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787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docx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

论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廖小明冯颜利  2010-10-29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整体上深刻揭示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也阐明了无产阶级经济公正的立场。

交换公正作为经济公正的重要方面,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密切关注。

然而,多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公正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配公正问题上,对作为经济公正重要内容的交换公正思想,缺乏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不仅是商品和资本循环的重要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秩序和人的本质生成。

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是在对资产阶级抽象交换公正思想和资本主义现实交换关系的双重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交换及其与生产的关系的剖析

 交换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成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交往的主要的、普遍的形式。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交换其活动和产品,实现知识和才能的互补,提高社会化的水平,使个体原有知识的结构发生变化,使个体的视野得到扩展,个体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变换过程,交换不仅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更发生在人类生活本身中。

为了科学准确地认识交换及其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换和生产等要素的表层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表象上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是一个自然连接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人类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指出:

“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

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

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2]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交换与生产之间更深一层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

如果仅仅从交换与其他要素的表层关系上去看待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与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这就根本不可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得以形成和存续的原因。

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产生和得以持续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交换和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3]显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交换主要目的不是为消费而交换,而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制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因此,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交换行为公正与否,不能简单地从一般意义上的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关系出发,而必须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出发,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出发,才能看到交换从属于生产和交换行为实质的非公正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交换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商品生产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需要的生产,交换也不是最初意义上的交换,交换本身不仅包含在生产之中,而且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服务的。

 最后,马克思阐明了交换由生产决定的基本原理。

实际上,“不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还是协作和分工这种社会劳动组合,都受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而具有社会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一定意义上交换包含于生产之中之后,深刻阐明了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

他们认为,从表象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都相对独立,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实际上,生产相对于交换等其他要素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

(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5]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分析了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生产公正对交换公正具有前提作用。

马克思指出: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6]马克思的这一分析不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更为我们分析认识资本主义条件下交换是如何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交换不仅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概念,更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哲学范畴。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交换公正要义的基本阐释

 公正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人们对不公正现象的认识和对合理的、善的追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换公正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颠扑不破、充满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美国学者L.C.麦克唐纳曾指出:

“马克思的道德力量事实上是由于他的全部著作都是一种正义的呼声。

”[7]马克思对公正问题的认识始终是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进行的,对交换公正的理解也是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展开的。

“在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正义既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又具有历史性、相对性。

”[8]

 1.严格的公正要求使交换双方的利益不仅是相互的,而且是相等的

 一般来说,公正是社会、道德范畴,是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作用和社会状态所作的相应评价,是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

从形而上的层面看,交换公正就是符合平等公平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简单地否认价值观念层面的公正价值,但更看重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和利益的相关性以及量上的相等。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9]利益相关仅仅为交换双方实行交换提出了可能性,交换的成功还在于双方利益的相等。

马克思指出:

“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

”[10]只有在双方志愿基础上,在兼顾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实行等价的交换,才是真正公正的交换。

“按照劳动和交换的性质来说,严格的公正的要求是交换双方的利益不仅是相互的,而且是相等的。

”[11]

 2.交换的公正性在于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将交换公正的实现放在思想观念的斗争中,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的现实变革中寻找答案。

他们认为,公正观念作为一种思想道德观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抽象的公正观念是不存在的。

交换公正只可能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的交换公正。

马克思指出:

“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

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

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的共同意志的表示,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律形式上,这些法律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这个内容本身的。

这些形式只是表示这个内容。

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

”[12]恩格斯也指出: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13]

 3.交换公正是一个具有阶级属性的相对性概念

 “经济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把经济公平纯粹视为心理现象,否认其客观属性和客观标准,是唯心主义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把经济公平视为一般的永恒范畴,否认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有特定的内涵,是历史唯心论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把经济公平视为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否认公平与否的辩证关系和转化条件,是形而上学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

”[14]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辩证分析方法入手,认识交换公正问题。

是否承认公正的阶级性和相对性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与自由主义公正思想的显著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换公正是一个具有阶级属性的相对性概念,阶级社会如果有所谓的公正的话,也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公正,是形式公正而不是实质公正。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

”[15]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为资本家“公正”地买卖劳动力商品提供了条件,但是,也为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指出:

“劳动力的买和卖都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

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自由!

