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555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广东省中考全真模拟(四)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

2.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3.冰片可用于医药、制香精等,其化学式为C10H18O,有关冰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B.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0:

18:

1

C.由碳、氢、氧原子构成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4.小刚同学的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你认为下列实验的数据合理的是(  )

A.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2mL﹣4mL

B.用托盘天平称量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11.5g

C.用50mL量筒量取8.52mL稀硫酸溶液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5.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A.红磷B.硫磺C.木炭D.蜡烛

6.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吸附B.沉降C.过滤D.蒸馏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CO2能与水反应,可用于灭火

B.铜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C.常温下N2很稳定,可用作粮食保护气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8.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B.苯甲酸溶液能与铜反应生成氢气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苯甲酸溶液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9.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切断电源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10.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11.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B.该实验可验证CO的氧化性

C.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

D.实验过程中,c处的尾气是CO2,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在氧气中点燃细铁丝可发生剧烈燃烧2Fe+O2

2FeO

B.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NO3=CuNO3+Ag

C.硫酸铵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D.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2KClO3

2KCl+O2↑

13.下列各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在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A.AB.BC.CD.D

14.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15.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二、填空题

16.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

如图1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填“1”或“2”)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图2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B分子种类C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3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_____B(填“>”、“<”或“=”,下同)。

②将t3℃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B。

(3)t2℃时,100g水中溶解50gA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_____gB也刚好达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1%)。

17.“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1)“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______气体排放;

(2)如图所示自行车中的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选填一个序号,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3)采用钛合金车架的“共享单车”质量轻便,承重强度高。

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x=________;

(4)采用实体轮胎的“共享单车”可有效防止爆胎。

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_________;

(5)扫描二维码可以租用“共享单车”,二维码的制作材料一般是用PVC不干胶贴纸。

PVC[化学式(C2H3Cl)n]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四、科学探究题

19.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

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如图1所示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_____;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

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

调换措施是_____。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_____。

(三)拓展交流

经查阅材料:

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2CO3+CO2+H2O=2NaHCO3

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0.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实验回顾如图:

请回答

(1)甲实验有沉淀生成:

加入的试剂是_____;

(2)乙实验有气体生成:

化学方程式_____,检验气体的方法为_____;

(3)丙实验有水生成: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的作用是_____;

(4)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判断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反应。

若想确认两种物质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检验溶液中存在_____(写微粒符号)。

提出新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

有没有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

难溶性盐

AgI

AgCl

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

3×107g

1.5×104g

颜色

(5)实验取证:

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6)结论分析:

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反应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_____(填“减少”或“增大”)的方向进行。

五、计算题

21.向一定质量的酸性CuSO4溶液(含少量H2SO4)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30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化学式)

(2)计算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氧气,故答案选择C

考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

2.B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所给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分子对应一种物质,所以,A、C、D中都只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B中有三种分子,说明B中有三种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B。

3.D

【详解】

A、冰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冰片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0):

(1×18):

(16×1)=60:

9:

8,故选项B不正确;

C、冰片由冰片分子构成的,故选项C不正确;

D、冰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故选项D正确。

故选:

D。

4.B

【详解】

A、取用液体化学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故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11.5g,故选项数据合理,符合题意;

C、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应使用10mL的量筒;且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用10mL量筒量8.52mL稀硫酸溶液,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A.红磷。

生成物是固体。

考点∶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6.D

【详解】

吸附只会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不会除去其他可溶性的杂质;

沉降只会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不会除去其他的杂质;

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小的杂质,不会除去细菌和可溶性的杂质;

蒸馏可以将水转化成水蒸气,得到的是纯净物,净化程度最高;

故选D。

7.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不是利用CO2能与水反应的性质,而是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选项A错误;

B.铜可用于制作电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不是因为铜有金属光泽,选项B错误;

C.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可用作粮食保护气,选项C正确;

D.石墨用于生产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的质软的性质,并不是石墨具有导电性,选项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苯甲酸显酸性,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故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之后,不能和酸反应,故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苯甲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正确;D、根据题意可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发生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C

【详解】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能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选项A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使电器发生爆炸,选项B正确;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不能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因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气、液混合物,损坏图书,选项C不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并清理掉,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得到控制,选项D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为原子,故A选项错误。

B、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B选项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C选项错误。

