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539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docx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

公路增设平交口-安全评估报告

1.3工作内容

本报告是对禄口机场二期工程第二进场路、纬八路搭接禄铜公路增设平交的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估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禄铜公路概况及第二进场路、纬八路概况;

2、涉及的相关标准及规定;

3、工程安全评估分析;

4、结论与建议。

二、涉及的相关标准及规定

为加强公路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发展,保障公路工程可靠、运营安全,根据交通部及相关行业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规范标准,其中与本项目安全性评估相关的内容如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如下:

第8.3.4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根据其对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和交通延误等的影响确定。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最小间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公路功能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一般值

最小值

间距(m)

2000

1000

500

500

300

第8.3.5四车道及其以上的多车道公路的平面交叉,必须作渠化设计。

第9.0.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分为A、B、C、D四级,各级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等级与适用范围符合下表规定: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

适用范围

A

高速公路

B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

C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

D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第9.0.4交通工程设施C级,平面交叉应设置完善的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反光突起路标和配套、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并保证视距。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有关规定如下:

第10.1.4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

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

第10.2.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且平面线型宜为直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不宜采用需设超高的圆曲线。

第10.2.2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应在0.15%~3%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应以0.5%~2%的上坡通往交叉。

第10.2.3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面排水应顺畅,并以此作为立面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任何部分路面上不得有积水。

第10.3.2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视线的物体。

停车视距规定如下表: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10

75

40

30

20

通视三角区示意图

第10.4.3各级公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规定如下表:

转弯速度(km/h)

15

20

25

30

40

50

60

70

最小半径(m)

15

20(15)

25(20)

30

45

60

75

90

注: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括号内的值。

第10.5.1主要公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应在主要公路上增设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汇流车道。

第10.5.1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右转弯车道:

1)斜交角接近于70°的锐角象限;2)右转弯行驶速度大于30km/h时。

第10.5.2四车道公路除左转交通量很小者,均应在平面交叉范围内设置左转弯车道。

第10.5.3

(1)变速车道的长度根据相交公路的主次、类别和变速条件等规定,如下表:

公路类别

设计速度(km/h)

减速车道长度(m)

加速车道长度(m)

a=-2.5m/s2

a=1m/s2

末速(km/h)

始速(km/h)

0

20

40

0

20

40

主要公路

100

100

95

70

250

230

190

80

60

50

32

140

120

80

60

40

30

20

100

80

40

40

20

10

-

40

20

-

次要公路

80

45

40

25

90

80

50

60

30

20

10

65

55

25

40

15

10

-

25

15

-

30

10

-

-

10

-

-

注:

表中变速车道长度不包括渐变段长度。

(2)变速车道为等宽车道时,其长度应另增加下表中所列的渐变段长度。

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

40

渐变段长度(m)

60

50

40

30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有关规定如下:

第6.3.4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强的填料。

第6.4.2拓宽路基压实度除应符合第3.2.1条、3.3.2条规定,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新老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变形。

第6.4.3软土地基上路基拓宽设计,路基拼接时应控制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增大值不应大于0.5%。

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有关规定如下:

第3.0.1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应由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组成。

第3.0.2警告区最小长度如下表:

位置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km/h)

警告区最小长度(m)

路段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20,100

1600

100,80

1000

二、三级公路

80

1000

60

800

40

600

30

400

各平面交叉口

200

条文第3.0.2警告区内至少必须设置三种标志,即施工标志、限速标志和可变标志牌或线形诱导标,其他标志可根据具体情况再行增加。

 

三、工程概况

3.1禄铜公路概况

禄铜公路连接禄口和铜山,全长约10.5km,双向四车道,于2010年10月完成拓宽改造,由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一般路段路基宽24.5m,具体布置为2×0.75m(土路肩)+2×2.5m(硬路肩)+2×2×3.75m(机动车道)+2×0.5m(路缘带)+2m(中央分隔带);与纬八路平交路段路面总宽29m:

