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918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docx

小学二年级下全注释彩图古诗

二下第1首总第49首

人日思归  

【南北朝】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说文解字】①人日:

阴历正月初七。

②思:

思归。

③入春才七日:

即人日。

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④落:

居,落在……后。

遗留在后面的。

⑤发:

产生。

⑥思发在花前:

自己在花开以前就产生了回乡的想法。

【作者作品】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

字玄卿。

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有集30卷,已佚。

今存《薛司隶集》1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这是一首构思新巧、想象奇妙的思乡之作。

据说作者写了这首诗后,南朝诗人看了一、二句,觉得薛不会作诗而加以嘲笑;等到看了三、四两句便立即夸赞说:

“真是名不虚传的诗人。

”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试看,归念早于花开之前,归时迟于雁归之后。

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这一写,就把想归又不能马上归的着急心理以及迫不及待要归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而且,又是以雁归作衬托,更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

人们常用最后两句表达思乡之情。

【同题古诗】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

望望空伫立。

宋·晏殊《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下第2首总第50首

夜立阶下  

【清】 袁枚

半明半昧星,

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

叶叶自相语。

【说文解字】①半明半昧:

时明时暗。

②相:

相互。

【作者作品】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倡导“性灵说”。

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

星星时明时暗,天上飘落三点两点雨滴,让台阶前的梧桐知道秋天来了,片片叶子都在悄悄地相互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同题古诗】唐·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请到碧霄。

唐·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下第3首总第51首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说文解字】①侍御:

官职名。

②通波(流):

水路相通。

③ 武冈:

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④两乡:

两处地方。

【作者作品】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同题古诗】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下第4首总第52首

白云泉  

【唐】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说文解字】①天平山:

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

“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

”②白云泉:

号称“吴中第一水”。

③闲:

从容自得。

【作者作品】白居易(772~846)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汉族,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太白”。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

“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

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同题古诗】唐·唐远德《初访济南》:

“万里云天访济南,松青草绿五龙潭。

大明湖畔风吹醉,趵突泉边酒饮酣。

四化齐人添胆气,云天鲁地遍烟岚。

今番喜作山东客,难忘高朋一席谈。

二下第5首总第53首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说文解字】①约客:

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

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

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

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

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

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作者作品】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同题古诗】南宋·杨万里《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二下第6首总第54首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说文解字】①燕:

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②秦:

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

丝织的帘帐。

【作者作品】这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同题古诗】唐·皇甫冉《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二下第7首总第55首

杨柳枝词(其一) 

【唐】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说文解字】①杨柳枝:

此调本为隋曲,与隋堤有关。

传至开元,为唐教坊曲名。

②翻:

改编;一说演奏。

【作者作品】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他对古代诗歌声调韵律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实有“抛砖引玉”之功绩。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

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

《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

《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辞《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作词。

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

【同题古诗】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二》: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二下第8首总第56首

条山苍  

【唐】 韩愈

条山苍,

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

松柏在山冈。

【说文解字】①条山,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东南,西起雷首山,迤逦东来,直接太行,因其西有华山,东有太行山,且山势狭长居中,故名中条山。

山中有王官谷、万固寺、栖岩寺等胜境。

【作者作品】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诗以“苍”字为题,就已表明了这一点。

“条山苍”三个字,写出中条山的苍翠之色,而仅以一个“苍”加以概括,也足见山势之大,浑然一色。

同时,诗人写山,以河为比照和衬托,黄河流经中条山下,滔滔漭漭,浊浪排空,一片混黄之色,与苍翠之山色形成鲜明对比。

后二句,进一步写河、山,河之黄是因其浪涛汹涌,奔腾不息,山之苍是因其满山松柏,苍翠欲滴。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这首小诗仅短短十六个字,却色彩斑斓,对比强烈,既有绘画般效果,又见出山水动静之韵味,在以追求险怪为主韩愈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同题古诗】唐·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二下第9首总第57首

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说文解字】 ①泠泠:

形容声音清越。

②七弦:

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

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

寒:

凄清的意思。

【作者作品】刘长卿(709-约780)唐代诗人。

字文房。

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

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

【同题古诗】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下第10首总第58首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说文解字】 ①山尖:

山峰。

②无限风光尽被占:

指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

【作者作品】罗隐(833—909),唐代著名诗人。

一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唐末社会的黑暗面。

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同题古诗】宋·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二下第11首总第59首

初夏睡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说文解字】①梅子:

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②芭蕉分绿:

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③思:

意,情绪。

【作者作品】这是一首关于夏天的诗。

大意是: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这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初夏睡起图》呀,果梅树的梅子,让你看到了都能感觉到牙齿有酸的味道,还有那窗前随风摆动的芭蕉叶子、窗外漫天飞舞的柳絮和远处正在捕捉柳絮的儿童,环境多么优美舒适!

动中有静,情趣既悠闲又活泼,让人不由自主地展开了更多的联想。

【同题古诗】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二下第12首总第60首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说文解字】①兰溪:

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棹歌:

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柳湾:

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

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

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作者作品】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

唐代诗人,他的山水诗语意清丽,风调秀美。

首句“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

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

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

“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

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拔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同题古诗】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下第13首总第61首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说文解字】①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②千寻: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③不畏: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

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者作品】《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全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同题古诗】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下第14首总第62首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

几度呼童扫不开 。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说文解字】①瑶台:

汉白玉石阶。

②几度:

几次。

③教:

让。

【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本来很美,为什么诗人这样厌恶它呢?

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

诗篇反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同题古诗】唐·韩愈《君子法天运》: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二下第15首总第63首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说文解字】①来日:

动身来的那一天。

②绮(qǐ)窗:

装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zhuó)花未:

开花没有。

【作者作品】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田园山水派的代表人物。

整首诗写来质朴无华,真情流露。

而杂诗之名,可谓妙绝,将王维心中五味杂陈的情感尽述。

可想见看到故乡来的亲友的那一瞬间是如何的欣喜,急切的想要知道故乡发生的每件事情,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便以梅花开了这样的小事为托,将欲探问的千言万语尽化于不言,中国含蓄蕴藉的深情可谓表露无疑。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同题古诗】唐·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下第16首总第64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说文解字】①三衢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

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

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

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

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

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

黄莺。

【作者作品】曾几(1084~1166)中国南宋诗人。

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本诗写于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

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同题古诗】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