因为商品例如劳动者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

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

平等!

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

所有权!

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

边沁!

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

”[16]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买卖的形式自由后深刻指出了这种“公正”交易的虚伪性:

“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产物而已。

”[17]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商品交换公正的相对性,“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18]

 4.资本主义交换制度是一种形式公正而实质不公正的交换制度

 对资本主义交换实质不公正性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资本家竭力宣扬自己买卖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商品)是如何严格地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享有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权,工人却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别无他法,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制度和现实的经济关系难以掩盖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交换的不公正性。

“资产阶级历来是强调平等、公平的。

但资产阶级的公平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从现象上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本质上的不平等。

”[19]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交换中的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用形式公正掩盖实质的不公正,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正性。

马克思指出:

“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只是使它神秘化的形式。

”[20]由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以后实际占有的是劳动者的劳动,因此,生产过程加重了这种交易的不公正性。

马克思强调了这种不公正交换带来的可怕结果: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21]“直到今天,我们一直在遵循这种最不公正的交换制度:

工人们交给资本家一年的劳动,但只换得半年的价值。

”[22]在分析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形式公正掩盖实质不公正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交换制度的虚伪性。

“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平等的或仅仅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

”[23]因此,只有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历史使命上,才能够为交换公正的实现开辟道路。

 5.只有在平等制度下,才有真正实现交换公正的可能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平等原则实质是与等价交换原则同时在交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平等原则保证并维护了商品的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并确证了平等原则。

”[24]公正就是得其所应得,劳动者拥有自己所创造的价值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在一切剥削制度下,这些基本要求都只能成为一种幻想。

奴隶制和封建制条件下,普通的劳苦大众人身自由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压制,就更不用说实现利益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平等的可能性了。

资本主义制度为人身依附权松了绑,却难以改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劳动产品的占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交换公正原则的根本性破坏。

“最初,在我们看来,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由劳动创造的。

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2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建立起适应生产资料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的平等的经济制度,才能使产品(商品)交换实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才有真正实现交换公正的可能。

因为,“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英国资产阶级那套权宜的办法,而是一个能伸张正义,满足一切人的需求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

”[26]因为,“平等制度不仅有极大的优越性,而且十分公正……每个人都是一个环节,而且是一连串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连串的开头只是一个观念,而末端也许是一匹呢绒的生产。

”[27]“人们之间可以交换的东西只有两种,即劳动和劳动产品。

在公正的交换制度下,一切产品的价值都会由它们的生产费用的全部总和来确定,并且相等的价值经常会换得相等的价值。

”[28]

 6.按劳分配体现交换公正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换公正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就个体而言,交换公正在于在不侵犯别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对个人劳动成果的有效占有。

因为,“如果他占有了他自己的劳动果实,那么他对其他人并没有做出任何不公正的行为;因为他丝毫没有侵犯别人这样做的权利。

”[29]就社会而言,交换公正在于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使交换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实现各自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

就社会的分配制度而言,自然是按需分配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按需分配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充分涌流”,显然,现实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较之按需分配而言,按劳分配还有一定的局限。

但是,这一分配制度是与已经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却又生产发展不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相适应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体现出公正分配和公正交换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使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的报酬,做到了分配尺度的公正、公平,是对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及权利的充分尊重,也是对个人的尊重,体现了分配公正和交换公正原则。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30]

 7.交换公正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是在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集体(类)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交流)中生存发展的。

与自然、他人或集体交换(交流)的过程,也是凸显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该社会的交换形式和内容,反映和体现人的主体性,交换越公正,交换双方的主体性越能得到体现。

