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093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K12学习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

XX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

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观察:

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

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

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

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

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

  拓展: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

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复习: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出示方糖:

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

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

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

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

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

(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

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

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

  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

  准备的材料

  、

  一杯50ml的水。

  2、

  一小袋盐。

  3、

  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

  研究的方法

  、

  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

  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

  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

  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

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

(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一勺盐怎么算?

(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

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

(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

(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汇报实验数据。

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

  7勺

  8勺

  9勺

  0勺

  1勺

  2勺

  3勺

  4勺

  4勺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

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

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

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

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

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

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

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

(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

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

(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

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讲解:

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

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

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

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

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

阅读资料P1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

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介绍音叉:

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

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

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

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

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

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交流: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分组活动:

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分组实验1: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

手指有什么感觉呢?

水面有什么变化?

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

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

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

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

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新课标第一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使钢尺发出声音:

出示钢尺:

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

----注意:

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

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小结:

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

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

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

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比较: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

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

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3、整理数据: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

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

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

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

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

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

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

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

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

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

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

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小组交流、反馈:

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

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

声音变化了吗?

为什么?

  3、假设:

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