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89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docx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

绝句作法(布局、开头、结尾)

绝句布局八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

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

廖国华说:

“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

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

”(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

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

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

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

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

“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

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

风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

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

“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

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

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

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

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

“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

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

”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最潇洒了。

结句寓意在此。

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

“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

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二、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

他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

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三、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

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用的就是对比法。

五、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

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

其诗云:

“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六、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

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

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

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

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

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

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

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

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

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

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

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

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

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

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

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

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

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

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

  

参考资料:

霍松林:

《当代绝句三百首》序

王永义: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开头八法  诗的开头,在绝句中叫“起句”、“发句”、“发端”;在律诗中叫“起联”、“首联”、“破题”。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又说:

“发断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

  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

  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形式大致有八种:

一、以写景开头。

这种开头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 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某种情感。

如杜甫《秦州杂诗》之六: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这是描写宋卒们所处的环境。

“孤城”则暗含悲凉之意。

  ② 写景为了烘托气氛。

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这是烘托了少妇对恋人千回百转的情思。

  ③ 写景为了铺垫和反差对比。

我在1990年写了一首《游延安宝塔山口占》诗,开头:

“宝塔凌空慑鬼神,辉煌圣址炫家珍”两句,是说共产党当年的声望;后两句“唯忧日下延河水,无复渔郎来问津”是对党风不正的担忧。

前两句是为后面作对比铺垫。

它暗含邓小平所指出的“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之意。

  ④ 写景是为了起比、兴作用的。

有的借景兴起。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不忍离去起兴,引出刘兰芝被家姑迫弃的故事;有的“兴”而兼“比”;如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用大鹏起兴兼以字比;哟的只比不兴,如贺之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二、以叙事开头。

通过叙述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这亦可叫“切题”或“破题”,立即点破题旨。

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切题词。

如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种是切题意。

它虽与题目不合,但与题目的主旨切合。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动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数,江清月近人。

”这里虽无“建德江”字样,但与题意切合。

  三、以抒情开头。

如我的《酒后醉镜》:

“自矜心胆尚童顽,顾影何堪两鬓斑。

醉奋嗔拳将镜碎,恨它改我旧容颜。

”再如李白的《醉镜》: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都是以抒情开头。

  四、以议论开头。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有首《瞻仰胡志明故居》的五绝亦是开头议论:

“斗室何言小?

风云此叱呵。

清徽垂宇宙,遗爱满山河,”  五、以史实开头。

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六、以追忆开头。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七、以设问开头。

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只问不答,例如我的《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

风雨催航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又一重天。

  一种是一问一答,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八、以感叹开头。

如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感叹,就象骤响的爆竹,一下子带动全篇,紧紧地扣住读者心弦。

  诗的开头丰富多彩,它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与全诗结合紧密。

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头,都贵在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林从龙著《诗苑寻芳》。

诗结尾的四类、八法、八式

  

  结尾又称结句、断句和落句。

在绝诗中为第四句;在律诗中则为第四联。

  结尾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作收束。

  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能起到关合之篇,或首尾呼应,或卒章点题的作用。

杨载之《诗法家数》云:

“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著名诗人林从龙在《诗苑寻芳》中说:

“戏曲、散文、相声以及各种文艺作品都讲究结尾。

好的戏曲结尾称“临去秋波一转”;好的散文结尾称‘豹尾’;相声则叫‘善丢包袱’。

说法不同,其义则一,即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结尾,不但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使读者如嚼橄榄,清香盈颊,经久不衰。

如闻钟声,清音绕梁,余味犹存。

古人云:

“合处要风迥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掉,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

”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曲礼〉云: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

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诗的结尾方法,多姿多彩,不能一一概括穷尽。

为了方便记忆掌握,兹将它归纳为“四类”、“八法”、“八式”,不妥之处,请方家教正。

四类——这是从词与意的关系来分

  宋姜夔在《诗说》中说: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词意俱尽,故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巳。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这话说得比较复杂、难懂。

我们且把它分作四个类型来举例说明。

  一、词意俱尽类。

  这就是“急流中截后语”。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结尾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词意两尽。

王安石的《岁晚》,尾联为: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另有一首《春闺诗》“欲意迥文字,相思织不成”。

这些都是指把该说的话与该表达的意思都说尽了。

  二、意尽词不尽。

  明谢榛曾说过,大篇可以缩成短篇,短篇不可以拉成长篇。

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结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记事》载,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原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问他原因,他说“意尽”,即认为诗意表达已经足够了,不必再写。

出句写雪止天睛;对句写雪后转冷的感觉,至于“望余雪”如何,尽在不言中了。

  再如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下联出句一语双关。

既说古迹犹存,又称英名不灭;对句暗寓刘备攻打东吴失策的遗憾。

这样的结句均戛然而止。

至于还能说些其它什么话,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完善了。

此即姜夔所说的“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三、词尽意不尽。

  这类结句是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所谓意在言外,味而可知者也。

有首《别同志》诗:

“前程吟此景,为子上高楼”。

这就是词尽意不尽的例子。

另外,老杜的《九日诗》: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兰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诗结句,在上句设一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一个“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其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怪不得姜夔说:

“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掉是已。

”“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姜夔之说,是用《世说新语》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访戴逵,乘兴而去,到门却意尽而返的典故来说明词尽意不尽的特点。

  四、词意俱不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结尾两句以明月兴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愁心将像明月一样永远相随之意。

话好像未说完,其意更绵绵不绝。

  姜夔说: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并用温伯雪子为喻,语出《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见温伯雪子,“见之而不言”,所谓“目触之而知道在其身,复何所容其言说耶?

