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277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docx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

第二讲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人体动作系统是指人体运动系统在神经-体液系统的调控下,充分利用循环与呼吸输送的能量,执行身体或肢体的机械运动,形成形式多样的身体动作。

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举手、抬足动作到生产、劳动和各种复杂运动中的各种动作技术,都是以神经系统为控制中心,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骨骼肌为动力、以心肺为能量输送来实现的。

所以骨、关节和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神经-体液系统是人体动作的调控系统。

循环与呼吸系统是人体动作的能源基础。

一、动作执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和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组成。

骨通过骨连结互相连结在一起,组成骨骼。

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骼,引起肢体产生各种运动。

骨、骨连结和肌肉构成人体支架和基本轮廓,并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如颅支持和保护脑,胸廓支持和保护心、肺、脾、肝等器官。

运动系统作为人体的一个部分,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活动的。

(一)骨的结构与功能

骨是一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它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骨基质构成。

骨的形态不一,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四类。

长骨呈中空管状,主要分布在四肢,如肱骨、股骨等。

长骨中部细长称骨干,两端膨大称骺,在肢体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短骨呈立方形,位于连结牢固、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部的腕骨和足后部等部位。

扁骨较宽呈板状,它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对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如头颅的顶骨和骨盆的髋骨等。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脊柱上的椎骨等。

骨的重量,在成人占体重1/5,而新生儿仅占1/7。

骨的形状与其功能有关,有的骨以支持、保护为主,有的便于支撑和运动。

骨又可与邻近骨的连接或由于肌肉附着、神经和血管的通过等,而使其外形有沟、孔、凹、窝、突起等结构特点。

1、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等构成。

(1)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形式:

密质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构成长骨干和其它类型骨及骺的外层;而长骨干中空称髓腔,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蜂窝状。

松质布于骨骺或短骨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具有抗压、抗扭曲作用。

扁骨的内、外两面由骨密质构成骨板,两板之间充填以骨松质。

(2)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

在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

随着年龄增大。

在成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

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骨髓。

然而在骨骺内,则终生都保持着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因此,临床上常在髂骨处,作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

(3)骨膜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紧贴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上。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新生有重要意义。

如果剥离骨膜,骨就易于坏死并不能修复。

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和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等)组成。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坚硬而又有一定弹性。

幼儿的骨有机质相对多些,故较柔韧,易变形,遇到暴力,可发生不完性骨折。

老年人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些,骨的脆性较大,稍受暴力即易骨折。

此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骨的形态、结构也可引起一定改变,例如:

经常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能使骨变得粗壮;长期卧床和瘫痪的病人,骨质变得疏松;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都可引起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3、骨的生长和发育

人体骨的发生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先产生软骨雏形,再于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由骨组织代替。

如颅底、脊柱、肋骨和四肢骨(锁骨和髌骨除外)均是。

另一种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从胚胎的间充质膜的基础上形成骨组织,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

以长骨的发育为例,骨干和骨骺的交界处有一层软骨板称骺软骨。

骺软骨不断生长、骨化,使骨不断增长,到成人骺软骨才完全骨化、消失,遗留一条骺线。

在骨干周围的软骨膜下,也不断生成骨,使骨增粗。

4、骨的分布与组成

人体共有骨206块,各骨以骨连结互相结合构成骨骼,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三部分。

(1)躯干骨及其连结躯干骨由脊柱、12对肋和胸骨组成。

脊柱:

脊柱是躯干背部中央的长形骨柱。

它由24个椎骨(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和骶骨1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与尾骨1块(由4个尾椎融合而成)所组成。

每个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二者间为椎孔。

相邻两个椎体以椎间盘相连,椎弓的上、下有关节突,分别与相邻关节组成椎间关节。

弓与体相接处较细称椎弓根,二个相邻椎骨的椎弓根之间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脊柱上的椎体前、后面都有韧带加强。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部与下肢带骨——髋骨相连,构成骨盆,将人体重力传给下肢,故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

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纤维环及内部的髓核组成。

纤维环牢固地连接椎体并与富有弹性的髓核承受压力缓冲震荡,还允许脊柱作各种方向的运动,故在运动范围较大的腰部最厚,如因外力致使纤维环后部破裂,髓核易从后外侧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

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骶4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

