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432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docx

第八版导学案和小组建设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 本报编辑部

导学案是以“主题、探究、表现”为核心的梯段式、结构化学习载体。

导学案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持续发展,呈现出导学设计“多维度”、学习策略“多层次”、展示方案“多形式”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被形象地比喻为课堂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

导学案的基本规范

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

通常,教师在每周集智备课时,要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编写工作,基本流程为:

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一般情况下,公共课型的导学案设计包含以下要素:

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案整理、达标测评、课堂反思。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

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课时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要考虑到学段特点、课堂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

在内容选择上,导学案要删繁就简、切中主题,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

统一基本设计版式。

按照设计的不同,导学案的版式基本可以分为普通式、分栏式、表格式、混合式几种,虽然版式各异,但仍然需要遵循普遍性的设计要求。

体例要符合导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标题设计、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达标反馈等内容;题头设计一般包括课题、课型、课时、学校、年级、班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等内容;版面设计要力求生动活泼、美观实用,编写例题和呈现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认知水平,体现学生学习的文化需要和情感需要。

小组的建设

陶行知先生呼吁解放学生,但是他没有解决解放后怎么办的问题。

高效课堂高度关注小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团队作用,解决好学生解放、课堂开放后课堂学习的有序、有效问题。

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实现陶行知解放学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份能量。

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还是提供最有效的“同学”机会和资源,小组都是最佳平台;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对抗、质疑,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提供“贴身”服务。

小组建设的成功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

文化形成,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

小组建设的过程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搭建小组。

第一次组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搭建小组的意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唤醒的过程。

第二步,组魂建设。

这里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组名、组徽、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

组名至关重要,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它既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又要具有本组特色。

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建议组名要尽可能通俗、阳光、精准、锐利,让人过目难忘,极富冲击力。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组规。

组规制定的主体是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定要一致。

组规制定要走民主路线,制定的过程也是统一的过程。

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述要尽可能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

组规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创造环境,提供目标和事实。

经历两个月左右,如果第一次由上而下组建的小组不够理想,建议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重新建设小组,让具备领袖气质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小组建设。

第三步,最漫长,也最重要,这是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

前面所做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导向,但是,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

组名、内涵、组歌、誓词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要反反复复地出现,并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

小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文化、团队文化,当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时,小组这种形式本身,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

文化的最终形成,就是文化主体的被“文”所“化”。

附:

小组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

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8人(组员较多时,还可以组内再分为a、b两小组)。

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

a类学生我们称作特优生,b类学生称作优秀生,c类学生称作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

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座位的安排要合理;阶段性随机调整等。

小组的类别

每个小组有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体现形式。

行政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由班主任负责;学科小组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理评价团队,由任课教师负责。

小组的文化建设

创设组名:

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形成组训:

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自己创作,形成本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组训形成后要经常使用,而不是置于墙头,学习组长可组织本组成员每天大声朗读出来以激励斗志。

制作组徽:

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

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

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课堂表现、学业成绩等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要求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导学案的编制策略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过程,达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的。

知识问题化。

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加工,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概念性问题转化为发人深思、引人探索的问题,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论隐藏在问题中,而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内容。

如果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具有探索性、挑战性、趣味性,那么很容易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既能帮助他们全面正确理解知识点,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

问题探究化。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头脑代替了学生思考。

高效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探究。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开始质疑对抗时,当他们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时,这样的学习体验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

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问题层次化。

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的差异,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可能地把问题设计出层次,把难题变易,把大题化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提高。

问题情境化。

把概念性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当然离不开情境创设。

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摆在学生面前,而是应该把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感受知识、内化知识。

抽象的概念很难直接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即便一时产生效果,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因此,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境化学习,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七大意识

立意意识。

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从“传授知识”,到“启迪智慧”,再到“点化生命”。

目标意识。

具备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

“明线”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暗线”指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型意识。

导学案要突出课型特点,比如流程课型、学科特点课型、公共课型(预习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思维训练课、学科阅读课、试卷讲评课)等。

学情意识。

导学案的各环节侧重点和目的不同,指导方式也不同。

流程意识。

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三学、三展、二点,提升、拓展、总结。

方法意识。

方法指的是学习方法(通用方法、个性方法、学科思维)、高效课堂流程操作方法、学习规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使用导学案,完成“明示学法—渗透学法—自悟学法”的过渡。

角色意识。

教师要设置好90%学生能解决的自学问题,说明自学的方法与流程,出示答案或让小组长批改;组长要监督本小组成员认真完成自学任务,按导学案的要求完成自学情况检查工作;组员不要交头接耳,要独立思考,完成自学任务,主动接受组长对自学情况的检查,还要在导学案上认真订正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优秀导学案什么样

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做到:

遵循学习结构。

导学案应该导语清晰明确,便于学习者在自学环节分层学习;确保圈层合作的2人小对子、5人小组、10人共同体的真实有效;通过导学案预控,保证展示和质疑环节的精彩、充实。

此外,还应该保证导学案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在每个环节上合理分配时间,挖掘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凸显学科特点。

