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155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易的结构组成.docx

周易的结构组成

《周易》的结构组成

——摘录于杨兴让着《周易研究》第三章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组成,《周易》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周易》本身乃由符号错综而成,其结构就显得更为复杂。

就简略而论,《周易》的结构乃是阴阳符号变易而成。

还有,《周易》的结构乃是《乾》(?

)、《坤》(?

)、《巽》(?

)、《震》(?

)、《坎》(?

)、《离》(?

)、《艮》(?

)、《兑》(?

)八卦相摩相荡重叠而成。

如果再往详细一点,就是《周易》中的原始八卦各代表一种物象;两种物象又各互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

也有两个原始八卦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这种事物又由六个爻位组成;这六个爻位的内容变易又赋予了这个事物的一个特定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

《周易》的研究到了宋代,一个叫邵雍的易学大师的研究颇令人关注。

在《周易》的占卜方面,他发明了“数字起卦”法,对占卜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变革。

除此以外,他对《周易》的卦形结构组成也颇有研究,并推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种图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我们先来看看邵雍所谈的这些结构。

这些图形被朱熹首次列入他的《周易本义》之首,并加了注译。

其图形

(二)下注为:

《系辞转》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说卦传》曰:

“《易》,逆数也。

”《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自《乾》至《坤》,皆未得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

”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其图形(三)下注为:

《说卦传》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邵子曰: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其图形(四)下注为:

前八卦次序图,即《系辞传》所谓“八卦成列”者,此图即其所谓“因而重之”者也。

故下三画即前图之八卦,上三画则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各衍而为八也。

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

”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其图形(五)下注为:

此图圆布者:

《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

阳生子中,极于午中。

阴生午中,极于子中。

其阳在南,其阴在北。

方布者:

《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

其阳在北,其阴在南。

此二者,阴阳对峙之数。

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

其图形(六)图形(七)下合注为:

右,见《说卦》。

邵子曰:

“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朱熹除了这些注释外,还在《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处注道:

“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

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先生陈抟图南者。

所谓先天之学也。

朱熹除了以上各处注说明外,还在《卦变图》之后有一段注释说明文字,其文字为:

右易之图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

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

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

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卽今之周易。

然读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也。

这是《周易本义》中所绘的结构布图及其文字说明。

朱熹把这些图形,特别是先天八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列入《周易本义》,可以说有道理,也没有道理。

所谓有道理,即这些阴阳符号变易本取材与《周易》,而且邵雍在运用数字起卦后,仍在运用《周易》各卦中的爻辞来进行占卜。

所谓没有道理,是邵雍所绘制的先天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与《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不一致。

当然这些邵氏已坦白地承认,他的易经结构图分为先天伏羲之易和后天文王之易。

对于文王和后天之易的图形结构,邵氏只绘了两个图形,即《文王八卦方位》和《文王八卦次序》。

这两个图形结构很简单:

他有如朱熹所说的,它来源于《说卦》。

但邵氏所绘制《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却令人费解。

也就是说,邵氏为什么把《周易》的原始八卦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进行排列?

为什么把六十四卦的次序排列为乾一、夬二、大有三、大壮四、一至到比六十二、剥六十三、坤六十四呢?

还有此外圆内方的邵氏《方圆图》的编排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

为了弄清楚这些,我们不妨先从《方圆图》入手。

有关这一《方圆图》,清代的刘一明在他的《易理阐真》中曾把它分解为三个图形,此图形倒分解得清晰明了,我们倒不妨把它复制如下。

刘一明所绘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见图(八)。

刘一明所绘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见图(九)。

刘一明所绘的《邵尧夫方圆图》见图(十)。

刘一明所绘的先天三个图形,这些图形见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卦图与人生》一书中。

就《周易卦图与人生》一书所印的版本而言,里面显然有很多谬误之处。

比如说除了第一个图即《圆图》中的内圆外圆的对称并不规范外,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在内圆《坤》卦卦形外围附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部分,将外围的《坤》卦错写成《离》卦。

这样内圆《坤》卦的外围八卦就形成了《乾》、《兑》、《离》、《震》、《巽》、《坎》、《艮》、《离》,这里《坤》卦外围的八卦便少了一个《坤》卦,多了一个《离》卦。

又比如说第二个图形,即《方图》中,在第二行从左往右数第五个卦形,此卦为《小过》,其卦形为《艮》下《震》上,其阴阳符号为(?

