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058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角的度量》说课稿.docx

《角的度量》说课稿

2022《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化小学数学第七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相识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

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探讨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驾驭角的度量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实力。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学问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详细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肯定的发展,但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留意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实力。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学问目标:

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相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实力目标:

通过视察对比实力的训练,培育学生仔细细致有序操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形成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纳“四步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视察思索、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

  向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中驾驭测量的技能,同时把量角和估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来帮助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实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和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启动思维。

  让同桌之两人在纸上画角,依据你们肯定的方法来判定谁画的角大的方法。

老师也拿出两个角要学生说说哪个角大?

答案不一,正值学生怀疑不解的时候,我刚好为他们解开疑团:

要精确度量角的大小须要用到量角器,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和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激化思维。

  

(1)相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视察沟通的方式相识量角器,为了规范语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相识,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出示课件,分别标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和90°刻度线,并进一步细化学问,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

因为角的刻度的大小已有了约定俗称的规定,所以我接着利用课件来演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角,记作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尝试量角,归纳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

我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量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育了学生的归纳概括实力和表达实力。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量角的完整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要求学生读出它的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测量的方向也不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两排刻度的用处。

又出示三道推断题来巩固量角的方法。

此外,我依据学生的汇报,将度量方法编成了口诀:

“点对点,边对边,读数内外要分清。

”至此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觉和总结。

  (3)学习例一,明确角与边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当然想一试身手,于是我激励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例一中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课件演示测量第一组角,用“你能发觉什么?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角与边的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实践应用,强化新知,深化思维。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获得胜利的体验,本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础训练题:

内容是课本第38页“做一做”的三道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量角的方法,积累一些常见角的大小的表象,培育学生的估计意识。

  

(2)创新练习:

我创设了用三种不同角度向前抛物的生活情境,(就是学生上体育课掷铅球或手球时)引导学生视察发觉,究竟哪个角度抛出的物体才是最远的?

将数学问题的探讨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拓展视野,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3)挑战练习:

“猜一猜”,要求学生揣测被遮住的角的度数,并说明缘由,在学生的说明说明中,量角器内外刻度的运用方法又一次得到巩固。

以上设计我力求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伴沟通,感知和理解学问形成的全过程。

信任这节课学生不会被枯燥的内容所困扰,而是主动、活泼地接受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爱好,体会数学的真正魅力。

《角的度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其次部分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学问点。

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相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学问,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学问创建条件。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观相识量角器,驾驭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

通过仔细视察,独立思索,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实践实力。

3。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欢乐。

共享学习胜利的乐趣。

以上三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较好体现新课标的对学问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与看法的三者有机结合的详细全面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正确度量角的技能。

难点是怎样读量角器内。

外圈的度数。

  二说怎么教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

我实行以下教学方法。

1,用自主探究,同伴沟通等方式来驾驭测量角的技能。

2。

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简单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

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3,用先估后量的方式。

防范学生读数错误,达到来化解教学难点。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指导归纳,三应用学问,解决问题。

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1,出示图干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

用活动角比较角1与角2的大小,并说一说方法。

导入课题:

板书:

角的度量。

二。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1,相识量角器2,引导视察3。

组织沟通,汇报评价。

4,介绍角的计量单位:

度并相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

5相识几度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如:

用活动角指出10度20度90度120度的角,组织学生在自己量角器上找出相对应的角45度60度90度180度并进行赏试量角,6用合作沟通组织评价方式归纳出量角方法: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

7指导练习量角。

量一量,猜一猜。

比一比从中发觉规律。

三应用学问,解决问题1量出角2,判一判。

四全课总结1,这节学些什么,还想知什么。

布置作业。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需仔细作好课前打算工作,要求学生带好学具.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特别的角的图形等.

  三说为什么这样教

  本节课这种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同伴合作的方式来驾驭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指导时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方面培育,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起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同时达到学习的目标。

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故我认为是可行的合理。

下面把我在新课部分的片段说一说。

略。

  二、自主探究,相识量角器。

  1、相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量角器)师:

请大家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

(2)学生合作探讨量角器。

(3)学生汇报探讨的结果。

留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依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假如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老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

依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嬉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相识。

3、相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留意什么?

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2)在量角器上出示26°角(同上),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并问学生:

这里刻度上没有标数,你怎么知道它是26°的?

(组织学生沟通,突出读角的度数时要仔细看这个角包含多少个刻度)。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问:

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

(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

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其次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五、课后反思:

  对教材的相识: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相识,这样的相识学生不简单理解其真真道理。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简单理解的,所以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

依据以上的相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的确会遇到这种须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这个情境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颖,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的学问,扩大信息的价值和学问的背景。

其次层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相识量角器、相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相识量角器时,采纳的方法是“让学生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实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

“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觉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揣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觉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

你看学生探讨得多仔细,视察得多细致啊!

《角的度量》说课稿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学问的其次节课。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相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相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驾驭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晰的相识。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

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干脆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其次部分,相识量角器。

让学生视察,初步相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

在学生相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运用方法,最终通过实际测量说明:

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坚固驾驭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依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自主学习,视察,相互介绍来相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沟通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视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实力。

同时在沟通汇报时,学会倾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相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相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

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打算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需仔细作好课前打算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老师打算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二、教法与学法:

  量角器的相识、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驾驭起来也很困难。

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实行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问的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2、自主探究法,同伴沟通等方式来驾驭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简单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

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绽开探讨;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动说说哪个角大多少。

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学问——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精确的度数来。

此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竟是大多少呢?

之后课件演示“那究竟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究竟角2比角1大多少了。

(板书:

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绽开探讨

  1.相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页,赐予提示:

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

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视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学问框架。

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老师出示PPT演示,并加以协助和完善学生的学问,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视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视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

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学生自主探究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探讨,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试测量,老师巡察指导。

之后再组内沟通,得出测量角的方法。

最终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测量方法,并板书。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驾驭学问,发展智力,培育实力的必要手段。

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完成“做一做”其次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数。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刚好了解学生驾驭新知的状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

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实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长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学问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驾驭状况,又能培育学生的概括实力。

最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学问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零线对一边

  边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顶点边内外要辨别

《角的度量》说课稿4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建丰厚的价值。

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建数学的价值,就要精确把握课程标准,敏捷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沟通。

  其次学段课程标准:

  1、学问与技能:

经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驾驭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索:

通过探究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沟通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

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探讨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看法:

知道通过测量、探讨、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相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识,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视察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学问和阅历,经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解决与生活亲密联系的、具有肯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我所沟通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学问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相识线段;相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分;相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学问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其次方面:

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

优化大数相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供应丰富素材,培育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册试验教材“大数的相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

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支配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

,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详细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育学生的数感。

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

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意培育学生敏捷的计算实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学问与实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须要驾驭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重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化价值。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相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亲密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本册试验教材细心设计教学依次,加大教学的步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究和思索空间。

  特点三:

供应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意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试验教材支配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

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相识。

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相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相识。

  特点四:

加强统计学问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学问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其次学段的起先,教材一方面留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学习新的统计学问──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相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学问和方法,是依据实际问题的须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学问的相识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教材接着留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加社会生活必不行少的学问和实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实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养的基础。

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实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套试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洁形式,采纳生动好玩的事例呈现出来。

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实力供应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

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内在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