导学案要帮助学生将“记忆型”知识转化为“生产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起到了“导”的作用——指导“学”、引导“路”、诱导“惑”、辅导“思”。

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将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融入具有主题性的表现方案中。

符合发展趋势。

导学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进行编制。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导学案的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份优质导学案的出炉,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依照结构化导学案的模板,简单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和问题复制与粘贴。

要想编制优质的导学案,关键在于三点:

处处留心。

导学案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感性认知,然后在引语的层层引导下,逐步进行探究活动。

所以,教师需要关注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场景与画面,这些都将是导学案中宝贵的资源。

瞻前顾后。

“瞻”的是新知,“顾”的是旧知。

导学案的编制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整体出发,将每一个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单元、整个学段之中。

集体智慧。

优秀的导学案是教师共同体的智慧结晶,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会相互帮助、各展所长,不仅提升效率,还能让导学案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合理。

导学案不应该千篇一律,而是应该丰富多彩,呈现出多种风格和特点。

经验和实践表明,设计导学案时,应该抓住两个关键点——“登山型”设计与“双轨制”核心。

“登山”即学习者向自我建构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努力攀登,这种设计要彰显“人文个性化”,将导学案的难度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自然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双轨制”核心的特点是:

师生双导、学科双融、责任双关、展示双向、思维双推。

此外,导学案还需要具有“意志性”和“灵活性”等特质,充分反映出文本整合的灵性、教研成果的实性、学生操作的个性、思维方式的逆性、评价机制的感性、团队合作的共性,等等。

导学案设计的误区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与“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

“问题”不仅包括习题,还包括来自实际的问题,以及开放性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导学案设计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为:

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缺乏开放性、缺乏深加工。

导学案设计零碎化。

“零碎化”是对“层次化”的误读。

“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零碎化”则是问题设计不系统,无效问题过多。

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避免导学案设计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层面下的个性化设计,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提纲化”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课堂学习的提纲。

这些提纲只能起到对知识的梳理归纳作用,却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导学作用。

小组建设中的“创新”

信息反馈牌:

将高效课堂中小组文化建设的载体——组牌,改造成信息反馈牌。

方法是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放一个正四面体,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红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教师或学习组长求助;绿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一切正常,请勿打扰;黄色代表本组分派或认领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请求分派或想认领新任务;蓝色代表本组任务刚完成,请求接受教师助理抽查与验收。

教师借助信息反馈牌,针对小组不同情况采取科学指导方法。

二次分组:

如果教学内容较多,交流起来显得时间不足,主题学习小组是分解内容、集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基本操作:

确定小主题。

围绕教学总目标,确定若干个小主题,小主题数量应与小组成员数量相同,从而保证每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拿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成立主题研究组。

各组拿到相同主题的同学,跨组组成新的学习小组(二次分组)。

组织学习。

围绕共同的问题,组织讨论,保证成为本专题的“专家”。

回到本组。

学习结束后,各位“专家”轮流向组员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负责保证每位组员对自己的成果基本了解。

形成对问题的理解。

将大家的成果整理成为对本问题的理解,由组内非本问题“专家”汇报,然后分享。

动态小组:

1.按照传统小组划分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

2.各小组成员依照导学案全面自学,教师分解该小组重点研究的问题。

3.每个小组确定2-3人作为该问题的解说员,轮流为全班不会的同学讲解。

4.没有轮到自己解说时,可到其他小组学习自己不会的问题。

5.其余学生,哪个问题不会,便选择到研究该问题的小组学习。

特点:

小组是动态的,讲解员也是动态的,很像超市自选购物。

也就是说把原来的轮流大展示,变成了每个问题的同步展示。

即原来一次展示一个问题,现在变成同一时间内展示所有问题。

小组与学校管理

导师制应运而生。

教师这一职业古已有之,班主任则是现代学校的产物。

新教育将会催生一种新的角色:

小组导师。

小组导师有别于班主任,也不同于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小组导师有些像正在出现的全职医生,全程、全方位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

导师在小组的组织管理、小组学习计划的制定、小组户外学习的安全、小组班外(校外)顾问的聘请、小组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成员的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将会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校在导师管理方面会遇到,也会逐步解决许多新的问题,诸如行政人员可否做导师,一个教师可否同时做几个小组的导师,导师的责权是什么,导师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关系,导师的工作量,导师工作的评价标准,等等。

学校层面的学习小组支持系统的建立。

今天学校的各种建设、各项工作都是建立在班建制基础上的。

随着学习小组的出现,学校将逐渐建立一套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系统。

比如,新建教室的面积不能只考虑教师讲课的需求,还要考虑学习小组活动的需求;实验室的配置要满足小组活动的需要;教务、政教等管理部门要为小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服务;学校应有支持、鼓励学生聘请班外、校外项目顾问的办法;学校要协调班级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的建立。

对已经启动高效课堂的学校而言,建立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的学习小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或者说已经迫在眉睫。

原有的主要针对个体学生和班集体的评价体系不适应、不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应该有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优秀小组长、优秀小组、小组优秀学习项目等等。