),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

此图最后一行从左往右数第七个卦形,此卦为《夬》卦,其卦形为《乾》下《兑》上,其阴阳符号为(?

),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

就这两个《圆图》与《方图》的文字和阴阳符号,其错误就是明星易见的。

此书所绘制的第三个图形,即《邵尧夫方圆》,此图却颇令人困惑。

按此图的《内方图》,其中有六处明显错误。

一是第二行从左往右数第一个卦形(以下皆从左往右数,不再重复),其卦为《遯》卦,其卦形为《艮》下《乾》上,其阴阳符号为(?

);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

二是第二行第四个卦形,其卦为《小过》,其卦形为《艮》下《震》上,其阴阳符号为(?

),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此一卦形阴阳符号画错与前一个《方图》中犯了同样错误,不知何故)。

以下还有此《内方图》中的第三行第七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四行第八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五行第四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八行第五卦的阴阳符号画错,此处就不作一一说明,读者一看便知。

那此《方圆图》的《外圆图》又如何呢?

《外圆图》又分为《内外圆》和《外外圆》两个部分。

《外圆图》的《内外圆》是由原始八卦的符号组成,即由《乾》(?

)、《坤》(?

)、《巽》(?

)、《震》(?

)、《坎》(?

)、《离》(?

)、《艮》(?

)、《兑》(?

)八个阴阳符号依次组成。

《外圆图》的《外外圆》是由这八个原始八卦阴阳符号又分为八组附在《内外圆》的外围而组成。

这一问题在《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中已表现得很明显。

但是,我们查一下《邵尧夫方圆图》的《外圆图》,将会发现与此大相径庭的问题。

我们就权且不查《外圆图》的《外外圆》的阴阳符号,就以《外圆图》的《内外圆》的阴阳符号而论,是画了八个原始八卦的阴阳符号,但是却有两个是《乾》(?

)卦符号;有三个是《离》(?

)卦符号;有一个是《坤》(?

)符号;有一个是《艮》(?

)卦符号;有一个是《兑》(?

)符号。

而且其排列顺序也与《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不一样。

《周易》的图形全是用阴阳符号组成的,一个阴阳符号的错误,将会导致一个卦的整个变形,它已不是此卦,而变成了另一个卦形。

更何况《邵尧夫方圆图》乃全部是用阴阳符号表示的。

我们要说此一刘一明所绘的《邵尧夫方圆图》不同于朱熹《周易本义》里所绘的《方圆图》,即《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是另一种《方圆图》,那绝不可能。

因为此《邵尧夫方圆》乃是由前一个《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和《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合并而成。

但它与前两个图形不符。

还有,不论怎么讲,《邵氏方圆》的《外圆图》乃是由内圆八卦和外圆八卦相荡而成,此《外圆图》的《内外圆》只有原始八卦的五种卦形,它又有怎样荡成现存《周易》的各种六十四卦卦形呢?

看来,此《邵尧夫方圆》的《外圆图》和七《内方图》一样,都有着明显的错误。

刘一明所绘制的《邵尧夫方圆》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不知出于原着?

还是点校者在校正时出现了错误?

还是排版时出现了错误?

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追究这些东西,我在这里只是向读者说明一下,不然,读者将会认为刘一明所绘的《方圆图》与朱熹《本义》所绘的《方圆图》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它们是一种图形。

话该说回来了,我们不论刘一明所绘的三个图形的错误如何,但它却能过给我们带来这样一启迪,即从刘一明所绘制的图形中看出令人迷茫的《方圆图》阴阳符号相摩相荡所形成的轨迹。

所谓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也即《方圆图》,其《内方图》,实不外乎是先将《乾》卦的符号(?

