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656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docx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王晓春

高中学生的个案诊疗

对于高中的问题生,动之以情往往无效,晓之以理往往徒劳,心灵鸡汤喝了没用,表扬批评全都不灵,严格管理收效甚微,联系家长甚至适得其反。

还有什么办法?

1、维持现状,2、谋生教育,3、个案诊疗。

个案诊疗课程概述

王晓春

这里介绍一下个案诊疗是怎样一门教师培训课程。

1、什么是个案诊疗?

个案诊疗,就是对一个学生或一个教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拿出对策。

个案诊疗的灵魂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个案诊疗是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化、具体化、可操作化。

目前个案诊疗的对象主要是一个个的学生,特别是问题生,实际上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事件,都可以作为个案来诊疗。

不光是教育问题,教学问题,一堂课也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诊疗。

对于单个学生,目前我们诊疗的主要问题是纪律问题,学习态度问题,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以后,学生的智力结构问题,智力类型问题,潜能问题,职业倾向问题,也会逐渐成为诊疗内容。

2、为什么教师需要学习个案诊疗?

其实,没有个案诊疗教师也可以工作,而且能做得不错。

那为什么还要学习个案诊疗呢?

这就得看看多数教师日常是如何工作的,有何不足之处了。

绝大多数教师的常用思路有两种:

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

行政思维就是一个字——“管”。

规章制度,评比检查,奖优罚劣,给家长打电话,靠集体舆论施压,等等。

文学思维则主要诉诸情感,突出一个字——“爱”。

这种教师强调阅读,喜欢讲故事,搞活动,煽之以情,晓之以理,竭力用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解决问题。

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起很大作用。

应该说,用这两种传统思路,确实能解决大多数教育问题,因此很多老师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学习个案诊疗。

教师什么时候会有学习个案诊疗的需求呢?

当他们遇到疑难杂症,感觉束手无策的时候,当他们干得心力交瘁,成就感和幸福感迅速流失,感觉自己要崩溃的时候,个案诊疗可能就会对他们有吸引力了。

还有些教师,希望自己更上一层楼,想做研究型教师的,也会对个案诊疗感兴趣。

个案诊疗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个案诊疗肯定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它并非万能,它不能保证教师学了个案诊疗就都能有药到病除的本领,就好象医生都上过医科大学,水平还是有高有低。

但是,个案诊疗确实能弥补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的不足之处,它属于科学思维。

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都很有优点,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的弱点——一刀切。

一刀切比较省脑筋,省事,但是其具体做法很可能只适合某些学生,某些情况,遇到另一些学生,另一些情况,就会碰钉子。

常有教师埋怨学生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埋怨家长不可理喻,往往就是一般化药方遇到了特殊类型的病人。

教师会因此做大量的无用功,耗时耗力,倍感挫折。

如果教师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他们就可以避免很多开错药方的问题,即使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起码也能少犯很多错误,少做很多无用功,少很多挫折感。

就个人来说,有了个案诊疗能力,他就更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他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里该做的多,哪里该做的少,对谁“动之以情”效果最好,对谁这一套肯定没用,给哪个家长发打电话有点用处,给哪个家长打电话还不如不打……等等。

这样他就可以少碰很多无谓的钉子,少干很多“对牛弹琴”的事情,甚至可以一句话打中要害,四两拨千斤。

于是你会发现他的工作一天比一天胸有成竹,一天比一天轻松。

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更理性更平静地面对问题,避免情绪化。

你会发现,懂得个案诊疗的老师不爱生气,不爱埋怨。

如今人人赞美宽容,然而很多人都以为宽容只是一种修养,一种大度的胸怀,这是很肤浅的看法。

其实宽容最本质的东西是理性,是科学态度。

当教师真正明白学生的某些问题完全合乎他本人的逻辑的时候,他就会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教育他。

在别人看来,他的态度很宽容,而他自己只觉得此乃实事求是而已。

教师气急败坏,不是因为他脾气不好,而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学生怎么回事,蒙在鼓里。

一个学校只要有几个确有个案诊断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大家遇到棘手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可以向他们咨询。

他们将成为老师们的专业顾问,就好像一个旅游团里面有个随队医生,大家心里都踏实。

如果全校老师的个案诊疗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校长也将轻松得多。

3、老师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个案诊疗吗?

