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篇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课题:
《开辟新航路》
一、说教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
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
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
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二、说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法
情境——启发——探究——点拔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开展教学)(点拔提高)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学法指导:
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五、说过程
1、导入(选取新颖的角度)
【设计理念】:
还历史本原
20XX年1月13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它的标题《也许中国比哥伦布先做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震惊。
这篇文章声称,在中国发现了一幅明代世界地图,它证明了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并率先在500年前就完成了环绕地球的海上航行。
北京律师刘钢以其收藏的一幅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作为物证,支持原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艇长凯文·孟席斯20XX年提出的“中国人发现美洲”说。
这张地图的题记显示,它是由一位名叫莫易仝的清代画匠在乾隆癸未年(公元1763年),根据一张明代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的地图仿照绘制而成的。
这张地图绘制出了包括中国所在的亚洲,还绘制了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甚至还有南极洲的一部分。
而根据地图上的题记判断,它所参照的明代原图是由郑和船队中的画匠所画。
由此刘钢推断,早在明代初年,中国人就已经驾船环绕了整个世界,地理大发现的荣耀应当属于郑和船队。
至于郑和与哥伦布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留给同学们以后来探究。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开辟新航路》。
2、过程(梳理清晰的主线)
【设计理念】:
重现实结合
情境①:
多媒体展示三幅地图: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8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探究①: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旧航路?
什么是新航路?
欧洲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开辟新航路?
点拔①:
15世纪的世界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亚、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18世纪的世界地图基本轮廓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似。
“旧航路”指传统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路。
15世纪以前,从东方到欧洲主要有3条交通要道:
一是陆路,由地中海沿里海到达中亚;另外两条是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湾,经过两河流域达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者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新航路”是相对旧航路而言的,是指欧洲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
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社会根源:
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
东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
传播天主教
可能性:
客观: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提高,物质财富的保障
主观: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设计理念】:
梳理出第一条主线“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②:
电影《哥伦布》片断
材料: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
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
我们也把盖在大桅顶端以免它损坏帆缆索具的几张牛皮取下来吃了。
但是它们经过风吹日晒和雨淋,已经十分坚硬,我们只好把它们放在海水里泡上四五天,然后再放在火上烤,这样才能吃下去。
我们还常常吃木屑。
有人卖老鼠?
?
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与麦哲伦一道作环球航行的皮加费塔在航海日记中的描述
探究②:
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并发散一下:
假如你是一名船长,在航海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哪些困难?
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你如何处理?
点拔②: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航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灾难性天气、海盗劫掠(联系20XX年10月19日中国籍散货轮“德新海”轮在印度洋被索马里海盗劫持)、船员的情绪绝望等。
遭遇突发性事件,处理时第一需要冷静,第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设计理念】:
梳理出第二条主线“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情境③:
1405-1433年,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XX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探究③:
对比中西远航,完成表格。
分析郑和的航海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呢?
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
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
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
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
“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二,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
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私人贸易的发展,在国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明朝法律规定私自出海贸易将被处以极刑。
国家势力的不断衰弱,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因为海外贸易所得颇厚,逐渐成为国家所称的海寇。
这样不但减少封建国家的收入,而且还影响其政治。
这也是导致郑和没有继续下去及明朝统治者自此执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
有人估算,在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约有二千艘,每艘造价需白银七八千两,须动用13省钱粮才够用。
对此,朝廷官员批评指责颇多,施加压力颇大,迫使明王朝终止这一活动。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
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
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
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此外,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各种社会危机日益突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及其保守性,以及明朝海防政策的变化及海军的衰落,都是导致郑和不能继续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
【设计理念】:
介绍比较中西航海的高考试题,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境④:
1982年,曾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联名向联合国提议,要求于1992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举行世界性的纪念典礼。
但是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
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
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强奸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探究④:
模仿陪审团进行辩论
点拔④:
理解概念“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
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人类历史长河中长期存在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立,新航路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
“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价格革命”表现是: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
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
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设计理念】:
梳理出第三条主线“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小结(挖掘教育的价值)
【设计理念】:
升教学主题
本课概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核心在于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从现代化角度看:
它使人类从大陆转向海洋,是走向现代化的最早起步。
②从对美洲影响看:
双重性,多方位。
既有革命的,也有灾难的。
③从文明交汇角度看:
地理大发现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六、说评价
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反思
情景设置注重生动性,问题设置注重有效性。
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预设生成注重统一性。
20XX年10月26日晚19:
00-22:
00
于安徽省无为县金塔宾馆一楼会议室
篇二: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篇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套说课稿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
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
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即是梳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扮演这个农夫的角色。
在讲第一子目时,我会示
范表演如何扮演农夫的角色,巧妙的用第三人称引入神农氏的传说,进而引出原始农业的起源,用讲述法描述我作为原始农业时期一个农夫的刀耕火种的生活,然后以后的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都由学生自己来讲解。
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多样化一点。
在梳理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会穿插讲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能认识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城中,我会采用讲述法、讲解法、图片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要积极主动,在情境中把课本知识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生活中。
以此来突出重点。
对于本节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首先会播放电视剧《天仙配》剪辑视频《夫妻双双把家还》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对唱,将学生经过半节课有点懈怠的情绪迅速激发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起来演唱这一段,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
接着我会让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给出材料,分三组完成三个合作探究的题目:
小农经济产生在什么时候?
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特点是什么?
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然后由李绅的《悯农诗》引发对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理性思考,即对小农经济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以及合作学习,培养论从史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事物。
练习巩固:
精选5—6道图文并茂、有难易层次的选择题,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点拨升华: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即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发达”。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
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
(马、羊、鸡、狗、猪、牛);(设问):
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
(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
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
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教师可以然后引出设问:
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三)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
1、介绍泰半之赋和徭役的含义
2、投影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分析《石壕吏》,使学生感受古代农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
3、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导因。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
1、投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私有制
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
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2、引导学生归纳水利建设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教后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干知识梳理】
夏:
创立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确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商:
①实行宗法制;②王权和神权结合,占卜成为主宰国政的主要手段。
西周:
建立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传说时代(自学了解)
1、时间:
约5000多年
2、区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原因:
农耕经济的发展
4、特征:
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5、政治特色:
早期国家的君王用战争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接替通常以禅让制的方式实现。
二、夏、商政治形式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
?
是谓小康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
.)
——《礼记·礼运》
【问题探究一】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权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一)夏朝
1.夏朝兴衰:
禹建启继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标志着我国国家政治制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