)排列在最下一层,而连排八个;然后再与其它《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的符号(从右往左排)相组合,这样自然就形成了最下一层的《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八个新的卦形。

也即用《乾》挂逐一同其它八个原始八卦(包括自身)相组合而成。

如同此法,再用《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原始七卦的阴阳符号再逐一和其它八个原始八卦相组合,自然便形成了这一六十四卦的《内方图》。

也由于这原始八卦自身相结合仍等于自身(如上《兑》下《兑》仍为《兑》卦)。

所以,在其《内方图》中就形成了从《乾》卦到《坤》卦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一条中心斜线。

所谓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外圆图》,实不外乎用《内外圆》的《乾》、《兑》、《离》、《震》、《坤》、《艮》、《坎》、《巽》的阴阳符号(逆时针排列)和《外外圆》的八个《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阴阳符号(一半按顺时针排列,一半按逆时针排列,参图八,刘一明所绘制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相摩相荡而成,由此相摩相荡即形成了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外圆图》各卦的排列位置。

应该说邵氏的《方圆图》也并没有多大奥秘,人们所推崇并感到迷惘的《方圆图》也不过如此而已。

也不能不说,邵氏也为此费了一番苦心。

但从另一方面讲,即邵氏《方圆图》原始八卦的次序排列,除了受了朱熹所说的借用了《说卦》中曾运用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火相簿,水火不相射”这种原始八卦的相互属性照应外,看来邵氏在《内方图》的次序排列运用上还运用了“二进位制”这一数学原理。

如其不然,在原始八卦的排列次序上很难形成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上也很难行成乾一、夬二、大有三、大壮四等等。

按邵氏深为精通数理,并曾用简单的数字起卦代替筮草起卦来看,邵氏在运用“二进位制”来编排他的《方图》绝不是不可能。

从这一方面讲,邵氏虽不一定懂《周易》中有关各社会科学的变易学说与其变易结构,但他于数理自然科学的变易学说和结构还是卓有建树的。

或者换句话说,邵氏的《方圆图》,不能不说他没有独特的地方,若果说邵氏由此进入科研方面,我相信他并不比我们现代某些科技精英逊色。

若说将此《方圆图》用于军事布图,这一布阵设防恐怕连鬼神也要愁十分。

若说用于一些科技的图形方面,也可能还是遥遥领先的,十七世纪的欧洲莱布尼兹就因看了此图而悟出了“二进位制”的数学原理,而这一数学原理又促成了今天的电子工业。

但是,邵氏此《方圆图》对于研究《周易》的结构组成来说,特别是对于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周易》的结构组成来说,我却不敢承认它真有什么可取之处。

我说我们能看到的也不过是每个原始八卦又分别与其它八个原始八卦相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卦形而已,其它没有别的。

至于此《方圆图》的“天圆”“地方”一说,也只能说是一种科学落后的表现。

还有,《周易本义》中有一个《卦变图》,即由“一阴”“一阳”变化而来之卦,由“二阴”“二阳”变化而来之卦,由“三阴”“三阳”变化而来之卦,由“四阴”“四阳”变化而来之卦,由“五阴”“五阳”变化而来之卦。

比如说《剥》(?

)、《比》(?

)、《豫》(?

)、《谦》(?

)、《师》(?

)、《复》(?

)六卦皆五阴一阳之卦,它们皆由《复》卦“一阳”而来。

比如说《夬》(?

)、《大有》(?

)、《小畜》(?

)、《履》(?

)、《同人》(?

)、《姤》(?

