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162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ocx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袁礼斌

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近年来理论界

和实际部门关注的重点经济问题之一

各类

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然而我认为,有

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不太

清楚,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

究。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按照企业的规模

划分的

建国以后,我国曾对企业按照规模

进行过多次分类。

1962年,国家根据企业的

职工人数划分企业类型。

具体标准为:

职工

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在50

一3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50人以下

的为小型企业。

1978年,为了加强对基本建

设项目的管理,国家计委根据企业的综合生

产能力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

198

年,国家颁发了统一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

准》,并把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四种,其中大型和中型又分别被分为两个层

次。

1999年,我国又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

分类,仍然保留了四个层次,根据企业的销售

额对企业的分类作了调整

总的说来,尽管

分类标准在不断地变化,有的是单一标准,有

的是综合标准,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

的生产要素,如职工人数、资本规模、资产数

量等;二是生产水平,如生产能力

、产量、销售

额等。

应该说,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

企业分类标准并不奇怪,也很正常。

这是因

为,对企业进行分类主要是出于政府宏观管

理的需要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管理工作的要

因此,从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的角度看,

一定要使中小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

只有这

样,才会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才能有真正意义

上的市场经济。

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

问题,即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

扶持和保护。

可见,从理论上讲,谈扶持和发

展中小企业,其真正的含义是扶持、发展在市

场上由于规模原因而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

而绝不是泛泛地指扶持和发展一般的中小规

模企业。

事实上美国

西欧等重视中小企业

发展,主要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相应地他

们对“中小企业”的理解也主要侧重“地位标

准”。

例如,美国1953年颁发的中小企业法

规定,“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在某事业领

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均属中小企业”。

与规模标准相比,地位标准难以量化。

规模可以设定具体的数量标准,地位则难以

具体

、准确地加以衡量。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

有关理论,可以利用产业集中度、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但这样做仍有两个

具体的困难:

一是行业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

而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如有的是寡

头垄断行业,有的接近完全竞争行业,有的是

有一家或几家主导厂商的行业,情况各不一

样,因而难有统一的标准;二是产业集中度、

市场占有率等都是事后指标。

由于市场是不

断变化的,企业在一个时期的地位很可能与

另一时期大不一样,产业的竞争结构也经常

变化,因此这些指标只能衡量前段时期的产

业情况,而不能完全代表下一阶段产业状况,

这两个指标不象规模指标那样稳定。

也正因

为如此,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通常采

用质、量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定性地分析企业

的市场地位的基础上,结合规模来界定中小

企业

例如,美国在规定小企业必须是“在某

事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前提下,同时规定

了规模标准,制造业中雇员50人以下、批发

业中年销售额500万美元以下、零售和服务

业中雇员50人以下及年销售和营业额10

万美元以下、建筑业近3年营业额50万美

元以下的,划为小企业

这当中,质的因素是

基础性的,这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和界定中小企业,还有另外一个值

得注意的问题。

市场上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发

展的,但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并不完全一样,有

时甚至大相径庭。

就中小企业而言,归纳起

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模不断扩张,逐步

由中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二是规模基本维

持不变,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组织创新等手

段,稳定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三

是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企业逐步萎缩,直到

破产倒闭。

可见,现在是中小企业并不意味

着将来仍然是中小企业。

其政策含义是:

持和保护中小企业是就一类企业而言的,而

不是对具体的

、个别的企业而言的。

二、中小企业能不能

解决失业问题

为什么中小企业在一夜之间受到如此礼

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对这个问题,著

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回答得十分明确。

他在

《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改革》’

9

º)一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中国目前发展

中小企业的重大意义

主要意思是大力发展

中小企业的问题是由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

济形势,特别是失业率明显增加的就业形势

造成的

学术界还有许多论文、著作涉及到

这一问题。

综合地讲,理由不外乎以下四个

方面:

(1)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主力军;

