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73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docx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

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

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

自言过去常有遗精。

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

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

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

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

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

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

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

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

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

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

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

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

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

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

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

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二、低血压

  王某,女,42岁。

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

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

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

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

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

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

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脾胃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祛饮。

  茯苓20克、白术15克、党参15克、陈皮20克、生姜15克、枳实10克、当归15克、泽泻15克、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

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

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当主以真武汤。

  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陈皮2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

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

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

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

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二诊时,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因药与证符,故收效颇捷。

先生常说:

“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

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

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

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

”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

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偏头痛

  姜某,女,32岁。

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

痛时欲以手击头部。

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

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

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

现证见:

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

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

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健脾,蠲痛除饮:

  黑附片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白芍药20克、苍术15克、生姜15克

  结果:

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四、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

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僻地”状。

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

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降逆除饮:

  柴胡15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清夏10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大枣5个、龙骨20克、牡蛎20克、大黄5克、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

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

再结合舌淡脉沉弦,“振振欲僻地”诸症,先生认为本病不属肝风内动引起饮邪上犯,而是由于少阴虚寒,坐镇失权,导致水邪肆虐,上串下扰。

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生龙骨20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生牡蛎20克

  结果:

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

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

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

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岁。

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

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

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

现证见:

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

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

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克、党参20克、茯苓25克、炙甘草15克、白术25克、陈皮30克、木防己15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

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

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

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

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

真武汤主要的作用是温阳健脾,利水除饮。

它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只要符合虚寒停饮的病因病机,就可以按证应用真武汤。

例如姜某的偏头痛,根据病史,有过热天贪凉暴饮的经历,再结合秋天病作、手脚发凉、面色恍白、溲清气短、腹痛腹泻、口干少饮、舌淡脉沉等证,辨为脾弱阳虚、寒饮中停。

由于病因、方证、药证想吻合,所以只服了三包药,偏头痛就再没有发作。

因手足不温,测知其素体阳虚,又与原方三剂加当归、吴茱萸等味温阳调血,防其复发。

本文所指的素体,就是素来的体质、平素的体质,他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由于大病、久病等原因造成的特有的体格类型。

比如病例二、三、四、五都具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阳气,指人体细胞的活力。

由于病久不愈,势必耗伤这种“活力”)的病机病势存在。

所以从体质上讲,应该属于阳虚体质。

这样体质的病人,大多适应于服用附子类配方。

但要权衡主次,比如这几位病人在体质虚寒没被改善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饮内停。

所以选用真武汤散寒除湿,温阳化饮是此时最好不过的治剂。

但亦应结合仲景原书对真武汤方证的记载: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

我在临床上也曾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都收到过满意的疗效。

  2、当归散

  当归散原是一张调和妇女妊娠期气血的好方子。

全方由当归、川芎、芍药、黄芩、白术五味药组成,具有养血安胎、健脾清热的作用。

本方也可以看作当归芍药散的变局。

临床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许多疾病。

  一、胎动下血

  刘某,女,26岁。

结婚二年曾流产三胎。

现在又怀孕近七十天,昨天抱柴禾,因脚踩石块险些跌倒。

当夜就发现阴道中有少量流血,伴腰酸、气短。

今晨上证加重,前来诊治。

现证见:

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腰酸、腹部隐痛、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舌淡苔薄白、脉弦、阴道流血呈淡红色,夹有小血块。

根据方证主治,先生与当归散加味。

  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5克、白术20克、黄芩10克、阿胶10克、杜仲10克

  二诊,上药只服一剂,流血就止住了。

先生为巩固疗效,又与丸方如下,嘱其服完。

  当归50克、白芍80克、川芎15克、黄芩25克、白术80克、阿胶50克、红糖150克、糯米200克(炒黄)

  结果:

足月顺产一健康女孩。

  体会:

当归散药性平和,为古时妇女产前产后常用之方。

临床加减用治滑胎流产,一般疗效优于寿胎丸。

如果有头晕目眩、小便不利、心下悸动等证也可加茯苓、泽泻利水消饮、健脾和志。

笔者就曾经治疗一例妊娠尿频的病人伴起立性头晕,用当归散加茯苓、泽泻、桂枝改为汤剂,只用两付就好了。

有趣的是先生曾用这个方治好了一位产后尿少淋漓的患者。

可见当归散合五苓散对尿液的排出有时是有双向调节作用的。

  二、血痹

  齐某,女,67岁。

曾经得过面神经麻痹,未痊愈。

这半年来,经常觉得左手臂麻木,以晨起或压着时发生较多。

服天麻丸、小活络丹等药无效。

一月前针灸时微有疗效,因怕疼没有再继续治疗。

来我处时麻木较前加重。

证见体胖面黄、时有腰痛、心悸气短、下肢浮肿、胃脘疼痛、舌淡苔腻、脉沉细弱。

辨为血虚停饮、痰阻经脉。

与当归散化裁:

  当归2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黄芪30克、全蝎10克、红花10克、防风15克、白芥子10克、茯苓30克、木香10克、白僵蚕15克

  以上药十付粉为细末,一日十克,分三次黄酒送服。

  结果:

一料服完,诸疾近平。

  体会:

血痹一证,先生临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

我也治过几例,效果不错。

但其主治的病机是由于气虚血淤所引起的肌肤失养、麻木不仁。

而本例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却是因血虚停饮、痰阻经脉造成的。

病机不同、病证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

方用当归散养血除湿,加红花、僵蚕、全蝎、防风、木香等化淤通络,并助茯苓、白术、芥子驱除经脉间的顽痰死血。

又考虑本病难以速愈,所以把药粉成细末服用,使其缓缓收功。

  三、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岁。

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

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

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

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

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

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

仿《千金》温胆法,予方:

  茯苓30克、清夏10克、陈皮20克、白术2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竹茹10克、生姜15克、泽泻25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

所以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

  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5克、黄芩15克、白术15克、泽泻25克、茯苓30克、丹参15克、天麻10克

  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

一次五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

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

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

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体会: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

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

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

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健脾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

从服药后的疗效来看,用本方进行长期的调理是正确的。

  四、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岁。

素有肝炎,一直未愈。

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

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

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故先生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柔肝、化湿通络。

  当归15克、白芍35克、川芎5克、黄芩12克、苍术20克、地龙20克、木瓜15克

  二诊:

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

但仍酸重乏力。

早晨口苦,胸肋发胀。

仍宗前方化裁:

  当归15克、白芍25克、川芎5克、黄芩10克、苍术15克、地龙15克、柴胡5克、茯苓15克、柏子仁20克

  三诊:

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制成粉末,慢慢调理。

  当归10克、白芍20克、川芎5克、黄芩1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桂枝5克、茯苓15克、牡蛎15克、干姜5克、桑枝20克

  结果:

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粉末剂,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体会:

本例关节炎,虽经多方治疗,终未痊愈。

主要是用药没有对证。

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所以初诊时,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柔肝强膝。

二诊时,虽痛热俱减。

但由于木瓜过于酸敛,促使湿热扰及肝胆出现口苦肋胀等证,所以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肝理气、淡渗祛湿。

三诊时,因余邪未清,所以使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

并去泽泻、甘草。

加桑枝通络祛湿、柔肝除痹。

  五、溃疡性结肠炎

  艾某,女,47岁,湖南人。

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已十余年。

经上海、长沙等几家大医院均没治愈。

现大便一日十八九次,有时混有粘液血便。

体型瘦削、面色无华。

经常自觉疲乏,纳食次数增多,小便量偏少。

有时腹痛、肠鸣、失眠。

舌质淡嫩,苔白根腻,脉细弦。

辨为血虚停饮,与当归散加味:

  当归10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诃子10克、防风10克

  二诊:

七剂后,大便已减为每日七八次,质偏溏稀,偶而也排几次成形的大便。

一周来没有发现血样大便。

患者很高兴,言从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与上方稍作加减:

  当归10克、诃子10克、白术2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五倍子10克

  三诊:

本周曾因饮酒,大便一度转坏。

后又复常。

现在每日三五次,尤其早饭后必须排一次大便,很有规律。

根据当前症状,用原方粉成散剂,长服一段时间,可望除根。

  结果:

用二诊时的药物做成散剂。

经服用,只半年即康复。

  体会:

本例收到这样好的疗效,临床很少见。

先生认为主要是抓住了该病的病机和现有矛盾表现。

所以基本上一方到底。

  总结:

可见当归散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子。

除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笔者曾据证加减治疗许多过一些慢性疾病。

如失眠,肝郁血虚者合用酸枣仁汤;水饮凌心型合用苓桂术甘汤。

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疗效。

  3、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是治疗阴虚火燥、动血伤津的代表方。

其中黄连黄芩同用,可清心除烦,可解火邪引起的心下痞闷。

白芍、阿胶、鸡蛋黄可滋阴润燥、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芩有清上滋下、交通心肾的作用。

  先生总结本方的运用指证是:

因为虚热内扰而表现心中烦悸、睡眠不安,或手足心发热、久痢脓血、失血等证者,皆可使用。

  一、神经官能症

  关某,男,45岁。

素有神经官能症,每年都发作一两次,持续时日不等。

这次发作已近七十天,日甚一日,家人及其本人都很苦恼。

诊时证见:

神清语乱,词不达意,舌质光红,舌面无苔,脉弦细数。

问其所苦,不能说明。

后由家人代述,方知近日由于家事不顺,病人情绪被扰,痼疾复发。

又因治疗不当,病人更加烦躁,所以病情恶化。

近几天,饮食减少,睡眠不安,甚至整夜不眠,白天做事则神不守舍,经常不能完成手中的工作。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坐不了几分钟。

并自觉屋室狭小,欲奔走于外。

结合上述症状,先生辨为火邪内扰、心肾不交,予黄连阿胶汤泻火除烦、交通心肾。

  黄连10克、黄芩15克、白芍20克、阿胶15克、鸡蛋黄3个

  冯老师根据仲景原书所载,嘱咐患者把阿胶烊化最后兑入。

鸡蛋黄需待药液稍凉后搅匀倒入,目的是,不可使其过熟,以确保疗效。

  结果:

上药只服十剂就基本正常了。

两个月后其病再次发作,转用甘草泻心汤而收功。

  体会:

神经官能症,临床上颇为常见。

病症表现千姿百态,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

这例病人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主要是方证辨的准。

仲景方中与黄连阿胶汤作用相似的方剂还有栀子豆豉汤、猪苓汤、三黄泻心汤。

四个方剂的共同点是:

都可以用来治疗火邪内扰所引起的心烦、不眠、如狂等神经症状。

但栀子豆豉汤主要治疗火邪郁于上焦、扰乱心胸而导致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一般并未伤及心肾津液,所以只用栀子、豆豉两味清清宣散胸间的郁热即可,如果加入阿胶等品,反添滋腻,不利于郁热的宣散。

猪苓汤虽然也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但因其病机是热与水结、伤及阴血,所以一定会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淋漓尿血等证。

而三黄泻心汤是属于火邪充斥三焦、实热阻滞胃肠。

它的烦扰不眠,一般较重。

必须用大黄与芩、连相伍,导滞泻下、清心除烦。

  在相同疾病的不同阶段,据“证”选用适宜的方剂,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本例病人二次复发时并没用黄连阿胶汤,而是使用了甘草泻心汤收效。

就充分反映了仲景“有是证,用是药”的灵活性、实用性。

  二、糖尿病综合症

  李某,女,73岁。

曾得糖尿病近20年,中西药遍用一直未愈。

今年有加重的趋势。

两月前,因浮肿尿频、纳少、疲乏等证在某医院就诊。

开始疗效不错,最近特别不适。

遂来请我诊治。

看其先前所服方中多巴戟天、肉桂及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等温阳补肾之品。

初服阴消阳长、气煦水行,所以病情有减,久用则因年高体弱,反而化燥伤阴,变证蜂起。

现口苦口干、大便不爽、心烦胸热、睡眠不安、食少饮多、恶心欲呕、舌红苔燥、脉弦细数。

辨其方证,当用黄连阿胶汤无疑。

  黄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