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89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docx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

【典型例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锦瑟(sè)惘(wǎng)然无端(duān)

B.马嵬(wéi)宵柝(chì)沧海(cang)

C.晓筹(chóu)蘧蘧然(qú)徒闻(tú)

D.更九州(gèng)传宵柝(chuán)虎旅(lǚ)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茫然。

B.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徒闻更九州徒闻:

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B.无复鸡人报晓筹筹:

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

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卜:

占卜。

4.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字,号,时期诗人,作品集命名为。

(2)律诗分和,每首四联,依次称为、、、

;每联两句,上句称,下句称;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句都要押韵,可押可不押,一般押

,一韵到底;中间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叫,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5.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生活在朋党斗争十分激烈的唐中叶后期,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四十五岁死于郑州。

B.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C.《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其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给人迷惘的感觉。

D.《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他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对比,把罪责归给了杨贵妃,为唐玄宗辩护。

6.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在。

“迷”,是痴迷的意思。

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

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

”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产玉之山。

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

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渺茫难求的惋惜之情。

7.采用下列句子的形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假如,你有一副嘹亮的歌喉,但只会唱别人唱过的歌曲,我绝不会把你赞许。

8.阅读下面两首写柳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贺知章所写的柳是柳,诗中的柳树是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李诗中写的是柳,诗中的柳树是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之情。

(2)贺诗写柳运用了修辞方法,突出了柳树的之美,李诗写柳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柳树。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多美啊!

这多姿多彩的秋天!

B.陆游,字务观,号放翁,阴山人。

(现浙江省绍兴县)

C.“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D.秋公听说,化悲为喜道,“小娘子真个有这法术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注: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姮娥:

即嫦娥,传说是月宫仙女。

10.这首词的词牌是,题目是。

11.“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意思是。

12.请简析这首词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注,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凤城:

京城。

13.这首送别诗写到的“水”,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14.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

1.B

分析:

“柝”应读“tuò”

2.D

分析:

A项“茫”应为“惘”;B项“霄”应为“宵”;C项“筹”应为“愁”

3.D

分析:

“卜”的解释应为“预料”。

4.

(1)义山;玉谿生;晚唐;《李义山诗集》

(2)五言;七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二、四、六句;偶数;首句;平声韵;两联;律绝

分析:

文学常识掌握牢

5.D

分析:

《马嵬》(其二)一诗并不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为玄宗辩护,相反这首诗讽刺了玄宗荒诞误国不能使自己的爱情长久。

6.A

分析:

迷,迷失。

表达了美好的梦境破灭后的伤感之情。

7.示例:

假如,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但只会看到别人做事的对错,我绝不会把你赞美;假如,你有一双宽大的脚,但只会踏着别人走过的路,我绝不会把你羡慕。

分析: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8.

(1)春;婀娜多姿、风采迷人的;对春柳繁华的欣喜;秋;曾经沧桑、零落憔悴的;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

(2)拟人的;娇柔动人;对比;烘托;伤感憔悴的特点。

分析:

提高鉴赏能力,从景物特点入手。

9.C

分析:

A项“多美啊”后边的叹号改为逗号。

B项括号内容应为解释地名,故括号应在“阴山”之后,“人”之前。

D项问号放在引号里边。

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分析:

文学常识掌握牢

11.时间过得快,好像有意欺人,使我长出许多白头发来,这该怎么办呢

分析:

整体把握诗意

12.表现了诗人有才干,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愤懑和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和情怀。

分析:

整体把握全词,提炼中心思想。

13.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分析:

从意象角度入手来分析。

14.这首诗将友情、人世沧桑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形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分析:

从景美,情美两方面入手。

太常引辛弃疾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此时见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

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

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

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

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

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

“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

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柳李商隐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

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