(2)提

供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3)推动技术

创新;(4)扩大产品出口。

这些分析都是从中

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的,是一种由表及里

的分析方法,是对现实的一种概述性的总结。

但细究下去,我认为这里有逻辑上的漏洞。

下面仅以就业问题为例来说明。

人们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能吸纳下岗职

工。

事实上,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中小

企业的直接动因。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

成立的

从理论上讲,在资本规模一定的情

况下,失业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

技术水平,或者说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

技术水平越高,单个职工所推动的资本规模

就大,因而总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就越少;相

反,如果技术水平很低,每个劳动力所能占用

的资本量就较少,因而一定量的资本就能吸

收更多的劳动力。

可见,技术进步越快,失业

问题就会越严重。

对于这一趋势,美国学者、华盛顿经济趋

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曾做过深入研

究。

他在《工作的终结》(TheEndofWork,

1995)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技术

创新和面向市场的力量将把我们推向一个接

一15一

近没人工作的世界。

他分析了技术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或者说是“技术的两面

性”,认为技术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生产成本、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会导致失

业率的增加,使社会变成“没有工人的世界”。

里夫金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上的习

惯看法是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

成本,增加廉价产品的供应,这又反过来促进

购买力,扩大市场,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一中心论点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工业化国家

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它的逻辑现在正导致空前水平的技术性失业

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导致其

规模和持续时间均难以预测的世界范围内的

萧条幽灵的出现。

”这种逻辑的产生是“由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最

终会以更为廉价的产品、更大的购买力和更

多的工作机会的形式渗入到工人大众中去的

观点,⋯⋯在19世纪初法国的经济学家让

·

巴蒂斯特

.

萨伊(JeanBaPtistSSay)的著作中

就已出现

”里夫金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资

料,说明工人被技术所替代。

美国1979一1992年,制造业部门的生产

率提高了35%,而就业工数减少巧%

由上可见,决定失业和就业的力量主要

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这与企业的规模并

无必然联系

事实上,企业的规模大小完全

是由另外的因素决定的。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

的观点,企业的边界是由市场上的交易成本

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决定的。

如果市场交

易成本比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高,则企业规模

就会扩大;如果市场交易成本比企业内部管

理成本低,则企业就会缩小规模,更多地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尽管失业人数增加会

压低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工资成本,从而会影

响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力量对比关系,进

而影响企业的适度规模,但总体而言,这种力

量是微乎其微的

决定企业边界的主要力量

仍然来自技术创新。

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市

场交易的形式和成本,而且也改变企业内部

一16一

的组织结构。

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创新和技

术革命中,企业往往会不断地进行内部调整,

以适应新技术。

这些调整包括裁减劳动力、

改变内部管理结构、重新配置内部权力布局

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

脑对人脑的替代已经出现。

适应这种形势,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界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改

革浪潮。

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企业的“重新

设计”(Re一e眼inering)

据有关资料估计,

全世界约有2乃的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

题。

这一轮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组织适

应电脑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取消传统的管

理层次、压缩工种分类、建立工作小组

、培训

多面手员工、简化生产和分配流程、简化行政

管理等。

其结果是劳动力的大规模削减,特

别是中层管理队伍,企业规模小型化。

不少

学者估计,这轮企业改革将使一个公司减少

40%以上的工作岗位,在某些特定的公司中

可能会达到75%,约有80%的中层管理岗位

会被取消。

上述分析说明,中小企业本身并不具备

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天然优势。

事实上,无论

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主要受技术进步

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导致失业的

同时,也促使企业规模小型化。

中小企业就

业比重的增加,并不说明它在解决失业问题

上具有优势,而只是说明技术创新正在发挥

作用,公司在改革,并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小型

化。

三、重视小企业《小型化)的理由

(一)舒马赫的看法

在本世纪中叶以前,经济学中的主导观

点是:

大企业是有效率的,规模成为效率的代

名词,企业的大型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向。

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

方式的出现,更使人们相信企业的大规模经

营是大势所趋。

然而,本世纪70年代,这种

传统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1973年,英国学

者舒马赫(E

.

F

.

