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597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1.docx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1

阿含解脱道次第26空海

则能断一切的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掉与慢应该是要分开为掉举跟我慢。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里把修行的重点核心都集中勾勒出来了,不要看经文很简短,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去体悟“无常法印”,就能够真正去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无常法印”,则“无我法印”也不成立。

 因为“无常法则”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的生灭变化,一出生就没办法不老、病、死,不管修行再怎么高,符术、咒术再怎么高,神通再怎么厉害,你都没办法说不让自己老、病、死的;不管你再怎么修、境界怎么高,如果“自我”、“我慢”不断除,顶多你只是练就一身很厉害的逃生术,不管你再怎么逃,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是存在啊!

佛陀不是要我们去练就一身的逃生术,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厉害,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能够怎么样、怎么样,又可以继续出世、又可以继续再来,都是因为“自我”还贪生怕死不敢放,所以都还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都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个“我”都还抓著。

所以,你要深刻去体证“无常”,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无我”,这一次的禅修就要好好实际证悟到“无常”。

当你能够体证“无常”,以后会逐步慢慢地加深去体悟到“无我”,因为修行的体证是有次第。

如果一个人能够好好去体证无常,就能够建立“无我想”,他就能够实际去体证到“无我”,这不是思想的一种架构,而是他能够真正去体悟到“心住无我想”。

因为你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些“我慢”就必然消失,抓取就必然的减少,十个结很自然、很容易就会一一的断除,而顺得涅槃、解脱自在,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如果能够修习“无常想”,能够好好去实修实证“无常法印”,就能够断种种的结。

这里所讲的“结”是断掉到五上分结,欲爱结是属于五下分结,后面的“色爱”就是色界贪,无色爱就是“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都属于五上分结,也就是证三果到四果。

大家不要轻视体证“无常法印”的重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就能够断除种种结缚,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重点的问题在于修行人大多只把“无常”当作一个名相、口头禅,或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因此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但是对这些佛学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谛、八正道,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见上,这样就很难实修实证。

今天刚好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刚好也有这种意愿、很发心,有人提供场地,下个月六月就可以举办三天的禅修。

(第十五节)“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这五句是很简短,但是大家要背起来,然后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观色如聚沫”要慢慢去体会我们身体就像“聚沫”,看过“聚沫”吗?

如果在水边、溪边冲击比较久的地区,它旁边都有一些像海绵,比海绵还更松散那些泡沫、聚沫聚集在一堆,如果用手搅动,马上破灭掉。

所以,我们的身体,事实上就像那些聚沫,看起来好像很结实,但是实在是禁不起碰触揉捏,现在随便一个压缩机把你一挤压,你就变成肉饼、肉酱。

大家不要想说我今天年轻力壮,现在学问高、地位高,无常方面对我来讲太遥远了,如果你这样太粗心大意,说不定没多久,你身边周遭的人,马上就示现无常给你看,你以为他好好的,结果出去车祸马上就死掉,人是禁不起一场车祸撞击的,不要以为说我是铁打的身体,不怕!

像无敌铁金刚,那个都是梦幻啦!

所以,佛陀就要告诉我们,要去看到身体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壮健,但是事实上它像聚沫,绝不是消极悲观,也不是故意夸大,而是佛陀告诉我们实相,要让我们去看到色身身体就像聚沫,我们种种感受就如“水上泡”,如果有像小瀑布冲刷下来,看到那个水泡一冒上来,然后又很快消失,所以它是冒上来、然后消失,这里就是告诉我们的种种觉受就是这样,你的苦受、乐受、喜受,都是这样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只是我们往往会怎么样呢?

对“乐受”又会想要一直抓住它、不让它消失;对苦受,我们又希望赶快要设法把它排除掉,不让它自然的韵律运作,这样又变成苦上加苦。

所以我们要去了解那个实相--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

“春时焰”,就像在沙漠地区,如果它有一些水气,然后天气炎热,水气会蒸发,就像一个萤幕出来,如果附近远方有什么山景,它会映现出来,因为它在远处,事实上是水蒸气蒸发一个幻相的萤幕出来,然后你以为是真的一个世界,叫做“想如春时焰”。

国内台中亚哥花园有一个水幕电影,号称亚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个萤幕,看起来满立体的,但事实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它只是一个梦幻泡影在那里。

所以,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情,想得很陶醉、很快乐,事实上都是在那里自我陶醉。

所谓“诸行如芭蕉”,“芭蕉”就像香蕉一样,你一层一层的剥,剥到后面、剥到最后,里面是“空”,剥到最后里面就是“空”。

所以,你要看到核心的“空”。

“诸识法如幻”就像魔术师放一幕电影,让你看得很欢喜,你以为是真的,结果当它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什么都没了。

这几句偈的含意都很深,也把这很多的重点都浓缩在这里,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第十六节)“云何色集”什么叫做“色集”?

