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655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docx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篇

XX年3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五四农场附近的一户农家,进行学农期间对农村的实地考察。

越过xx河桥,穿过鱼塘,菜圃和铁树种植园,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访的对象,就呈现在眼前了。

采访之初,七十三岁的姚老先生向我们叙述了五四农场及其周边地区的兴起历程。

此地位于临近杭州湾的濒海之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人开始围塘于此,1954年建五四农场。

初时,这里的土壤因海水浸润而盐碱度高,不宜种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后来经过数年雨露浸泡,逐渐达到了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标准。

又有崇明、江苏移民迁至此地,知青上万人也曾上山下乡在这里劳动,于是慢慢的发展农业,减低村庄,开始兴盛。

解放后,农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

第一是生产的机械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民耕种多靠人力,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农业发展。

而后来政府积极引进机械化生产,并给予农民4%~5%的设备购置补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农民的辛劳。

第二是农村生活现代化。

上世纪中时,这一地区的村庄几无电

器,夜里路上黑灯瞎火,无以照明。

指导国家开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渐渐通电通水,有了电灯、电话、电视,过去的茅草房变成了砖房,可以抵御大风大雨的侵袭,“农保”则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

第三,农村与外界通讯、交通的联系日益紧密。

过去闭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道直达城中:

每天有邮递员送报寄信,公交站点亦可见于存钱村后,十分便利。

从以上变化中,农村的新面貌展露无疑,令人惊叹。

然而与此同时,新农村却又面临着“老去”的危险。

据姚老先生说,现今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年轻力壮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户,打拼赚钱,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也不是卖农产品了。

农村活力因而下降,虽然有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让人感觉枯燥。

他还提到了“看病难”的问题,最近的小医院要走个七八里才到,不由怀念“赤脚医生”存在的岁月。

这种种现象,皆体现出农村“老去”的不可否认的实事。

那么,针对此趋势,究竟该怎样使市郊农村重获新生?

诚然,我们不能回避农村个体户不比五四农场一类大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往往仍多为自给自足、少量买卖获利的小农经济,但也

要学会利用农村的独特优势,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农村未来发展。

对此我综合了姚爷爷的言谈与自己的简介,提出以下方案:

一、农村地价、房价偏低,而上海正处于郊区化进程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白领长期居住在这些市郊农村地区,增加农村人口密度,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活力

二、现在怀念农村平静生活的思潮兴起,一些地区己经打造了“农家乐”的特色农村体现项目之品牌,可以借“农村”之旗帜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项目和推广相关民俗(手工制品)产品,使农村既保留其独特风格,有能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减小城乡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异,促进某些建设农村地区人员回流。

因本人思考深度与实践的限制,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几条主要的观点,然而我期待农村在“老去”的威胁中新生的愿望确实迫切而真实的。

祝农村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XX中学

XX.3.22晚

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蒋巷、昆山、沙家浜进行调查研究,拉开了我系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

小分队之一:

深入蒋巷感受农村

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

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

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了全村。

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过去,蒋巷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闭塞,地形十分偏僻。

由于地势低洼,而且一年到头雨水较多,所以一年总有多半年是污水蓄积,传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去逃难。

所以这里一直人丁稀少,经济长期处于滞留状态。

196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常德胜挑起了这份沉重的担子,当上了蒋巷村支部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个年头。

他针对蒋巷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民挑土垫村,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常德胜以一种敏捷的洞察力仔细的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积极地响应—的号召,开始了发展经济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常德胜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强村富民道路;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村级集体工业的发展,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并抓,三业(农业、工业、商业)共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

2.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体福利)。

现在的蒋巷村己经实现了由原来的农业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化,工业己经成为蒋巷的支柱产业,村里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村里拥有常胜钢铁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并与澳大利亚、美国共同开发生产项目,为村里创汇。

同时,村里把所有的农田、水面、树林承包给几个种植和养殖大户,然后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由村里出资购买这些种养植大户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村民消费。

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也让这些农户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时,蒋巷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村里为全村的每户村民征订报刊杂志3份,鼓励村民学习,并且设立奖金专项奖励有文章发表的村民。

此外,村里还承担了全村的用电、用水等费用,村民不必出钱。

村办小学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不必交学费。

村民女年满55岁、男年满58岁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养老金,并由村里供给全部的口粮。

村里的家庭电话、有线电视、液化气灶具、卫生洁具等设施都由村集体投资建设。

目前,村里己出资兴建了第一批别墅住宅区,并以最优惠的价格让村民入住等等。

蒋巷人是先富裕起来了,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周围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

他们多次由村里出资帮助周围的村安装自来水、修路、照顾孤寡老人等,遇到周边村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也不忘赶去支援。

一次,附近的一个村发生火灾,烧毁民房数间,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

蒋巷村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拨出几万元资金,帮助受灾村民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体现了蒋巷村淳朴善良的风气。

蒋巷村由当初那个穷乡僻壤发展成为现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它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首先,蒋巷村拥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

有道是: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一个集体的发展。

在以常德胜为首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们积极响应—的号召,努力生产。

作为带头人,常德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为了村办企业的发展,他走南闯北,日夜操劳,一心想着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村民。

也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村民,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

蒋巷的领导班子在常德胜的带领下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蒋巷村走出了一条“村厂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

由于面积小,人口少而且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

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己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所以蒋巷村决定只建立一个党支部,使村委会和企业处于同一个支部的领导下,这样就统一了思想,统一了领导,避免了许多因指导思想不同而带来的麻烦。

