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148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

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级考内容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

俄罗斯、加拿大。

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

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2)现状:

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

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

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的现状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

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

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特别提醒]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2.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

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

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保护,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分析问题表现:

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

(2)分析问题成因:

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

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

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材料及图示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二、审其问——答什么

在回答第

(1)问时,抓住关键词进行知识的链接:

富含腐殖质——植被茂密,生物量大;泥沙含量少——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森林资源保护较好。

(2)问属开放性设问,只要理由能够支持观点,且符合实际即可,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三、析其材——用何答

(1)问,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

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

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

(2)问,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

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

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或不赞同。

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答题策略]

(一)森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考点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森林生态效益的分析,关键在于理解森林在不同地区的生态作用,并因地制宜。

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存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在不同地区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

地区

作用

森林破坏的危害

全球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减少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候趋于干旱

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流失、洪水频发、河道淤塞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土地沙化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

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沿海地区(红树林)

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

海岸侵袭加剧、海岸线退缩、土地减少

(二)热带雨林或森林的保护措施

[集训冲关]

(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解析:

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

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

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

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为世界某国及其周边示意图。

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有“木材之国”之称,林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主要的木材出口国之一。

近年来,该国做出了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决定。

(1)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2)指出该国森林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试分析该国限制原木出口量的理由。

解析:

(1)题,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

(2)题,森林资源开发使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第(3)题,从保护环境角度来说,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从经济角度来讲,限制原木出口,延长木材加工的生产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

(1)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

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

(3)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典题例析]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题干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四个设问可知:

(1)问要求回答扎龙湿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动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问要求回答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第(3)问要求分析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都是在分析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分析该流域的气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关键要自圆其说。

三、析其材——用何答

(1)问,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

(2)问,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

第(3)问,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

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

[答题策略]

湿地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

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

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分析

(1)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海)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减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

4.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分析

湿地的生态作用强大,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集训冲关]

(2019·南昌模拟)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如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 ②水道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④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

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

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

解析:

1.B 2.C 第1题,对比1950年和2012年湿地分布可知,该地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可能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少;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加剧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淤积河湖,导致湖泊萎缩,湿地面积减少;水产养殖与排放污水不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第2题,湿地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调蓄径流等作用,该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气温年较差变大,降水减少,旱涝灾害频发;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不足,农业灌溉水源减少,农业减产;该地在长江中游,海水影响不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600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

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

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000多公顷。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

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

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

(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

(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

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

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

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

气候变暖;草场鼠害。

人为原因:

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

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保护区;消灭鼠害等。

一、国内热点区域——神农架林区

[在哪里]

神农架林区(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位于鄂西北边陲,东接保康,西邻重庆巫山,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房县、竹山。

[有什么]

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黏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

神农架已初步查明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6种。

药用植物超过1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

神农架现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7.5%。

神农架蕴藏着丰富的昆虫资源,计有28目157科4143种。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此外,还先后发现了30多种白化动物。

[现如何]

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1.3∶49.2。

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随着盗猎盗伐和无序采伐,林区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而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使其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怎发展]

(1)森林的砍伐要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森林开发方式。

(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产业,摆脱过分依赖森林发展经济的状况。

(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使公民认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与保护森林的意义,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建立保护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6)加强景区管理,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

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雨林

[在哪里]

刚果雨林,即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

[有什么]

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1500~2000mm。

热带雨林广布,盛产乌木、红木、灰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5种贵重木材。

[现如何]

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他们逃进森林地区,用火烧森林的办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

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不到10%,且正在以每年3190km2的速度减少。

[怎发展]

(1)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刚果热带雨林。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不再进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4)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避免大量流民进入雨林地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A 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

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2~3题。

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解析:

2.B 3.B 第2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

第3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

4.(2019·合肥调研)下面图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生态保护区。

图示区域西部森林的环境效益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防风固沙,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③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④调节气候,减轻东部地区寒潮影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A 该区域的西部是山地地形,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该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冬季风的上风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该区域西部主要为山地,工业不发达,空气较好,森林吸烟除尘作用小;该山地海拔较低,森林对减弱寒潮强度的作用较小。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5~6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

5.C 6.B 第5题,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

第6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