后面段是讲“色灭”,大家要慢慢去看“色集”的重点,如果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感受,对于受、想、行、识“五蕴”这方面,没有如实去了解,就会颠倒梦想的抓取,贪爱就会聚集,这讲生死的原因、轮回的原因,是来自于“无明”。

无明,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然后贪爱、抓取。

后面所谓的“色灭”,如果你能够了解实相,就会放下那些抓取,你会放下、不会再聚集,然后就是放开、放开。

所以,“色灭”就是那些苦恼就会消失了,贪爱没有了。

(第十七节)把一些重点又浓缩出来,“云何断关?

谓断五下分结”我们修行证果,所要断的重点,你要放在哪里呢?

第一个阶段,你要先能够断五下分结,就是十个结。

所谓要解脱,你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意思。

要断哪些关呢?

第一个阶段要先断“五下分结”,这十个结的前面五个结要先断,“断五下分结”就可以证到三果,三果后面“五上分结”,再继续用功就可以看到、然后就可以断。

“云何度堑?

谓度无明深堑”因为这是一个鸿沟,你要能够度过去。

但怎么度无明深堑呢?

就是要静下来,然后把你的觉性、觉知唤醒,活在每一个当下,去现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把无明冲动、不了解实相、不了解真理的那一种向外一直冲动的那种心拉回来现在,让你现在觉醒起来,把事情弄清楚、把实相弄清楚,就是把“无明”转为“明”。

但是,这是最不容易断的结,这是最深的一个结。

举例来讲,这是基督教里面的一个比喻,就是上帝跟几个人在讨论,觉得要躲在哪里,人们才找不到我?

有的人就跟他讲说,你应该躲在哪里,躲到什么地方,躲到高山上、躲到大海,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但是还觉得躲到那些地方,还是有人会找得到啊!

后来有一个人就跟他讲,躲到一个人的心里,他就找不到。

含意很深!

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实相,最深的结--无明结,必须从你内心里面打开,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一定要回来反观,然后好好活在当下,去看当下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这样你只要用功半年、一年下来,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

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你找不到上帝。

以佛教来讲,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脱、找净土,你找不到净土,亦即“心净佛土净”,一定要回来在当下。

“云何超越境界?

谓究竟无始生死”也就是断除生死轮回,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

“云何脱诸防逻?

谓有爱尽”就是那一种贪爱,“此爱绵绵无绝期”那个爱,因为你一抓取什么,那么你所抓取的这些,你以为是得,事实上它正是束缚住你,你就会被那个境界牵著、所拘束。

“云何建圣法幢?

谓我慢尽”。

【法义分享】若要真的要弘法、真的要为法做见证,“建圣法幢”就是为法做见证、弘法的意思,你最好要先“我慢尽”,到达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

所谓“我慢尽”,以十个结来讲,是在“五上分结”的部份。

证到三果的人,我慢都还没有断。

(第十八节)一样要从色、受、想、行、识各方面,去体悟体证无常与无我法印。

“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

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你说体证无常、无我,可以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比丘就继续再问当证到三果之后,怎么样才能证到阿罗汉果?

当我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之后,我如何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

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究竟解脱的世界、成佛的世界,我怎么样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

何谓“漏尽、无漏”?

因为含意很深,以后还会再讲述。

“佛告比丘: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这一句话含意很深,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去咀嚼、去体会,不止一般的众生,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很难超越这两句话所讲的范围,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讲,“愚痴凡夫”就是还无明遮障,还没有了悟实相的一般众生,跟一般修行人,“于无畏处而生恐畏”,就是说不该去怕的,却偏偏一直的怕它;不应该怕的,却这么样的怕它。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一般众生怕什么呢?

