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业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000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作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设计作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设计作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设计作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设计作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作业1.docx

《设计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作业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作业1.docx

设计作业1

一:

展示设计的发展历程

虽然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形成于20世纪末,但人类对展示的应用则早得多。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树碑立柱、祭祀鬼神活动,体现着原始的意念传

达展示形式。

封建时期

西方中世纪初期,人类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式。

当时,人们将商品直接裸摊在地,并有意识地分类陈列,后来还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形成了最初的商品展示和展销会的雏形。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化活动和商业活动两大方面。

教化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封建教义和民众的宗教艺术,致使庙宇、神殿、教堂和石窟造像等一度达到空前绝后的极盛期;二是地主贵族的生活中以收藏珍品古玩、书籍等为主要目的展示活动,包括专业博物馆和官邸、私宅的博古架式陈列。

商业活动主要体现于店铺行会和集市贸易方面。

一些店铺、行会组织为了促销商品开始注意宣传形象的展示。

从我国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店铺主人是在呢呀通过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来招徕顾客的。

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曾详细描述了南宋杭州城内各种店铺多姿多彩的店面展示和商品陈列的场面:

“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纷纭无数”。

当时的餐饮店铺“其门首,以仿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墉,皆朱绿五彩装饰,渭之‘欢门’”,“沛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又有挂草葫芦、银马构、银大碗,亦有挂银裹直卖牌”。

之后,这类广告形式发展为以商品实物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相关商品模型,悬于店首门前,作为一种营业标志。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店铺、商行的店面招牌,如“赵太丞相”、“王员外家”、“刘家上色”,等等。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展示艺术,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于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和文化艺术性的展览活动;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于国际博览会的产生和发展、商场店铺的营销活动和包括商品包装广告在内的视觉传达系统设计的产生与应用。

1、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的输人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展示形式,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街车广告、报纸杂志广告和其他印刷品(样本卡、带年画日历的月份牌等)广告相继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出现,广告公司相继成立。

清朝末年,我国有了中式的展览会和博物馆。

1905年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博览会,1919年开放了故宫博物院。

从1920年起,我国开始营造博物馆和展览馆。

1934-1937年,青岛水族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在南京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共展出古代及近代建筑模型、图纸、材料和工具等1000余件。

2、就商品包装展示而言,从原始社会人们用贝壳、葫芦瓢盛水而饮,用芭蕉叶子、竹筒、荷叶包装食物,到后来,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出现彩陶、铜、铁、布、纸、瓷等其他材

料的盛物器皿,包装即被赋予了使用和储存功能。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兴盛,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产品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为尽快将商品转入消费者手中,包装的

功能愈加重要起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不仅限于物质需求,而且还要在精神审美等方面得到满足。

因此,包装被赋予新的功能——装璜(宣传和美化商品)效应。

进入20世纪,大工业生产的进程促进了设计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40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技术与艺术新统一”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界,促进了包装装满从对商品的表面装饰发展为对其功能、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与实用美术相结合而进行的综合设计。

3、国际博览会的产生是近代工业生产发展和资本商品投入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

它的发展初期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巴黎开始和终结的,时间为1798-1849年,范围只局限于法国;第二阶段则占了整个19世纪后半叶(1851-1893年),这时它已具有了国际性质。

1851年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历史新纪元,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

"1851年的博览会,给英国岛国的闭塞性敲起了丧钟”,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展示设计学科开始形成。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导国家。

其对于机械的广泛运用,引起了手工业作坊向工厂制的巨大转变,产生了以机器制造、煤炭、冶金、交通运输等为主的新兴工业部门。

为了显示其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英国政府于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国际博览会,所建的展览馆被誉为“水晶宫”。

首届国际博览会英国馆水晶宫造型

水晶宫由英国女皇的丈夫阿尔巴特公爵主持筹建,采用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按照伦敦温室架构的建造原理发展而成的玻璃房建造法,设计大胆,由铁框架和玻璃组装而成,空间开阔、通体透明,象征着工业革命的成果。

这次博览会共展出精品14000余件,有英国的机床、机车、冶金、轻纺及细瓷产品等。

尤其使与会者惊羡不已的是体现当时工业革命水准的标志产品——先进的转锭精纺机、蒸汽机。

此外,法国的家具、化妆品,美国的镰刀、斧子、水桶、弹簧椅、果皮刀、果汁机等,均遵循“功能第一”的实用美术原则进行设计,并用机械批量生产,既实用又美观,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博得普遍好评。

自5月1日开幕至10月15日闭幕的160余天里,水晶宫共接待包括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观众600多万,盛况空前,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

通过此次活动,英国政府也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自身的不足,于翌年(185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艺美术馆和附属工艺美术学校,专门培养服务于工\lF生产的设计人才。