胸廓: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体形,上小下大,横径大于前后径。

胸廓由脊柱胸部,12对肋骨和一个胸骨构成,有上、下两口。

胸廓上口的前缘低于后缘,下口不规则。

其前壁正中有胸骨,侧壁有12对弯曲成弓状的肋,肋骨后端与胸椎构成关节,1~7肋骨前端以肋软骨与胸骨两侧构成关节,8~10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两肋弓,第11、12肋骨前端游离称浮肋,相邻两肋骨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

胸廓内有心、肺、肝和脾等重要器官,起着保护和支持这些器官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当肋骨上提和略向外扩展时,胸腔扩大(吸气),降肋时,胸腔容积减小(呼气)。

(2)四肢骨及其连结上、下肢骨的组成基本相同,分为肢带部和游离部,对比列表如下:

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有了分工,因此在形态上也有其不同。

上肢骨骼形体轻巧,关节松弛,附属结构少,运动灵活;下肢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便于行走,因而其骨骼形体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定性强,连接紧密。

上肢骨:

上肢的骨骼较轻小,其关节囊松弛而薄,关节腔大,韧带少而弱。

上肢带的肩胛骨与脊柱间又借肌肉联系,左右锁骨前端各与胸骨相连,另一端将肩胛骨撑向外侧离开胸廓,致使上肢活动范围增大。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的肩关节,肱骨头大,盂浅,囊松而薄,能作多种形式运动。

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的上端构成的肘关节,和尺、桡两骨之间的关节能使肘部屈、伸、又能使前臂和手作旋后(反手)、旋前(复手)动作。

桡骨和尺骨下端与近侧列腕骨构成可屈伸、又可收展的桡腕关节。

手的骨骼形体较小而数量多,结构复杂,有利于手的精细动作,拇指又能与其他四指作对掌运动,掌握工具。

所以这些形态都使上肢能做精细的灵活运动,有利于生产劳动。

下肢骨:

下肢适应于支持体重,行走和跳跃的功能,故骨骼较粗大,其关节常由坚强的韧带加强,稳固性大于灵活性。

下肢带——髋骨与骶骨和尾骨构成骨盆,它们之间几乎不能活动,组成一完整骨环,以利于重力的传递,同时容纳并保护盆腔内脏器,如膀胱、直肠、子宫、卵巢等。

由髋骨的髋臼与股骨头的构成髋关节,和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的膝关节,它们的关节囊强韧坚厚,韧带量多而紧,关节腔小,结合紧密。

下肢的胫、腓二骨连结紧密,其上端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下端为韧带联合;二骨体间借骨间膜连结。

足部的跗骨粗大,它与小腿骨构成的踝关节,结构牢固,足趾短小,使足底形成上凸的足弓,具有弹性,减少因跳跃时对头脑的冲击力。

颅骨及连结颅由23块大小,形状不同的骨组成(3对听小骨未计在内)。

除下颌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借缝或软骨牢固相连,起着保护、支持和容纳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

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容纳脑。

面颅位于前下方,形成面部的轮廓。

(二)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1、人体的解剖术语

关节是动作枢纽,为准确描述关节的运动状态,就必须首先熟悉人体入的解剖术语。

(1)解剖方位

为了正确地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解剖学上常采用一些公认的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

为了说明人体各部结构的位置关系,特地规定了一个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研究的对象处于横位时,仍要按标准姿势描述。

上和下是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

头部在上,足在下。

故近头侧为上,远离头侧者为下。

如眼位于鼻之上,而口则位于鼻之下。

在动物则可用颅侧、尾侧作为对应名词。

前和后或腹侧和背侧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

如乳房在前胸壁,脊柱在消化道的后面。

内侧和外侧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

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

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关系的描述。

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等。

浅和深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

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2)解剖面

人体常以三个互相垂直的面予以描述。

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称矢状面。

其正中的称为正中矢状面。

冠(额)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

水平或横切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2、骨连结的结构与功能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

由于身体各部分骨的形态和功能不同按其连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连结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由结缔组织膜(如颅顶骨之间的缝)或软骨(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骨与骨之间有空隙及滑液,相对的骨面(关节面)以外有纤维结缔组织膜相连,因而能作较广泛程度的活动。

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如同枢纽,作成杠杆装置的支点,骨骼以关节为轴心,在肌肉牵动下产生运动。