怕无我、怕无我所,佛陀就讲“二俱非当生”这两种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因为实相真理就是无常,但是众生就是不了解,然后偏偏一直跟实相在对抗,都一直去抓常、抓我。

但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像一只小螳螂要搬动大石头,就是以一个小我的力量,然后要去改变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这怎么可能呢?

这样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一般众生就是要抓常、抓我,然后很怕无常、很怕无我、很怕无我所,很怕我所抓的失去。

佛陀就坦白讲,这两种现象都不应该有,因为你再怎么怕,不是因为你怕就不会丧失;不会因为你怕,怕你的父母亲老、病、死,你的父母亲就不会老、病、死,不是这样啊!

不会因为怕你自己衰老,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妆打扮得很漂亮,然后你一直这样打扮下去,你以为自己就不会老吗?

不可能啦!

顶多只是延后而已,还是会来啦!

所以,佛陀就讲说,如果你一直在那个怕无常,怕无我、怕无我所,那些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再怎么怕、再怎么抵抗,再怎么治疗,不管你修行再怎么高,神通再怎么广大,你不可能去改变它的,所以那些都是多余的、不应该有,但是一般人却偏偏都一直在怕这些。

此处已经讲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大家以后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很多的修行法门,包括很多宗教都与“无常”、“无我”的法印在抗争,当你觉醒得越深,就可以越体会到这两句相当深的启示。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

谓色识住……”经文内容比较不容易了解,我们讲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识”其实会住在“色、受,想、行”,即如“六根”与“六境”的接触,然后会产生“六识”。

但是我们的“六根”要看到东西,事实上是我们的“意根”都有透进去,它才能够发挥作用,以医学术语来讲,如果你的眼神经坏掉,眼睛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但是它能够看到东西吗?

它没办法看到的。

因为我们的“意根”无法传达进去,脑神经无法穿越进去、通过,于是那个“识”无法跟“眼根”结合,眼睛没办法起作用。

“识”常常会跟“色、受、想、行”结合,然后导致不是贪爱我们的色身,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觉受,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种种思想念头,或是种种那些意行、口行,“行”就是冲动。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重点即将透露出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前面是讲“识住则增长”你贪爱身体的身、受、心、法,对“自我”的抓取就会越增强、越增长,这样你的城墙(十道体系)就越巩固。

如果今天要解脱,刚好反回来,必须要慢慢地去除,慢慢地去看到实相,然后慢慢地去除抓取、慢慢放下。

当“识”到达“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识无所住”就是不抓取,因为你了悟实相真理,不在抓梦幻泡影,所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

这“无所作为”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没有那些颠倒梦想的作为,看到以前是在“海中凿河”,在海底挖一条溪,现在照见到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不增长”,所以“无所作为”。

“无所作为故则住”,“住”就是能够安住下来了,身心已经知道何谓“依止处”了,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已经知道哪里是我的家了,知道家在哪里,已经找到家了,已经回到家了。

禅宗也有讲“已经回到家”的意思,你已经知道家在哪里,已经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里了,已经不会在向心外去求了。

所以“无所作为故则住”,因为你不会再颠倒梦想了,也不会这样自作苦受,所以“住故知足”,因为你感觉到已经没有欠缺什么,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因为净土已经现在你眼前了,于是这时候“住”,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即能“自依止”、也能够“法依止”,看到法、见到缘起甚深,体悟到你本身没有欠缺什么,没有比佛陀少什么,没有比佛陀渺小什么,你是要成为完整的自己,成为你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要去变成释迦牟尼。

所以,你感觉已经都具足了,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因为你已经没有再需要、追求什么,不是说“我就是一直赚、赚很多钱之后,我才知足”如果你以为赚很多钱之后,你才会知足?

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

钱永远也嫌不够啊!

如果你以为赚钱就能让你知足,那是不可能,除非你有相当的体悟,才会放下、才会知足。

“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真正能够做到“识无所住”,就会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你已经不再抓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足。

跟大家分享一个满重要的心得与观念,一般讲说要成佛,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佛陀就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形状,佛陀具足八万四千威仪,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神通具足、……具足,我们就是要成为释迦牟尼佛,于是把他当作一个超级的偶像在膜拜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跟他一样。

一般学佛想要成佛的观念都是这种目标,一般的体会、一般的讲经说法都是这样,与佛陀这样一比较,就认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我一相也没有,我一种好也没有,因此很多人就会觉得我们这辈子不可能成佛,很多法师跟你讲经说法,他不敢跟你讲说你这一世可以解脱、可以成佛,因此都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或是到他方世界去。

