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674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1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docx

建筑质量通病监理细则2

宁海县前童镇双桥村安置小区项目

建筑质量通病

 

编制:

审核:

 

宁波市天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项目概况

二、监理工作依据

三、阶段性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监理措施

四、施工过程中工程按分项工程编制的具体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如下:

(一)、质量通病类型及主要原因

(二)、混凝土工程

(三)、砌体工程

(四)、地面工程

(五)、屋面工程

(六)、给排水安装工程

(七)、电气安装工程

(八)、裂缝的防范

 

一、工程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

宁海县前童镇双桥村安置小区项目

2、建设地点:

宁海县前童镇双桥村

3、建设单位:

金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勘察单位: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5、设计单位:

宁波铭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6、监理单位:

宁波市天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7、施工单位:

宁波宇阳建设有限公司

8、本工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70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380.07平方米,包括1#~14#楼、配电房及配套用房工程。

1#楼建筑面积为5683.54㎡;2#、3#楼建筑面积均为1266.965㎡;4#楼建筑面积为2738.67㎡;5#、6#、8#、14#楼建筑面积均为2800.38㎡;7#楼建筑面积为3320.38㎡;9#楼建筑面积为3968.39㎡;10#楼建筑面积为3775.00㎡;11#楼建筑面积为3510.19㎡;12#楼建筑面积为3311.62㎡;13#楼建筑面积为3455.23㎡;配电房建筑面积为280㎡;配套用房建筑面积为1601.2㎡。

建筑层数为5、6层,耐火等级均为二级。

为了认真贯彻好国家各有关基本建设方针、政策,执行浙江省、宁波市各有关基本建设程序,遵守好科学的施工程序。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前提下,根据本工程各施工实际情况,在严格执行各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基础上,为确保本工程全面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最合理组织好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施工机械等,做好各施工工序的准备。

经过仔细研究宁海县前童镇双桥村安置小区项目建设工程的技术资料,在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后,结合该工程的特点以及我公司的施工管理经验、工艺特点而编制本专项方案指导现场的施工。

二、监理工作依据

(一)、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

(二)、国家和行业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程、标准;浙江省、宁波市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三)、现场施工具体情况。

(四)、工程技术管理及机械设备情况。

(五)、该工程主要采用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2、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

5、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9、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

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1、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1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1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1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0-2001)

16、给水排水标准图集(S1~S4)

17、宁波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三、阶段性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监理措施

(一)、开工准备阶段

1、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

2、向建设单位提交《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

(二)、工程实施阶段

1、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严格工序交接验收,认真填写质量通病检查验收记录。

3、严格执行监理旁站制度,加强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做好质量通病防治专题记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三)、工程竣工阶段

1、审查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总结报告》。

2、认真填写《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评估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批准。

3、协助建设单位共同审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总结报告》、《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评估报告》,并向市建设局备案。

四、施工过程中工程按分项工程编制的具体质量通病防治监理细则如下

质量通病类型及主要原因

第一节质量通病表现形式

目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集中表现在“渗、漏、堵、泛、壳、裂、砂、锈、粗、污”等方面。