)六卦皆五阳一阴之卦,它由《姤》卦“一阴”而来。

此一《卦变图》到刘一明的《易理阐真》一书中则变为《阳火阴符六阴六阳全图》。

在此《阳火阴符六阴六阳全图》中,我们不谈其阴阳符号如何,单就此图将《夬》卦的“夬”写成“央”,将《未济》卦的“未”写成“朱”,就可见此书点校与排印的质量如何了。

我们不谈这些,但就朱氏《周易本义》和刘一明的《易理阐真》两书中的卦变图形关系来看,我觉得并没有什么,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周易》的结构问题,也就如朱熹在《卦变图》下注释的“非画卦作《易》之本旨也。

我们在谈《周易》的结构组成之时,先谈了朱熹《本义》里介绍并推崇的一些邵氏所创的《周易》结构布图。

就《周易》的结构组成来说,可以说邵氏这些图形根本就谈不上《周易》的本来结构组成,它最多只能算是阐明八卦相摩相荡成六十四卦而已。

那么,《周易》一书中的本来的复杂的结构组成又如何呢?

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

为了研究方便并一目了然起见,我们还是先依照《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来画一张图表,这样比为了查对某一卦的阴阳符号而翻若干页方便得多。

这一《周易六十四卦编排图表》,有六十四卦的编号;有每一卦的卦名;有每一卦的下卦与上卦的卦名;也有每卦的阴阳符号。

《周易》六十四卦编排图表

现在,我们来研究《周易》的结构组成。

参照我们所绘的六十四卦编排图表,我们将会发现,《周易》的的第一种结构组成,就是用(—)和(——)两种符号组成,这个只要我们看一看此图表,便会立即明白。

也即就是说,不论此图多么神秘,其符号多么纷杂,但亦无非是一长(—)两短(——)的两种符号而已。

在《周易》中,这一长符号(—)便叫做“阳”,这两短符号(——)便叫做“阴”。

《周易》便是由这两种符号无数次变易组成而成的。

这是《周易》第一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二种结构组成是,《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是由上、下两个卦组成,这上、下两卦各附有卦名和阴阳符号。

但只要我们查一查此图表,便会发现《周易》中存在着八种基本卦形。

在六十四卦中,其中有八个卦形是由它自身的两卦上下重叠组成,其它五十六卦则是由这八个基本卦形互相交错变易而来。

这八个基本卦形便是《乾》(?

)、《坤》(?

)、《巽》(?

)、《震》(?

)、《坎》(?

)、《离》(?

)、《艮》(?

)、《兑》(?

))。

《周易》中,《乾》(?

)代表天,《坤》(?

)代表地,《巽》(?

)代表风,《震》(?

)代表雷,《坎》(?

)代表水,《离》(?

)代表火,《艮》(?

)代表山,《兑》(?

)代表泽。

这八个卦形各代表八种物质。

《周易》的变易除了在《乾》《坤》这个阴阳变易的大前提下的变易之外,另外的变易乃是建立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些物质基础上的。

也即就是说,一部《周易》,其基本组成无非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些原始物质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这便是《周易》的第二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三种结构组成,乃就是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上下卦的交感问题。

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物质的两卦而组成一种新的卦形呢?

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两种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新的形态这一问题。

比如说《涣》卦的阴阳符号是(?

),其下卦为《坎》,代表水,其上卦为《巽》,代表风。

也即是说《涣》卦这个新形成的卦的形态乃是由原始八卦中的“水”和“风”这两种物质组成,意思是如同《大象传》所指出的“风行水上”之义。

这一“风行水上”的《涣》卦的形态性质实际上乃取“汹涌澎湃”的意思,所谓《涣)卦的“涣”也是“涣涣然”的意思,即取水势浩大之义。

可惜的是三千年来易学界惜将“风”与“水”变易组成的“风行水上”的新形态的《涣》卦解释为“涣敞”,真是遗憾千古。

在谈到《周易》六十四卦上下两卦“交感”问题时,这里附带说明一下,任继愈曾认为“交感”如同“男女交感产子女”一样,并认为六十四卦中的“所谓”‘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有交感的性质;所谓‘凶’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不具有交感性质的”。

为此,任继愈列举了一些例子。

如《泰》(?

)卦地在上,天在下,地气下行与天气上行交感而为吉;如《既济》(?