“等价交换原则既然是商品所有者个人意志的外化,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就是尊重商品所有者个人意志的原则。

”[31]在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相对于剥削阶级,广大人民群众无主体性可言;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独立性阶段,人主要的交换形式是经济交换,在经济交换中,人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只有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基于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因其交换的不公正性压抑着人的主体性,工人同资本家的交换是以工人牺牲主体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马克思指出:

“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是简单交换;双方都得到一个等价物,一方得到的是货币,另一方得到的是商品,这个商品的价格正好等于为它支付的货币;资本家在这个简单交换中得到的使用价值;对他人的劳动的支配权”。

[32]为了达到使工人被迫出卖劳动力的现实交换条件,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工人除了作为劳动力存在着,什么都没有。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33]在现实的劳动力买卖面前,工人不再是具有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者,而是受资本家支配,用来创造财富的手段和工具。

“如果工人不把使用价值当作自己的目的,而把财富当作自己的目的,他就不仅得不到任何财富,而且还会失去使用价值。

”[34]正是从工人在资本面前的“被迫”交换牺牲了主体性这一事实出发,才使我们看清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伪性,弄清了资本主义“人本”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异化现实,坚决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敌视,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经济正义思想,将经济这种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置于自由向度的关照和牵引,把经济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统一起来,使经济带有感性的‘属人’光辉”。

[35]社会主义交换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承认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以差异性为基础的分化,在此基础上,交换活动尊重交换双方的主体性,达到交换主体重塑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无疑成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意义重大。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重复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必须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日益凸现的矛盾引发了价值观的碰撞,作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公平也就成为一个焦点。

”[36]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帮助我们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认识社会公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价值

 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这个作用的实现是以公正合理的交换关系和交换秩序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市场繁荣、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市场秩序混乱、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分配差距加大、垄断经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健全、交换双方或多方地位的不对等和信息的不对称等是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只有在不断提高市场主体道德意识,增强诚信和公正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才能理顺市场交换关系,真正确立起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并使他们自觉遵守公平公正交易的价值标准,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为指导,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做到:

一方面,要客观评价当前经济生活领域的不公正交换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坚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既充分肯定交换公正的价值目标,又坚持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别是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来评价交换的公正性,强调交换的正义性在于与生产方式相一致。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这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交换领域带来的可喜变化则是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因为不公正交换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而抹杀已经取得的进步。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市场交易不公正现象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相容的,但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社会的物质财富并不充足,人民群众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观念不强,健全和完善维护市场交易公正的体制机制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也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解决交换不公正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贯穿于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进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不仅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交换公正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我们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促进交换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有效实现和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而这从根本上说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但仍然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公平公正交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提倡诚实、诚信经营,自觉同各种欺诈行为作斗争。

同时,要将交换公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完善中,为实现交易公正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证。

此外,要按照公正交换的原则严格市场主体资格,理顺各种市场交易关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坚决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和维护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

最后,要将交换公正的思想和价值原则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之中,形成有助于公平公正交易的舆论环境,构建起社会多角度多层面的信用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围绕对公正的追求,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思想理论,有的将公正作为上帝的意旨,有的将公正视为德性。

对交换公正而言,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它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与这些思想观念具有根本区别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交换公正观念却根植于现实经济运动背后的人与人之间深刻的经济关系,并将经济活动这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使马克思、恩格斯的交换公正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现实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价值。

“马克思主义在正义的价值基点上是以个人作为着眼点、出发点和归宿的。

”[37]

 以马克思、恩格斯交换公正思想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到:

首先,要认识到人的经济存在仅仅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一个方面,坚决摒弃西方经济学“经济人”、“自私人”的本质论断。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人是自私的,人是“经济人”,这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交换都从属和服务于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发展,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劳动交换和产品交换是经常的行为,不仅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还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交换是人性生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38]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交换公正观念出发,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特殊存在物,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本质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因此,当前我们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