”(王先谦注语)意思是说只需意会,不必言传了。

  以上这四个类型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不必过于计较。

如白居易的《轻肥》结句: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站在体味言外之意的角度,可归入词尽意不尽;站在诗歌表现内容的角度,又可归入意尽词不尽。

  

八法——这是从表现手法来分。

其八法是:

  

(一)结句点题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起到总结主题思想,回扣诗题的作用,它能给读者一种环抱圆转的感受。

如韩偓之《已凉》:

“碧澜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再如:

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渡荆门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还有张巡的《闻笛》: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这些都是在结尾处归拢诗意,点题收束的例子。

  

(二)自题宕出法

  这就是《说诗啐语》中所说的:

“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

”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友人问王维穷通得失的道理,而王维却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指点友人,渔歌入浦深。

看似与朋友的问话无关,却巧妙而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寄意山水的心迹。

这样的结尾就是从题中宕开一笔:

  又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蓦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这也是宕开一笔的写法,与题意仍然相合。

  另外一种更递进一层意思深化主题的结法。

  杜甫的《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前三联都是刻绘画中鹰的疯爽风姿,而结句以真鹰气概期之,将诗人自己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寄托在“画鹰”身上,从题目生发开去,深化了主题。

  再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杨炯的《从军行》结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样卒章言志,诗意就有了归宿,主题也深化了。

  所以姜夔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送将归”作为比喻。

  (三)以象作结法结尾显象(或称定格)

  这样结尾显示了人的姿态神情,言语口吻,能增强生活气息与亲切感,从而深化了主旨。

  如杜甫《春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聂绀弩《球鞋》:

“得意还愁人未觉,频来故往众人前”。

  这种以象作结,既可显自身之象,亦可显他人之象,众人之象。

  显象,用在结尾“合”笔,往往需跳开一步,另起峰峦,作主体精神更为丰满鲜活,所谓“豹尾绕额”是也。

  姜夔之说,是用《世说新语》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访戴逵,乘兴而去,到门却意尽而返的典故来说明词尽意不尽的特点。

  (四)以事作结法。

  这方法用最多的是用典故结束全篇,如李白《送友人入蜀》: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君平是东汉隐士,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诗人借用此典,意在宽慰友人不必为功名沉浮耿耿于怀。

当代名诗人熊东遨有首《约赴浙南看山,车中作此赠明锵等诸诗友》诗: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复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此诗用卫八招待杜甫喝酒,杜甫赠诗作谢的典故作结。

使读者对挚友相聚的欢乐情景作出联想。

  (五)以理作结

  这类结尾代表作有苏轼的《题西林壁》下联:

“不识庐山真面目,祗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诗的结尾都在前面感性形象认识基础上,提示了一定的哲理,寓意无穷。

  (六)以比作结法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下联: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用此比作结表白自己的清白,有冰清玉洁的人格。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结句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

  (七)以景作结法

  一般景语中含有意象,可以达到象外有象,余味不尽的效果。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是意象。

韦应物的《闻雁》:

“胡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前两句写思妇之情,悠远绵长,后两句写秋雨淅沥,高斋闻雁,益增归思。

于写景中含有缠绵的情意,这就是词与意俱有未尽之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山”字前着一“秋”字,凄婉无比。

人生奔波的辛苦,旅途的愁思,均于象外见之,达到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境界。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前两旬写骤雨初降,后两句写云散雨过后的情景,含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我游武夷山,曾写过《步宋朱熹<九曲棹歌>原玉十首》,其最后一首是“一曲山开景蔚然,林峦映带极长川。

停舟未尽游观兴,怅望归鸿杳暮天。

”景未尽,兴未尽,词未尽,意未尽,就是学此以景作结法。

  (八)以情作结法

  一种只是单纯地表达某种情感。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朋友的远行进行劝慰,表达留恋之情。

高适的《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贾至的《送侍郎赴常州》: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结尾抒情词意绵绵。

苏轼的《东栏梨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叹。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托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望月而引起绵绵不绝的秋思,并设置悬念,令人思忆不尽。

八式——从尾联上下句关系来分

  关于结尾,著名诗人林从龙先生还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说:

“如何写律诗和绝句的尾联,此中奥妙甚多,诗评家多有论及。

这里只谈一点,即尾联两句必须一气呵成,让读者读完上句非读下句不可;如上句已经言尽意止,则下句成了赘疣,整首诗便会黯然失色。

”他把尾联上下句的关系略作归类,分成七种形式。

为了凑数,我增加了一个“反差式”,共凑成八式:

  一是问答式: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