)卦水在上,火在下,水下行与火上行交感而表示事物“顺利”、“有前途”;如《噬嗑》(?

)卦火在上,雷在下,不交感,“意味着不顺利,事情的不成功”(见《中国哲学史》第一分册十七至十八页)。

实际上,任继愈的这些说法是欠妥的。

比如说《噬嗑》一卦,这卦本身乃是言刑律之道的,它本身并无什么“吉”与“凶”可言。

又比如《既济》一卦,它由原始八卦的上水下火组成,但这只意味着大水灭火之势,它虽交感却并不吉利,我们不能只看卦名为“既济”便认为吉利,《既济》卦的卦辞“初吉终乱”和“上六”爻辞“濡其首,厉”均说明了这一问题。

由此,我们说《周易》中的交感只能是由原始八卦属性交感而从新孕育出一个新的事态,别无其它。

《周易》中存在着由八卦的八种物质通过其属性交感而形成了六十四卦某些卦各种新的卦形并形成了这些卦的新的事态,这是《周易》第三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四种结构组成,乃就是除了用八种物质的属性交感变易组成六十四卦某些新的卦形与其新的事态外,而且还有八种原始物质及其属性统辖并包容着《周易》的整体结构。

比如说用《乾》《坤》两卦居首;又用《坎》《离》两卦上下互易交感组成的《既济》和《未济》卦排列在下经之末,也即《周易》六十四卦之末。

《乾》《坤》始生万物,故排在《周易》之首。

《既济》本下《离》上《坎》,乃取大水灭火之势,《未济》本下《坎》上《离》,乃取水火相悖之势,用此《坎》《离》互易交感组成的《既济》《未济》两卦来结束《周易》,其含义深远。

还有用《坎》《离》自身组合而成的《坎》《离》两卦排在上经之末,着重在突出重“坎”与重“离”,其编排也用心良苦。

这种由《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原始物质交感变易成新的事态统辖与包容着《周易》的全部,将是继用其属性变易成六十四卦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组成,特别是《乾》、《坤》、《坎》、《离》这四卦在这一方面的作用,绝不可予以忽视。

这是《周易》的第四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五种结构组成,乃就是其卦序排列有着由始至终、由初级到高级的排列程序,有着一个由前卦演变到后一卦的必然顺序。

这一情况在前几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比如说除了《乾》《坤》两卦总领全《易》之外,第三卦《屯》卦便表示物的始生;物之始生必然蒙昧,故又出现表示物之蒙稚的第四卦《蒙》卦;《蒙》乃意味着不成熟,所以又演变到等待时机的第五卦《需》卦;由于《需》卦之待时,难免发生争讼,故又下接第六卦《讼》卦;又《讼》必有角逐争斗,故又下接兵祸四起的第七卦《师》卦。

六十四卦的这一前后安排顺序,实际上是按照《周易》有关事物进化演变规律的进程进行安排的,它实是《乾》卦七爻进程顺序的重演。

这是一种递进关系。

可以说递进关系乃是《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组成一个重要特色,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也就可以说不懂《周易》。

这是《周易》的第五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六个结构组成,乃就是除了递进关系排列顺序之外,还有一种每每两卦的对应关系。

这表现在除《乾》《坤》的对应关系之外,还有如《泰》《否》两卦对应,也有被一些人未看出来的《渐》卦与《归妹》两卦的对应。

这种对应关系乃是《周易》排列六十四卦的又一基本形式。

这是《周易》的第六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七种结构组成,乃就是《周易》除了总体安排的各卦递进顺序并兼顾到一些卦的对应关系之外,还在一些适当的部位塞进了一些特殊卦例。

比如说《履》卦与《夬》卦和《噬嗑》卦就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履》卦讲的是御将之道;《夬》卦讲的是平叛之道;《噬嗑》卦讲的是刑律之道。

可惜的是《履》卦与《夬》卦皆被历来易学家误解了。

尽管这些独特内容的卦的安排也是沿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但它们毕竟不同于前几种卦例明显的递进关系,可以说这种特殊的卦例是硬塞进去的,它们是独立存在的。