Schumacher)出版了《小的是

美好的》一书,并迅速引起了很大反响。

作者

认为,西方国家的专业化、大型化的生产模式

看上去是解决了“生产问题”,但实际上只是

一种假象。

这种生产模式导致了经济效率低

下、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并滋生了许多社会

问题。

因此,必须重新选择一条发展模式或

道路。

舒马赫指出:

机器不断大型化,需要集

中的经济力量也不断增加,施加于环境的暴

力也不断增加,这不代表进步:

它们是对智慧

的否定。

⋯⋯我们应当寻求一次技术

_

L的革

命,为我们提供能够扭转当前威胁我们全体

的破坏性趋势的发明与机器

大型化与自动

化的经济理论是十九世纪条件与十九世纪思

想留下来的产物,完全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

实际问题。

今天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思想体

系,一种以人为重点而不是主要以物为重点

的体系

一“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

量生产帮助不了世界上的穷人,只有大众生

产才能帮助他们

J

舒马赫的贡献主要有两

个:

一是指出了大型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误区;

二是提倡发展中小型的中间技术。

他认为,

大型化和自动化导致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问

题,包括大量失业、农村衰弱、农村人向城市

的大量转移、环境污染、贫富差距、

极端的社

会紧张等,因而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和工业发

展的方向。

要使社会“持久”发展,必须要走

小型化、中间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发展小

企业和“中间技术”他所说的中间技术,是

指“一种具有人性的技术,它不是使人的双手

和大脑成为多余,而是使人的大脑变得比以

往任何时候的生产能力都大得多

(二)维护市场竞争的基本力量

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效率

的基础

经济越是自由,竞争越是完全,市场

就会越有效率。

对竞争的最大破坏来自垄

断。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竞争的状况与

市场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在市场上,如果企

业数量不多,则这种市场很容易为大企业所

控制和操纵;如果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则竞争

就会更加完全和充分。

也就是说,结构决定

行为。

因此,发展小企业对维护市场竟争

制少数大企业垄断有重要作用,小企业是维

护市场竞争的基本力量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中的主导厂商模型表明,主导厂商在市场上

能否行使支配力量,主要取决于从属厂商的

发展状况。

从属厂商的存在和发展对维护市

场竞争、抑制主导厂商的垄断地位具有重要

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属厂商多为中小

型企业。

由此可见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当然,各国在对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

_

L存

在时间差距,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视中小

企业的作用已是大势所趋,发展中小企业已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

四、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

中国的问题

小企业尽管具有经营灵活、竞争活力强

等优点,但由规模、技术等原因,它们在与大

企业竞争时具有天然的劣势。

如果没有一定

的保护措施,小企业是难以在市场_

L立足的。

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就需要利用小企业的长处,让它们与大企业

去抗衡,保护市场因此,政府采取一定的手

段来扶持和保护小企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

也是无可非议的

西方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因国

情而异,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

法律保证。

各国都制订了一系列的

反对垄断、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主要

分三个层次:

(1)反对垄断的法律,如美国的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

、《联邦贸易委员

会法》(1914)、《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

日本的《独占禁止法》,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

法》;

(2)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美国有《小企

业法》、《机会均等法》,日本有《中小企业基本

法》、《中小企业厅设置法》,韩国有《中小企业

基本法》、《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协同

一17一

法》,德国有《反限制竞争法》;(3)专业性、区

域性或行业性的法律法规,如美国有《小企业

技术创新开发法》(1982)

日本有《中小企业

金融公库法》、《国民金融公库法》《商工组合

中央金库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

法》、《关于调整大规模零售店事业活动的法

律》等。

2

.组织扶持。

各国一般都有专门指导、

扶持中小企业的行政机构或民间团体。

如美

国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三个:

一是美

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该机构成立于

1953年,直属联邦政府,目前在全美各洲设

有100多个分支机构;二是由SBA和民间的

私人机构、教育界及有关洲政府一起建立的

带有公司性质的小企业发展中心(SB】X二)计

划,旨在对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帮助;三

是主要扶持中小企业出口的美国贸易促进、

协调委员会门、

PCC)

日本政府于1948年设

立了中小企业厅,挂靠在通产省,各都、道、

府、县

一也设立了中小企业局,通产省驻各地的

派出机构(通商产业局)中设立了中小企业

科。

此外,日本还成立了国家级的以中小企

业为对象的服务团体,并设置了面向中小企

业的信息服务体系,日本的贸易振兴会也为

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服务。

韩国由政府

资助建立了一批官助民办或官力、民营的中小

企业团体,如中小企业振兴公团、中小企业协

同组合、中小企业振兴生产技术研究院等。

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

低息贷款

指导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技术创

新、为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才等。

3

.经济扶持。

这是各国政府扶持中小

企业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财政和金融两个

部分。

财政上的扶持主要是减免税收。

如日

本规定,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法人企业,

法人税的税率为37

.