一、渗、漏。

通称“六漏一渗”,是指屋面漏水、水箱漏水、楼地面漏水、地下室漏水、上下水管道漏水、卫生洁具漏水和墙面渗水。

从居民投诉和多次质量抽样检查,这类问题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二、堵、泛。

上下水管道和卫生洁具堵塞,影响极坏。

(这类问题约占10%左右》屋面天沟积水、阳台和卫生间地坪倒泛水、以及阳台雨后积水,造成楼地面渗漏,甚至水平管道倒泛水,造成粪便、污水倒灌。

三、壳、裂。

“壳”是指墙面、平顶粉刷层和楼地面等起壳;“裂”是指墙面、地面和屋面等裂缝。

起壳、开裂最容易导致渗漏和面层脱落。

四、砂、锈。

“砂”是指楼地面起砂;“锈”是指新住房的铁件已严重锈蚀。

五、粗、污。

“粗”是指铝合金(塑钢)门窗等制作和油漆粗糙;内外墙面粉刷、平顶粉刷和地面粗糙。

“污”是指墙面、地面、门窗、上下水管道及卫生洁具、电线及配件等沾满泥浆和垃圾污染。

六、铝合金(塑钢)门窗问题。

开启不灵活,关闭不密封,零件脱落、损坏多。

七、电器安装问题。

相位接错、接地遗漏、接头松而绝缘差等。

第二节主要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参加住房建设的有关各方,不同程度地认为,提高住房质量涉及面广,难度大,费工费时,因而都没有真正把搞好住房质量摆到重要位置上。

二、设计不周,在上述住房质量通病中,有一些是由于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

如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旱季和雨季温差造成的屋面、外墙开裂,进而导致渗漏水和粉刷脱落的等问题。

三、材料质劣,由于建材市场机制发育尚不完善,不少资质不够的企业,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很多质量低劣的原材料、器配件用到了住房工程上。

四、施工马虎,由于工期紧,施工单位在赶进度时往往容易忽视质量通病的防治,没有严格按施工规范的操作规程施工,从而使质量通病屡防不止。

五、成品保护不善,由于成品保护不当,常使卫生洁具和管道堵塞。

混凝土工程

第一节钢筋工程

一、表面锈蚀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后变为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

1、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2、预防措施:

钢筋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须做混凝土带型基础使离地面200mm以上间距1000~15000mm;库存期限不得过长,原则上先进的先使用。

工地临时保管钢筋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雨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

3、治理方法:

淡黄色轻微浮锈不必处理。

红褐色锈斑的清除,可采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并尽可能采用机械的方法。

盘条细钢筋可通过冷拉或调直过程除锈;粗钢筋采用专用除锈机除锈,如圆盘钢丝刷除锈机。

对于锈蚀严重,发生锈皮剥落现象的因麻坑、斑点损伤截面的,应通过试验确定是否降级使用或另作处置。

二、试样强度不足

在一组钢筋试样中,取一根试件作拉力试验,另一根作冷弯试验,其中拉力试验所得的强度指标(屈服点或抗拉强度)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1、原因分析:

钢筋出厂时检验疏忽,以致整批材质不合格,或材质不均匀。

2、预防措施:

采购大钢厂的钢筋,收到钢厂发来的钢筋原材料后,应首先仔细查看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并按规定取样频率进行复查。

3、治理方法:

另取双倍数量的试件作第二次拉力试验,如仍有一根试件的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中任一指标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不予验收,或作降级处理。

三、热轧钢筋无标牌

钢筋进库时无标牌,材质不明。

1、原因分析:

管理不善,标牌散失或堆垛时混料,但钢厂仍发货;运输过程中标牌失落。

2、预防措施:

通知发货单位加强其余批号钢筋的管理。

3、治理方法:

每捆钢筋都需取样试验,以确定级别;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得用于重要承重结构作为受力主筋;不成捆或非成盘钢筋,如考虑逐根取样浪费太大,根据实际情况充当较细钢筋或降级使用。

四、柱子钢筋偏移、扭曲

柱子钢筋在柱顶处移位扭曲,保护层偏小或无保护层,钢筋位置偏出柱边线。

1、原因分析:

①、钢筋安装后虽已自检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②、浇捣混凝土时被震动器或其它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

2、预防措施:

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好,好固定;浇捣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校正后再浇捣混凝土;注意浇捣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捣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

五、同截面接头过多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数值。

1、原因分析:

①、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②、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③、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间距不得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④、未分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2、预防措施:

①、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②、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接头;③、熟悉设计要求和规范及平法施工图集,并弄清楚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的含义;④、如分不清受拉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

3、治理方法:

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应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不能拆除,则可采取加帮条焊的方法解决。

六、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

柱箍筋接头位置方向相同,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1、原因分析:

绑扎柱钢筋骨架疏忽所致。

2、预防措施:

安装操作前交底,操作过程中提醒,操作完检查。

3、治理方法:

适当解开几个箍筋,转个方向,重新绑扎,力求上下接头互相错开。

七、绑扎接点松扣

搬移钢筋骨架时,绑扎接点松扣;或浇捣混凝土时绑扣松脱。

1、原因分析:

绑扎铁丝太硬或粗细不适当;绑扣形式不正确。

2、预防措施:

一般采用20~22号铁丝作为绑扎丝。

绑扎直径12毫米以下钢筋宜用22号铁丝;绑扎12~16毫米钢筋宜用20号铁丝;绑扎梁、柱等直径较粗的钢筋可用双根22号铁丝。

绑扎时要尽量选用不易松脱的绑扣形式,如绑平板钢筋网时,除了用一面顺扣外,还应加一些十字花扣;钢筋转角处要采用兜扣并加缠;对竖立的钢筋网,除了十字花扣外,也要适当加缠。

3、治理方法:

将接点松扣处重新帮牢。

八、焊接接头

1、闪光对焊

⑴、未焊透

焊口局部区域未能相互结晶,焊合不良,接头墩粗变形量很小,挤出的金属毛刺极不均匀,多集中于上口,并产生严重的胀开现象;从断口上可看到如同有氧化么膜的粘合面存在。

①、原因分析:

a、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

如对断面较大的钢筋应采用预热闪光焊而不是连续闪光焊工艺;b、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

如烧化留量太小、变压器级数过高及烧化速度太快等。

②、预防措施:

a、适当限制连续闪光焊工艺的使用范围;b、重视预热作用,掌握预热要领,力求扩大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减小温度梯度;c、采取正常的烧化过程,使焊件获得符合要求的温度分布、尽可能平整的端面以及比较均匀的熔化金属层,为提高接头质量创造良好条件;d、避免采用过高的变压器级数施焊,以提高加热效果。

⑵、接头弯折或偏心

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

①、原因分析:

a、钢筋端头歪斜;b、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正确;c、焊机夹具晃动太大;d、操作不注意。

②、预防措施:

a、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b、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c、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修理;d、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

2、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

在钢筋电渣压力焊生产中,应重视焊接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接头部位应清理干净;钢筋安装应上下同心;夹具紧固,严防晃动;引弧过程,力求可靠;电弧过程,延时充分;电渣过程,短而稳定;挤压过程,压力适当。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焊接缺陷与防止措施

⑴、焊接接头轴线位移的纠正措施:

a、矫直钢筋端部;b、正确安装夹具和钢筋避免过大的顶压力;c、及时修理或更换夹具。

⑵、焊接接头弯折的纠正措措施:

a、矫直钢筋端部;b、注意安装和扶持上钢筋;c、避免焊后过快卸夹具;d、修理或更换夹具

⑶、焊接接头咬边:

a、减小焊接电流;b、缩短焊接时间;c、注意控制上钳口的起点和止点,确保上钢筋顶压到位。

⑷、焊接接头未焊合:

a、增大焊接电流;b、避免焊接时间过短;c、检修夹具,确保上钢筋下送自如。

⑸、焊接接头焊包不均:

a、钢筋断面力求平整;b、填装焊剂尽力量增加熔化量;c、延长电渣过程试件,适当增加熔化量

⑹、焊接接头烧伤:

a、钢筋导带部位除净铁锈;b、尽量夹紧钢筋。

⑺、焊接接头焊包下淌:

a、彻底封堵焊剂筒的漏孔;b、避免焊后过快回收焊剂。

3、钢筋电弧焊尺寸偏差

⑴、常见的缺陷:

a、帮条及搭接接头焊缝长度不足;b、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纵向偏移;c、接头处钢筋轴线弯折和偏移;d、焊缝尺寸不足或过大。

⑵、原因分析:

焊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操作马虎;下料不准等。

⑶、预防措施:

钢筋下料和组对应由专人进行,合格后方准焊接;焊接过程中应精心操作。

九、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在实际的施工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受施工现场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施工环境、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的影响,使钢筋保护层厚度出现较大的偏差。

对现行规范实施前的砼构件进行钢筋保护层厚度实体检测,检测结果与现行规范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质量,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又要把增加的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材料要求

严禁使用碎石及短钢筋头作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梁、板、柱、墙、基础的钢筋保护层宜优先选用塑料垫块支垫钢筋;当采用砂浆或混凝土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M15或C20,面积不小于40mm×40mm。

2、梁钢筋的保护层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使梁受力筋产生侧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为的撬动。

混凝土浇筑时遇到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不易进入模板,振动棒进入不了梁构件中,工人往往用撬棍将梁撬动使钢筋间的缝隙增大产生侧移。

侧移后,梁底垫块与主筋偏离,故梁钢筋随自重下沉使保护层厚度不够,造成梁底露筋。

同时梁两侧保护层厚度不均匀,一侧过厚,一侧太薄达不到规范要求。

另一使梁受力筋产生移的主要原因是泵管的水平冲击力,与人为撬动力相同,但破坏力更强,同时对模板加固也有一定的破坏。

⑴、梁底面和侧面采用定型的塑料垫块来控制保护层厚度,较小的侧移不至于使梁底垫块脱离造成露筋。

⑵、梁底面钢筋有二排及以上时,它们之间采用直径25mm的短钢筋,间距按80-100cm设置。

⑶、梁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利用梁的箍筋高度控制。

⑷、在梁跨中主次梁交接处,一般主梁的尺寸比次梁的尺寸大,次梁的上部钢筋放在主梁的上部钢筋之上,次梁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按最大允许偏差控制,主梁的钢筋保护层尽量满足要求。

⑸、在梁柱相交处,梁筋的保护层厚度要均满足规范要求,比较难做到。

除从设计方面采取措施外,当多根梁端部重叠,无法调整连梁标高时,在不影响受力的前提下,通过钢筋安装调整钢筋位置来调节,连梁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调整到允许偏差的最小值,主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能会比较厚,当保护层厚度超过40mm时增加钢丝网。

3、墙、暗柱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墙及暗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墙体和暗柱受力钢筋的位移。

产生位移的主要原因也是浇筑商品混凝土时输送管的水平冲击力、震动棒振捣混凝土时的震动力和人为的扳动,造成暗柱及剪力墙竖直受力筋位移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剪力墙的钢筋纵横交接点全部钢筋的相交点都要扎牢,绑扎时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立剪力墙模板时,在剪力墙顶部的两排水平受力筋的位置加密设置塑料垫块,按照300~400mm的水平间距布置。

为了控制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采用墙体竖向钢筋做成钢筋桁架,在原位替代墙体钢筋,间距1000mm左右。

其他位置则按照@500mm~600mm间距成梅花形布置塑料垫块即可。

混凝土浇筑前,对伸出的墙体钢筋进行修整,并绑一道临时横筋固定伸出筋的间距(甩筋的间距)。

墙体混凝土浇筑时派专人看管钢筋,浇筑完后,立即对伸出的钢筋(甩筋)进行修整。

在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剪力墙受到的外力扰动。

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将泵管用钢筋方凳垫高,将混凝土中加入高效减水剂,采用较小直径振动棒振捣,严禁施工人员随意扳动墙体钢筋。

在进行下一层剪力墙、柱定位放线时,根据定位剪力墙、柱模板放线位置,严格控制剪力墙、柱模板边线位置及剪力墙、柱模板的垂直度,对与定位放线位置有偏差的剪力墙、柱竖直受力筋及时进行校正,这样就能使剪力墙、柱竖直受力筋保护层厚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4、楼板钢筋保护层的控制

本工程的地下室筏板厚400mm;地下室顶板厚200mm、250mm;楼板厚度设计为100mm、120mm。

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的难点尤其以板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难度最大,是令施工管理人员感到头疼的一大质量通病。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好现浇楼板厚度和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采取以下措施。