2×3.25m(非机动车道)+2×2×3.75m(机动车道)+7.5m(中央分隔带)。

3.2第二进场路、纬八路概况

第二进场路、纬八路均为禄口机场二期工程配套项目,为机场内城市主干路,路幅宽为40m,设计速度为50km/h。

第二进场路与禄铜公路相交于K4+750处,交叉角度为38.4°,交叉范围第二进场路的平面线形为直线,纵面位于凹形竖曲线上,曲线半径1100m,以2.169%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相交,坡长44.3m。

纬八路与禄铜公路相交于K3+750处,交叉角度为46.8°,交叉范围纬八路的平面线形为直线,纵面位于凹形竖曲线上,曲线半径1800m,以0.803%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相交,坡长31.9m。

 

四、安全评估分析

4.1交叉口间距评价

禄铜公路为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第10.1.6条,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为500m。

根据道路平面设计图:

纬八路与禄铜公路平交与其北侧居民出入口距离为330m,南侧居民出入口距离为650m,且平交范围内有一牧场出入口,形成错位十字交叉,建议将平交口两侧500m范围内中分带开口取消,出入口均改为右进右出形式,并对牧场出入口进行改造,使之与纬八路、禄铜公路交于一点;第二进场路与禄铜公路平交与其北侧神岗路平交距离为220m,南侧禄口蛋鸡场出入口距离为200m,建议将平交口两侧500m范围内中分带开口取消,出入口均改为右进右出形式。

4.2平纵线形评价

第二进场路与禄铜公路交叉角度为38.4°,纬八路与禄铜公路交叉角度为46.8°。

根据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10.1.4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

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

第二进场路、纬八路与禄铜公路交叉角度过小,不满足规范要求。

纬八路以0.803%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直线相交,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的规定。

第二进场路以2.169%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直线相交,不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的次要公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应以0.5%~2%的上坡通往交叉的规定。

查看纵断面设计图,第二进场路位于平交范围内道路挖深为2~3m,且需将禄铜公路下挖约2m,建议对第二进场路重点路纵断面进行调整,以控制工程量,建议纵坡不大于2%。

4.3交叉口视距评价

根据设计文件,第二进场路、纬八路设计速度均为50km/h,禄铜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交叉口内直行速度按40km/h和60km/h计。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第10.3.2条,交叉口停车视距Ss需满足下表要求: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10

75

40

30

20

根据平面设计图,按照交叉口行车速度对应的停车视距核算,第二进场路、纬八路与禄铜公路平交口停车视距均能满足要求,通视三角区内无阻碍视线的物体,满足规范要求。

4.4转弯评价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第10.4.3条,各级公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规定如下表:

转弯速度(km/h)

15

20

25

30

40

50

60

70

最小半径(m)

15

20(15)

25(20)

30

45

60

75

90

注: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括号内的值。

交叉口右转弯行车速度按设计速度的50%计,禄铜公路右转弯行车速度为40km/h,对应路面内缘最小圆曲线半径为45m;第二进场路、纬八路的右转弯行车速度为25km/h,对应路面内缘最小圆曲线半径为20m。

查看平面设计图,禄铜公路与第二进场路平交右转车道路面边缘圆曲线半径为20m,与纬八路平交右转车道路面边缘圆曲线半径为22m,不满足规范要求。

4.5附加车道评价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第10.5.1条,主要公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应在主要公路上增设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汇流车道。

禄铜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交叉口内直行速度按60km/h计。

查看设计资料,两平交口范围内禄铜公路均设置了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汇流车道,长度如下表:

平交口

渐变段(m)

减速段(m)

加速段(m)

渐变段(m)

第二进场路平交

50

90

120

50

纬八路平交

50

90

120

50

对照规范,两平交口加减速车道长度及渐变段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第10.5.1条及第10.5.2条关于转弯车道的规定,禄铜公路在平交范围内应设置右转弯车道和左转弯车道,查看交通组织设计图,两平交口的车道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四车道及其以上公路平面交叉,必须作渠化设计。

