹息。

大辽河说,又说明啥事儿呢?

花骨朵儿说,知道这事的,只有四个人,父亲、母亲、师父、自个儿。

大辽河道,你要让更多人知道?

花骨朵儿点头,嗯。

来搭班的梨树艺人,百姓送艺名大斧头,以表演下装见长,当晚和花骨朵儿一副架,未被技艺吸引,被容貌所打动。

主动约了花骨朵儿,要求留下唱一副架,意思是俩人要好。

但是提出一个条件,不再暴露两条胳膊,让男人浮想联翩。

花骨朵儿决然拒绝,道,俺就要给台下看,这是俺的条件。

俩人执拗如牛。

大斧头次日早上,背上包裹悄然离班。

花骨朵儿含泪望着背影。

大辽河跟上来说道,难得的好小子,走了可惜了。

花骨朵儿哽咽着说道,俺更想爹娘了!

这一年冬季,戏班子从铁岭出发,直到吉林长白山里,走了四十九个村子。

某日,戏班子唱屯场时,台下听戏的夫妇,一边看花骨朵儿表演,一边忍不住流泪。

夫妇俩扑到台前,道,闺女啊,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花骨朵儿胳膊上的疤痕透露了身份信息。

花骨朵儿不再随戏班子游走。

与戏班子艺人分别时,她告诉大辽河,俺流浪就是为找家。

(有删改)

【注】 ①蹦蹦:

源自东北的一种地方剧种。

②胡子:

东北民间对土匪的称呼。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花骨朵儿初次与艺人见面情景,从侧面展示花骨朵儿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又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骨朵儿前面跟大辽河说“俺想跟戏班学艺”,后面又说“俺不能去学艺”,这貌似矛盾的话,真实展示了花骨朵儿矛盾的内心世界。

C.小说描写主人公花骨朵儿的同时,也写了梨树艺人大斧头,以及花骨朵儿拒绝大斧头提出的条件,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主题。

D.虽然花骨朵儿的父母着墨不多,但是读者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而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来的。

解析:

C项“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主题”,对小说主旨理解有误。

答案:

C

★5.(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花骨朵儿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孝顺,懂得感恩。

一面想跟戏班找父母,一面又放不下瞎婆婆,对瞎婆婆心存感激。

②聪明,懂得扬长避短。

跟随戏班流浪寻找父母;知道自己戏功平平,所以专攻耍手绢。

③执着,有主见。

拒绝大辽河和大斧头,坚持暴露手臂上的伤疤以寻找父母。

6.小说以花骨朵儿“与戏班子艺人分别”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情节上,揭示花骨朵儿学艺的目的,照应了前文的相关内容,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②人物上,由写花骨朵儿的外在美到突出她的内在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效果上,使情节再起波澜,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④主题上,通过花骨朵儿执着于亲情,歌颂了孝顺、感恩等美好的人性。

专题练十 小说阅读(标题与主题)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

他心软了,说:

“天送的,我收养了。

”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

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

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

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

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

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

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

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

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

”然后卖掉了家畜。

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

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

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

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

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

“山里有狼,你不怕吗?

”她苦笑答:

“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

”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

记者问:

“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她鼻子有些酸,说:

“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

”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

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

“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

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

是狼嗥?

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

万幸的是,木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B.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

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

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