⑴、地下室底板的双层钢筋应用钢筋支架(上部为一根通长筋),支架的间距0.9m一个。

钢筋撑脚的形式和尺寸如下图所示。

主楼采用钢筋撑脚A,地下车库部位采用钢筋撑脚B。

支架的高度应为底(楼)板厚度扣除上下钢筋保护层及4倍钢筋直径钢筋撑脚的形式和尺寸如图所示。

地下室400mm厚顶板采用钢筋撑脚B。

⑵、绑扎板筋时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钢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需全部绑扎)。

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钢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

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在钢筋的下面垫好塑料垫块,间距0.5~1m。

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⑶、板筋与剪力墙根部交接位置,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板筋被踩低,为了确保该位置的保护层,剪力墙与楼板上层筋交接位置增加一道水平分布筋,其高度根据板厚及板筋进行确定。

⑷、板筋与梁交接处从梁边起200mm范围内的塑料垫块间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密防止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工人的踩踏而保护层偏大。

⑸、从浇筑砼方面控制:

①、在浇筑砼前,必须由相关人员对钢筋保护层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并办理隐蔽记录后,方可开始浇筑砼。

②、首先用建筑工地常用的18mm以上的钢筋切割成如图所示尺寸,然后如图进行组装焊接钢筋凳。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钢筋方凳时,应两个结合使用,根据垫木(一般为竹制跳板2500mm×250mm)的长度和使用的位置摆放钢筋方凳,铺上竹制跳板或者木枋以便施工人员站在板上进行操作。

使用完后,拆下钢筋和跳板即可。

冲洗干净即可以备下次使用。

③、倾倒砼时要尽量减少对钢筋的冲击。

采用塔吊时,不得把料斗一次全部打开,砼一次性全部倒在梁上或有上部钢筋的板上;采用手推车时,倾倒砼不得撒手,手推车不得压在钢筋上。

④、浇筑砼采用“后退法”,严禁采用“前进法”。

当浇筑特殊构件或实际确实需要在刚浇筑好砼上行走时,必须采用胶合板铺设在砼上,所有的操作必须在砼初凝前全部完成。

⑤、任何人员不得随意在安装好的钢筋上乱踩;浇筑砼,操作人员尽量避免踩踏钢筋,特别是板的上部钢筋。

⑥、在浇筑砼时,派专职钢筋工进行护筋,发现钢筋被踩踏或支撑件移位时,及时进行修整。

特别在采用泵送砼时,砼浇筑软管有较大的震动和冲击力,使控制软管的操作工人难免会踩踏钢筋,砼的冲击力也难免会使钢筋及支撑移位,护筋工作现的尤其重要。

第二节模板工程

一、柱模板

常见问题支撑不牢固,移位。

预防措施:

柱模安装后,应全面复核模板的垂直度、对角线长度差、截面尺寸等,支持必须牢固。

二、梁模板

常见问题支模架不牢固,梁模变形,梁模夹具不牢固,底模未按照规定起拱,梁柱墙交接处处理。

预防措施:

模板安装完之后,应检查中心线,标高及断面尺寸等项目,支模架及梁模夹具必须牢固,偏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必须进行校正,底模按照规定起拱。

三、板模板

常见问题支撑不牢固。

预防措施:

:

楼板模板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支撑平面平整。

梁板模板的支撑体系采用满堂钢管扣件脚手架。

立柱的间距双向≤1.0m,对钢管支撑体系,必须要在中设一道双向拉结钢管,底部离地200mm左右设置扫地杆,每一个开间设一道纵横向的剪刀撑,以保证支撑架的整体稳定。

四、墙模板

1、常见问题:

①、涨模、倾斜变形;②、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③、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吵浆裹住拆模困难;④、墙角模板拆不出。

2、预防措施:

①、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②、混凝土墙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

③、墙身中间应用穿墙拉片拉紧,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涨模。

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钢板拉片。

④、每层混凝土的浇灌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

一、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措施

①、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②、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对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