由于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业职工,他们的职工大会也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村民大会。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摸索出了这样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蒋巷村的经济发展。

再次,蒋巷村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宣传。

他们努力地深化思想宣传力度,旨在提高蒋巷村人民整体的思想文化修养。

在蒋巷村,“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齐奔富民强村道路”、“跟着共产党,建设新蒋巷”等标语随处可见。

在一些重大的纪念日和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之后,蒋巷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组织全体村民学习中央的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对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锐感和思想觉悟。

正像常德胜同志所说的那样:

“蒋巷的发展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从思想上解放。

看到蒋巷的发展态势如此喜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对蒋巷的发展有了一丝忧虑。

正像蒋巷人所说的那样,常书记现在己经近六十岁了,那么再过几年,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位继任者能像常书记这样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蒋巷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相信,蒋巷人民会给自己,也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蒋巷的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

看到这样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蒋巷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蒋巷村必将成为东吴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将会有更多像蒋巷这样的现代化农村不断兴起!

小分队之二:

驻足昆山目睹发展

说起昆山,其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世人瞩目。

昆山市,坐落在上海与苏州之间,占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

在过去,昆山就是一个“鱼米之乡”。

作为江南的一个小城,昆山的发展曾经一直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水产品等。

他们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相当一大批农产品供给上海、常熟、张家港等周边地区,但俗话说“无工不富”,眼看着周围的常熟、江阴已经早早地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化,昆山人再也无法死守着农业的摊子

了。

他们开始借鉴经验,着手发展工业。

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昆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昆山的发展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一届—以后,全国呈现出一种万众一心求发展的景象。

而这时的昆山,却并没有开始起步,他们只是守着自己农业强县的摊子,满足于衣食不愁的现状,不愿挪步。

后来,眼看着周围的同级县不断地拉大与自己的距离,这时的昆山人才开始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

他们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紧紧地抓住了自身的优势,依靠全体昆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后来者居上,经济得得到快速发展。

在一大批领导干部、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带领和示范下,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有昆山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的—也多次来昆山参观指导,对昆山的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昆山有效利用地理条件、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第二,昆山发展的时机较好。

在1984年的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己经开始有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基本的框架,深圳、珠海等开放城市搞的如火如荼。

在这种情况下,昆山的发展就有先例可循了。

因此,昆山的发展也就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就不会禁锢于

“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种种保守思想,就可以放开手脚的自由发挥了!

第三,昆山的地理优势是它发展如此迅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祛码。

昆山的环境优势是十分诱人的。

它紧贴大都市一一上海,虽说它隶属苏州,可实际上,它到上海的距离更近。

从昆山市政府到上海洪桥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汽车,还有铁路、水运等优势。

这种交通的便捷,让许多商人、企业家愿意到昆山投资。

同时,它也可以从上海了解到国际和国内的最新动态,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信息,掌握国家最新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昆山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让全国人民又一次见识了苏南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效。

昆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苏南小城市建设的缩影。

昆山发展了,可昆山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给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定位。

在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昆山人有理由也有权利为自己设计未来,他们针对目前状况,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目标:

把昆山建设成为基本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目前,他们在确保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努力进行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美化城市。

昆山人对

自己的发展前景满怀希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定会

把昆山建设的更加美好!

小分队之三:

走近沙家浜感受爱国情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起那闻名遐迩的京剧,想起“阿庆嫂”、“沙奶奶”……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一幕人民群众奋力保护新四军,共同抗日的情景,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诗歌,而今,沙家浜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早在1928年4月,沙家浜就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铁蹄四处践踏,也玷污了沙家浜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沙家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常太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抗”的名义走近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的浩浩荡荡的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叶飞、夏光等36名伤员,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众在掩护他们养病的基础上,与日匪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如今,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生活改善了,人们富裕了,但过上好日子的沙家浜人民并没有忘记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的先辈,他们相继在这里建起了春来茶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来寄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沉思和哀悼。

近年来,沙家浜人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大自然生态、江南田园风光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建成旅游特色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了由芦苇荡风景区,沿湖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游览区、集镇旅游区构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主调,大自然生态游为主要内容,水乡民俗风情为补充,运动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游客数万人。

目前,景区正在筹备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主要包括:

(1)向北和东北方向扩种芦苇1500亩,营造芦苇荡浩浩荡荡的视觉效果。

(2)以芦苇为背景,合理布局,设置一批与芦苇景色相吻合,以京剧的沙家浜和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相联系的景点。

(3)建设农业观光园,延伸红色和绿色旅游的内涵。

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沙家浜一代代地流传,我们也相信沙家浜儿女将会把这种传统不断地发扬光大。

总记:

蒋巷、昆山、沙家浜三地之行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虽然他们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归根结底都是有党的领导,有一套心系人民、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

广大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一”的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工作,使昆山、蒋巷、沙家浜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可我们也同时困惑地看到许多同样具有各种优越条件的地区却还在落后中徘徊,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分析。

不过,我们坚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下,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工作,努力生产,那么我们的城镇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我们一定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昆山、蒋巷、沙家浜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

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么我们国家发展就大有可为,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

(4月30日)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

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己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己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

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

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o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

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

地0.67亩。

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

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

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

,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

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

财政总收入426亿元,

“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

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

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

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

三是加快制定规划。

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十一五”,同时谋划“十一五”后十年。

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己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

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一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

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珏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

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

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

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

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

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

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o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而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

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

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

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而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

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而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

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

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