事实上,都没有真正体会到成佛的意思,把佛陀、人间的佛陀,又变成一个“超人”,变成一个“无敌铁金刚”,变成一个“超级偶像”,当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时,你相形之下,就觉得自己越渺小,因此想成佛这些,想都不敢想。

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把耶稣太神格化,都未必是好事,佛教徒也一样,你把佛陀神格化,把他推得越高越远,都不是好事。

事实上,佛陀、耶稣他们都是以人身来示现,而且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来告诉我们真理实相,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相,这样而已。

所以,说要“成佛”,翻译这个“佛”字,大家很容易被这个字又迷住了,事实上“成佛”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

觉悟者,你觉悟什么?

最主要就是要觉悟到宇宙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无常”跟“无我”法印。

成佛、成为觉者、成为解脱者,主要就是要能够体证到、觉悟到这个,这样而已。

所有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只是让你心静下来,“止观双运”,就是要让你去体证这两个法印,这样大家可以清楚知道什么叫做“成佛”,“成佛”的定义是很重要的。

今天每一个人都可能透过努力而去了悟到实相,只要你这一生这一世好好努力,去觉悟到真理实相,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就可以成佛。

早期为什么佛陀引导弟子的解脱很快呢?

因为都没有很多的迷雾障,都很单纯的实修实证、体悟法。

所以,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说要成佛,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补补修修,然后去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样子。

为什么一朵玫瑰花,不能够欣赏你自己,偏偏一定要去欣赏莲花?

然后玫瑰花你就在那里自艾自怨自叹,认为说人家那个莲花才够大、才够漂亮,就不能够满足于你自己,不能够安住于你自己,偏偏一直天天幻想著我要成为莲花,我要成为什么花,这样才够大、这样才够好,都是进入梦幻世界,你都没办法安住在自己。

当你是一朵牵牛花,为什么你不能够全然的开放?

为什么你不能够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个当下?

为什么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说:

“我这朵牵牛花是长在路边,兰花才让人供养,所以我要努力改变成为兰花……”人类才会颠倒梦想,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什么,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模样,你都没办法肯定自己,没办法接受自已,这样你怎么会知足?

这是一个“成佛”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每一个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一个人在这宇宙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认清知道你也是独一无二,你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稣也都完全平等。

你所跟佛陀不同的,就只在于佛陀是一位觉悟者,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没有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他离开这个苦海,就这样而已,这就是一个成佛者、一个解脱者、一个觉悟者。

所以,要把修行解脱、成佛、成为觉悟者,要弄清楚。

当你了悟这些,体悟无常真理实相时,然后发现你没有欠缺什么,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跟佛陀比较也没有少什么,这时候你就会完全的知足,感恩啦!

知足啦!

于是就能够“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

你要真正能够知足,才会解脱啦!

如果觉得你还欠东欠西,内心还有很多的空虚,还有很多的不安,还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还有得绕。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如果听得懂刚才讲述的这些、好好消化,可以节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

【法义分享】能深入体悟无常、非我、非我所,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

但“我慢”仍未断。

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虽然知道无常、无我,也很会宣说,但是往往骨子里都是抗拒无常,很怕无我。

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

所以,这一经的含意也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体会,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识无所住”,就能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

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就处处“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没有觉察到而已。

因此你要觉察到,再来才能够针对那些结一一的断除。

我从民国六十年左右,就开始在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上面在探讨、下工夫,从高中时期就在探讨、追寻,后来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样,人家跟我们引导想要“成佛”,就应该要什么相、……相,出生时就应该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你没有这样,就不要想啊!

所以,很多宗教师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回归到单纯、纯朴的这些法,佛陀最初怎么样讲?

什么是修行解脱之路?

