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365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期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北京人”(如图)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使用天然火B.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C.开始烧制陶器D.开始培植农作物

2.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

“……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他参观的地点应是(  )

A.云南省的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龙骨山C.陕西西安半坡村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王国维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对材料中所说的周的制度,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B.目的是巩固统治

C.它使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D.它标志着西周进入奴隶时代

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右图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司母戊鼎

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大一统

5.有同学在笔记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

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诸侯争霸B.商鞅变法C.土地分封D.百家争鸣

6.*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公元纪年年代尺

A.公元前3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D.公元前2世纪后期

7.以下示意图中①②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B.社会动荡与变革C.统一国家的出现D.北方民族大交融

8.相传老子问孔子:

“你说牙齿与舌头哪个坚硬?

”孔子答:

“当然是牙齿。

”老子张开嘴:

“看看我的牙!

”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

“你看看我的舌头!

”舌头完整而灵活。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  )

A.统治者只有对人民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B.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人们要互爱互利,反对各国间相互攻伐兼并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9.*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

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10.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开创“光武中兴”

C.电影《秦始皇》中,秦始皇品尝葡萄

D.电视剧《汉武帝》中,班超上书汉武帝

11.“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与此豪言壮语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张角黄巾起义C.王莽改制D.刘备称帝建蜀

12.“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3.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你可能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设立太学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14.汉灵帝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太监被称为“十常侍”,对上忽悠皇帝,对下鱼肉乡里,而灵帝却公然称:

“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

”其反映的史实是()

A.皇帝早逝B.幼主即位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

15.*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图1 甲骨文 图2 毛公鼎 图3 蔡伦

A.商朝灿烂的文明B.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C.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变化D.中西方文明的交流

16.*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王莽篡位 ④军阀割据混战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

18.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

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A.商鞅变法B.诸侯争霸C.三国鼎立D.北魏孝文帝改革

19.列举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D.民族交融

2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张仲景钻研医学,写成了《齐民要术》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六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炭化稻粒   图二 骨笛   图三   图四

(1)图一、图二两件文物分别证明了什么基本事实?

(2分)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

(4分)

(2)图三中文字的名称是什么?

(1分)这些文字有何历史地位?

(2分)图三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是第几手资料?

(1分)

(3)图四所示文物证明了怎样的基本史实?

(1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什么?

(1分)

22.(13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戮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材料四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哪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2分)

(2)材料二是战国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

(2分)

(3)根据材料三,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

(4分)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有什么表现?

(3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3.(15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2分)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2分)其中的哪一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2分)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1分)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2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措施?

(4分)

期末检测

1.A 2.D 3.D 4.B 5.B

6.A 解析:

根据题干的年代尺可知,公元前273年位于公元前300年与公元前200年之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前期。

7.B 8.B

9.D 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10.A 11.A 12.A 13.B 14.C

1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毛公鼎上有铸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因此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变化。

故选C。

16.A 解析:

曹操的《蒿里行》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各地州牧割据混战。

而王莽篡位发生在西汉末年,与之没有关联。

17.D 18.D 19.B 20.A 

21.

(1)图1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水稻;图2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不同点:

生活的环境不同,种植的作物不同;居住的房屋类型不同等;相同点:

都处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

(2)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一手资料。

(3)铁制农具的出现。

牛耕。

22.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商鞅变法。

(3)秦朝赋税和徭役沉重,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4)表现:

开垦大量荒地,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和使用粪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3.

(1)制度:

分封制。

影响: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3)推恩令。

作用:

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意思相近即可)措施: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