有老师说:

我工作忙得四脚朝天,哪有时间和精力学什么个案诊疗呀!

再说,班里那么多学生,一个个诊疗,我弄得过来吗?

你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个教育事件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只要解剖了若干个“麻雀”,你就可能就有了思路,有了分析能力,有了经验,将来即使你不得不跳过诊断环节处理问题,你也比别人更靠谱,更有效率。

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个案诊疗呢?

一般是问题突出的,影响面大的,或者教师从未遇到过的学生。

通常一个学期重点诊疗一两个学生也就行了,但一定要深入。

假期中,可以读书做一些理论准备。

对于多数老师,这个负担是可以承受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在个案诊疗上下的功夫,会使你以后工作越来越轻松的。

个案诊疗需要在讨论的环境中学习,若是自学,也得上网与网友讨论。

最好是参加培训班,因为迄今网上常见的只是个案点评,少有诊疗。

培训班,比较正规,集中学习,有人指导,效果会好一些。

指导很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技高一筹的老师指导,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老师讨论多久也难以登堂入室。

4、个案诊疗的培训方式与其他培训方式有何不同?

现在的教师培训,讲课人往往集中在两端。

一端是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善讲理论,一端是优秀教师,宣讲自身的成绩、经验。

这两种人讲课,出发点都是“自己手里有什么货色”,而不是“学员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都是在宣扬自己的好产品,而不是从学员的需要出发,帮助学员学会分析眼前的问题,加以解决。

这些培训者的思路是讲解式的,而不是诊断式(探究式)的。

这种培训方式,当然可以传播一些正确的理念和经验,功不可没,其缺点是缺乏针对性,如此培养出来的教师,遇到具体的教育问题,很可能还是没办法。

背理论条文贴理论标签不管事,照搬某位老师的先进经验又容易“水土不服”,所以教师对这类培训兴趣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个案诊疗课,从头到尾都是讨论案例,这些案例都是老师们眼前遇到的最真实的例子。

大家一起“会诊”,研究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然后由提交案例的老师去实行,然后反馈效果,进一步诊疗。

这是“实战”。

案例诊断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交之处,是真实教育水平的试金石。

拿出案例来将一军,谁有多少真才实学,就鉴别出来了。

这种课,属于真正的合作学习。

指导教师是主持者、辅导者和平等参与者。

对每个案例,指导教师都必须和学员一样,拿出自己的诊疗报告(一般都在最后),而且必须说出点学员们都说不出的看法。

上这种课,教师确实得有高出学员的真本事。

空谈理论,回避问题,只当“领导”,讲完就走,那是不允许的。

学员呢?

参加通常的教师培训,带着耳朵来就行了,或者还可以带个笔记本。

参加个案诊疗培训这样可不行,你得带着案例来,课上你必须发言,而且不能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

你带来的案例不能是教育故事,工作总结之类,它必须是符合个案诊疗规范完整材料。

你的发言不能是一般性的点评和感想,而必须是诊断性的意见。

5、个案诊疗班属于线上培训还是线下培训?

两种都有。

线上培训是在网上开设讨论平台或者qq群,在上面讨论案例。

由指导教师主持、管理。

除了发帖之外,也观看一些有关的视频。

一般说来,网上培训一期的学习时间需要几个月。

毕业时要不要考试发证书,看主办单位的要求。

线下培训是面对面的授课。

一个班20——30人。

集中一周左右时间,每天讨论学员提供的案例。

指导教师主持。

两种培训方式各有优缺点。

6、个案诊疗培训有不同层次吗?

培训班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初级班学员只需粗知个案诊疗是怎么回事(所谓粗知,指的是至少要听过个案诊疗的介绍,或者看过有关视频),交一份合格的原始个案(允许不做分析,但愿意分析也可以)即可报名。

初级班的培训目标是帮助学员初步掌握个案诊疗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学过初级班的学员方可报名中级班,报名时要提交一份诊疗报告,由指导教师从中选拔合格者入学。

中级班的培训目标是毕业后成为个案诊疗初级班的指导教师,也就是各学校或地区的个案诊疗专家。

个案诊疗培训班分中学部和小学部,都有初级班和高级班。

7、原始个案怎么写?