随后,欧洲不少国家开始效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推动了产品设计水平的提高。

从此以后,人们通过工业革命这面镜子,看到了工业革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不仅强有力地打破了岛国的闭塞性,而且迅速有力地冲破了欧洲大陆所有工业国的封闭性.使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域也借此透进了工业革命的信息之光。

国际博览会的初始,即已显示出它具有新产业革命的加速器作用。

时至今日,伴随三次大的社会革命,在140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届规模宏大的国际博览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其进程是以“千年”为单位计算的,而在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进步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

从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电力、化工、汽车制造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以电脑、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生物开发、纳米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1851-2000年间的无数次规模宏大的博览会,犹如多角度的折光镜,映射出多次工业革命进程的雄姿。

二次大战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商品销售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自助服务商店,不仅售货人员而且顾客可随意进人店内的陈列空间选购。

至60年代,又发展成为大型化、规范化的超级市场,注重购买点广告(POP)与陈列艺术的有机结合。

商品的包装装潢功能从一般的商品保护、信息传递向积极、能动地展示促销商品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博(展)览会逐渐增多,在其影响下,以交易为目的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交易活动风靡全球。

时至今日,展示活动不再是由单纯的展体构成,已扩展到展览、商业、环境、生活娱乐等一切人类活动,几乎包容了与现代工业设计相关的所有学科内容。

 

二:

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展示艺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展示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展示作为人类互相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示设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设计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设计形式向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转化。

因此分析和研究展示设计在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展示设计的领域,现代展示设计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

在知识创新大潮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时代,现代展示设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向,如:

设计人性化、参与互动性、信息网络化、设计多样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等。

  

  一、设计人性化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是展示设计的根本,人是作为主体来观赏、领悟展示内容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参观者的认知心理、环境行为做了许多研究,其成果直接在展示设计中得到了运用。

如国外的很多展示场馆十分重视参观路线和照明等观赏环境的设计,注意为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绝大多数考虑了无障碍设计,有些还设有儿童游戏室等。

他们不仅考虑为公众提供陈列空间,而且还考虑到各种为公众服务的辅助场所。

在信息时代,融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展示设计呈现出更人性化、更亲切、更强调人在展示活动中的地位以及物质与精神上全方位的需求,要想使展示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使他们从中获益,就要求设计者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要尽可能地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与生理、心理需求。

展示的效率是通过展示空间的氛围营造来实现的,也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场”。

这个“场”的营造要有交流和对话的环境气氛,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

要具有一种亲和力,使受众在展示空间中体验到造型、材料、实物、图像、声音等中介媒体都有了生命、活力、表情和情感,使展示空间有了像朋友聚会交流一样的感人魅力。

  

  二、参与互动性

  

  展示的互动性设计最为符合现代信息的传播理念,也更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展的兴趣,这就意味着参观者并不是被动地参观展示,而是主动地体验展示内容,也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参观者的人文关怀,参观者已不仅仅是旁观者,而变成了探索世界奥秘的主人。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许多有远见的专家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陈列室内“请勿动手”的牌子逐渐被“动手试试”所代替。

展示设计打破以往那种单一的静态展示、封闭式展示方式,变成了一种鼓励参观者参与,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展品、体会展品,让参观者直接动手操作形成新意迭出的独特陈列。

著名的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居然把公众引入地下真正的煤层,让人们亲自体验煤炭采掘的全过程。

但在这些展示中,展品始终是展示信息传播的主体、设计的中心,其互动性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展示观念的更新,围绕着展示互动性的设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在200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参展者、设计师非常重视对互动性的设计。

法国展馆将设计概念延伸至室外,一艘垂挂着白色纱帘的威尼斯汽船航行在展区之间,供参观者登船参与讨论,此刻展示道具已成为处在主动位置上运动中的主体。

  

  三、信息网络化

  

  互联网(internet)是近年来电子通信技术快速成长所产生的新兴产物。

互联网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开放式的架构整合各种资源,透过标准规格和简易的软体介面,以电子电路传送或取得散布在全球各地的多元化资讯。

作为以资讯传达为目的的现代展示设计也迅速地采用信息技术,创造具有国际化、网络化快速展示的方法,通过国际互联网,展示信息可迅速地在世界上广泛传播,避免由地理位置、交通带来的局限,促进信息在国际间的频繁交流,达到展示的目的。

在2000年上海艺术博览会上,网络与艺博会的“缘分”成为上海艺博会上别具风格的景观。

此次网络与上海艺博会的“链接”,使人们在不同时期能够领略到众多的服务与视觉享受,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网来网去”。

 

三:

博览会中历届中国馆图片

1876年清政府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外景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中国馆全景

1982年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城世博会中国馆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中国馆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中国馆

1998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中国馆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