本次评估两平交均作渠化设计,满足标准要求。

4.6安全设施评价

禄铜公路为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平面交叉应设置完善的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反光突起路标和配套、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并保证视距。

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

标识在箭头外,箭头所指向的信息为交叉口各交叉道路所能通达的地点、公路或道路的编号或名称。

查看交通组织设计图,两平交口设置了指路标志,但标志版面中指向信息不正确,无法正确指引交通,如下图。

a)纬八路平交南进口道指路标志b)第二进场路平交北进口道指路标志

上图a,前进方向通往禄口镇、南京市区,左转方向通往禄口机场;图b,前进方向通往铜山、高淳、溧水,右转方向通往禄口机场;应核对修改。

第二进场路平交口,主线禄铜公路右转弯车道端部设置了让行标志,本次评估认为设置不合理。

让行标志为次要道路车流避让主要道路,本平交口中第二进场路为次要道路,让行标志应取消。

第二进场路平交让行标志布置位置图

4.7路基路面搭接评价

禄铜公路为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性能较高,且2010年新扩建为一级公路,拓宽部位运营时间不长,新建道路与禄铜公路搭接部位若处理不当,将会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道路的损坏。

根据钻探报告,禄铜公路沿线地质情况较差,土层分布如下:

①2素填土(厚1.90m)

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厚1.70m)

②2a粉质粘土、粉土(厚6.80m)

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厚6.70m)

②3粉质粘土、粉土(厚1.20m)

⑤1全风化安山岩

其中除②3粉质粘土、粉土、⑤1全风化安山岩承载力较好外,其它土层承载均不大于100kPa,且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承载力仅60kPa。

本次增设两平交口范围内采取了如下措施:

拓宽搭接部位基底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路基进行挖台阶处理,路面按照原结构材料进行加铺。

路基路面搭接处理方案

根据地基沉降方案,按湿喷桩(水泥搅拌桩)进行验算,结论如下:

路面竣工时,地基沉降=0.012(m)

基准期内的残余沉降=0.021(m)

基准期结束时,地基沉降=0.033(m)

最终地基总沉降=1.200*0.067=0.081(m)

考虑禄铜公路2010年新近拓宽,基准期内尚有一定沉降,本次搭接部位基准期残余沉降为2.1cm,路基处理方案合理。

4.8排水组织评价

纬八路以0.803%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相交,雨水汇集点位于纬八路K1+380前后;第二进场路以2.169%的上坡与禄铜公路直线相交,雨水汇集点位于第二进场路K1+200处,可直接排放至河道中。

两道路均以上坡与禄铜公路相交,不会将路段雨水排至平交口范围内,未增加平交口排水压力,满足规范要求。

4.9施工区交通组织评价

查看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本次禄口二期增设平交口施工安全保障措施过于简单,建议细化优化,保证禄铜公路行车安全,可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进行编制。

禄铜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行车速度较快,根据《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警示段长度应为1000m:

距离施工区1km处设置“前方施工减速慢行”警告标志和限速60km标志,沿线设置限速标志,分别为60km、40km、30km和20km,间距分别为400m,300m,200m。

应自距离施工区100m开始用安全锥桶或护栏等将施工区与正常行车道隔开,并设置夜间警示灯,施工需要占用行车道时还应设置线形诱导标志。

a)路肩带施工

b)中分带施工

控制区标志标牌设置示意图

 

五、结论与建议

第二进场路、纬八路与禄铜公路平交在平面线形、附加车道设置和路基路面处理等方面均满足规范及安全性要求,但尚有部分内容应进行调整优化:

1、建议将两平交前后各500m范围内的中分带开口取消,出入口改为右进右出形式;

2、第二进场路终点段挖深较大,建议优化纵断面;

3、两平交处禄铜公路上右转弯车道路面边缘圆曲线半径过小,建议按照规范要求调整;

4、两平交处设置的标识版面中指向信息不正确,应修改为道路通达地点名称;

5、第二进场路平交设置的让行标志应取消;

6、应优化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建议警告区长度为1000m,根据《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及《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等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