所谓原始个案,指的是尚未进行分析研究的有关个案的调查材料,每个学员在进入培训班时都必须交一份原始个案,它就像敲门砖。

如果不交,或者材料残缺不全,就不能入学。

随便讲讲一个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烦恼,那不叫原始个案,那叫聊天,那叫记叙文,那是故事。

原始个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姓名(化名),性别,年龄(年级)。

2、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长之间关系,孩子6岁之前谁带。

3、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各科教师对他的评价,各科学习成绩。

4、早期记忆、词语联想(中学,小学五、六年级),心中家园图(小学1—4年级)。

5、学生的表现。

6、想做哪方面的诊断?

打算重点解决这个学生的什么问题?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早期记忆、词语联想和心中家园图,这些都有心理测验的性质。

教师叙述案例,其内容多是教师的所见所闻,难以完全避免主观色彩,叙述中还会有倾向性和隐性判断,先入为主,可能误导其他老师的诊断。

增加一些心理测验项目,为的是增加诊疗的客观性,科学性。

(1)早期记忆

中学生和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其原始个案必须提供早期记忆。

所谓早期记忆,指的是一个人能回忆起来的六岁前的事情。

有人记事早,他的早期记忆可能在五六岁甚至二三岁;有人记事晚,他的早期记忆就可能涉及到小学。

依我们的经验,早期记忆最晚不能超过小学三、四年级,否则就不能算早期记忆了。

一般人认为小孩子六七岁才记事,所以,当学生坚称他记住的某件事发生在他三岁的时候,我们往往持怀疑态度。

此事不要过于较真,因为确实有的孩子记事早,也可能他记错时间了。

只要他记忆的情境清楚,就可以作为研究资料。

但是要注意,早期记忆必须是本人记住的东西,而不是听大人讲的自己的事情。

比如,“我母亲说我小时候如何如何”,就不属于早期记忆。

早期记忆应该是自己一闭眼睛脑子里就能浮现的画面,一种真正自己能回忆起来的亲身感受。

早期记忆的采集:

采集学生的早期记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全班集体进行,也可以单独请学生写。

小学生也有自己不愿动笔的,可以让他口述,教师做记录。

要告诉学生,写得具体一点为好。

要写出人物都有谁,背景是什么,画面的颜色、声音、情调、氛围是什么,特别要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态。

如果学生写得很粗略,教师分析时要加以询问。

画面越清晰的早期记忆,越应该先写出来。

有的学生会说他想不起来。

这种情况不要批评,让他慢慢想,实在写不出就先别写,找个机会和他闲聊,聊着聊着,他就可能想起来了。

也有的学生怎么也想不起从前的事情。

那可以让他想想有没有多年来重复做的某种类型的梦,这种梦(大梦)功能与早期记忆相似。

早期记忆最好不要只写一则,还是一组记忆分析起来把握大一些。

但是要注意,所谓“一组”指的是不只一个记忆,并不是说这几个记忆时间、地点、内容上需要有何关联。

早期记忆为什么重要?

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功能,不重要的东西他会忘记。

早期记忆是那些“怎么也忘不掉的记忆”(注意,忘不掉的事情未必都是大事,很多早期记忆都是很平常的小事),所以它特别能显示一个人的性格乃至思维的本质特点。

(2)词语联想

对中学生,是给定5个“领词”,让学生在每个领词后面联想19个词。

一组20个词,5组100个词。

我们常用的领词是:

“天空,人,可是,跑,宁静。

”有自然界,有社会;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实词,有虚词;有外部动作,有心理活动。

我们希望能涉及面宽一些。

在小学五六年级,采用的办法与中学不同,领词多而联想词少。

领词10个左右,而联想词只要5个就行。

这是因为小学生词汇量较少,联想不了那么多。

领词举例:

“人,书,家,心,老虎,数学,军人,北京,分开,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对领词都可以灵活处理,不一定非用上述这些词。

确定领词,只要注意涉及面宽一点,词汇类型多一点,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行了。

总之要让水平高的学生有发挥余地,水平低的学生也不致一个词写不出。

还有,联想词的数目可增可减。

有的词他联想不起那么多,可以少写几个,有的词能联想起很多词,也可以多写几个。

告诉学生,“跟着感觉走”最好。

甚至可以这样,你若看着某个领词不顺眼,自己确定个领词也行,然后联想下去。

学生很可能因为语文作业形成思维定势,把词语联想当作“词语接龙”、“找同义词、反义词”、“解词”一类的语文作业来处理,如此就会严重降低检测效果。

所以,在这项检测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说清楚,这不是语文作业,不判分,不比赛,不公布。

对小学生则可以说这是个游戏。

再有一点要告诉学生:

不要怕写错字,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者写别字都可以。

总之,想到什么,写就是了。

如果学生因为怕写错字而只拣有把握的词来写,将会影响检测效果。

词语联想为什么重要?

因为人是用语言思考的,我们看他脑子里都装了哪些词汇,没装哪些词汇,这些词汇是按什么顺序从他脑子里跳出来的,就可以看出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当时情绪,教养水平。

(3)画“心中家园”

小学1-4年级的学生,词语联想不适用,因为他们头脑中的词汇尚少,早期记忆也不适用,因为他们太小,记忆中很多该遗忘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删除,所以,最好用画图的办法检测。

“心中家园”画法是这样的:

和学生说玩一个游戏。

让他闭上眼睛,设想一个他最心仪的“心中家园”。

那里面可以有山水,有树木,有动植物,有房子家具,有路有车桥,还有他最喜欢的人,家人外人同学老师大人小孩熟人生人都行,什么职业的都行。

还有你自己,在那里面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

注意,每一样都必须是你确实喜欢的,不喜欢的就不要画。

可是有一样是必须的,那就是你自己,必须在其中,而且必须是在里面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如果他不愿意画或者不会画,那就只能靠教师记录了。

以上三项心理测验,都尽可能在学生最放松、最随意、最“不动脑筋”的状态中进行,这样最真实。

8、个案诊疗的教学流程

我们以线上的培训班为例,介绍一下个案诊疗的教学流程。

学员自带原始案例来,可以自愿报名选择一个案例来上课。

第一个环节是问诊。

问诊就是各位学员对原始案例进行追问,要求案例提供者继续提供一些材料,以便诊断。

比如案例上说学生上课不专心,学员就可以追问他有没有某门课上得比较专心,或者问他不专心听讲时在干什么。

学员们这些提问往往是心中有了某种假设,用追问的方式来验证。

这和医生的做法相似。

病人说了症状,医生怀疑他的肾有毛病,于是让病人去验尿,以证实自己的想法。

问诊中的追问,相当于做各种检查。

第二个环节是写诊疗报告。

等到大家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追问了,就每人写一份诊疗报告,公之于众。

原始个案的提供者自己也要写诊疗报告。

诊疗报告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这个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对策是什么?

(4)说说你对这个案例的认识过程。

报告字数不限,但每一个结论都要有依据,也就是要论证一番,不可以凭空下结论。

最后,指导老师可以拿出自己的诊疗报告。

第三个环节是会诊。

学员们的诊断可能结论不同,有的甚至看法相反,于是就要辩论,要对不同意见给予回应,赞成不赞成都要说出理由,不能单纯表态。

但注意,直到最后,也不要求统一认识,不搞标准答案,所有这些意见,都只供原始报告提供者参考实行。

每一个案例都是这样一个讨论流程。

待到所有案例讨论完毕,这一期课程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也可能无法把所有案例都讨论完,尤其是线下培训班,时间有限。

线上培训班因为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几个月),还可以增加一个项目:

反馈效果。

让每个提供原始案例的老师向大家汇报一下采取了什么干预措施,效果如何,若很不理想,还可以考虑重新诊疗。

线下培训无法当时反馈效果,应该另作安排。

我们的经验,由于个案诊疗处理的几乎都是“疑难杂症”,因此对疗效不可期望值过高。

第四个环节,考试。

如果主办单位有要求,最后也可以考试。

线上培训一般无须考试,线下培训可能就需要了。

考试内容当然是给出一个大家都没见过的案例,写一个诊疗报告。

各人写各人的,不许商量讨论。

指导老师阅卷评分。

2017年

 

夸克7292(k12班风小论坛):

如何使教育诊疗的“疗”更贴近教育学?