5%,资本金在1亿日元

以下的则分两个层次征收法人税,对总所得

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征收,超过

800万日元的部分按37

.

5%征收

金融上的

扶持主要是信贷和贷款担保。

如美国小企业

一18一

管理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小企业提供贷款

担保,它可以提供的担保比例为:

贷款额在

巧.

5万美元以下的为90%

贷款额在15

.

5

75万美元之间的,为85%

美国进出口银

行有专门为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信贷及风险担

保的服务项目

80年代以后,美国证券交易

委员会采取了专门措施,为小企业在证券市

场公平出售股票提供便利。

日本、法国等也

通过各自的法律,规定了为小企业提供信贷

及风险担保的各种具体措施。

4

.

技术支撑。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

美国《小企业法》基于以下认识,即R&D是

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R&D费用往往超过了许多小企业的能力,

而这些小企业又不能从政府出资进行的研究

开发中得到好处,因而就处于竞争劣势。

不仅将削弱竞争的自由企业制度,而且还阻

碍国民经济有规划的发展

为此,政府必须

帮助小企业搞好技术开发。

在做法上,美国

由小企业管理局具体组织,主要措施有:

帮助

小企业获得政府的研究和开发合同;帮助小

企业获得有关的研究开发成果;向小企业提

供技术援助。

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

法》还规定:

联邦政府机构在签订研究与发展

合约时,小企业必须占有法律规定的最低百

分比。

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及东盟国家

等也有相应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

提供资金、人才、研究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有关国家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帮助

中小企业培训管理及技术人才,为中小企业

提供住处服务、管理咨询与诊断等。

中国是

一个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的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国家

是在大企业林立并且抑制竞争的形势下强调

发展小企业的)

我国则要从零开始培育竞

争,从一个不善于竞争、甚至是压制竞争的国

家走向市场经济。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培

育竞争主体、创造竞争氛围就十分重要,同时

也十分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小企业维

护市场竞争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让它

《经济学动态》2000

.

1

发展知识经济: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和升级的最佳战略选择

秦永良张满银姜秀谦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

产业革命、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化

(高技术化)等阶段。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高度

化都是由于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新技术产

业取代了传统产业而居主导地位。

我国的工

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向工业化的中级阶

段迈进,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很

不完善。

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的投资,以及随着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产

业结构将进一步向重化工业化方向倾斜,同

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导向,推动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发展,我

国的产业结构在实现再次重化工业化的同时

提高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特

点:

(l)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的程度较低。

我国一直存在着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

盾,表现在原料工业的供给不能适应加工工

业的需求。

现在虽有些缓解,但这是由于加

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所以一旦经济

回升,这个矛盾仍会突出。

产生这个矛盾的

们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无疑会增强市场的

活力,提高市场效率。

我认为,我国目前扶持、保护中小企业,

首要的问题是给中小企业独立的市场“人

格”,这对于个体私营经济更为重要

长期以

来,我们普遍重视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的不少政策都是向大中型企业倾斜的,

是一种以保护大中型企业为导向、忽视中小

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至少有以下二个表

现:

一是观念上总认为企业越大越有用,小企

业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小企业如果不

能发展成大企业就是失败的;二是政策上银

行只向大企业贷款,资金优先供应大中型企

业,在财政政策上大企业的负担受到多重保

护,中小企业则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人的“调

节器”,落后地区往往对中小企业的规费无数

也无底。

因此,现在要发展中小企业,首先要

把它们真正当成市场主体,要让它们与大中

型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

在现阶段当务之急

是:

从中央到地方,清理有关中小企业的各种

类型的政策,特别是有关的信贷政策、地方性

收费政策等,在清理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真正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证。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中小企业政策

问题上,要避开国有与非国有的区别。

也就

是说,要让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中小企业享

有同等的政策,让它们在同一条起跑线进行

竞争。

(作者:

扬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博士、教授)

(责任编辑:

月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