(1)关节的结构

关节面:

它是相邻两骨的互相接触的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即所谓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有一薄层光滑的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震荡和冲击。

两个对应的关节面常常是一个隆凸,一个凹陷。

关节囊:

它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其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

关节囊分内、外两层:

①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

②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

滑膜层能分泌滑液,可以滑润并减少关节在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

即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

关节除具有以上三个基本结构外,具有不同功能的关节还有不同形态的辅助结构,以适应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

韧带:

由呈带状或索状的致密结缔组织束构成。

分布在关节囊内或囊外。

它们具有加强连接,增加稳固性的作用。

关节盘:

由纤维软骨构成,它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关节盘能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并使两骨关节面接触更为适合。

(2)关节的运动形式

关节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作多种多样运动,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运动形式:

屈和伸:

运动时两骨腹侧面互相靠拢,夹角变小称屈;相反,角度增大为伸。

如指关节的屈、伸动作。

内收和外展:

运动时骨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离外正中线为外展。

如肩关节能使上肢外展或内收。

旋转:

围绕垂直轴或本身的纵轴转动称旋转,如头可以左右旋转。

环转:

运动时骨的近端在原地转动,而远端可作圆周动作。

(三)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

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肉均属横纹肌,又称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布在人体内的每块肌肉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附有血管和淋巴管。

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牵引附着的骨,使关节产生运动。

1、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

(1)肌肉的形态与构造

分布于人体内各块肌肉的部位和功能不同,肌肉的大小,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上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

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

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只能产生小幅度的运动。

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胸壁、腹壁。

除运动外,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每块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肌腹外包有结缔组织外膜。

由此肌外膜发出纤维性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囊。

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

肌腱位于肌腹两端,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囊构成,色白,坚韧,无收缩能力,肌肉一般以腱附着在骨骼上,是力的传递结构。

长肌肌性部(肌腹)呈梭形,肌腱细呈索形状;阔肌的肌性部呈薄片状,其腱性部分也相应呈膜状,称腱膜。

(2)肌肉的辅助结构

作用“协助肌肉进行活动,包括筋膜和腱鞘等。

筋膜。

分浅筋膜与深筋膜。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和皮神经等。

浅筋膜包被全身各部。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深面,遍布全身,包裹肌肉并深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上,构成肌间隔,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使肌肉能单独进行活动。

深筋膜还可包绕血管和神经等组成血管神经鞘,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对于限制炎症的扩散推测脓液的潴留,蔓延方向都有密切关系。

腱鞘。

是套在某些长肌腱(如手指和足趾等处)表面的具有滑膜的鞘管,这些肌腱活动幅度较大,且又与坚硬的骨面相邻近,双层的腱鞘被结缔组织使肌腱固定于一定位置并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有保护作用。

2、人体肌肉的分布

人体肌肉分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和下肢肌四部。

(1)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颈肌、膈肌、腹肌及会阴肌。

背肌:

背肌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肌群。

浅层为阔肌,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

斜方肌可上提、下降肩部,使两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背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作用可使上肢内收、后伸和旋内。

深层肌群主要位于脊柱两侧纵长的肌柱即骶棘肌(竖脊肌),下起骶骨和髂骨,上止椎骨、肋骨和枕骨。

它们的作用可使脊柱后伸,仰头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颈肌:

颈部浅层肌的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该肌位于颈前外侧,收缩时使头向同倾斜,脸转向对侧。

颈深层肌肉位于颈椎的前方与其两侧,是脊柱的屈肌或侧屈肌。

胸肌:

浅层的胸大肌,宽而厚,覆盖于胸廓前上部,该肌主要作用于肩关节,当上肢上举时可上提肋骨,以助吸气。

位于胸廓侧壁的前锯肌,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有助于上臂前屈和上举。

当上臂高举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深层的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位于11个肋间隙内,是呼吸肌;肋间外肌的作用是提肋(吸气)。

肋间内肌的作用是降肋(呼气)。

膈肌:

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该肌起自胸廓下口,肌纤维从四周向中央集中,止於中央的中心腱。

它分隔胸、腹腔。

膈肌收缩时穹窿形的圆顶下降,扩大胸腔(吸气);松弛时圆顶回升,缩小胸腔(呼气)。

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为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器官通过。

腹肌:

腹前壁、侧壁和后壁的大部分均为腹肌所封闭。

腹肌上附着于胸廓下部,下附着于骨盆。

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一对纵行的腹直肌,其两侧是三层宽阔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这三层肌的肌束方向彼此交叉,各肌的腱膜向前包绕腹直肌,于腹前壁正中线互相愈合成腹白线。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称为腹股勾韧带。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及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上方有一个斜行的肌和腱之间的裂隙,长约4.5cm,称腹股沟管,此管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为子宫圆韧带通过。

在病理情况下,该肌间裂隙薄弱,腹腔内容物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腹腔沟管下降入阴囊,则构成腹股沟斜疝。

会阴肌:

骨盆的下口是由软组织所封闭。

此区呈菱形,前部三角区有会阴肌及筋膜,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后部三角区有盆膈覆盖于该肌上、下面的筋膜,有直肠通过。

盆膈及会阴肌除承托盆腔脏器外还对尿道、阴道和肛门有括约作用。

(2)头肌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二部。

面肌分佈于头面部皮下。

位于眼裂、口裂周围有环形的轮匝肌和放射形安排的肌肉,可使眼裂、口裂张开或关闭,能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

咀嚼肌是作用下颌关节的肌肉,如颞肌和咬肌,能有力的上提下颌骨。

(3)四肢肌

上肢肌:

上肢肌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四部。

肩部肌肉可使肩关节运动,如三角肌,它从前、后、外三方包绕肩关节,构成圆隆的肩部,作用主要是使臂外展。

臂肌分前、后两群。

在上臂前方跨过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肌,如肱二头肌,是强有力的屈肘肌肉。

在肱骨后方的肱三头肌为伸肘肌肉。

前臂肌也分前、后两群。

前臂肌数目多且大多是长肌,前臂肌肉分别跨越肘、腕、掌、指各部。

肌肉位于前臂,于腕部形成健。

前肌群位于尺、桡骨前面,主要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肉。

后肌群位于尺、桡骨后面,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的肌肉。

手肌除有从前臂来的长肌腱外,还有很多短小的手肌均集中在手的掌侧,可分外侧、中间和内侧三肌群。

外侧肌群在拇指根部形成一隆起称鱼际肌,能使拇指作屈、收、展和对掌等动作。

中间肌群位于前臂来的屈指肌腱的深面,主要有骨间肌,收缩时能使各指向中指靠拢或分开。

外侧肌群称小鱼际,能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作用。

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主要起始于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位于盆内的腰大肌是屈大腿肌,位于骨盆后外面的臀大肌是后伸大腿肌。

大腿肌分前、后、内三肌群。

前肌群主要是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强大的伸肌。

内侧肌群位于大腿内侧,能内收大腿,又称内收肌群。

后肌群位于大腿后面如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等能屈小腿和后伸大腿。

小腿肌亦分三肌群,前肌群在胫、腓骨之前,主要有伸趾肌并帮助足背屈。

后肌群主要有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位于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收缩时提起足跟并能屈小腿;在三头肌深面还有屈趾等肌肉。

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作用是使足外翻。

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为伸趾肌。

足底肌的配佈和作用与手掌肌近似,但足趾动作远不如手指,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足弓。

二、动作调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所有的身体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调控,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神经纤维提供了电冲动传递和接收的环路。

大脑就像一台计算器,整合所有传入信号,选择最合适的反应,然后指导身体各部位做出恰当的动作。

因此,神经系统组成了一个重要的工作网络,让身体内部不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使身体与外部世界相互协调。

(一)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感觉部分(传入部分)和运动部分(传出部分)组成。

感觉部分负责接收身体内外的刺激并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而运动部分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回应感觉部分传递过来的信号。

运动部分又由两部分组成,即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

1、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单位。

单个神经纤维(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三部分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胞体内有细胞核,其放射状突起为树突和轴突,胞体向轴突逐渐缩小为椎体结构为轴丘,轴丘在冲动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稍后将论述此作用。

大多数神经元都有许多树突,它们是神经元的接收器。

大多数来自感觉刺激或相邻神经元的冲动或者动作电位经由树突进入到神经元,这些树突接着将冲动传递至胞体。

相反,大多数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是神经元的传递结构,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递下去。