最近在北京听王老师讲个案诊疗,收获颇大。

加之有两个网校的老师也在旁听,课余之间也和她们交流,对教育诊疗体会有深了一层。

网校的钱老师本身是专业的心理教师,她之所以对教育诊疗感兴趣,就是深刻感受到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这个钱老师觉得:

心理咨询没有办法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只能被动地等待学生上门,而且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不能强迫,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的行政力量和班级的集体力量。

按钱老师的原话是:

心理咨询师能够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太少了。

而且钱老师也认同我的总结:

心理咨询师是医不叩门,教育诊疗是主动出击。

钱老师之所以来旁听王老师的课,也就是认识到教育诊疗能够充分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不单一。

这是教育诊疗的第一个优势。

教育诊疗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切合一线教师实际。

我这几年学了一些心理学,也认为开了一些眼界,掌握了一些技巧,然而也导致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我这几天上课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王老师在解决学员的困惑的时候,传授的都是教育技巧,也就是说虽然诊断用了心理学相关知识,治疗都会自然回到教育学层面。

而我这两年走的弯路就是学了一些心理学技巧后总是习惯用所学的心理学技巧去解决诊断出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在教育学手段这一块研究变少了。

虽然我在写一本书,讲的是如何回归到教育学,但实际上我这一两年对教育学手段研究变少了。

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自己思维习惯会有变化:

诊断首先寻找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归因到学生的家庭层面和心理层面。

本次我在听王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教师的应对方式和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天性不和,这个时候要调整的主要层面不是孩子和家庭,而是学校教育的层面,走心理学的路子就相当于走了弯路。

二是不接地气:

我们所学习的一些心理学技巧,有很多是一线老师难以理解的,即使我们知道可能管用,但是一线教师既不能很好理解,也不能很好操作。

通过这次培训以及与钱老师的交流,我发现一线教师最欢迎的还是在自己教育学中能够有所为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诊疗在“疗”这一块如何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更贴近教育学,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不同的技巧,在出现重度问题学生的时候,可以让老师移交过来自己帮忙处理,或者指点一线教师应该把这种重度学生往哪里送。

这样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专业的心理技巧我们一般不需要和一线老师传授,我们的作用是帮助一线教师找到一个重度问题学生的输送点。

(17,7,23)

早期记忆是个案诊疗的基石和支柱

王晓春

个案诊疗与其他教育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拒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它的思路不是跟着学生的问题走,而是首先着眼于“读懂这个人”。

就是说首先整体上搞清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秉性是什么,他性格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命对于他的意义是什么。

个案诊疗的理论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从他的基本特点派生出来的,好像树干上面长出来的枝叶。

比如学生爱打人,如果他的早期记忆中打人或挨打的内容比较多,那说明暴力倾向是他的个性特点之一,那么他在学校爱打人就合乎逻辑了。

如果一个学生爱打人,但早期记忆中并没有发现暴力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他的打人是短期现象,比较容易克服。

或者另有原因,比如他的早期记忆中全是动作,没有语言,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那就可以推测,他的打人是因为语言沟通能力不够,心里着急说不清楚,于是出手了。

总之我们要力争把学生的各种现实表现的“枝叶”都合情合理地“安放”到早期记忆的“树干”上去。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读懂这个孩子了,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就有依据了,我们或许也就能够预报这个孩子的表现甚至未来了。