这是《周易》的第七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八种结构组成,乃就是某些卦大体为同一意思,但由于某种结构安排需要,又分成不同内容予以表达。

比如第十三卦《大有》卦和第二十二卦《贲》卦以及第五十九卦《涣》卦,基本上谈的都是国势盛大无比,但却出于某种结构安排需要,把它们分作不同形式又夹杂了不同内容,安插在不同地方。

这也不能不算一种结构。

这是《周易》的第八种结构组成。

《周易》的第九种结构组成,乃就是其编排特别偏重于开始和结尾,然后再在六十四卦的中间逐次塞进一些递进关系、对应关系和一些独特的卦例。

这一特别注重开始和结尾除表现在前边说过的将《乾》《坤》两卦安排在六十四卦之首和将《坎》《离》两卦安排在上经之末以及将《坎》《离》的水火不相容而组合变易成的《既济》《未济》两卦安排在《周易》之末外,还有一个就是上经末尾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下经末尾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上经末尾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即编排的第二十七卦《颐》卦和第二十八卦《大过》卦。

下经倒数第四卦和第三卦,即编排的第六十一卦《中孚》卦和第六十二卦《小过》卦。

我们前边曾说过,《周易》在结构组成方面特别偏重于原始八卦的《乾》、《坤》、《坎》、《离》四个卦,用它来统辖和包容《周易》;也有下经之首《咸》卦和《恒》卦乃是原始八卦的《兑》、《艮》、《震》、《巽》的正常对应关系组成。

但现在我们在这下经末尾倒数第三卦中同样发现了这一问题:

即上经末尾的《颐》卦《大过》卦乃亦由原始八卦的《艮》、《震》、《兑》、《巽》四卦组成;下经末尾的《中孚》卦《小过》卦亦由原始八卦的《巽》、《兑》、《震》、《艮》四卦组成。

所不同的是,下经之首的《咸》卦《恒》卦两卦乃是由《兑》《艮》的山泽关系和《震》《巽》的风雷关系这种正常的对应关系组合而成;而上经末尾和下经末尾倒数第四卦第三卦的《颐》卦《大过》卦和《中孚》卦《小过》卦的组合则错乱了这一正常的对应关系。

除此之外,在末尾四卦中,还出现了上经末尾《颐》卦的上卦《艮》卦下卦《震》卦和下经末尾《小过》卦的上卦《震》卦下卦《艮》卦的位置互换;也同样出现了上经末尾《大过》的上卦《兑》卦下卦《巽》卦和下经末尾《中孚》卦的上卦《巽》卦下卦《兑》的位置互换。

也出现了上经末尾《颐》卦的阴阳符号由两阳夹四阴(?

)和《大过》卦的阴阳符号由两阴夹四阳(?

)组成,以及下经末尾《中孚》卦的阴阳符号由两阳夹两阴(?

)和《小过》卦的阴阳符号由两阴夹两阳(?

)组成。

由于这一情况,自然也出现了在上经末尾《颐》卦和《大过》卦的阴阳符号正好成反对关系,在下经末尾的《中孚》卦和《小过》卦的阴阳符号也正好成反对关系。

即每一对卦的某卦的六爻阴阳符号正好与另一卦的六爻阴阳符号相反。

比如《颐》卦的初爻符号为阳(—),而《大过》卦的初爻符号为阴(——)。

余者类推。

在《周易》中,这一种阴阳符号组合还是一种独特现象。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周易》的编排特别注重开始和末尾,这些表现为除了用《乾》《坤》两卦起始万物外,其编排仍然特别注重末尾,上经的末尾不仅用水火的《坎》《离》作为结束,而且下经又用水火相息、水火相悖组成的《既济》《未济》卦归结了一部《周易》;还有上经的末尾倒数第四位第三位的相互对应和其符号的编排也特费心机,并非我们寻常所思。

这也不能不是一种结构组合。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