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92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程标准版.docx

数学课程标准版

怀柔镇小学2011-2012学年度

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4、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6、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7、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8、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9、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10、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1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3、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5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6、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7、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9、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22、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按学段划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2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5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26、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

27、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28、“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29、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30、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1、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3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34、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3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6评价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7、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38、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

39、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4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1、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2、数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要求阐述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4、数学课程的四个内容领域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方面。

45、数学课程目标的“四基”是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

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X)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V)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 解。

(V)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X)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V)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V)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X)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X)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V)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V)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V)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V)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X)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X)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X)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

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V)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V)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X)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V)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X)

三、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②)。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问题解决]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问题解决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④)。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D.被动的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0、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B符号意识C空间观念D数据分析观念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1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12、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14、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5、在“对话?

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

1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ACD)。

A、基础性B、科学性C普及性D、发展性

17、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8、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19、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B、图形与几何C、统计与概率D、综合与实践

20、符号意识主要表现在(AB)。

A、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B、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2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评价者

2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四、简答题(论述题)

1、“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答: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答: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3、“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答:

有:

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4、“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答: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

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5、数感主要是指的是什么?

答: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6、符号意识主要是指的是什么?

答: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7、空间观念主要是指的是什么?

答: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8、几何直观主要是指的是什么?

答: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9、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什么?

答: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10、运算能力主要是指的是什么?

答: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11、为什么说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答: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12、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答: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13、应用意识的两个方面含义是什么?

答: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4、为什么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15、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答: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16、总目标从哪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的。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17、说说你所教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18、说说你所教的学段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6)。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