如果发现学生后来的表现和发展“不出所料”,那就是诊断的成功。

可见早期记忆对于个案诊疗有多么重要。

它是诊疗的基石、枢纽和支柱。

实际上个案诊疗的思考过程就是寻找学生的现实表现与早期记忆的有机联系、逻辑关系的过程,就是先解读早期记忆,再用解读结果去解读他的现实表现的过程。

把这些材料都串联起来了,逻辑关系弄明白了,诊断就“靠谱”了。

目前个案诊疗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头疼查头,脚疼看脚”。

案例主诉说学生爱打架,诊疗者就琢磨他为什么爱打架,然后开药方解决打架问题。

案例主诉说学生说谎,诊疗者就研究他为什么说谎,怎么解决。

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特点,被忽略了,他的爱打架爱说谎与人格特点有什么逻辑关系,不知道,没在意。

这样,即使你开的药方不错,也治了病,但到最后,你还是没有在整体上读懂这个人。

你一直是在研究枝叶,在局部上做文章,就好象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肯定能获得部分的真理,但太片面了。

这也有点像如今常见的体检报告,它会告诉你哪里哪里有毛病,但到最后也不能告诉你基本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健康、比较健康、不大健康、不健康,还是很不健康。

他也不告诉你你的体质有何特点。

这样的体检报告,满纸都是枝叶,虽然也有用,但我觉得很需要改进。

结论:

早期记忆如此重要,采集一定要十分认真,不可马虎从事。

个案诊疗要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树木的毛病,就一定不要盲目跟着学生问题跑,不要被主诉者提出的治疗目标牵着鼻子走,要始终记得——读懂这个人。

2017,8,9

 

花蜜(k12班风小论坛):

扬扬

扬扬,男孩,12岁,六年级

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毕业,做生意,经常出差不在家。

据孩子说对妈妈有暴力行为,脾气暴躁,但是对孩子期望值非常高。

我和孩子的爸爸接触不多,爸爸偶尔会到学校看看孩子,说是出差没时间回家,只能到学校看看孩子。

母亲,公职人员,很瘦弱,经常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类似于选美的比赛,对孩子非常宠爱。

前一段时间刚刚生了老二。

孩子的成长历史:

孩子说小时候主要是姥姥和老爷带大的,妈妈因为求学的缘故,带的少一些。

孩子的姥姥我只接触过一次,因为孩子的腿在学校磕了一下就跑到学校兴师问罪,感觉很护着孩子。

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得过一次肺炎,因为在一所医院住院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见好,家长很着急,我了解这个情况后,出于好意,向他们推荐另外一家医院,在和孩子爸爸说这件事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的爸爸因为这件事和孩子妈妈和姥姥之间的巨大分歧,爸爸说他早就想让孩子转院,但是妈妈和姥姥却用各种理由拒绝,言谈之中,我能感受到孩子爸爸的无奈和愤怒。

孩子的问题描述:

这个孩子外表非常讨人喜欢,长相清秀,很聪明,尤其擅长察言观色,揣度老师的心理能力超过同龄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随意看了一下门口,正好看到门口有一块垃圾,我正想找学生收拾一下,他本来坐在教室的中间,却迅速跑到教室前面把垃圾扔掉,当时让我非常吃惊,感觉这个孩子简直就是老师肚子里的蛔虫,同时又觉得有点可怕,当时大概只有四年级的样子。

第一次出现问题是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告诉我,他利用中午小饭桌老师对他的信任(因为他一贯给老师的印象是能力很强,所以老师让他中午出教室帮助老师办事),编出谎话欺骗学校的保安,让中午外出吃饭的同学给他买饮料和各种吃的东西带到学校,然后还威胁同学不许告诉老师,自己藏在厕所里把东西吃掉。

这件事当时让我挺吃惊的,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向我咨询是否让孩子看心里医生,说孩子自己说自己有心里问题,需要心里咨询。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吗?

还是因为犯了错误而用这种方法来为自己开托呢?

最近,他因为一点小事,和另外一个同学发生了冲突,然后他又把同学咬伤了,我查看伤口的时候,发现咬得非常深。

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现他非常的冷静,受伤的孩子激动得语无伦次,哭得眼睛红肿,但是他却能够很快就把事情给我叙述清楚,并且马上承认错误。

我问他为什么要用咬人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说因为他知道自己很瘦弱,怕打不过别人,所以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