较为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评价是关于小组团队性学习成绩的评价。

我们鼓励小组合作做事、合作探究、合作展示,就必须建立尊重合作、鼓励合作的评价机制。

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依托,让学生从课堂上接受教师的讲解,始终处在被教师支配状态下,走向教师把编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图自学,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并填写答案的状态。

课改刚开始时,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适应新的课堂模式,所以需要导学案的帮助。

这时的导学案,是“抓手”、是“拐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自学能力。

当师生逐渐适应课堂模式,学生的自学习惯也基本养成之后,导学案的形式也应该变化。

有的学校用电子导学案代替纸质导学案,加入声音、图像、动画等元素,让导学案更充实、更灵动;有的学校将导学案“瘦身”为导学单、导学纲要等,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权力;还有的学校甚至不再局限于导学案的文字呈现方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几个关键词来实现导学案的功用。

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在于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随之而来的是“导”与“学”关系的改变。

从第一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学后教”到第二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生主体、教学主导”,再发展为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学相融”,“导”与“学”取消了先后的关系——可以边导边学、边学边导。

因此,导学案的编制也将发生变化——教师独享的导学案编制权将下放给占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学生将是导学案的最佳原创者和受益者。

导学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变革课堂形态。

同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习题化、琐碎化的导学案又会限制学生思维、干扰学生学习。

这时,导学案又有了从“有”到“无”的发展趋势。

其实,在导学案未来发展的内涵上,“有”和“无”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导学案并没有固定的呈现方式,只要可以引出自研、合作、探究、展示的结构框架,就可以作为导学案来使用。

至于学生该学什么、学多少、如何学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找寻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最大化地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激发兴趣。

对不同性格、不同基础、不同素养的学生,本就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更不应该让他们按照同样的路线图完成同样的任务。

否则,何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呢?

当导学案能够真正做到没有约束、没有障碍、以人为本、丰富多彩时,可以说,导学案是“有”的,同时也是“无”的,“有”与“无”真正做到了和谐统一。

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探究制□ 本报编辑部

高效课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

从排坐到围坐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实际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其变革的核心是:

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

小组带来的革命

现代学校出现一百多年来,班一直是基本的学习组织,是基本的学习单位。

班的基本要求是统一:

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地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标准。

要满足如此多的统一,唯一的办法就是:

教师统一讲授。

而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重塑一种全新的课堂秩序。

而构成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学习小组。

它作为基本学习单位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以小组为中心的小组围坐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班排坐。

小组围坐制用强制的形式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其次,学习的秩序出现了所谓的“颠倒”现象:

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

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

每个学生按照学习方案的要求,自觉、自主地开始了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产生着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督查作用。

再其次,“学时”正在取代“课时”。

“课时”概念是讲授式教学的产物。

它关注、强调的是实施、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课堂使用的时间;是课堂上主要用于教师讲授的时间。

而学时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所用的全部时间,包括课堂之前、之后的自学、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

在课堂以外,班作为一个学习组织的作用不复存在。

而小组活动可以延伸到一切可能开展学习活动的地方。

保证课外学时使用效果的,正是小组。

所以,没有班,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什么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作为基础单元主题,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工具,还能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与对话。

导学案的重点在“导”字——引导、辅导、导入、导航、导语,导学案还要充分体现课程和学生的思维逻辑结构、单元整合逻辑结构、未来发展逻辑结构等。

一般而言,导学案的发展被归纳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孕育”期。

随着高效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为中心”理念的推广和渗透,许多教育者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如何完成”、“完成后又该做什么”、“遇到解决不了的如何处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就是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自研指导、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等内容。

第二阶段——“雾里看花”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导学案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各种风格与流派。

各个学校在导学案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严重的异化现象。

这时的导学案,正处于一个去伪存真、辨别梳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返璞归真”期。

这个阶段的导学案发展应基于第三代课改的发展内涵和需求。

第三代课改追求课堂的自然状态,所以,导学案也要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和情怀。

为了产生较好的课堂效果,导学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

对知识纵向深度的探究程度——导学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对知识多层梯度的思考程度——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将某一题目层层分解、展开,形成从易到难的缓冲梯度,再引导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生活情境;对知识三维空间的拓展程度——要想把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平面知识产生立体画面感,多方位、多渠道地思考挖掘。

小组的职能

小组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协商编制小组的学习方案,或研究实施学习方案的办法。

目前多数学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由教师编制的。

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编制学习方案,或学生参与编制学习方案。

小组作为一个学习性组织,重要职能之一是交流。

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共同体内的表达、争论、完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

任何想略去知识形成、思想形成的过程而直奔结果的企图都是有悖学习规律的。

合作做事,是学习小组的重要职能。

学习小组的出现,支持着学习的一场革命:

做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做事就需要合作,于是,小组应运而生。

为了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相互协商,分工合作。

比如,合作做一个物理实验,合作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合作进行一次地理考察,合作完成一次学习成果展示,等等。

小组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人的组织化。

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

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