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docx
《论语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急遽变化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选择,还要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四顾茫然,心无所依。
越是这样的时刻,人就越应该回到经典,寻找重要的精神滋养。
接下来我作为教育者,从教育态度、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论语对我的启发:
1、教育态度:
为人师表,以仁育人
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
它提醒着我们:
对学生要充满仁爱。
《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
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
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学态度,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关怀备至。
孔子说过: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则,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态度,每个人各有所长,相互学习才能一起成长。
2、教育原则:
教书育人,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
不论什么样的人,孔子都会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亲切交谈,鼓励劝勉。
我们要学习孔子教书育人,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不分(贫富,智慧)类别,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不断从中积累教育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3、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从颜渊的感叹中我们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经过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先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时机,明确要求、触类旁通,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策略,促进孩我们的孩子思维、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论语》字数简洁,句句经典还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经验慢慢品味,结合生活不断思考。
进入中学,学科增多了,学子之间的竞争也更激烈。
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学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苦恼。
其实,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从《论语》中我们能得到许多教诲和启迪。
在了解众多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应先端正学习态度。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的,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偷懒,不要碍于面子,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不能作“半瓶子醋”。
在知识与学问面前容不得半点虚假。
在如今的学习中,这一点我体会得更深了。
不懂的要马上要问同学或老师,不然就会延误明天的学习。
不懂又不问的知识堆积多了,就会成为以后学习的巨大绊脚石,贻害无穷。
另外,在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彻底搞懂,搞清楚,举一反三。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胸有成竹,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散发着钻石般的璀璨光芒。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等,无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好方法。
而我感到尤为重要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体现我们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需要我们在思考中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单靠死记硬背,大误学习,而且越学越迷茫。
再说到学习中,只思考不学习危害更大。
荀子也说过: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脱离学习活动的凭空思考,那便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无所依托。
学习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边思边学,边学边思。
并要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讲,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学与思在学习中不紧密结合,绝对不可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温故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思考,在思考中温故,才会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把我们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为我们长期的学习铺平道路。
当然,学习中不止需要这两点,还有许多技巧。
但这两点是学习好的前提,是钥匙,至关重要。
这是我在读《论语》中的一些浅薄的感想。
在《论语》这座宝库里,有无数的宝藏等我们去学习开采,我们也一定能在这宝库中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
“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
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
“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
“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
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
“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
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
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
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
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
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
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
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
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
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
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
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写个读后感。
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这之前我似乎真的还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读过《论语》。
这个假期刚开始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论语》并一起买了一本现在卖得很热的《于丹论语心得》。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
它的意思是说孔子说: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在书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对儿女的爱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头肉还要重要的啊,可惜现在的孩子大都难以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对我好,为了我付出很多,有时很感激但也总是欣然接受他们的付出。
当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爱的时候我已为人母了,人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确如此。
前段时间儿子感冒发烧了,可把我急坏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让我来承担。
当儿子病好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妈妈生病住院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紧张,我心里总想生病了看了医生就会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前几年人家问我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检讨一下怎样尽孝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
它的大意是:
“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
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
“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
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
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
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
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无论是“学而不思则罔”还是“思而不学则殆”,终究都是没有学通透,学彻底。
这“学”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可见《论语》的以小见大,前后贯通,亦可见孔夫子那超凡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智慧。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这天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取潜质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