D、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C

【详解】

A、氧化铁为红色,铁粉为黑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铁,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成了黑色,故A错误;

B、

,CO被氧化为CO2,CO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CO,防止生成灼热的铁接触空气再次被氧化,故C正确;

D、实验过程中,c处的尾气是CO,有毒,不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故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B、该化学方程式硝酸铜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故选C。

13.A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显碱性、酸性、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红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B、Na2CO3、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4.B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正确;

B、由图可知,50s时,反应仍在进行,说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故溶液中溶质为AlCl3和HCl,错误;

C、由图可知,0~50s时,压强无明显变化,说明铝表面有氧化铝,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未与铝反应,正确;

D、100—140s时,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正确。

故选B。

15.A

【详解】

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之间会相互反应,但不能相互转化,选项A正确;

B、实现③转化,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可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而非氯化钠,选项B错误;

C、氢氧化钠转化为碳酸钠,需要通入二氧化碳或者某些可溶性碳酸盐,但不能是难溶性的碳酸钙粉末,选项C错误;

D、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可以加入氢氧化钙或者氢氧化钡等,但是不能加入氢氧化钾,因为氢氧化钾和碳酸钠混合,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反应不能发生,选项D错误。

故选A。

16.2吸附A、B变大<>2533.3%

【详解】

(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由电解水装置示意图可知,2试管里的气体是电源上的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作用,除掉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是物理变化,分子质量和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改变;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溶剂减少,溶质不变,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4)①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B;

②由图可知:

将t3℃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A的溶解度变化幅度大于B,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比B多;

③t2℃时AB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100g水中溶解50gA刚好饱和,即二者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均为50g,那么50g水中溶解25gB刚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33.3%。

17.

(1)二氧化碳(CO2)

(2)②或③;①或④(3)10(4)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5)8:

1

【解析】

(1)“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2)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故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钢丝网篓或者钛合金车架,故填②或③;有机合成材料指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手柄套或者橡胶轮胎,故填①或④;

(3)根据质子数=电子数可知,22=2+5+x+2,则x=10;

(4)“夏天易爆胎”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

(5)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3)=8:

1。

18.铁架台分液漏斗(或滴液漏斗)A2KMnO4

K2MnO4+MnO2+O2↑从水中取出导气管CaCO3+2HCl=CaCl2+H2O+CO2↑CCO2密度比空气大14:

3溶液变蓝

【详解】

(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应该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即A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B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C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4)①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N2:

3H2=28:

6=14:

3;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

紫色变蓝色,反应生成的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之后溶液呈碱性,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点睛】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19.NaHCO3+HCl═NaCl+H2O+CO2↑氢氧化钡溶液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b、a、c、b、a偏大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Na2CO3、NaHCO3

【分析】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

(一)定性分析

[实验结论]

(1)步骤①中,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

NaHCO3+HCl═NaCl+H2O+CO2↑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氢氧化钡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钡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

故填:

氢氧化钡溶液

(3)调换措施是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这样能够防止过量盐酸或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对实验产生影响。

故填:

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二)定量分析

[实验方案]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

b、a、c、b、a。

故填:

b、a、c、b、a

(2)如果没有装置乙,导致水蒸气被丙装置吸收,从而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故填:

偏大

(3)装置丁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故填: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三)拓展交流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5g氢氧化钠恰好和2.75g二氧化碳反应生成6.625g碳酸钠,6.625g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消耗二氧化碳质量是2.75g,而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剩余二氧化碳质量是2.25g,因此二氧化碳不足,所得溶液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故填:

Na2CO3、NaHCO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氯化钙(合理即可)

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纸变蓝色,则为氨气验证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H+、SO42﹣、Mg2+、Cl﹣AgCl+KI=AgI↓+KCl减少

【详解】

(1)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所以加入的试剂可能是氯化钙(合理即可);

(2)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变蓝,因此检验氨气的方法为:

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纸变蓝色,则为氨气;

(3)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硫酸钠和水,溶液仍然是无色,无法确认反应是否发生;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滴加稀硫酸,若溶液逐渐变成无色,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4)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判断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如果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则溶液中的某些离子会减少或消失。

若想确认两种物质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检验溶液中仍然存在:

H+、SO42﹣、Mg2+、Cl﹣;

(5)氯化银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