轴突的末端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胀成为小球构造,称为轴突末梢或突触小体,这些末端或小体内有许多囊泡,囊泡中充满了许多化学分子称为神经递质,用于神经元和另一细胞的联系。

神经元的构造可以使神经冲动从树突传入神经元,很快到达细胞体。

神经冲动再穿过整个细胞体和轴丘,顺着轴突向下通过轴突末梢到轴突终端而传出。

下一节将详细讨论这些传递过程,包括冲动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是从一个运动神经元传递至肌纤维。

2、中枢神经系统

要了解刺激如何引起肌肉反应,一定要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开始。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超过1千亿个。

(1)脑。

脑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

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它们靠神经束即神经路径相连,此路径称为胼胝体,可使两大脑半球互通信息。

大脑半球最外层的结构称为皮质,是思想和学习的地方,也称为灰质,通过颜色可以轻易区分出来,这是因为此区域神经细胞缺乏髓鞘白质所致。

人的意识在大脑皮质产生,它可以使人思考,鉴别传入的感觉刺激并随意控制动作。

大脑分五叶,四叶在外侧,另一叶位于中央为脑岛。

外层四叶的—般功能如下:

额叶:

一般思考和动作控制;颞叶:

听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顶叶:

一般感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枕叶:

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大脑中与动作最相关的三个部分分别是位于额叶的初级运动皮质、位于皮质底部白质中的基底核以及位于顶叶的初级感觉皮质。

间脑。

间脑包含丘脑和下丘脑,其中丘脑是感觉传入的中转站,除了嗅觉以外,其他所有感觉均先到达丘脑,再连接到不同的皮质区域。

由于丘脑负责感觉和大脑的连接,因此对于动作控制非常重要。

下丘脑位于丘脑的正下方,负责身体内几乎所有和内环境稳定有关的作用。

位于下丘脑部位的中枢神经可以辅助调节的有:

血压、心率和心脏收缩、呼吸及消化;体温;体液平衡;神经内分泌控制;情绪;口渴;摄食;清醒—睡眠周期。

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后面,与大脑许多地方连接,在动作协调机制上有重要的功能。

脑干。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它连接大脑与脊髓。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必须通过脑干来往于大脑和脊髓。

脑干也是12对脑神经中10对的起点,同时也包含控制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主要自主神经调节中枢。

在脑干中有一群特别的神经元组成网状系统,它们会感受大脑几乎所有区域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大脑许多区域的作用,包括:

协调骨骼肌功能;维持肌肉张力;控制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决定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和睡眠)。

大脑也有控制痛觉的功能,称为麻醉系统。

此系统中有一些重要的类鸦片分子,如脑啡肽和B内啡肽等,可以作用在这个系统中的鸦片分子受体,以抑制痛觉的传导。

研究显示,长时间运动会增加这些鸦片物质的分泌。

(2)脊髓。

连接脑干最下方延髓的是脊髓(spinalcord),由可以进行双向神经冲动传递的神经纤维路径所组成。

脊髓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它们通过传递动作电位来连接大脑和周边。

感觉神经(向心)纤维将皮肤、肌肉和关节上感受器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入大脑,运动神经(离心)纤维将脑或者脊髓上端的动作电位传出到肌肉和腺体等效应器。

3、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共包含43对神经,其中12对起始于脑部的称为脑神经,另外31对起于脊髓的称为脊神经,这些神经直接支配骨骼肌组织。

周围神经依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1)感觉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感觉部分将感觉信号传到中枢,这些感觉(传入)神经元起点分别位于:

血管和淋巴管;内脏;特殊感觉器官(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皮肤;肌肉和肌腱。

感觉神经的终点或是在脊髓,或是在大脑。

它们随时将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这些信息的传递,感觉神经让大脑感知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同的感觉神经元将不同的感觉传导到大脑适当位置。

在大脑中,感觉信息经处理并与其他信息相互整合。

感觉神经接收信号主要有五种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主要感受机械力量的变化,包括压力、触摸、震动和拉伸;

温度感受器:

感受温度的变化;

痛觉感受器:

感受疼痛的刺激;

光感受器:

感受光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形成视觉;

化学感受器:

感受化学的刺激,如食物、味道;或者血液、组织中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以及电解质。

许多感受器在体育健身和竞技运动中非常重要,如分布在皮肤表面的游离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