当发现到很纯真、很朴实的解脱之路,你逐步跟著走,就可以成为你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跟佛陀所达成的境界一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敢这样的宣说。

(第十九节)“世尊告诸比丘: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方便”即还是要采用各种方便法,透过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选择你比较能够相应、适当的法门,让你的身心静下来。

当你静下来之后,就是要进一步的去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原来佛陀所讲的,打坐不是光在那里坐,你是要有内容的、要有体会的,我们一般如果不了解,都只是在打坐,都是只是在修定,在观呼吸、数息,或是看著专注的一点。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过程,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我们往往都浪费很多时间在这里,于是这种“定”就变成“世间定”。

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够“止观双运”,“禅思”就是止观,“禅”就是有“定”,然后“思”就是有“观”,止观双运、内寂其心。

所谓“内寂其心”也是一种“定”,然后要如实观察。

所以,真正的禅修,是要“止观双运”,我们这一次的禅修,所谓“止观”方面,要有“定”与“观”要等持。

“缘眼及色→眼识生”“眼色识”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这里是要探讨苦生起的原因,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产生了很舒服的感受,于是就会进一步想要去拥有,想要去贪爱、想要去抓取,这样你后续的,只看到“味”、没有看到“患”。

但是,不管有没有看到后面的“患”,那个苦就会跟著来。

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它只是绝对的好而没有负面的,它一定都是正反两面都有,如果你能够提前看到正、反两面,中道的智慧就会产生。

(第二十节)这里又有一个满重要的重点,“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所谓“洲”,简短讲就是要回归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时时抱住一个善知识。

真正的善知识只是协助你学习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异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亲近善知识,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是协助你如何早日自依、法依、不异依,不是说日子越久,师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后越抓越紧,以后又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或是成为他的一个法门派系,派系门下的另外一个分店的负责人,以后处处都要看著总部方面的脸色,那很苦啊!

事实上,佛陀以前早期都是这样,我就是跟你们讲法,跟你们讲真理、讲实相,你们透过实修实际,实际去体证到之后,佛陀他也没有成立宗派,也没有成立宗教,然后就鼓励大家,只要你有实修实证之后,真正有见到法,成为明眼善知识,就可以到各处去跟众生广结善缘、弘法。

真正善知识就是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的“住自洲”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里面,众生都习惯向心外抓取,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个依靠的东西,你的心永远都没办法真正安止下来,因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所依”都不会究竟的。

唯有你回到、发现到,要回来自依止的时候,才会发现到究竟的法。

如果你还不满足于你自己,还认为说我今天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我怎么样去修行,怎么样去改变我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如果你还很不满足于你是一朵牵牛花,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为一朵莲花,你的苦永远都存在。

讲究竟一点,牵牛花与莲花,它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实相的存在,它们并没有美、丑,谁高、谁低……,没有这些分别,是人类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后划分出来。

“自卑”是因为不了解实相,真理,然后划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为你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然后狂傲自大。

当慢慢了解实相、真理的时候,你会体证到“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众生都平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慢慢的心静下来,去体会实相、体悟真理,你就可以成为觉悟者。

就是你要回到自己来,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脚,佛陀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这样而已。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色是无常。

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则能)离欲……”如果你能够“知色无常,苦、变易”,则能够“离欲、灭、寂静、没”如果经文没有补充这两个字,比较不容易了解。

一个人能够了悟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你又有抓取就会产生苦,实相就是不断地在变化、变易、变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事实的存在、真理,就能够“离欲、灭、寂静,没”会远离颠倒梦想。

“从本以来”就是从古早以来,从始以来、从最初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稳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你想要解脱,“涅槃”就是一个解脱的世界,要解脱、成佛就是这样。

真正了悟一切“色”(一切现象界)是无常变易,于是你不抓取而放下,因为抓取就是束缚,当你放下、不抓取之时,你就能够解脱。

“不著故故安隐乐住”就能够安于每一个当下,因为你能够知足、感恩,没有欠缺什么。

“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这是解脱自在,当你处在涅槃之时,并不是说“好!

这样我自己享受就好了”你还是会随顺因缘,一方面看著众生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或是在那里颠倒梦想,会有不忍之心、悲悯之心。

只要有真正实修实证,那一种大慈大悲之心,就会很自然生起,你会很主动的,甚至会随顺因缘,跟众生做法上的分享。

绝对不会就像一些人批评的:

就常驻在涅槃、不出来度众生……,不会这样的。

一个解脱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会引导你,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达到自依止、法依止。

大家都很认真、很积极,除了闻思方面表现出很积极以外,大家在实修实证方面,也都很认真、很积极去做,平常就已经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虽然说工作忙,但也是尽量抽空出来实修实证,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够继续持之以恒。

我们中鼎这里,大家真的福报很好,要好好珍惜!

否则福报又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